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之路谈枕边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3-22 00:00: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之路谈枕边书

张之路,作家、剧作家
  您被称为“霹雳贝贝之父”,可见您在1980年代创作的霹雳贝贝影响之大。当年您写作霹雳贝贝,和您物理专业的出身密不可分吧?您如何看待这一称号?
  张之路:是的,因为对物理较为熟悉,所以一事当前,一物当前,几种思维就会在脑子里起作用,尤其是一些自然现象、科学现象的出现,产生物理的思维就很自然了。关于“霹雳贝贝之父”这个称号,我首先认为这是观众和读者对这部作品的喜爱,想给作者些尊敬和荣誉。并且肯定他做出的劳动。
  您学的是物理,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是什么契机?最初写作发表顺利吗?
  张之路:我很高兴能进入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学习,学校的图书馆让我开了眼界,在那里我阅读了许多世界名著,包括但丁的《神曲》,荷马的《伊利亚特》……1977年,看到了刘心武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的小说《班主任》等作品,让我看到了文学的一线曙光。
  我的第一篇儿童文学作品《灰灰和花瓣皇后》(用的笔名),发表在1981年的《儿童文学》杂志上、第一个四幕六场话剧《双龙花盆》(与葛冰合作)1982年由河北保定话剧团上演。
  再谈谈您的童年阅读?您的阅读积累大概是怎样的情况?
  张之路:我童年的时候图书很稀缺。胡同口的小人书店是我常去的地方,一分钱租一本,坐在屋里屋外的小板凳上看,最初接触四大名著都是小人书启蒙的,但更多的是武侠小人书,什么《彭公案》《施公案》《七侠五义》《小五义》等。
  我家走廊上有几个柳条箱,是父亲的朋友寄放在这里的,父亲告诉我们不许动。有一次我偷偷打开箱子,发现里面都是书,大部分是数学书。还有一些闲书,我每次偷偷拿两本,看完了再放回去,我记得看的书里有本叫《北京风物志》的书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我上小学四五年级时狂热地喜欢《三国演义》《说岳全传》《说唐》《水浒传》。我能把当中的一百零八将的姓名和绰号全背下来,还特别愿意背给大人听,但往往背到四五十个时就被打发走了。上中学时把《唐诗三百首》背会了一多半,也纯粹是出于兴趣。记得父亲买了一本《臧克家诗选》让我读,父亲说我们山东诸城老乡中有两个名人,一个是刘墉,另一个就是臧克家。所以我上小学以前就会背臧克家的《有的人》,懵懵懂懂中,“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的诗句,似乎给我的人生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有意识地选择阅读是在大一些的时候,跟着哥哥姐姐看前苏联的《古丽雅的道路》《卓娅和舒拉》,高尔基的作品,以及《铁流》《家》《春》《秋》等名著。上中学以后,《毛泽东的青年时代》《马克思传》《爱因斯坦传》《居里夫人传》等伟人传记和《红岩》《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红色经典成了我最爱读的书。在那段世界观形成的时期,我把这些伟人当作自己钦佩、学习的对象,并对书里那些英俊的少年英雄尤其喜爱。古代的比如岳云、罗成、赵子龙,念着赵子龙的名字比念赵云要响亮得多。现代的比如少剑波……
  我在北京十三中上中学,上下学都路过护国寺路口的一家书店,几乎每天下午放学以后我都要在那里滞留一个多小时。在赵登禹路上有个西城图书馆,在那里我也看了不少名著。
  高二的时候,我的腿不慎烧伤,在家养病的一个月里看了《红楼梦》《一千零一夜》等文学书。上了大学,图书馆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阅读条件,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这是我阅读量比较大的时期。
  写了四十年,您的儿童文学创作也在与时俱进吧,能否分阶段谈谈?
  张之路:我写的作品门类有点多,前后也有交织。如果非要划分的话,第一个阶段就是渴望书写。这个阶段写了一些和科学有关的小文章,发表在《北京日报》的“小苗”专刊上,还写了一些童话。第二个阶段,大约是上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初,更加深刻的思想和思考成为写作的动力。比如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短篇《题王许威武》《空箱子》等。这个阶段写的男子汉主人公的作品比较多。第三个阶段,新世纪到现在吧,可能就是比较冷静观察世界,在文学创作上学习提高的阶段。我写了《蝉为谁鸣》和《弯弯》以后,年轻的朋友说因为我有了女儿,所以主人公都成了女性。其实不是这样的,当然可能我不自知,但是我注意到描写细腻的情感正是文学的长处之一的时候,书写有些改变也是顺理成章的,可能是无意识的。我以为,谈到人的坚强,把人比成金属的话,男人就是一块含碳量很高的钢——他很硬,但是很脆。女人则是一块熟铁,含碳量不高,但是柔韧。这难道不是坚强吗! 我写的科幻小说“非法智慧”,主人公正是这样一个敢爱还会哭,但是关键时刻非常坚强的女生。
  您如何看待阅读对于想象力的影响?
  张之路:在谈到想象力的时候,我觉得在我的脑子里有三种思维在起作用:文学思维、科学思维、影视的思维。他们团结在一起,发挥了各自的作用。我相信这一点:有些好的书,读过多少年似乎已经忘记了,它还会在你的脑海里发挥作用——帮你思考判断、帮你想象。
  您有枕边书吗?主要是哪一类?
  张之路:以前有,现在枕边不放书了。我理解你说的枕边书就是经常放在身边、随时阅读的书。我的枕边书都是吸引我的长篇小说,比如路遥的《在困难的日子里》、陈忠实的《白鹿原》、余华的《活着》……外国作家比如雨果的《九三年》这类作品,能躺在床上阅读,这书真得能吸引人。
  经常重温的书有哪些?您有什么阅读习惯吗?
  张之路:我重温的书不多,有时候创作需要就在网上查一下。我一直有个想法,许多名著的阅读其实都是在青少年时期,当时是喜爱、是慕名。但是因为年轻,阅历少,人生的经验少,知识也少。因此对名著的理解和认识是浅显的。长大了,有了一定的阅历和经验,再阅读一次当初那本名著,一定会有许多新的理解和收获。温故而知新,也就是这个道理。
  我在阅读的时候有个习惯——读完了写一段笔记。我现在也认为这是个好习惯。笔记能把阅读的一本书的思想和故事归拢一下,加深对这本书的印象。第二在写笔记的时候,也锻炼了书写和表达。
  现在图书出版的数量比较大,图书市场变化更大,书不再那样宝贵,书的淘汰率也比较高。我就想,有些书自己看完了还希望让它发挥作用。所以我现在送给朋友的书,除了对方要求我不再签名,就是为了对方想处理这本书的时候,不会为难,还要撕下扉页……
  您为自己的学生、为自己的孩子推荐书目吗?最希望他们读的作品有哪些?
  张之路:给自己孩子推荐的机会不多,因为他们各有各的渠道。在学校讲座的时候给同学们推荐书是一件很为难更需慎重的事情。如果老师要求,我就推荐一些世界公认的有定评的名著。
  目前,浅阅读、快阅读、碎片化阅读的风气侵扰着我们每一个成年人,看到一本比较厚的书就有些怵头,失去了对这些书的兴趣和阅读愿望。我希望老师和家长为孩子们推荐书的时候,自己最好先看一遍——起码看一看。以前常说“开卷有益”,而现在到了如何开卷才能有益的时代,更为严肃的课题还摆在我们面前,你想不想“开卷”?人们已经在讨论,纸质书会不会消亡的问题。
  理想的儿童文学应该承担怎样的功能,您有何建议?
  张之路:中国儿童文学曾经把教育性当作作品的根本要素,忽略了儿童文学的文学性和娱乐性。近几十年的儿童文学创作和阅读实践中,大家愈发重视儿童文学的文学性和娱乐性,这无疑是个巨大进步。但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只要教育的文学变成了不要教育的文学,走向了简单和肤浅的感官刺激。这种认为“只要吸引儿童就是好作品”“吸引儿童是唯一目的”的观念需要反思。儿童文学应该有教育的因素,在孩子们的心中打下正直、善良、正义、同情、乐观、悲悯的精神基础。少年儿童是未成年人,他们不是不需要引领,而是需要一只被他们信服的大手引领。这种引领包括智慧的启迪,艺术和人文的熏陶。
  儿童文学的经典是一座美丽而伟岸的灯塔,我们几代人应该阅读它、学习它,从中获得营养。儿童文学经典也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随着时代的变化,经典也要不断增加和变化,更加符合时代特点的新经典也会不断地涌现。我还要说,经典可能是众望所归,甚至膜拜。经典有时候也是一种个人化的东西。但是它影响了一个人的成长和精神构建。
  我以为“有意义”和“有意思”仍然是优秀儿童文学需要兼备、不可偏废的品格。儿童文学和所有其他文学一样,内涵和主题的复杂性、丰富性是它的魅力所在。而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复杂和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正是儿童作家的难度所在,也是他们的光荣和自豪之所在。
  如果有可能去无人岛,您会带哪三本书?
  张之路:这个问题有点浪漫,因为对我来说,这是件很艰难的事情。如果非要去,在居住吃穿不愁的情况下,我会带几本很经看(耐看)的书,比如带一本词典,因为不但厚,那里面除了字还有词还有许多解释和典故。不但解闷还能长知识。还会带本自然生活手册。再带本我还没有阅读过的长篇小说。(主持:宋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 08:30 , Processed in 0.09681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