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随园诗话》的现代性——张寅彭教授在上海大学的演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4-23 09:10: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随园诗话》的现代性——张寅彭教授在上海大学的演讲
演讲人:张寅彭 演讲地点:上海大学文学院网络课堂 演讲时间:2023年3月
  张寅彭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清诗话全编》首席专家,主要从事中国诗学、清代诗学等以及日本汉诗学的研究。
  本次讲座旨在探讨清代袁枚《随园诗话》的现代性。《随园诗话》是一部名气很大的书。关于这本书,从前比较流行的一个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出的本子。后来苏州大学的王英志先生做过一个批点本《随园诗话》,王英志先生是当代研究袁枚的专家,他做的这本书也是值得参考的。目前《随园诗话》的版本较多,据我们上海大学郑幸老师的研究,《随园诗话》是可以分为家刻本和坊刻本两个系统,现存的大概有三十几个版本。
《随园诗话》的非理论形态
  关于《随园诗话》有许多误解,比如早期刻本中有一条记载,说《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就是袁枚的随园,后来这条被删掉了,恐怕袁枚自己也觉得这个玩笑开得有点大,这是他自己造成的误会。
  而《随园诗话》更大的一个误会,实际上是出自诗学研究界内部。对清代诗学有一些了解的同学可能都知道,清代诗学有四大诗观,即神韵、格调、性灵和肌理,四大诗观构成了清代诗学的理论框架。其中的性灵说是由袁枚创立的,他的《随园诗话》也因此成为后世用来解说性灵说的一个主要著作,基本上各种诗歌批评史的著作都采用了这个观点。但如果我们从《随园诗话》本身来仔细研究的话,特别是从《随园诗话》书名切入的话,就会发现这个观点即便不能说是完全不成立的,也至少可以算得上是对《随园诗话》这部书的一个比较大的误会。
  《随园诗话》实际上是一部理论性不强的著作。性灵说与神韵、格调和肌理其实有很大的不同,其他三说都有非常强的理论色彩,各自都有专门的诗学著作来阐发。但是《随园诗话》并不是一部专讲性灵理论的著作。这里我们先来介绍一下《随园诗话》仅有的一点理论内涵。
  首先《随园诗话》讲诗的原理,大而化之:
  孔子论诗,但云兴观群怨,又云温柔敦厚,足矣。孟子论诗,但云以意逆志,又云言近而指远,足矣。……少陵云:“老去渐于诗律细。”其何以谓之律,何以谓之细,少陵不言。元微之云:“欲得人人服,须教面面全。”其作何全法,微之亦不言。盖诗境甚宽,诗情甚活,总在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以不失孔孟论诗之旨而已。(补遗卷三)
  同时《随园诗话》在讲作诗的条件、诗人的身份时,又讲得非常之低,认为“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有学士大夫读破万卷,穷老尽气,而不能得其阃奥者;有妇人女子、村氓浅学,偶有一二句,虽李杜复生必为低首者。此诗之所以为大也。”(卷三)这就把作诗人的门槛降低了,几乎人人都可以作诗。之前他讲孔孟的诗学原则高悬入天,然后又讲诗人的身份可以低到不能再低,在这一高一低之中,《随园诗话》就给诗打开了一个无限大的天地,人人都可以作诗,只要“近取诸身足矣。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补遗卷一)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写诗,只要动心、夺目、适口、悦耳即可。他先是给诗高悬了一个大标准,然后又提出诗近在咫尺,人人都可以作诗。
  《随园诗话》用上述两段话,就把诗学的基本原理讲完了。然后再创立一个“清”字的标准,用来评诗。我曾把《随园诗话》中评诗的用语归纳了一下,约有19个“清”字,即承担了全部的评说责能,包括:清妙、清婉、清气、清绝、清雅、清才、清超、清脆、清苍、清丽、清切、清逸、清老、清拔、清妥、清新、清旷、清娇、清稳等等,一路下来评诗用语全带着一个“清”字。这个“清”字的妙处在于,你说这个字很高,其实它并不太高,《论语》中说“清矣焉得仁”,如果只有清气还达不到仁的境界;但同时这个字又很高,“楚辞”:“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时候这个字又很高。“清”字就是这样,又高又不太高。袁枚就把这个字拿过来评价《随园诗话》中作诗的这一群形形色色的人。然后又在“清”字的后面,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风格水平,再加上一个字,这样就可以把上上下下各色人等的诗歌都评价得十分到位。
  这里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明朝的胡应麟,他在《诗薮》中也曾用“清”字来评价古今诗人:
  靖节清而远,康乐清而丽,曲江清而澹,浩然清而旷,常建清而僻,王维清而秀,储光羲清而适,韦应物清而润,柳子厚清而峭,徐昌谷清而朗,高子业清而婉。(外编卷四)
  这里胡应麟用的也是一个“清”字为主,再加补一个字,把各位诗人的风格概括出来,不过他用得相对严肃一些,而《随园诗话》用得就更轻松自在一些,针对的对象也不完全一样。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随园诗话》中的这三段话,基本上就可以把它的所谓性灵说概括出来了: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诗天地、诗世界,人人都可以进入,人人都有可能写出质量还过得去的诗。
  所以对于《随园诗话》的理论性,如果人为地要把它体系化,加以深入挖掘,给它建构起一个比较高深的内涵,我认为是比较困难的,而且也是没有必要的。
  以往大家比较多地采用《随园诗话》第一卷第二条来解说性灵说:
  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余深爱其言。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三百篇》半是劳人思妇率意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调者,能出其范围否?况皋、禹之歌不同乎《三百篇》,《国风》之格不同乎《雅》《颂》。格岂有一定哉?许浑云:“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诗在骨不在格也。
  袁枚的这段话,分析起来是杂凑的,没有什么严谨的考虑。尤其是他引用的宋代杨万里(杨诚斋)的这句话,实际是找不到出处的。一百多年来,学者们在杨万里的《诚斋集》中始终找不到袁枚引用的这句话。这里我可以下一个断语,这句引语是袁枚自己编出来的,起码是他记忆有误,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兴致写下的。当然这句话虽然没有出处,但是它的意思跟杨万里的诗风是很接近的,而且袁枚也很喜欢杨万里。
  性灵说在《随园诗话》中就是这样的面目。如果根据这些就认为这是袁枚提出的一个郑重的理论,我觉得是言过其实的。当然我也并不认为性灵说就是一个空泛之物,性灵说还是有其实质的内容和意义的。《随园诗话》卷二有这样一段话:
  为人不可不辨者,柔之与弱也,刚之与暴也,俭之与啬也,厚之与昏也,明之与刻也,自重之与自大也,自谦之与自贱也。作诗不可不辨者,澹之与枯也,新之与纤也,朴之与拙也,健之与粗也,华之与浮也,清之与薄也,厚重之与笨滞也,纵横之与杂乱也。
  这段话值得特别注意,我们可以看出,这段话是袁枚精心写出来的。话分两段。第一段讲做人不可不辨的是:柔和弱、刚和暴、简和啬、厚和昏、明和刻、自重和自大、自谦和自贱。平时做人,这些都要仔细加以区分的。比如我们常提到的老好人,厚道不是等同于老好人的;“明”指的是明白人,什么都懂,但是对别人又不能要求苛刻。这段话表现出袁枚对人性层面有非常精微细致的体会,说明袁枚对人性是有深入理解的。第二段随后说,诗也需要辨,澹不是枯,新不是纤,朴不是拙,健不是粗,华不是浮,清不是薄,厚重不是笨滞,纵横不是杂乱。在我看来,澹不是枯,朴不是拙,陶渊明的诗是当得起的;新之于纤,我对这一组不是太理解,感觉这两个字不太能够对得起来;健不是粗,我觉得黄庭坚的诗可以当之;华不是浮,李商隐的诗能够让我们体会到这一点;清不是薄,可以对应王维的诗;厚重不是笨滞,杜甫的诗当得上;纵横不是杂乱,李白的诗可以当得上。这里对诗的不同风貌的辨析,应该说也是非常精妙的。
  所以我认为,性灵说虽然是有思辨性的,并且是很精妙的思辨,但是它的理论色彩是不强的,它并没有构建出一个称得上理论的框架体系,跟神韵、格调和肌理等其他诗观,在理论的维度上不可等量齐观。《随园诗话》用诗话体写出来的内容,主要不是在讲理论,而是在煽动一代作诗的风潮,它是以这个见长的。所以清朝人有一个说法:自《随园诗话》出,“诗人日渐日多”。这个说法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
《随园诗话》的新写法
  既然《随园诗话》不以构建理论为自己的主要目标,那么这本书到底是要写什么呢?这跟诗话这种体例的功能直接有关,我们来看看《随园诗话》具体是怎样运用这种功能,而达到很大的成功的。
  诗话是一种与诗品诗说、诗格诗式不同的体例。中国诗学著述分三大体例,一种是诗品诗说,如钟嵘《诗品》、叶燮《原诗》、沈德潜《说诗晬语》等;另一种是诗格诗式,包括皎然《诗式》、王昌龄《诗格》,陈应行《吟窗杂录》收集了很多这类诗法之作;诗话则由欧阳修《六一诗话》作为开山之作,此后又有司马光《续诗话》等。三种体例的基本性质各不相同,都有各自的规定性。
  而诗话这种体例,是以记事为主要功能的。《六一诗话》小序有云:“居士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也。”《续诗话》小序则说:“诗话尚有遗者,欧阳公文章名声虽不可及,然记事一也,故敢续书之。”所强调的就是这个“记事”的属性。从北宋欧阳修写作第一部诗话开始,此后历代所谓的“诗坛盟主”,往往都有这个习惯,就是要把自己跟诗有关的生平事迹,以及跟自己同时代的人与诗的有关事迹记录下来。所以我曾经给诗话下过一个辅助的定义,叫做“当代诗史”。欧阳修写第一部《六一诗话》,或者出于无意识。但这里我们需要考虑到,欧阳修不仅是文学家还是大史家,二十四史中的《新唐书》《新五代史》都是他参与或者主持修撰的,他创立出诗话这种专门记事为主的“诗史”体例,应该说也不完全是偶然的。
  不过,欧阳修当时所写的诗话,篇幅是比较短小的,一共28条,总计5000字左右,编为一卷。这种诗话写法一直延续下来,到了袁枚《随园诗话》之前,清朝康熙中期出现了一本影响很大的同类作品,这就是王士禛的《渔洋诗话》,篇幅要比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大得多,《渔洋诗话》总计280多条、约3万字,分上中下三卷,发展已经很可观了。而到了袁枚写《随园诗话》,篇幅又大增,达到16卷再加补遗10卷的超大规模,总计有40多万字。
  为什么这时候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的意义又是什么?我认为要解答这些问题,需要结合上面我们分析的《随园诗话》的非理论形态来理解。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很自负地说:“近日十三省诗人佳句,余多采入《诗话》中。”(卷十六)清代的行省沿革,在较长时间里是十八省,而袁枚这里说他采录了十三省的诗人佳句。而根据我以前的统计,其实《随园诗话》采录的诗作来源不止十三省,大约有十七省之广,这自然就导致了《随园诗话》篇幅方面的大扩容。
  另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到,袁枚采集诗歌的方法对《随园诗话》篇幅规模的影响。当时,袁枚采集诗歌的方法,一方面是他自己去采诗;另一方面是许多人主动投诗给他。《随园诗话》也记载了这类情况:
  余在杭州,杭人知作诗话,争以诗来,求摘句者无虑百首。(卷六)
  昆圃外甥访戚于吴江之黎里镇,有闻其自随园来者,一时欣欣相告,争投以诗,属其带归,采入《诗话》。(补遗卷九)
  自余作诗话,而四方以诗来求入者,如云而至。……以诗来者千人万人,而加话者惟我一人。(补遗卷五)
  袁枚这样的采集和写作诗话的方式,就跟以往的欧阳修、王士禛等人作诗话完全不同了。在袁枚之前的诗坛领袖作诗话,基本都是坐在书斋中写他们的亲身经历。比如,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想要把那些名声不大但是又有好句存世的、与自己有交往的诗人记录下来,这就是他作诗话的初衷之一:
  闽人有谢伯初者,字景山,当天圣、景祐之间,以诗知名。余谪夷陵时,景山方为许州法曹,以长韵见寄,颇多佳句,有云:“长官衫色江波绿,学士文华蜀锦张。”余答云:“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盖景山诗有“多情未老已白发,野思到春如乱云”之句,故余以此戏之也。景山诗颇多,如“自种黄花添野景,旋移高竹听秋声”“园林换叶梅初熟,池馆无人燕学飞”之类,皆无愧于唐贤。而仕宦不偶,终以困穷而卒。其诗今已不见于世,其家亦流落不知所在。其寄余诗,逮今三十五年矣,余犹能诵之。盖其人不幸既可哀,其诗沦弃亦可惜,因录于此。诗曰:“江流无险似瞿塘,满峡猿声断旅肠。万里可堪人谪宦,经年应合鬓成霜。长官衫色江波绿,学士文华蜀锦张。异域化为儒雅俗,远民争识校雠郎。才如梦得多为累,情似安仁久悼亡。下国难留金马客,新诗传与竹枝娘。典辞悬待修青史,谏草当来集皂囊。莫谓明时暂迁谪,便将缨足濯沧浪。”(《六一诗话》第二三则)
  王士禛在《渔洋诗话》中也专门提及此事,以示他对欧阳修“诗沦弃亦可惜,因录于此”这种做法的继承:
  古今来诗佳而名不著者多矣,非得有心人及操当代文柄者表而出之,与烟草同腐者何限?宋欧阳文忠谪夷陵,许州法曹谢伯初景山以诗送之云云……(《渔洋诗话》卷中)
  而到了袁枚,他的诗话的记录范围,就突破了这种传统的方式和动机,他面对的情况是:“四方以诗来求入”“以诗来者千人万人”。袁枚在随园中设一道长廊,四方投来的诗稿都被挂在那里,形成了一道长长的“诗廊”,袁枚称之为“诗世界”。他从这些投诗中选出佳者,再编入《随园诗话》,所以《随园诗话》在采诗来源方面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的。
  《随园诗话》广泛采集当时各色人等的诗作收入诗话,这种做法一直以来往往被批评为“滥”。比如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对《随园诗话》虽赞赏其“话”精彩,但对录诗却不满其滥。这个批评自然不无道理,《随园诗话》里面有很多诗都是袁枚兴之所至而采入的,并无多少诗味可品。
  但是,我认为,身处21世纪的当下,我们重新审视《随园诗话》价值的时候,需要把它放在当时所谓“乾隆盛世”这样一个大的时代环境中来看。《随园诗话》的篇幅如此之大、收采如此之广泛,这跟当时的所谓“盛世”客观条件是对应的。袁枚生活的时代,是自清代康雍乾三朝100多年积累下来的相对安定的社会局面,在这样的环境中,袁枚才有可能得到新的视野,采用不同于前人的新的诗歌采集方法,上自朝廷大员,下到随园里的清洁工,都能在这一部《随园诗话》中得到反映,成就了这样一部前无古人的新作品。
  《随园诗话》的这种写作新方式和新体例,在当时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人起而效仿。我这里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法式善的《梧门诗话》,另一个是袁洁的《蠡庄诗话》。法式善在乾隆年间担任过国子监祭酒,他在《梧门诗话》中写道:“近日袁简斋太史著《随园诗话》,虽搜考极博,而地限南北,终亦未能赅备。余近年从故家大族寻求于残觚破箧中者,率皆吉光片羽。故是编于边省人所录较宽,亦以见景运熙隆、人才之日盛有如此也。”法式善是想用《梧门诗话》的“边省人所录较宽”,来与《随园诗话》比一比的。袁洁也很推崇袁枚,他曾想做一个《随园诗话》的精选本,但后来他自己写了一本《蠡庄诗话》,他的这本诗话也是比照《随园诗话》的采集规模,由十八省扩至更多区域。不仅如此,《随园诗话》的影响在嘉庆、道光之后一直延续了下去,此后规模在10卷以上的长篇诗话,就出现得非常普遍了。
  此外,《随园诗话》还有一个大的主题,这就是作者希望与古今大人物即所谓“英雄”比试诗才的高下,以表白他一生“以诗自立”的抱负。这由全书开篇第一卷第一则所谓“古英雄初无大志”的曲折表达,就可以见得,这是更有现代意义的。我们未来有机会将围绕这一主题继续展开。
  (本讲座原文稿系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讲座,后经作者修订而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8 12:04 , Processed in 0.10030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