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学通讯]杂之[封面人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30 10:45: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封面人物]2008年12期封面人物:郭学萍
[
2
推荐



 
 
[封面人物]2008年11期封面人物:张文质
0
推荐

张文质 “生命化教育”的倡导人、负责人。《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执行主编,《明日教育论坛》和《慢教育丛刊》主编,入选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7年十大推动读书人物。多年来致力于“生命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长期植根于中小学课堂,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创办了1+1读书俱乐部,推广1+1式的读书理念。


 
 
[封面人物]《小语论坛》2008年10期封面人物:董蓓菲
4
推荐

  董蓓菲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语文教材审查组、“小班化教育”研究专家组成员。新加坡教育部华文课程与教学法指导委员会顾问。……


 
 
[封面人物]《小语论坛》2008年9期封面人物:肖绍国
[ 2008-8-28 18:10:00 | By: xiaoyuluntan ]
1
推荐

    肖绍国  浙江省教坛新秀,湖州市第一批名教师,湖州市教学明星,湖州市教学能手,湖州市教坛新秀,……

 
 
[封面人物]《小语论坛》2008年7-8期封面人物:黄 伟 

1
推荐

黄 伟 教授。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宁波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学术带头人,课程与教学理论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硕士生导师。……
阅读全文(30) | 回复(0) | 反映问题
| 引用通告(0)
 
 
[封面人物]2008年6期封面人物:刘仁增

0
推荐

  刘仁增 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中小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福建省优秀骨干教师。在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教学、识字教学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已形成“新、趣、活、实”的教学风格,主持、指导国家级、省级实验课题三项,参与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教师教学用书和学生辅助学习用书的编写。 ……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30 10:51:32 | 只看该作者

八大关键热词,解读"小语论坛'

八大关键热词,解读"小语论坛"[2008.12]
1
推荐



                                著名特级教师   周一贯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在记忆中回望,又到了盘点《“中国小语论坛”》2008的时刻。年终岁末的这一招似乎有点儿“俗”,其实不然。因为在“09回首“08的时刻,一段时代将要成为历史;而当“08瞻望“09”的瞬间,历史又正在走进时代。无论怎么说,这都是一段值得我们深省的光阴。2008的《语文教学通讯·小语论坛》记录了时代,并将要成为中国小学语文界昨天的一段历史。然而,今天之所以区别于昨天,恰恰是因为昨天的感受和激动,依然留在我们心中,久久不会抹去。
面对案头的那一迭刊物,全年的《小学语文教学论坛》,记录的是全国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雄风英姿,那矫健的身影可以入画,跫跫的足音可以入诗,要全面梳理其丰厚的内蕴和恢宏的睿智实在不易。于是,笔者在这里只能抓住其中的8个高频词语来煮字烹文、借墨结缘。虽然对于《“小语论坛”》的精警和精彩,在下是高山仰止、乏力评说,但多少也可以弄云作雨,传播一点火种。
一、“年度人物”——中国小语界的“希望之光”
在主编裴海安先生和他的团队的精心策划下,由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和中国语文教育第一网“中华语文网”联合举办的“2007中国小语年度人物”与08年的新年钟声一起来到我们中间。它首开中国语文教育年度人物评选的先河,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这项活动从200711月启动以来,由广大读者的积极参与,以1000多封举荐信向评委会推荐了200多位候选人。经编辑部审核、专家组评议,评委会确定了30位候选人。于是,从200712月开始,举办单位开始接受公众投票,截止到20071220日,评委会从16836张选票中,按候选人的得票情况,结合评议组的专家意见,最终评选出10位“2007中国小语年度人物”。这些获奖者都是一年来在小学语文教学和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果的优秀教师。他们分别是(按公布排名):北京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窦桂梅、浙江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孙双金;江苏吴江市盛泽小学薛法根;重庆市大渡口区教委刘云生;四川泸州市江阳区教研中心熊生贵;湖北武汉市体育馆小学董耀红;广东深圳市天健小学陈金才;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吴琳;江苏连云港市教科所陈建新。以后由举办单位先后在浙江大学“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研究观摩活动上举行了隆重的授奖仪式和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由《语文教学通讯·小语论坛》来举办这样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活动,充分 说明了《“中国小语论坛”》引领小语教坛的才情和活力。平面的刊物,立体的操作,才策划了这样 有社会影响力的全国性活动。这是作为前卫期刊所彰显的影响力的一大标志,无疑也是2008年《“小语论坛”》精彩“小语教坛”的一大手笔。于是,第一个热词“年度人物”应是当之无愧的。
二、“母语教学”——汉语教育的生命之重
翻阅2007年的《“中国小语论坛”》,“母语教学”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热词。汉字、汉语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主要工具,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是中国人建立共信和互信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几千年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根”。然而在当前强势语言(外语、网络语言)的侵袭下,母语教学被淡化、被冲击的状况相当严重,《“小语论坛”》关注母语教学的实践和研究,正是自觉地担待着汉语教育的生命之重。
母语教学以识字为基础,这正如帕默尔在《语言学概论》中所说“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脊梁”。发表在第9期,由陶本一、郭曙纶、曹建召、胡根林、于龙等先生所撰写的《基于语料库的小学识字教学研究报告》,以语料库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对人教版、沪教版和苏教版三种教材及相关课外读物的用字量、字种和出现顺序、复现安排作了比较分析,找出了归因,并提出研制“基础教育等级字表”的详尽建议。这对于如何构建一个科学的识字教学体系,确实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刘发建同志致力于“汉字文化”的启蒙教学,他的《触摸汉字智慧、传承民族文化》课例(第4期),充分显示了汉字文化的深厚底蕴,把有生命、有温度、有血有肉的汉字,有情有趣地呈现在孩子面前,以激发兴趣、开启智慧、带给小学识字教学一道靓丽的汉字文化风景。又如葛银铨同志在第5期著文,对母语文化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实践策略,作了十分有益的探索,给人以很多启发。特别是前浙江省教育厅长邵宗杰同志写的《我看到了希望》,一针见血地指出“汉字并不难学”,关键在于教得是否得法,并赞扬了刘发建老师“不信邪”,“整个教学过程做到了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符合汉字的本质特点”。邵文还深刻地分析了一些认为汉字落后,主张汉字拉丁化的人,其救亡图存、为国为民的出发点,虽然无可怀疑,但他们在对待汉字上的错误主张,却“不仅影响了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点和起点的识字,也对整个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训极其惨痛”。
重视母语教学,就必须十分重视母语教学的传统经验。《“小语论坛”》在第1期上发表的《“课标”语境中的语文传统教学经验审视》(周一贯)就比较翔实地阐说了这一问题。文章不仅将对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经验的传承关注不够,作了归因分析,尤其提出了最应该注意弘扬传统经验的五个方面:一、“识字为先”与汉字文化意识;二、“文以载道”与“文道结合”理念;三、诵读为本与旨在积累策略;四、提倡“涵泳”与注目阅读感悟;五、重视习练与提倡“多读多写”。
进行母语教学,就得运用母语教学的传统经验。这应该是常识,如果用基于印欧语系的教学思想来说汉字、汉语的教学方略,那就会像用外国的拳击理论说中国武术一样,其学理和事理都会大相径庭。
三、“还学于生”——课堂教学的智慧转身
课堂是为学生学习而设置的,然而在当下课堂里,不少教师追寻的是自己的出新的理念,出彩的亮点,出色的课件,出类的资源开发和出众的教艺展示,却淡化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命发展。在将“课改”进行到底的关键时刻,“决战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于是否能够“还学于生”。因此,关注课堂的“导学”方向,营造真正的“生本”课堂,理所当然地成了《“小语论坛”》的一个热词,而且对小语界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如第11期的“专家论坛”发表的《“还学于生”:企盼语文课堂的智慧转身》,不仅分析了对课堂“学习场”的种种误读,而且具体地提出了“还学于生”实现智慧转身的策略:一是“定向”策略,分析了“学大于教”的存在理由;二是“定位”策略,提出 了“因学设教”的战略追求;三是“定序”策略,关注“顺学而导”的自然生存;四是“定法”策略,审视了“化教为学”的智性应变;五是“定度”策略:描绘了“学会学习”的有效课堂。俞惠珍老师在第1 期发表的《走向平实:语文教学的价值回归》,则以另一视角从关注学生的学习样态出发,描绘了语文教学的“回家”之路。文中的这一段话:“从‘一言堂’的分析讲解,到‘语言文字训练’大行其道,再到‘自主、合作、探究’如火如荼。我们的课堂什么都不缺,就缺真实。课堂应该是真实的,课堂教学要生活化,要适应学生阶段性的发展,要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可谓入本三分地剖析了学情缺失的课堂之病因所在。第4期韩吉旺同志撰写的《老师,教学中你最关注什么》提出了“课改走到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是目中有知,目中有章,目中有教,目中有制,偏偏就是目中无人”的警世之言。在第5期上朱艳玲老师又针对“还学于生”的理念,提出了“点悟式教学”的新思路……著名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更以叙事的方式,为我们语重心长地讲了8个教育故事,把藏在故事中的教育智慧,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个智慧笔者的理解就是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建立一种真正平等的对话机制,让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体来共同生成和分享这种智慧。
四、“儿童读写”——徜祥在童年的“桃花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童年是人生最好的时期,这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灿烂的、独特的、不可重现的一种生活”。正因为童年的这种独特性、不可重现性、我们强调“小学语文”是“儿童语文”,“小学生读写”也应当是“儿童读写”。这种说法表现了我们更为关注的,不仅仅是“小学”的这个“学历”阶段,更是“儿童”的这个生命阶段。正是源于时代对儿童这一生命重要阶段的价值体认,在2008年的《“小语论坛”》中,“儿童读写”一词以以高频率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对小语界是有不小影响力的。在第3期上发表的周益民老师对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教授的访谈,深刻地揭示了儿童阅读的重要意义与应对策略。特别是梅教授出自心扉的呼喊:“童话是真实的,相信童话”,这是“一个人的格调”,“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感觉、气息”,“不相信童话,不会有优雅和诗意”,可谓振聋发聩。而吴琳老师对梅教授的访谈(第3 期),则侧重于“儿童阅读”与“儿童作文”,结合评价了一堂“看漫画写作文”的作前指导课。又从“儿童作文”带出了教师如何指导儿童阅读的问题,教师又应当如何细读文本。在第2 期上集中推出的主题是“建构儿童需要的教学”,由彭峰老师主持的“儿童语文课程”与“服务型课堂”探究沙龙,内容相当宏富,强调了儿童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让每一个儿童享受幸福的语文生活”,为此就必须倾听儿童、理解儿童、依靠儿童、发展儿童,要关注“每一个”与“可能性”。同时 从三个纬度了解儿童的需求:共同需求、个性需求和结合教学内容的具体需求,创造适合儿童的教学。这对于当下课堂儿童的缺失和学习的缺失是有着痛下针砭之效应。
在“儿童读写”的视野里,著名特级教师周益民是一个勤奋的践行者。在第5 期发表了他《童年的月亮爬上来》的教学实录和郑飞艺的内容评析,加上成尚荣教授充满激情和睿智的评点,共同组成了一道丰美的文化教育大餐。那是语文的文化,也是儿童的文化。
五、“诗意语文”——让语文走在关爱生命发展的路上
“诗意语文”是近年来由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着力提倡并努力践行的一种语文教学理念。也许是因为它触动了本来就存在于许多老师胸臆间的那份对语文教学的柔情,便一齐喷发出来,“诗意”这一词语既可见于不少文章的题目,更常闻于日常口头的言谈。于是,“诗意”在被过度崇敬下可怕地异化,滑向了追求虚高、附庸风雅的歧途,发生了难以避免的曲解。这是“诗意语文”在践行过程中的正常“遭遇”。《“小语论坛”》一直是“诗意语文”的发展平台和话语空间,因此我们也就会特别注目刊发于第5 期的王崧舟老师的新作:《自赎与拯救:诗意语文的再发现》。王老师强调了“诗意语文”是行走的、发展的,只有不断的对“自赎”的“道”和“拯救”的“术”之“道术不二”,才有望进入诗意语文的澄明之境。“审美与存在”是诗意语文价值取向的再发现;“陶冶与表现”,则是诗意语文实践智慧的再发现。在“诗意语文”的“实践智慧”部分,王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以触摸的操作启示:即“起点”,是文本诗意的阐释与重构;我们必须关注文本所提供的诗意的话语形式;话语所展示的诗意的典型意象;心灵所触动的诗意的思想感情和超越中反思的诗意的思维方式。“过程”,是教学诗意的涵养与创生:它需要整合与融入去开掘教学目标的诗意;在陌生中期待,去彰显教学结构的诗意;它需要造型与表现,去传递教学语言的诗意;在渲染中烘托,去菅造教学氛围的诗意。“出口”,是主体诗情的唤醒和陶冶。“彼岸”,则是诗意人生的引领和确证。
我们欣喜地看到王崧舟老师以其诗意语文的宏大理念打造了他的诗意课堂。但正如诗意人生可以各有不同,诗意语文也不可能只有一种恒定的样态。正如一位哲人所言:“一字不识,而有诗意者,得诗家真趣”。著名作家柯灵曾为纪申写过这样一首诗:“纷纭万口说灵山,拜佛回来成佛难;留得寸心干净地,世间何处无伽蓝”。语文的诗意,从根本上说在于“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这是教学运思与创造的核。教师有了对生存的悲情,对生命的真情,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生态的柔情,便找到了归皈诗意的理由。“留得寸心干净地”是无须登山拜佛的,那是因为世间处处有伽蓝,而不是只有在庙里。
六、救赎作文——小学作文教学如何走出困境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是以阅读为本位构建的,作文只是沉入在阅读教材之中的一种元素。作文教学的边缘化处境加上传统作文教学束缚思想感情的那种历史阴影,使小学生作文一直是一种“不正常写作”,而深深地陷于困境。因此,对于救赎作文的种种思考,种种论说,种种探究也就成了08年《“小语论坛”》的一个重头话题。
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撰写的《破解小学作文教学难的三剂良方》刊在第11期上。这是他多年从事作文教学实践和研究的丰富经验的结晶。他的第一剂良方是“让作文变为小学生充满情趣的生活”,贴近生活、游戏进课堂、为作文寻找情趣,确实都是有效的策略。“让习作能唤起学生的需要”,是他的第二剂良方。习作本来就是儿童的一种生命状态,我们不难用“任务”来激活学生的写作,如把习作与实验探索相结合,并且把习作融入到学生的交际生活中去。“让儿童在习作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写作,并让他们获得成功,是第三剂良方。显然 这三剂良方确实不失为是救赎作文困境的应对之策。北师大著名教授肖川的《作文教学琐谈》(第5 期),对作文教学问题作了居高临下的全方位审视,无论对作文教学的价值(为什么写)和“写什么”、“怎样写”、“如何导”等诸方面,都充分体现了评说中透射睿智,论述中点明堂奥的功力。《论小学作文中的十个辩证关系》是郭根福老师撰写的(第9期),他认为作文教学走出困境必须处理好“教与学”、“整体与部分”、“生活与写作”、“思维与语言”、“统一作文与自由作文”、“认知与情感”、“作文与育人”、“模仿与创新”、“阅读与作文”、“命题作文与自由作文”等十大关系,对涉及作文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作了详尽的分析。更为可贵的是许多教师在实践层面上对救赎作文的种种有益探索,如张祖庆的“绘本作文”;宋北平、康元平的“两分钟体验”游戏作文;杨丽霞的“写实作文”;王红、方卫成的“体验式作文”;金萍的“周记式作文”等等。总观全局,我们高兴地看到,作文正从救赎中迈入“后作文”时代,即作文教学更注重写作主体的自由表达和随机运笔,长期形成的“作文心理闹钟”规律正在改变,作文更具有了生命性、生成性、即时性和自然性。于此可见、作文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七、、“名师课堂”——在“名师文化”点亮下的“课堂文化”
“课堂”板块一直是《“小语论坛”》重点打造的板块,这从本质上体现着《“小语论坛”》“贴近教师、贴近教学、贴近课堂”的特色。读读刊物的栏目,什么“名师备课”、“创新设计”、“老课新教”、“新课速递”、“课例赏析”、等等,给人以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感。如将课堂与“封面人物”相配合,有第5 期的王文丽和她的《百合花开》的教学实录与专家评说;还有第2 期的薛瑞萍和她的《猴王出世》教学实录和专家评说。在推出名师的同时推出他们的课堂,不仅顺理成章,而且相得益影,确实体现了编者的匠心独具。另外,我们还不能不注意到“论语”栏目中所展示的名师教学理念照亮下的个性化课堂。如第2 期推出的著名特级教师盛新凤《以两极融通之和,求雅俗共赏之美》的和美课堂;在第1 期上,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三打白骨精》的课堂实录和吴礼明、胡兰、苗育青、从不同角度所作的评析文章,对窦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作了详尽的剖析和赏读。于永正老师写《杨氏之子》教学实录,发表 在第10期上,由李兴举点评,并附有于永正老师写的《简简单单教“杨氏之子”》的介绍文章,其中的两句话“谁能让学生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就意味着教学的成功;谁能让学生会读、会写,并养成习惯,就是最大的成功”,看似十分简朴,却道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语论坛”》在第78期中特意编排的“名师怎样教语文”专辑,从“开卷”到“人物”专栏,从“讲坛”到“课堂”专栏,都高度集中地研究了课堂,按序编排了“名师谈备课”、“名师谈上课”、“名师谈说课”、“名师谈听课”、“名师谈评课”,共有49位名师现说法、指点迷津,为全国小语教师,提供了海量资讯,以名师文化点亮了课堂文化,也提升了课堂文化。
八、“以学评教”——坚守课堂教学的主流价值
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评价从客观的理念层面到微观的实践层面对某种教学行为的起始、过程和结果按一定的标准作出全面、全程的审视和判别。在“课改”进入到“决战课堂”的阶段,如何观课评教,无疑地会深层地关系到课堂教学的价值和走向、质量和效益。因而,《“小语论坛”》也对此有了深度关注。刊发在第4期上的一组文章,有周一贯撰写的《观课评教,“路在何方”》,曹鸿飞提出的《学情:阅读课堂教学评价的视角走向》,周毅对《语文课堂,回归“纯棉”时代》的企盼,金彩娣的观课反思《谁动了学生的“奶酪》和诸向阳的《语文课,我们到底应该怎能样上》,不仅共同构成了一个严肃的话题:我们应当怎样观课评教;而且形成了内在的相当一致的答案:观课评教要走向“生本”,要以“学”评教,不要以“秀”评教。确实,教学如何从当下的“唯美”课堂突围,踏踏实实地让每一个学生都从“学会”到“会学”,坚守课堂教学的主流价值观: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在课堂教学的探索中可能比什么都重要。
《“小语论坛”》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不仅仅在这1期的“话题讨论”之中,而是渗透在很多方面。如发表在第1期的俞惠珍老师的文章《走向平实,语文教学的价值回归》,是“经历繁忙锁碎的新课改实验后”我们渴望“自然和简单”,于是,“放松身心的瑜珈在课堂中大行其道,而简洁、高雅的禅风也日渐盛行”,方有了“追寻真实”的反璞归真,“文本对话”的师生共享,“情感体验”的自主学习和动态生成的顺学而导。在第4期中,韩吉旺同志的诘问《老师,教学中你最关注的是什么》,批评了关注的竟是知识,而不是学习主体——人的现象。张宏宽的《面对差生,我就要这样的心态》,是一种诚心的帮助、耐心等待的心态。刘虎平《为孩子煲一味“心灵鸡汤”》,从特级教师的评价导学艺术中汲取的不仅是专业技术,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第9 期)。第1期中“好的课堂”讨论三题,文章不长,但都从不同的侧面,道出了好课的共同本质,在于从学情出发,对学生的关爱,对学习的关注……问题在于当下我们的课堂没有给学生的“自选动作”提供多少空间,大量的“短、平、快”式的提问应答,多是问题与课本中片言只语的简单联系,这就大大压缩了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张力空间,使教学只能在一个扁平狭小的通道内牵着学生局促地向僵硬的预设行走,而从根本上失去了生机和活力。显然要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从端正观课评教的态度入手。
……
文章已经写得太长,但仍然不免挂一漏万。限于篇幅我只能打住了。
当我在为这篇文稿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时,新的一年已在太多的期望、希冀与梦想中姗姗地向我们走来。2009年,也许只是一个时间的自然刻度,一个累进的数字概念,但《小学语文教学论坛》却注定要承载特别的意义,要唤起人们许多新的期待。全国小语教师对《“小语论坛”》09年的精彩之企盼是无量的,不受任何限制的,因为“一切皆有可能”,只有想象力才是它的唯一边界。
我们共同努力着,也一起期待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2 04:27 , Processed in 0.12779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