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抓几个词就够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30 10:58: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抓几个词就够了

管建刚



一节课,40分钟是个常量,课文的长或短,却是个变量。中年级,课文四五百字;高年级,七八百、上千字的都有。高年级教师,课文长,总觉得教学时间不够,这里抓一下,那里挠一下,零零总总,里里外外,嘴里的唾沫星子已干,教学欲望却不休。小学语文,一周六个课时,去掉两课时的作文,用于阅读教学,不过四个课时。一篇课文,一般不能超过两个课时;超过,你得从其他课文里省,不然,你没时间做练习、搞复习。这是教学现实,必须正视。
    必须要将课文教“短”,确保两课时内,将比较长的课文,一扫而光。这个“扫”,当然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重点地“扫”。
        《黄鹤楼送别》(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一文,是文包诗,有文有诗,怎样处理文和诗的关系,历来是教这类文章的一个争议点。就《黄鹤楼送别》一文来说,我认为,只要把描写李白和孟浩然告别的那个故事熟烂于心,那么对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学生也就懂了;只要学生把故事中的李白和盂浩然的情感感受了,那么对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情,学生也就明白了。
    怎样让学生较为快捷、有效、集中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我一步步地缩小、再缩小,从全文落到小节,冉从小节落到句子,再从句子落到词语,留下了四个词:“饯行”“依依”“伫立”和“凝视”。
        “饯行”,出现在课文的第一小节。它的近义词是“送行”,与“送行”的不同之处在于:“饯行”是摆了酒席相送。李白又是在哪里摆酒席相送呢?——黄鹤楼。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与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中国三大名楼”。它是怎样的呢?尽管课文只写了一句话,“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却也足以看出它的气势。李白送孟浩然,不是一般的“送”,而是摆了酒席相“送”,不是在一般的地方摆酒席,而是在最著名、最豪华的酒楼里相“送”,这就是题目“黄鹤楼送别”的“送”。
        “依依”出现在课文的第二节和第四节。第二节出现在“依依惜别”这个成语里。“惜别”的意思是“舍不得分别”。“依依”是什么意思?学生大都不知道。《现代汉语词典》上的注解:1.舍不得分别;2.杨柳树随风摆动的样子。显然,此处的“依依”是第一个意思。“惜别”已经表示“舍不得分别”了,“惜别之情”已经够通顺了,作者觉得不够,还要加一个“依依”,再来一个“舍不得分别”,这是怎样的“别”啊?这就是“黄鹤楼送别”的“别”。
        “依依”还出现在第四小节的“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一句中,这里的“依依”又是什么意思?学生初看,一口咬定第二种,即“杨柳树随风摆动的样子”。不妨让学生再吟咏一番,提示:此时此刻,在李白和孟浩然的眼里,“依依”的杨柳,仅仅是“杨柳树随风摆动”的感觉吗?学生自然豁然明白,这个“依依”既有“杨柳随风摆动的样子”的意思,也包含着“舍不得分别”的意思,仿佛杨柳也在为友人的分别而“依依”。这就是一语双关,这就是借景抒情,这就是语言运用的精妙。
        “伫立”和“凝视”都出现在第四小节。“伫立”的近义词是“站立”,是“长时间的站立”的意思。李白站了多长时间呢?直到孟浩然的船走了,看不见了,还“伫立”着。古时候的船,靠人划,靠风吹,速度慢,长江又很开阔的,能看得老远。李白一直站着,站着,直到船的影子都看不见,他还站着、站着,看着、看着,用目光来送友人。这就是“黄鹤楼送别”的“送”。
        “凝视”,意思是专注地看。李白看什么?先是看孟浩然,再是看孟浩然的船。孟浩然的人和船都不见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了,他还在看,还在凝视,凝视着“滚滚江水”。不妨让李白转过身来,让他“凝视”的目光对着你,你会看到他的眼里满是离别情,留恋,惆怅,不舍,失落,空虚……这是一种怎样的别啊?这就是“黄鹤楼送别”的“别”。李白伫立着,“凝视”着,一动也不动,可是他的内心,一定像滚滚的长江水,波翻涛涌,情不自禁,于是有了一笔挥就的、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黄鹤楼送别》,抓几个词,这就够了。抓住词,将词的内在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比较、联系、替换、吟诵、点拨等方式,一点点地放大,词的内涵丰富起来的同时,文的内涵也立体起来,丰润起来。
       小学生阅读文章,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是一个通病。抓词语,就是抓细节,就是对学生粗略的阅读方式的改良和补充,这种改良和补充,十分重要,必要。

(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爱德双语实验小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9:40 , Processed in 0.07063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