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0|回复: 0

邢福义的国学研究与家国情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14 21: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邢福义的国学研究与家国情怀
  邢福义先生被誉为中国“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之一,也是国学大家。他在《光明日报·国学版》上,曾刊发文章20余篇,后连同他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结集为《光明语学漫议》,由商务印书馆2020年出版。
  邢先生的国学类文章大致可分四方面内容:其一,语言学与国学的关系,如《语言研究的“向”和“根”》《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等;其二,词语阐微,如《“救火”一词说古道今》《“人定胜天”一语话今古》《“诞辰”古今演化辨察》等;其三,国学学科建设的理论思考,如《国学的学科化与一流追求》《语言哲学与文化土壤》等;其四,学林人物的学术传承,如《两次指点》《邢梦璜与文化黄流》等。古代以文字、音韵、训诂为内容的小学是经学的翼羽,而今语言学也应与国学有姊妹般密切的关系。然当今的语言学家涉足国学者不多,邢先生是少数特例。他的国学研究与汉语研究交织交融,且蕴含着当代知识分子的高贵品格,特色鲜明,自成一派。
语言学与国学交融互渗
  邢福义先生的国学思想,建立在对汉语、特别是汉语语法深刻的认识上。“汉语语法重‘意’不重‘形’。形式上框架简明,没有繁多的标记;表意上灵活多样,隐性语法关系十分丰富。理解汉语,特别是阅读汉语古籍,最主要的障碍不是语法。正因如此,我国古代率先出现的语言学著作是讲词义、讲文字、讲语音的《尔雅》《说文解字》《广韵》等等,而不是语法学专著。”(本文所引皆出自邢先生发表在国学版的文章,不一一注明)1898年,马建忠所著《马氏文通》首次引入西洋之“葛郎玛”(语法),中国语言学才从传统小学进入现代语言学。传统小学未重视语法亦能取得成就,与汉语“隐性语法关系丰富”不无关系。汉语的沟通功能,尤其是书面语,可以通过“意会”方式实现。
  邢先生所谓的“丰富”,从另一角度说则意味着“汉语语法系统的复杂性”。欲在纷繁复杂的语法现象中提炼出规律,需反复对比研究方能实现。邢先生在长期的语言研究中,概括出“两个三角”的语法研究理论,其“小三角”是“语表形式、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大三角”是“普通话、方言和古代(近代)汉语”。“小三角”要求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相验证,且要顾及语言使用价值;“大三角”则体现了研究的广阔视野,纵看古今,横看普通话与方言。多角观察,多方照应,才能看清事实,立论公允。邢先生对有争议的语言现象,从不武断结论,如“人定胜天”,到底是“人定/胜天”还是“人/定胜天”?邢先生认为两种表述各有其观念取向。古代用法原本应为“人定/胜天”,可称为客观理性式,即客观看待“人”与“天”之间的强弱关系,二者孰强孰弱可以相互转化,显得头脑冷静,富于理性。古文根底深厚的现代人,还会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现代通常用法则为“人/定胜天”,可称为主观意志式,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励人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改造大自然,充满豪情壮志。用语言学的结构-层次分析来论说“人定胜天”,独得妙诂,独生妙趣。
事理贯通古今
  邢先生的国学研究常能古今贯通,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却能“小题大做”,巧成文章。对研究者而言,古今的观念既要清晰又要模糊。所谓“清晰”,是要有时代意识,敏锐识别语言之变,哪怕是语义、用法上的毫末之异。所谓“模糊”,是不要太拘泥于古今,要穿越古今,语言演变会带来语感变化,使用者会对语言进行重新分析。邢先生对“诞辰”“诞辰日”“诞辰××周年”的讨论,便是“穿越古今”的范例。
  “最早见到的‘诞辰’,应是唐中宗李显所题‘十月诞辰内殿宴群臣效柏梁体联句’(《全唐诗》卷2)”。“诞辰日”等于说“生日日”,这种现象看似叠床架屋,但“语言现象往往不是二加一等于三的绝对化关系”,“‘诞辰日’是以‘诞生日’的语义角色出现的,‘诞辰日’中‘辰’的意义已被弱化而脱落。”这与“窗户”“兄弟”等偏义复词的道理是一样的,“窗户”只指窗,“兄弟”可以只指弟弟。这也与“凯旋而归”类似,“旋”即是“归”,“凯旋”的语义本来已足,还要再续上“而归”,成为四字格。仔细观察还会发现,现代汉语里“诞辰多少周年”的说法多于“多少周年诞辰”,邢先生通过语料库的数据说明语法有类化的特点,“少数服从多数”,语言现象能不能说最终还是“群众”决定,这就是所谓的“语用导向”,就是所谓的“约定俗成”。邢先生纵论古今,“唯求实尔”!他不赞成语言学家充当“语言警察”,常说“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研究扎根泥土
  国学和汉语学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学问,虽然我们的理论抽绎也许还有诸多不足,但不能跟着外界理论走,人云亦云。邢先生对中国学术的世界地位一直心心念念,常说“语言学研究如果总是跟着西方走,奉行‘拿来主义’,迟早有一天,汉语事实会成为西方语言学的注脚”。在与世界接轨的问题上,他反复强调“要想跟强者接轨,自己必须先是强者,小羊不能和狼接轨,要提高我们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学术地位”。
  邢先生的“自强”就是强调研究要根植于中国大地,其内涵异常丰富也特别现实。比如汉语的字母词问题,是学界和社会长时间关注、争论的热点,对此问题,邢先生更关注的是字母词的语用价值,即在汉语中字母词有无作用、有何作用。“语言事实观”是主导学者判断的圭臬,“起着特定作用的某些英文字母。比如起游移泛代作用的X,起表示次序作用的a-b-c-d,起作为人物称呼作用的阿Q等等”。邢先生看待语言现象从来都是辩证的,不仅要看字母词的作用,还要看到其局限性。字母词的不当使用也妨碍交际,字母词“缺乏实实在在的群众基础。在内容上,英文字母词具有较大的学科术语性和行业习用性。从受众方面看,绝大多数字母词是看不懂的。比如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他建议编写一本《英文字母词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已经开了一个好头,但‘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中收词过少,满足不了需求。比如IPO就查不到,CSSCI就查不到。”语言学研究和国学研究有很多现实共通之处,特别是在“辞达而已矣”这一点上是统一的,关于表达的研究永远是两者的契合点!
学者的家国情怀
  观其文可知其人,观其人可知其文。道德文章本为一体。邢先生的学术观念来自先生的朴学精神,来自先生的家国情怀。他慎独、唯实,研究问题讲究小心求证,论证问题尽量穷尽材料,写文章追求“九字诀”:看得懂,信得过,用得上。
  2018年出版的《寄父家书》,收录了邢先生1955年至1991年写给父亲的信件。有封信是这样写的:“中华水土,养育了中华文化、中华科技、中华风骨。当今的中国人,重视外国理论的引进,但也懂得,再好的理论,都必须适应中华水土,才能在中国开花结果。中国人有充分的冲劲和自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周清海教授高度评价这段话:“重视自己的中华水土,是民族自尊的表现。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情怀。”
  传统情怀亦是国学精神。邢先生始终心系国家,将个人奋斗与国家振兴紧密关联。他在1956年3月24日的寄父家书中说:“在国家号召向科学进军之际,孩子(邢先生信中自称)也已订出了向科学进军的规划。暂以六年为期。目前的指导原则是在争取优异的成绩的基础上,重点深入。”这个“进军”目标实际上持续了他的一生。2016年,邢先生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时突出强调了学科建设问题:“在建设一流学科中有所作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在自强自立、敢于锻造中国学派上狠下功夫。综观中国语言学的各个分支和各个领域,具有共性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创新性理论不多,原创性学说缺乏;另一个方面,是醉心摩登,急于求成,弄虚作假也随之而泛滥。”
  2月6日,邢福义先生辞世远行,但他的学术思想会烛照学林,他振兴中华学术的追求会代代接力,必能实现。“做学问难……只有大家共同努力,而且一辈辈地接力攀登,才有可能不断取得可喜的进步!”
  (作者:李宇明,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宋晖,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王玉红,系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3-29 16:43 , Processed in 0.09637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