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在“叛逆”中回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5 21:0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王友珍    文章来源:潞河中学网站






     语文何为? 这恐怕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常常思考并试图希望通过探索能够解答的问题。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笔者汲取了一些教育名家的理论和经验, 也探索了一些教学的方法。

一、语文的个性化和时代性。

我们决心做当今语文教学的“叛徒”。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

1.语文对象的个性化。

学生和教师是构成语文对象的综合体,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 突出个性化教学是语文课程改革后的一大显著特征。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能够欣赏他们的独到之处, 欣赏他们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观察角度与方法, 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理解与看法, 尊重学生的个体感知过程。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并鼓励学生个性的展现与张扬, 使语文学习成为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展现个性、表现个性才能有所创造, 语文学习的特质就体现在学生个性得以展现的过程之中。

个性化教学离不开教学的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是指教师具有独特的教学认知结构和教学风格。作为语文对象的教师, 其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必然影响和感染学生, 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养成。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从根本上建构起能够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体

系和教学体系。以学生发展为本, 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 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 重视教师独特的体验以及个性发展的需求, 唯有个性才有活力, 唯有个性才有发展。因此, 语文教师的个性化也要得到普遍关注。

2.语文自身的个性化。

语文的个性, 在于其语言文字的个性。文字承载着思想与情感, 文化的凝聚来自语言的凝聚。有人曾说过, “要毁灭一个国家, 首先毁灭这个国家的文字”, 足见语言文字承载的重任。语文课应该上成语言文字的感悟课。咬文嚼字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很好的习惯和方法。语文教学要回归原点, 真正以语言文字为根本, 走进文本深处, 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华中师大陈钟梁教授以课堂教学为例, 生动地阐释了从字词入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人物描写的解读、诗文精妙之处的体会的重要性, 学生在字词的涵咏中感受到蕴含其中的古老文化的积淀。语文的魅力在于其自身独具的语言文字的隽永。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中的句子总让我情思沉沉。“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 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 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 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 —群雨燕便出来高歌, 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 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 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 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 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这哪里是写景, 分明是作者的心绪映照在“寂静的光辉”里, 落寞地感受到了“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变得“灿烂”; 是作者对自己心魂的窥视, 对死亡探寻中的痛苦和思考的宣泄。作者从大自然的生命中找到了永恒的力量, 读者也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到思考的力量。“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 她视力不好, 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 树丛很密, 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 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 走过我的身旁, 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 步履茫然又急迫。”每每读到此, 我总潸然泪下, 母亲的形象就是这样在儿子的笔端定格, 对母亲的思念与悔恨的情感就这样在儿子的文字中流淌。所以咀嚼语言是语文课堂的本原,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具备对文字的一种别样敏感, 犹如琴弦, 只要轻轻拨动, 就能奏响旋律。

学生在学习中往往脱离文本,不重视咬文嚼字。教师应当加以重视, 给予指导, 使学生养成从文本出发揣摩词句的语文学习习惯。归根结底,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和对汉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表情达意的能力以及阅读领会的能力。

3.语文的时代性和自然性。

语文课程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这是语文现代化的本质体现, 是时代发展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反映。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 关注人类, 关注自然, 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语文教材内容的时代气息洋溢在语文课堂中, 用人类最先进的文化熏陶和感染学生。

语文, 即读, 即说, 即写, 即思一切来自真实的生活, 自然的生活才有自然的语文, 才能打动自然的人。一切回归人性的真实, 这样的语文教学, 才能培养自然的语文素养有人在谈及语文教学时, 强调要“返璞归真”, “读即是说”。只有让学生浸染在经典的文化中, 才能真切地冲击其心灵, 触动其神经, 形成其根底。因而在语文教学中, 很难分清是在传授知识, 还是能力训练, 亦或情感教育, 它是那样自然地互相解读, 互相包含,共同升华、共同渲染、共同承载。

二、语文素养的培养。

我主要让学生有一种体验, 一种创新的体验, 一种研究学问的体验和成就感, 这就够了。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

1.重视过程与方法, 关注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以往的语文教学过于偏重结果性目标而忽视过程体验性目标。改革后的语文教学更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体验与合作, 注重思考、探究与表现, 更加重视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在以掌握语文知识为主线的学习过程中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 掌握学习方法, 形成丰富的情感, 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关注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叶澜教授认为, “把丰富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 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 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隔离出来根本缺陷”。情感是文学的生命和灵魂,语文教学不只是单纯的认识活动,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互动过程,与作者与教师与同学彼此对话, 那才是语文的精妙所在。语文课堂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动态性等特点, 要求教师要把握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流动的全过程, 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 使学生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展示。

2.强调感受、体验与合作, 注重思考、探究与表现。

语文学科是充满感受与体验的学科。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个体存在的价值与情感体验, 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作者及作品中人物的感受, 密切联系现实生活, 不断积累素材, 积淀情感。“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 我们只有承认和维护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 才可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肖川、徐涛《论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学习注重学习主体的品味、积累以及运用语言和培养语感的自主亲历, 形成个体独特的亲身感悟, 并将原有文本融会其中, 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比如学习《书生论剑》(补充阅读)一文时, 着重让学生谈他们初读文章时的体会, 将内心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 写批注, 通过再读, 把对文章的再认识写下来, 前后比较, 让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再升华。一名同学第一次读《书生论剑》时认为这篇文章在宣扬战争。通过精读文章, 他认识到作者所呼唤的是一种渴望建功立业的阳刚之气。正是在这种感受、体验与思考、探究中,学生的认知在增长, 心灵在丰富。我们的课堂能否让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 能否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升华、陶冶, 这不仅仅是功利性的ABC的选择与判断, 而是语文课堂需要审视和面对的问题。
2#
 楼主| 发表于 2008-5-5 21:09:30 | 只看该作者
三、语文的动态课堂教学。

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1.课堂教学的预设。

面对教材, 教师已失去了原有的占有知识层面的优势。如果平面地解析教材内容, 势必落入窠臼。教师要结合自己对作品的真实独特的个性体验, 转换角色, 引领学生进入教材, 引起学生与作品的共鸣。让语文独有的知识、情感与思想走进学生的心灵, 促进学生的成长。

在课堂教学的预设上, 主要参照如下设计原则: 尊重学生的个体真实感受, 关注学生在学习文本过程中的情感与态度; 真正以语言文字为根本, 走进文本深处, 让学生逐步养成品味语言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领会的能力; 体现语文课堂的动态性, 把握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流动的过程, 积累和培养语感, 使学生主体个性得到充分地展示、发挥。

在设计《一棵守望心灵月亮的树—〈庄子: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课时, 笔者设置了如下环节:

⑴作者用了哪些词语和句子评价庄子?(读原文, 从文本出发)

⑵请大家谈谈对“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 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一句的理解。(强调一种深入文字之后的真实感受)

⑶诠释“孤独”、“深夜”“看守心灵”这些词语的内涵。

⑷庄子应聘当官有何不可? 何必要这么“孤独”地“持竿不顾”呢?

⑸在作者笔下庄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你心中庄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⑹作者以《庄子: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为标题, 想传达一种怎样的思想?

通过这些环节逐步进入作品深处, 形成和作者对话、和作品人物对话、和庄子思想的对话。共鸣也好,冲突也罢, 都是学生的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学生的思想情感与庄子的人生哲学冲突较为强烈, 也与作者鲍鹏山的情感取向产生了碰撞, 就在这种碰撞与冲突中, 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了。一名同学形象地描述他的个体感受: “庄子袖着手, 冷眼看着这纷乱的时代, 背过身, 弃我们而去。”另一位同学不同意他的看法, 认为“庄子不是弃我们而去, 而是告诉我们, 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路可走的时候, 我们还可以独守心灵的高洁”。还有同学认为: “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年代里, 敢于拒绝权势的诱惑, 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这种行为是超凡脱俗的, 是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所不能触及的。”老师最后总结: “什么是对待

生命的态度?我们有很多种选择。庄子这种‘持竿不顾’的选择, 就像汉字的一撇, 独特, 鲜明。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不就是汉字那坚定的一横吗?孟子的‘吾养吾浩然之气’, 不就是那气贯长虹的一竖吗? 同学们, 你们选择哪一笔呢? 老师希望你们读书, 读生活, 写出生命的横竖撇捺, 那不就是一棵树吗?一棵伟岸独立的树! 希望同学们在你们的人生路途上, 能够守护自己独立人格的尊严与情操, 不要丢失自我、迷失自我。”学生们深度参与、各抒己见, 用他们真实的人生体验来学习, 这正是笔者所追求的。

2.语文课上的对话。

语文课堂的特质是对话。课堂上的问答更多的是将学生领向教师设置好的问题结论, 这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在对话的课堂平台上,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做:

⑴选择合适角度切入, 设疑、释疑。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不可能面面俱到, 却可以选择适当角度, 巧妙设疑, 鼓励学生敢于生疑、引领学生学会释疑。例如, 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这个人物入手设疑: 为什么说林冲是一个悲剧人物?释疑: 学生从各个层面去理解林冲这个人物。一部分同学认为小说一方面描写了林冲的善良、隐忍、随遇而安、安分守己, 另一方面又紧锣密鼓地渲染着“风雪”, 一个“紧”字透露着“逼”意, 直至忍无可忍, 手刃仇敌, 与林冲自己刻意相守的社会阶层决裂, 落草为寇, 林冲身上美好善良的东西一一被摧毁,故而是一个悲剧人物。生疑: 也有的同学反对这个命题, 认为林冲最终认清了社会的本质, 朋友的险恶, 最终清醒而走上反抗的道路, 是值得肯定与赞赏的, 看不到有什么悲剧性存于其中。在分析论辩的过程中有同学提出一部《水浒传》就是一部大悲剧的观点。趁热打铁, 我鼓励他们再读《水浒传》。一部分学生重新拿出《水浒传》开始阅读, 重新寻找, 进而起到教师的引领作释疑角度用。

⑵创设新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

①话题课的开设。语文课堂关注现实, 不能脱离现实。对学生的培养不能仅局限于课内, 还要延伸到课外。学生自选话题, 自己主持, 参与谈话, 主持人总结, 教师点评。通过话题课, 学生展示、锻炼了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灵活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起到相互激励的作用,获得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将“关注”的意识引入语文话题课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思考社会问题,倡导学生观看“开坛”、“百家讲坛”等学术性节目, 让学生做社会的人。

我现在依然记得学生们在讨论“我们怎样看日本”这个话题时的激动、争执, 他们的眷眷爱国情, 还有看问题、分析问题的稚嫩与纯真“在历史的天空下———何为历史”讨论过程所表现出的中学生应有的深度与尖锐。同时也让笔者看到了一些数理化成绩很优秀的学生语言的苍白, 惶恐的神情和无话可说的现实, 让我对大部分学生的认识能力大为惊喜, 也为少数同学能力的缺憾而担忧。新课程的改革就是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 所以话题课的尝试, 更能体现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的表达, 注重思考、探究与表现等。

②阅读链接。教材的许多篇目,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完成阅读任务, 并要求阅读链接, 扩大阅读量。比如学习《〈呐喊〉自序》前, 学生阅读了小说集《呐喊》, 搜集了鲁迅生平及其相关材料, 鲁迅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 在课堂上集中探讨了鲁迅的思想轨迹, 在一定的深度与高度上理解鲁迅步入文坛时的思想状态以及写作《呐喊》的深切目的。通过创设新的教学活动来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研究性学习。为了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由作家作品升华到研究作家精神境界, 从而立体地把握中国文化内化在作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品质的能力, 故而开展“屈原的爱国情怀”的研究课题。学生就屈原的作品(课文中所选为主), 结合相应的资料, 充分利用网络, 从字词句到诗中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进行研究把握, 以期学生能站在中国文化的高度理解屈原的精神境界。然后设计出自己的研究方案, 确定研究方向, 形成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 撰写研究论文。

在语文课堂中, 追寻真实、个性的表达, 追寻自然的真语文, 这是笔者的理想。让心灵徜徉于语文的诗语意之中, 这就是笔者的教学追求。语文就是这样, 悄无声息地抚慰着你, 我的心灵,让我们学会表情达意, 会写作抒情, 会临风慨叹, 也会对酒当歌; 不说诗意的栖息, 只要生命开花结果, 语文就有了她的意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6 13:03 , Processed in 0.11297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