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6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逝去的君子风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12 13:06: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山东省兖州一中 朱梅  国人向来以君子自居,所居也以礼仪之邦自称。自古以来,在赞美言辞中,“忠厚长者”也往往是对人的最高评价。从中国的师道之祖孔子开始,“君子”已经成为了人格的典范。像他经常说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讲一个人的言行须文华质朴兼具,方可成为君子。君子,在古人眼中同样也应该是内外兼修的楷模,但是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孔子的学生子夏说道:“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意思是说:随着接触距离的变化,君子给人的感觉也不同,远远望去,端庄肃穆;接近之后,感觉和蔼可亲;等到听其说话,则严正而有原则。
  其实,国人对于君子人格的塑造和崇拜,大约和上古以来作为农耕社会的中国,需要一种稳固的社会生活秩序有关,而周代开始的以礼教化万民的举措,则进一步明晰强化了人们心目中的君子形象,《周礼》中大司徒一职的重要责任即是教人具备“六德”、“六行”、“六艺”,所谓“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里的“六德”指人品素质,“六行”指处理内外事务的组织协调能力,“六艺”则指动手能力。在那个奴隶们没有人身自由的社会中,这一要求显然是针对至少具有初级贵族身份的人而言的。可见,君子也并不像后来形象日渐僵化之后的冬烘先生之类。君子气度的养成,一方面是自身修养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长久的文化积淀熏陶的结果,并非狠下功夫三五日或者大手一挥投以巨资就可立竿见影大功告成的,这和古人所说的贵族培养需要三代人的积累是一样的道理。在中国历史上,汉代是一个尚武风气浓厚的时代,同时也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君子风气大盛的时代,这从汉代经学发达、身着汉服影响至今也可以看得出来。就是在这样一个大汉盛世,一个细节可以让我们见出君子风度的深入人心,那就是人人喜欢佩玉,几乎形成了一个追捧玉石的时代,今天收藏界的人还一直将“汉玉”视若玉中珍宝。《五经通义》云:“玉有五德: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这里说,玉有智、仁、义、信、礼五种美德,恰似石中君子,佩带在身或者把玩于手,往往会提醒人们时刻注意自身君子品质的修养。
  优雅的气度、出众的能力、深沉的内涵甚至良好的家世,固然可以使君子形成空前的自信。但是如果关键时刻不能通达时变,作出与时偕行的变通,也往往难以成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君子风度和迂腐不堪划等号,其原因往往在于此。
  春秋五霸中的宋襄公大约算是一个典型。起因是宋国讨伐郑国,鲁僖公二十二年,楚国伐宋来救郑国,于是这年冬天,宋、楚战于泓水,楚大而宋小、楚强而宋弱,两者胜负本可立判,所以宋国的司马公孙固不赞成打这一仗,说:“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原来宋国是周灭商以后,周成王时周公命微子开,也就是商纣王的哥哥代殷后,奉其先祀而成,乃是商的后裔。所以公孙固说上天不保佑我们已经很久了,我们还是不要逆天行事,赦免楚国得了。但是大约宋襄公这种出身贵族的君子优越感太强了,面对的又是春秋时代很为中原各国瞧不上的野蛮之邦,于是大大咧咧就两军对上了,《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载:“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未尽渡泓水。司马(公孙固)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对方半渡而不攻击,未成阵而不攻击,等到成阵而后击,以寡击众,当然是想不失败也不可能了。战后“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宋襄公实在君子得可爱,认为不伤人致死,不攻击年纪大的士兵,不依靠险要地形取胜,是君子所为。这当然做得过了头,正如他的司马公孙固所言:“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虽因阻击之,犹恐不胜。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於二毛?今之勍者,谓与吾竞者。明耻教战,求杀敌也,明杀刑戮,以耻不果。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的确,两军对垒,以胜为本,对阵之人,无论年纪大小都是敌人,如果顾前顾后,这仗干脆就别打了。襄公的泥古不化使他成为军事史上的笑柄,泓之战也成为军事教材中的经典战例——当然是反面的,但是宋襄公这种执拗得有点可爱的君子气,却使他成为道德话语中的楷模,侧重道德评价的《公羊传》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为:“宋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宋师大败,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礼,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在一些人眼中,坚持道德原则的宋襄公,虽然最终兵败且自身也因为重伤而死,却成为了堪比周文王的道德英雄。
  时光如潮,而遥远的君子风度内涵与光彩也随着历史观念的消磨而不断变化甚至暗淡下去。随着社会的日益复杂,节操的坚守和处世的手段越来越成为一对博弈关系,这让人无可奈何。今天,我们强调诚信、强调荣辱观念、强调遵守规则,这其实恰恰反映出这些素质的日益缺失。我们仿佛看到历史深处那些君子们淡淡笑容下的淡淡讥诮:这本来就是君子的必要修养嘛。
  《中国教育报》
2#
发表于 2008-5-14 19:13:31 | 只看该作者
再读此文章,顶起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5:39 , Processed in 0.09967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