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45|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昌实小徐莉老师文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7 15:59: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熹:女教师的“临床写作”









      如果单说“写作”,女教师只是行笔时可显可隐的一种身份,与所有写作者背后的职业一样不具备特殊性,因为职业身份不是使写作呈露异样的充要理由。如果是“临床写作”,那么,教育的现场便成了写作所指,而女教师的身份自然成为写作最大的标注。一线、即时、细腻,不扭曲事实、不逃避疑惑、不讳言窘迫、不粉饰无助、不隐瞒喜悦,不试图升华为教育理论,呈现出最原汁原味、描述极为精准、性别立场坚定的教育情景和教育询唤是女教师“临床写作”的原貌和特色。这样的写作,不涉功名,心动处便是行笔时,文字蓬勃、绵延有如春草。这里的疑问是,当她们以“教师”“女性”这样的双重身份进入教育写作时,她们的提笔是为了强化身份的认同,还是为了消解身份的焦灼?她们要提起这样的身份还是放下?

     徐莉的写作是女教师“临床写作”的奇葩,但她的写作也没有提供答案,反而在自我怀疑与自我肯定中周旋不已,使得问题更加迷惑。她没有停止她的斗争,因此我们得以看到更多温润而又有韧劲的文字。一篇篇日记式的教育教学细节实录,有如散文,娓娓道来,有为师与为母的心切。

     徐莉的书名《能说的都不痛》,颇具玩味。那些她已说出来的读起来都有若隐若现的疼痛感,那些她不能说的呢?不免想到在教育的细细碎碎和磕磕碰碰里,面对每一个可爱但却也会有意无意伤害到他人的孩子,想时刻“把孩子抱到心头”的她如何能幸免不断疼痛,久了,她会有痛的免疫体吗?没有。因为文字有温暖也有冷清。这冷暖却没有规律可循,像是风和日丽,突然刺骨冷风掠来一般,让人怅然。若是温情是公认的女教师最应然的姿态,那么苦涩与冷清她们需要藏匿起来么?很明显,没有人可以苛求她的乐谱不出现低音。我甚至怀疑那些低迷和凄清,有着更为真实的教育气息。“当社会缺乏公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首先体现在权利和利益的时候,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最希望得到什么?最需要得到什么?请别回答这个问题好吗?请你先保证无论答案是什么都不要忙着鄙薄我们,那是我们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真实的愿望。”“人事安排出问题的时候,我经常要去代语文或者其他,这使我的专业角色非常模糊,从中我收获了平视学科的自信,但我失去的是自我价值的准确定位。我总寄希望于别人替我着想……可很多时候都是我独自伤心。”“突然心生悲凉,很多时候,我们仿佛一棵无奈的树,被种在一个被需要的位置,难过,却无人知晓。”徐莉说自己是“那个背负着温暖追逐冷清的人”,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挥之不去的疼痛感是另一种精神的砥砺,是女性的知觉保持犀利的法宝,也是她们不断调适教育心理的精神养分。有爱便有了痛,我敬重她“始终抱有离开的念头,不断地离开”,也明白她为何不断尝试与外界握手言和,却固执地保有自我的坚持。徐莉的博客叫聆寒驿站,“一路退却中保持一种悄然的进取”,这冷在燥热不堪的教育声线里绽放静默的美。

     女教师的“临床写作”,记录最真切的教育细节,描述最真实的痛楚,更有专业的评析。她说来坦然,我们读来跌宕,如茶沁舌,舒然若有所感。“我不认为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如此绝对,本身就有问题,一切事情都有个限度,相信班主任的尽责也有个限度。所谓限度,就是有底线,同时知道自己不是万能的。班主任的限度是不以任何理由放弃一个孩子,同时不轻信那些过于典型的故事和案例。”

     当然,更多时候这些笔耕不辍的女教师们不热衷总结,因为总结常有虚伪和夸大,她们的观点往往是水到渠成,悄然新生。在倡导“包班教学制”时,徐莉讨论说“当我们越来越多地质疑班主任负责制的时候,表示我们已经意识到日常的班级生活对孩子的巨大教育意义。为什么班主任抱怨学生教育成了一个人的事?为什么任课教师抱怨遭受了孩子们的不平等对待……一个教师也许永远不能把七八个学科的课都上得和只研究一个学科的学科教师那么精熟,但是所有的知识和品格会在一个教师身上是得到连续的、整体的体现。我的观点是,孩子愈小,这种整体感、连续感就愈重要。”你可以不同意她的看法,但是你会为她对教学的诚恳深深折服。

    她们也不好热闹,因为热闹里常有逢迎和牵扯,但她们热渴尊重及启迪。若是有相知的盛会,观点碰撞处,她们的灵慧会在文字里闪耀。交流的快意让她们有了难得的侠气,还有幽默。且听徐莉在与刘良华老师的对谈中说:“做班主任的时候,看到学生在习作中写最喜欢的老师是徐老师会觉得特别幸福,看到少数几个孩子写其他老师,心里会有些别扭:‘在你们身上我付出得最多,为什么你们最喜欢不是我?难道对我还有不满意吗?’感觉很受伤。现在,一定没这么‘有趣’了。萨达姆的支持率倒是100%,问题是那更接近一个笑话。”

    教育者的身份还使得她们拥有一种特质,就是叩问灵魂,探寻根源的热情和行动,这无疑是女教师“临床写作”最有价值的地方。哪怕孤独无依,身心疲乏,找不到解决问题的良方时,都坚信通过努力,不久会走出枯竭的困境。她们隐约相信也许在明天的某处,新的指引会跑来照面。文字没有明说这样的自信,只由于她们的文字太认真,她们的思索太用力,我没有理由不这样推断。论及善恶,徐莉这样说“我总认为人性本善,重要的是让恶念得以宣泄,让善念常常得到鼓励,晒晒太阳。有时真叫一念之差,但是回头或者弥补就非常痛苦和艰难了”。这样的写作,说是记录,更是感悟,说到底都是为了新的懂得。

    开始,写作是一种不舍得,不舍得教育里的点滴、不舍得心里的涟漪。接着,文字生成,记录矛盾、记录不平,是一种自我激辩、自我设问。但通常问而不答,因为文字本身从不给出路。但文字提供平衡的方式,提供自我对话的可能,诱勤勉的女教师们步入思维深处,用新的言辞对付旧的言辞。文字催逼思维,又和思维如影随形。当我在文本里,阅读到人的心灵成长与文字相谐共生时,觉得答案老早就在她们自己心里,只是当时她们还不自知,待到岁月重了,得失感轻了,它才摇曳而来,有如行云。

    徐莉说“我要等待,等待所有的印记相互交融,与我无边界地生长在一起。”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这一切最终都是岁月的学习。

     这种对抗流失和庸常的教育叙事,渐渐滤去浮沫,开始清丽动人。翻看她们这些独立的思考文本,觉得久违的女性优美从远处踱步而来,在纸上别开生面。沈旎的《不确切的记忆》,也有一样不易的耕耘,她的内心充满了无数敏感细微的教育感受,记录了许多让人深思的生命细节,她的从容也一样让人迷恋——“天渐渐黑下来,起身道谢,走进小区的院子,在最后的一线天光下,发现早晨离开时只稀松开了几朵的杜鹃树篱,这会儿全浸在紫红里,空气中有春的气息,不信,站住脚,闭上眼,和我一起深呼吸。”

    在生活里做深呼吸,并像“傻瓜一样去冒险”。另一位原生态写作者许丽芬老师说“我只要像让•休斯顿那样:身处颓境,却依然站在湖边对着银色的月光喊出一声:‘真美’!”

    这些美的学习者们,也一定不会让美只出现在里行间,出现在自说自话里,她们会把美带到课堂。“当长长地发被风吹起,我的心弦亦被拨动,奏响秋的私语。课堂上,我问学生,什么在拨弄老师的头发?他们会开心地说,是风。我笑,为这个意料中的答案会心微笑。”读至此,方猜想,徐莉们是用美来对抗教育里的种种无奈,用智慧来消解工作的积郁,并用暂时性的状态来收敛狂放的思绪。说来奇怪,刚开始阅读,你肯定不这么认为。女性特有的笔触,章节零碎的模样一定让你有所提防,而且,作者很不“老实”。当你以为她自怨自艾时,她似又超然物外;当你以为她说清楚了什么,她又说“如果你读懂,也许就是误会”。但尽管是这样跳跃变幻、难以捕捉,你仍可感她心意玲珑,功底扎实。

    这些“孤独地走向未来”的女教师,日复一日进行精心的教育、写作与思考,迷乱和焦虑终会给智慧和爱让路,而女教师的身份也终究会在自我成就的脚步里被当成人生的桂冠。

    女教师的“临床写作”不是呓语式的简单话语,也不是档案式的教育参考资料,我认为是她们从生命的各处为教育寻得养分,并借此找到自己文化方位的武器。

    纸上的论道,花间的舞蹈,祝福这样的写作。



2010-2

---------------------------------------------------------------------------------------------------------------
年度意见:2010,我们毫无进步

文/徐莉

朋友的女儿今天一见面就拉着我求我救救她和她的同学:“你和李老师说一下,别老是让我们写检讨,午睡的时候稍微动一下她就觉得我们违反纪律,然后就罚写检讨。摸一下头发要写1500字检讨,站起来一下要写1500字检讨……快要被烦死了。”我答应帮忙,但又声明:“只能保证不再动辄让你们写1500字的检讨,不过老师肯定会用其他的办法惩罚你们的,那可不是我能解决的问题。”孩子唉声叹气表示失望,我只能耐心说理:“中午的一个多小时在你们看来是休息时间,可以稍微放松一下:说说闲话、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你们知道吗,为了学生的安全和健康,学校管理者提出的要求是静校,帮助你们养成午睡的良好习惯。你们蠢蠢欲动,值班老师迫于压力又不敢放任,自然就会出现你们觉得老师要求太严苛的问题。你让我帮忙,也不过是不写或少写检讨,你们和老师之间的斗争并不会停止,其他形式的惩罚仍是难逃。”朋友质疑规定死板,询问那些家在太远处不能回去吃午餐,体力过人实在睡不着也不想午睡的孩子们怎么办,只能告知,拒绝考虑差异是最容易获得良好秩序的学校管理方式,也是时下学校管理中运用范围最广的管理方式。

为了孩子们的安全和健康,管理者硬性规定中午所有留校的孩子必须午睡,并说明如下:留在学校必须服从学校的统一管理,实在睡不着中午就回家吃饭休息。睡不着是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习惯是慢慢培养的,难受几天几个月几年就会养成。规定颁布之后,每天会有管理者去班级内检查,值班教师不执行规定将被处罚。于是,中午午睡时间一旦学生不能安静午睡,处罚便发生转嫁,罚站、罚写检讨、剥夺本已十分有限自由活动时间……家常便饭。

来访的新加坡老师对学校的集会速度表示惊讶。三十分钟的大课间里,近三千学生迅速集会,做完武术操、跳完舞蹈回班上课,秩序井然。他们说,在新加坡的学校里,短短三十分钟,学生连队都整不到一块儿。一样的孩子,中国的孩子更乖巧么?不!想想这井然的秩序背后是什么?如果某些班级集会时速度太慢、队伍散乱,就有可能被全校点名批评,影响班级常规评比的结果,教师管理班级的能力和责任心还会受到质疑。因此,如果哪个孩子站不好队,就会被老师训斥,情节严重,集会结束后学校管理者或者教师可能会让全班同学或者个别学生多站一会儿,多整队训练几次。常能看到集会之后,老师的个别训练——让孩子们往返于教学楼和操场之间,如果有一个孩子在队伍里说话或者没有紧跟队伍,全班同学就一齐再走一次。集会时必须动作迅速,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可以训斥和处罚学生,管理者也可以训斥和处罚学生,当七分钟集会完毕成为每日的硬性要求,想想背后广泛存在的训斥和惩罚,这个让人吃惊的速度还有什么可值得自豪和骄傲的?

今年,新的广播体操、眼保健操颁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所有的体育课和活动课便都用来教授和训练。为了促进,学校组织全校范围的广播体操、眼保健操比赛,动作整体划一毫无意外的是分值最大的评比指标。广播体操、眼保健操都是经专家精心设计、反复论证的动作,能在短时间里更高效的锻炼身体各部位和保护学生视力,动作做到位十分应该——看,又是一个为了孩子们好。动作如果到位,必然只有唯一的节奏和姿态,自会显出整齐划一。所以,每个动作分解之后予以仔细讲解示范,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让所有孩子反复练习后掌握,这样的枯燥乏味是对教师的,必然也是对每一个孩子的。

曾认真做过加减法,那些中午在学校午餐的孩子,每天在校时间超过八小时,而相对自由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一个半小时。就这一个半小时还有诸多限制,因为很多班级还有具有自己特色的“不许”:不许下楼、不许超过什么样的活动范围、不许追跑……为了让孩子们打了上课铃之后迅速静下心上课,我的学校甚至又多了一道提前两分钟的预备铃,这样,课间十分钟缩短为八分钟了。还有上厕所、喝水之类的生理需要,从厕所里排队出来,孩子,你的自由活动还剩几许时间和自由?

为了上课不走神,上学不许带玩具;为了不乱丢乱扔,上学不许带任何吃的东西……为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学校管理者通过时间表和各种细致规定把时间、空间划分得细致而周全,让教师时时处处给予孩子严格的指导和监护,孩子们是否还可能保有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节奏?

今年六月,几场雨让武汉的天气难得的凉爽怡人,也正因为如此,孩子们六月份可以不戴红领巾上学的赦令随之取消。曾追问,为什么孩子们上学必须时时佩戴红领巾,忘记或丢失就要受处罚?没有人给我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眼见每天清晨,孩子们围在学校门口的小店里购买红领巾,听无数父母抱怨,家里的红领巾都存了一大筐了,清理着班级抽屉里无人认领的一条又一条红领巾,这一切难道不荒谬吗?谁在坚持这样的形式主义,行强制之实?一个七岁的孩子因为想做好孩子而加入少先队,之后红领巾却成为现实的无尽的麻烦。忘了佩戴或者不愿意佩戴就意味着对当初“信仰”的背叛?戴着它就能时刻想起自己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懂得什么是共产主义,时刻准备着做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怎么没见谁天天带着教师资格证上班?没见屡立战功的英雄成天挂着军功章满街走?不论是资格说还是荣誉说都立不住脚!即便溽热难耐的时候,孩子们也只能向时刻佩戴红领巾的制度屈服,我看到成年人施与处于权力关系较弱一方的孩子的特殊待遇。

我们太过酷爱整齐划一。过多的整齐划一导致过多的强制,过度的强制导致扭曲,即便让孩子在高压下养成了某种所谓的好习惯,我们是否仍应该为孩子们所失去的感到惋惜?  

2010,我们毫无进步。











我的阅读史

2007-01-26

     这几天,在“生命化教育”网上,说的最多的,就是“阅读史”。
     细说读史。
    小学阶段,连环画伴我成长。八十年代,在农家,有钱买书,那是奢侈。记得那是我念二年级时,同桌是个不会读书的,有次我帮他抄了作业,他很感激我,神秘兮兮的把我拉到一边,趴在我耳边:“中午到我家来。”记着这句话,草草的回家用了午餐,如约便去了他家,他极高兴的把我带到了一个房间,“看”,那语气,一半是炫耀,还有一半是感恩,“这么多,你一定喜欢的。”我呆了,满屋子的图书连环画,我简直看花了眼,只见他从里面利索的抽出一本:“诺,拿去看。”我至今还记得那本连环画的名字是《黑风洞》。我记不清帮了他多少回(现在想起,我真对不起他),我看了他家的大部分的书。读连环画,开启了我的阅读之门,也使我比其他的乡下农家学生懂得了更多的,我经常和他们讲古今历史,给邻居老人和不识字的妇女说看到的社戏,连环画丰富了我的阅历也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我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念给全班同学听,它伴我度过了小学生涯。
     上了初中,因为有了更多的同学,也接触了更多的书,我开始大量的阅读古典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隋唐传》、《水浒传》、《封神榜》、《岳飞》、------同时也接触了很多的武侠小说,那时我最爱看梁羽生和金庸的,我们和‘七剑’一起‘下天山’,课余和假日,我们沉浸在梁羽生和金庸的‘刀山火海’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期间,我还交了一位铁哥们,我们能够认识,得益于我这位哥们的初考成绩,他的语数两科加在一起,竟然还没有到一百分,他爸爸是学校的一位老师,他爸爸希望他和我在一起,以便辅导他儿子的功课(后来也果真如愿,我的这位可爱的哥们的成绩大为提高,差点和我一起上了师范),他爸爸掌管着学校的收发室,学校所有师生订阅的杂志,都由他来发,这使我和他有机会也看了很多的杂志。中学时代读书纯粹是缘分使然。
     环境造人,上了师范,我接触了会写散文和诗歌的我班的几个女才子,我便也试着读一些诗歌和散文,也涉猎一些外国名著,读书也成了我的嗜好。我还装模作样的主编了班里的班刊《青橄榄》(虽然发行量还不到100本,感谢同学的信任,那可是选举出来的),至今想来,还令我回味无穷,总算过了回主编瘾,今生无悔。


     愧说读史。
    纵观我的阅读史,我读书的最初,竟是从肮脏的交易开始的,小学时帮人抄作业,使我开始了读书的旅程,初中是帮人读,总算是进了一大步,无愧于己,至于看了许多的杂志,那是缘分使然。倘若真正追溯,那是因为没钱买书,记得每年的压岁钱和上学住校时节省下的钱(绝对不能叫零花钱,我的童年生活里没有这个概念,因为那都是生活费和车费),我总用于买书,从来不用于其他的,这是我读书史上最引以为豪的一件事。
    有了工作后,读书倒成了空白,我给自己找了很多不读书的理由,说一是教师的工资太低(我第一月的工资是187.9元,你说有钱买书吗?)二是教学繁忙(新教师时忙于研究教学内容,写不完的教案和改不完的作业,理不完的学生,你说有空读书吗?)三是应付(同学同事结婚搬家一大串的琐屑事务,你说有心读书吗?)

     再说读史。
     上了网,花了不多的钱,网上的资源,想读啥就读啥,身边名家良师益友荟萃,您说,有理由不读书吗?

    “慢慢来”,我总想起张老师对我说的这句话。

     只要有开始就不迟!

     只要肯努力,张老师那边,牛奶和面包,都会有的!

     您说,有理由不读书吗?













这一季


   你是否留意过扶桑花?是否曾在意她的娇娆美丽?初秋时节,每个清晨,驻足在她的面前,花上三十分钟,你就可以看到一朵花在眼前缓缓绽开。在美丽宁静的早晨等待花开,那是怎么样美好的心境。特别是你知道眼前这朵花只有一天的绚烂,从开到败。当夕阳西下,她就会合上妩媚的花瓣,在夜色中悄悄凋零。明日你的等待已经不是昨宵的美丽,而是朵新的凄美。看到她无忧的绽放,在晨曦中摇曳,心底总是有莫明的感动和心痛。   
  桂花是这一季中最让人觉得宁馨的花,那不嚣张的小花细细密密,如月光般平和皎洁。甜甜的香味氤氲得人如梦如醉,这沉醉却不曾让人慌乱,也是让人安静踏实的。花是药,我想桂花最适合治疗抑郁症,那股子乐观的味道,总是让人闻着就想微笑。带着颗闲适的心,摘下她,满满收上一坛,清水漂洗过,在阴凉处晾干,和上白砂糖,腌渍上一年的温馨,这一季,都会洋溢上满足的微笑了。或者就在门前的树上摘下几朵小花,调上几滴蜂蜜,在滚热的水中即刻化开这甜香,想心情不好似乎都很难。   
  
  海棠美在花蕊,就是那抹让人生怜的娇黄使整朵花不凡起来,颗颗红宝石镶嵌在红绿的叶片中,娇媚动人;点点娇黄点缀在嫣红的花瓣中,娇俏迷人。我一向是不愿去触摸海棠花的,因为一伸手就觉得自己欺负了她似的。我总是凑得很近去细细地看她,然后咯咯地笑。   一串红实在是平凡朴素的花,生命力旺盛的东西总是被人忽视,这也是普遍规律。那样不娇气的花,那样平易近人的花,那样傻呵呵的花总是让我们视若无睹。与其说我喜欢看她,不如说我喜欢吃她。轻轻把她的小花从花萼中拉出来,舔吮着她特别的清甜,砸砸嘴巴,再来一朵。等吃了一地的落英,再吐吐舌头忏悔一下,感激地对她作个鬼脸当报答,心里却是无半点难过的。   
  
  鹅黄的银杏是这一季最有诗意的叶子,宝通寺里有一株最美的银杏树,我喜欢在这棵树下盘桓。这个季节,在灿烂温暖的秋日阳光下,抬头,寺院一角的天空那么蓝,满树的鹅黄都闪着光亮,满树轻颤的小巴掌很晃眼睛,但是特别美。瑟瑟秋风中,片片鹅黄不断飞舞如雨,落在身畔。寺里的僧人,常常来扫,我呢就和他们抢,挑拣些形美色浓的叶片带回家,用小楷在叶上题些喜欢的诗句,风雅一回,开心一回。   
  
  我喜欢吃螃蟹,这一季,属于我。吃,贵在情致,所以一定是要用心的。切姜细细匀匀,拿醋泡着。蟹要隔水蒸,头里的处理要细致,吃起来才不会煞了风景。虽然是隔水,可是水里却要放上料酒,上好料酒香和上蟹的腥味,是我最喜欢的。吃蟹一定不要是极饿的状态,从容散淡地,从蟹的脚尖开始,轻轻折动关节,再轻轻拉出,不需要费力就可以把壳内的蟹肉带出来了,如此,再往下一个关节进发。会吃蟹的人,从来是不会狼狈地大啃,因为技巧让人获得更多的乐趣。   
  
   说到这一季就不能不说说风,我从没像在这一季中这样,喜欢穿长裙,注意打理自己的头发。这一季的风是温柔的手,我喜欢她抚摩我的身体,梳理我的长发。长长的裙裾,随风飘舞,裹着我,暖着我,心情也飞扬起来。当长长的发被风吹起,我的心弦亦被拨动,奏响秋的私语。课堂上我问学生,什么在拨弄老师的头发?他们会开心地说,是风。我笑,为这个意料中的答案会心的微笑。
转帖给好友有 1392 次阅读  2007-01-26 15:42
33#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0:05:45 | 只看该作者
32#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9:23:55 | 只看该作者
31#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8:17:42 | 只看该作者
书法课(4)




    其实决定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调整的时候,心里还想到了肖。从第一次课起,我一直在寻找时空尽可能多地手把手带他写字。他是很专注的孩子,静静地听你讲,按照要求认真练习,不过我发现他动笔起来非常困难,笔画书写完全不正确。很难想像,在两年的小学时光里,他怎样一笔一画艰难地完成各科作业。他需要从基本笔画的习练开始,学习正确的书写技法。大班教学的起点往往是保底,不能将任何一个孩子排除在教学之外。

    昨天还告诉肖,他手上那支水性笔是不合适的,书写时用的是笔尖上的小珠,和圆珠笔是一个原理,比较硬,习字还是钢笔较好,更有弹性。今天他又带了水性笔来:“爸爸说这就是钢笔。”我笑笑:“可是它真的不适合拿来练字。明天吧,明天我把我的钢笔带来,如果你还是带它来,我就借你钢笔用。”

    明天还得多带一支钢笔,借给李。那是个多么聪明的家伙啊,一说就明白,只是太好动了,又争强斗狠,不愿作出任何让步。提醒他静心习写,对待批评却是满不在乎地样子。第一天用铅笔练习笔画的时候,就自顾自地在那里折腾,硬是把支新钢笔弄坏了。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坐在那里帮他修理,摆布了半天,勉强能写字了,向他讨要“谢谢”而不得。第二天需要用钢笔写字的时候,那支笔不断地溢出墨水,笔尖还边写边转动,于是,他的作业单上布满斑斑墨迹和大小窟窿。

    今天的课上,李不知怎么和同桌较上劲了,两个人你给我一下,我给你一下。提醒了好几次,同桌不再动手,他还挑衅似的一边看着我一边动手打人。淡淡一笑:“这样你们都不能专注地习字了,我把你调开吧,让你一个人坐。”他迟疑了半天,看我态度坚决,还是去了我指定的新座位,不过做出各种动作表示反抗。理解,却不理睬,但个别指导的时候还是一样待他。一对一,他能好好习字,一旦我走开,他就又开始折腾了。放学之后,奶奶留下询问,我问他:“说不说你今天的表现呢?”他的眼睛骨碌一转,想了想:“随便你说不说。”我则毫不客气地当面据实相告。是有点不好意思吧,我刚说完第一句,他就溜走了。
30#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8:17:05 | 只看该作者
书法课(3)



    今天的糖果时间出了点状况,锟与后面的同学因为糖果纠缠到一处,说了两遍“如果你不喜欢手上那颗,下课之后还可以和徐老师交换”,他们才有点勉强的分开。知道物化激励的危险,昨天还在想着洛克,因此操作中没有强化甄别和选择,逗一下,每个孩子都有一份。只是情感的交流,在课堂上传递和营造着轻松和愉悦。明天还带糖果去吗?有些犹豫,我总是容易摇移的,过多的自省带来行动力和定力的缺乏。

    欣的奶奶置疑我的教学,放学前在走廊大声的“嘀咕”,认为隔壁班的牟老师更用心一些。牟老师在课后特意叫住我,告诉我她这三天一直在讲笔画。看过她的示范,的确细致而系统。她说,我们在上课前缺少交流,结果教学内容不一致,令家长有许多的想法。

    牟老师曾是我见习时的指导老师,所以共事之后仍一直以“老师”相称,虽然她自己都忘记了。了解她的诚意,心中感念她对我的信任和关怀。自然也有几分尴尬,决定再想想自己的总体安排,作出一些调整。

    学书有两条路径,一是由笔画入手,二是由结体入手。两种方式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前者突出基本功,但是容易使习练者在枯燥单调的练习中失去兴趣。后者能使习练者迅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培养习练的信心和兴趣,但是最终仍需要回到基本笔画的练习,打好基础。目前多数的书法教材和教学实践都选择从基本笔画的学习开始,但我个人的学书之路却是从结体入手的。其实,教师个人学习的经历当然是一种教学的资源,但面对教学中普适性的规律,教师的个人经验到底如何能与之相融而不是相互抵触呢?思量之后,我决定作一些妥协――突出笔画、兼顾结体。

    回顾与盘点自己三天的教学――“向自己学习”是一种习字方法,也是整个习练过程之中应该着力培养学习习惯。习练兴趣的培养、信心的增强、主动交流的愿望、正确的书写姿势、保持书写整洁、做好习字之后的整理……这些良好品质和习惯的培养也是成效显著的,余下的是坚持。在明天的教学中,应突出基本笔画的书写技法指导,但为了使这样的学习不显得枯燥单调,还应增加一些含有这些基本笔画的例字的习练。作品感,其实我也是很看重的。
29#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8:16:30 | 只看该作者
书法课(2)






    昨天的初相遇让我大致了解了孩子们的状况――他们并不是为了亲近书艺而来,大多是因为平日里字写得太糟糕,家长和老师才寄希望于通过书法班的学习改善状况。为此我在预期目标中增加了一项:纠正不正确地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并将之放在提高习字兴趣和习字水平同等重要的位置。

更多的鼓励

    回顾自己的学书历程,是一路的鼓励让自己坚持下来。返观以前的字,哪里算好呢?只是因为老师一直说“徐莉的字写得好”,于是生出把字写得更好一些的愿望。在这种自我的期许之下,自然更加用心地琢磨,持之以恒地习练,在干燥乏味的日复一日中体味着乐趣。这样想想,便能诚恳地夸赞孩子们的用心和努力,开心地在习字册上写下一个个“优”和“优+”。“健的字是我们班最差的。”在这样的抗议声中,我细细评点:“你看,撇捺的轻重把握得多好,字很有笔锋。如果能写慢一点,笔画轻重就能更加到位。记得少用橡皮,只要能保持书写整洁,就是极好的书法作品了。”

更多的交流

    孤独的人走不远,书法虽然强调内在体验,习练的时候却更需要伙伴分享带来的欢乐给予支撑。想想那是即将发表的作品,是不是会让我们投入更多的用心呢。将昨天的作业单用胶棒贴在教室外墙的瓷砖上(这样方便作品取下,可以不损坏孩子们的习作),29个小朋友,一个都不落:“去看看自己的,再去看看伙伴的,相互评点一下。”看到自己的字展示在大家面前,孩子们都是那么的意外和激动,他们的愉悦对我何尝不是一种鼓励?“每天老师都会提前来,将大家前一天的作业单贴在外墙上,如果你来晚了,可以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去欣赏交流。”

    今天是孩子们第一次用钢笔写字,特地安排了一个钢笔交流时间――让孩子们向伙伴介绍自己的钢笔,然后交换着写写字,体会一下不同的书写感受。我们熟悉起来吧,和彼此,和我们的纸笔,虽然只有短短的十来天。

向自己学习

    昨天就提出要求,请大家将每天的讲义写上日期用夹子夹好,不要任它散失。还送给每个孩子一本习字册,嘱咐每天习字都要批注日期,注意格式,书写认真,学习结束之后留作纪念。今天下课前,让孩子们去教室外墙取下自己的作品,然后帮他们将之一一黏贴在习字册上:“这样就可以看到自己每天的进步了。”

    在黑板上示范之后,请孩子们给我写的字提意见,然后按照我们交流的心得――那一竖的起笔再靠右一点这个字就更好看了――再写上一个。和孩子们一起比较,第二个字是否如我们所预期的那样比第一个字更好呢。“写完一个字不是放下一个字,要再去细细观察,和例字比较一下,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在下一个字的书写中改进。”――这其实是我自己的习字心得。练习的时候,不断地提醒大家“比较――改进”:“向自己学习,字就能越写越好。”

糖果时间

    今日除了建立一些必要的课堂常规,我将重点落在了习练习惯的培养上。写字的姿势要求用一个“正”字概括――桌椅正、身正、笔正、心正、字正。然后是一个“净”字――教室桌椅和地面干干净净,习练完之后手和衣服干干净净,习字本干干净净。改变习惯是最难的,才二年级的孩子啊,想着给他们减轻痛苦,今天特意带去了一盒糖果。为了逗他们玩,先按兵不动,习字之后给每个手上没有墨迹的孩子一块巧克力。知道这有多难吗?想想我们自己第一次用钢笔写字的情形吧。然后我在孩子们的一片喧哗声之中笑着说:“弄脏了也没关系,记得尽力收拾干净,或者你下次更加细致一些。”

    放学前,和孩子们一起收拾――用纸巾沾上水,细细擦拭掉课桌椅和地面的墨迹,洗手,拍拍那些本子上已是墨迹斑斑的家伙的头:“明天会好一点吧。”糖果当然都送出去了。
28#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8:15:50 | 只看该作者
书法课(1)



    裁作业单的手有些抖,看看时间,还有一刻钟,不急,放松,来得及。誊印的作业单不大匀齐,只能用裁纸刀细细分割。学书,每个细节务求尽善尽美,方能品味其中的美感和韵致。

    前一刻刚拿到名册,读一遍,确定没有不认识的字。有一点紧张――他们会喜欢我吗?会喜欢每天的两个小时吗?会喜欢习练起来略显枯燥的书法吗?我要更用心一点呢。

    倒希望自己更自然些,每次课前那淡淡的焦虑,其实也是一种过度期待所致。明知道课堂上还会有许多的生成,可总是忍不住不断想象课堂上教与学的情态,忍不住一遍遍地设计,想象,调整,再设计,再想象,再调整……停下吧,你不能这样没完没了,我笑自己,既然临场的应变能力是足够的,那么有个整体的思路就行了。可一些新奇有趣的想法还是会不断地冒出来,添加到哪里才合适呢?添加了,整体的设计是不是需要再调整一下。――讨厌,你有完没完。

    过度的期待当然是一种有力的内在驱动力,这种紧张感唤醒的是创造力,可是一旦在课堂上遭遇预想之外的挫败,有时难免过度沮丧。这样大起大落的折腾颇为耗费心力和体力,我惊讶于自己不竭的热情,一次次为之激动,一次次为之失望,一次次振作精神重新来过。在对一切都失望之后,我居然还对课堂存有一丝幻想,这真是意外的发现。更自然些是我对自己的期许。

    今日最大的失望是时间感的丧失,整个下午一直担心自己节奏把握不准确,并为此有些慌乱。以往上课,基于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熟悉,总能自在地讲述,不用过多考虑时间,而结果常常是打铃的时候恰巧完成教学设计。有些日子没站在课堂上了,书法课是更遥远的记忆,给我点时间,相信我能做得好一点。
27#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7:00:15 | 只看该作者
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学科壁垒




     昨夜几近通宵。天公不作美,阵阵春雷让胆小的源源无法安睡。这样的夜里只能在每次闪电之后雷声之前不断声明我的在场,然后紧搂着她。趁雷声渐没,赶紧去书房备课。只过了一会儿,那雷声又渐起,真讨厌。累我一个晚上在书房和卧室之间跑来跑去。

     还是很紧张的,毕竟是有人听课,勿论一个早晨要连续上三节,语文、数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品社五个学科联动。一开始我没办法写出教学设计,只能痛苦地找寻三节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后来脑仁都想疼了,就溜去网上四处说笑打闹一番,也算是为自己消减压力。回顾一下,一个晚上似乎都在想、想、想。读各种资料,读各学科的教科书,追忆前面各学科牵头人的课,努力地揣摩各环节的设计意图,努力想把握各个学科的特点。多么希望这位老师就在身边和我聊聊,听我说我的理解和思考,请他来应证和修正。

     就在今天的清晨,整个设计都还没有影子,我开始焦虑。绝境中,只好放弃早餐,把自己关在上课的地方,背水一战。将昨晚的各种胡思乱想比较了一下,选择一个不算最坏的思路,要求自己静下心,写出每节课的基本环节(科学课一字未写,因为动不了笔)。

     上完课,终于轻松了点。对于我毕竟是一种新的尝试,暗暗在心底表扬自己的勇气。想想今天最好笑的是上科学课时,将所有的东西都一股脑倒到水里去搅拌。课后科学老师告诉我,科学课应强调对变量的控制。心里吐舌头,我真不知道,不过,我以后就知道了。当然也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可是更喜欢让自己不断拥有新的体验,甚至不惜偶尔丢点脸。

     回想三个版本的演绎,我们三个人都体现了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学科在我们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痕。当我们相互述说着一个语文老师执教数学课、一个科学老师执教语文课、一个活动课教师执教科学课的感受时,我们都体味到在一个学科里呆的时间太长所带来的困扰――一时间我们都无法摆脱某学科固定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我今天思考的问题是:探索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与这种尝试突破学科壁垒的研究之间方向是否一致,他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我有所领悟。
26#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6:54:58 | 只看该作者
做班主任不容易






     做着班主任的时候,我特别希望能有机会离开班主任队伍,不想过那简直不是人过的烦乱日子。出得围城,又时常怀念做班主任的时光。其中滋味,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道明,只认定自己当初也不见得就是个好班主任。提醒自己,如今已不在其中,不要妄图用“想当初”来说事,虽然那时的我也经历过许多的困惑和苦楚,但是绝不能以此为借口来忽略别人的难处。具体的痛苦作用于具体的人,那种感受他者只是似明白而非明白的。

     看过不少描写、记录优秀班主任言行的文字,“爱”是永恒的主题。当今的教育界,据说有几个很有办法的“班主任”,他们用“故事”和“事实”向我们证明,“聪明”也是成为优秀班主任的窍门。“德行”+“智慧”,“EQ”+“IQ”,怎么看都像“师德”+“学识”,原来做一个好班主任的标准与做一个好老师的标准一致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我的局限在于总想走那扇窄门。有意无意在追求着文字的奇崛、观点的不落俗套,这本身是优点也是弱点。标新立异首先必须熟谙传统,有继承方有不狂妄无知的创新。容我自我安慰,这样的习惯可以逼迫着自己不盲从,不随声附和。若能辅之以比较客观的自我认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不断修正自己,也算求得一种良性的平衡。但我害怕非此即彼的解读,相信凡事都无绝对,这是我们开始对话的前提。

     1、“摇摆”的意义――与自我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对孩子们特别好的时候,他们就容易得意忘形。不禁感叹:“对孩子们不能太好!”于是我们会马上换上副严厉的面孔。当我们对学生声色俱厉,孩子们噤若寒蝉的时候,我们心里又常常不忍,觉得能宽容些才好。我们有意无意地在宽恕与责罚之间摇摆,让孩子们体会到我们对他们的善意,同时,知道我们对他们也有要求。启动这种自我“谴责”机制,能让我们显得有张有弛,不过于严苛,也不过于放纵。班主任杀气太重,学生面对批评往往麻木;滥用表扬,学生面对赞扬往往迟钝。

     既然有摇摆,必然有摆幅。窃以为,越是好的班主任,其摆幅越小。教师情绪相对稳定,则孩子承受刺激的域值较小,显得平和而友好,对教师的教育更加敏感在意。

     我喜欢没有过多“杀气”的老师的班级,其中常洋溢着安详和宁静。我比较害怕过于有办法的班主任,害怕一个班级的风貌迅速发生转变。有关人的变化,越慢才越真实,快了就容易和“扭曲”混淆,丧失了真实感。自从成了术科老师,我的出现已经不大能引起学生的警觉,课堂上也很少鸦雀无声,再难现当日掉根针都听得见的盛景了。开始真不习惯,觉得受了莫大的委屈。习惯之后,对“威信”就有了新的懂得。“威信”总有达不到的地方,这时,孩子们表现出的“恶”是自然的。一种习惯的养成需要很长时间,想获得真实的改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忙着镇住学生,声嘶力竭地和其他老师争锋,会使孩子陷入过度压抑状态。压制过度,孩子们很痛苦,教师自己也比较辛苦。“水里按葫芦”是违反本性的,这实在不是一个管理班级的好比方。

     2、“无条件积极关注”还是“无条件积极帮助”――与学生

     有种观点说懒人养勤快孩子,笨拙的班主任班上出能干学生。教师过于勤勤恳恳地工作,有时是剥夺了孩子们表现的机会。朋友不止一次给我说她在日本听课时看到的一件事:一个孩子在活动前期漫不经心地玩着,没注意听清活动程序。这时的老师似乎并没有发现,只是在做自己的事,当然也未提醒和教育。开展活动时这个男孩不知道该做什么,便去求助老师,老师说:“你为什么不听讲呢?讨论已经结束了,现在你自己想办法吧。”朋友觉得老师太冷漠,认为老师不喜欢这个不听讲的男孩。下课后,她听老师们在一起议论,说这个男孩真不错,还以为他会因为弄不清要求而哭哭啼啼,结果他自己边参加活动,边向同学请教,坚持参加完活动了。显然老师早已经注意到他没有专心听,却不急着指正。虽然拒绝了他的请求,但是一直在关注他。举这个例子,是因为我很喜欢这种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姿态,和我们常常做的无条件积极帮助显然有些区别。哪个更好?见仁见智。

    作为教师,“无条件”是一种天职,没有太过强烈的好恶会使我们显得更加公正。虽然好的教育机会有时稍纵即逝,但更多时候好的教育是让学生自己慢慢体会、渐入佳境。整天忙着批评、忙着表扬学生,这样“无条件的积极帮助”常常好心没好报,多则滥,学生不麻木才怪。教育是个连续的过程,只要不是危及学生安全、伤及学生身体的事件,“他们真的需要我们的帮助吗?”这个问题就该在心底多问自己几次。

    学生容易变得和班主任日益相似,潜移默化比任何说教都来得影响持久。在学生身上能看到家长的影子并不新鲜,在学生身上看到班主任的影子也不是什么奇闻。我不大主张扶持出很有执行力,却只会严格执行班主任意志的机构――班委会,更讨厌那些个狐假虎威,拿向班主任告状威胁同伴的班干部。得力的班干部如果比较像“狗腿子”,我会觉得很可悲。让孩子们分担班级管理的工作,不是简单地树立谁的威信,否则管理是简单了,后患却无穷。班级中的每个成员对班级事务都承担责任,并有明确的分工,这个机制的建立是缓慢的,必须是渐进的。任何班干部开始变得颐指气使,班主任都应该警惕。

       3、怎么“负责”?――与家长

     做班主任的时候,令我郁闷的事中有一条就是半夜三更家长很不礼貌地来电骚扰。耐着性子和家长一聊一两个小时,心里却很反感。我是个喜欢保有私人空间的人,不认为因为承担着班主任工作而必须全天候接待家长。可惜不大会拒绝,只好自己悄悄心烦。起初我用“这表示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交流可以更好地开展工作”来安慰自己,后来发现这样没完没了的电话往往只能令家长获得暂时内心的满足,并没有我与家长期望的,迅速转变学生的意义和效果。渐渐地,我就不怎么指望和家长仅仅通过电话来治病救人了。

     “请家长”是威胁学生的法宝,经常用也会失去威慑效力,倒是家长来多了容易有怨言。我们常常抱怨请来某家长,该学生乖了几天就又还原了,或者压根就没有变化,可是还有好心的同伴乐此不疲。当我们在家长面前数落孩子的时候,容易忽略家长的第一反应:“老师会不会是不喜欢我的孩子?”我和家长的交流一般都在放学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只要认为有必要,我会主动找到家长沟通。更多时候,是家长找我聊。感觉这个时段,家长的心态都比较平和。我喜欢用表示转折语气的关联词,每次一说“但是”,往往那后面的才是我要说的重点。“软着陆”是对家长心理上的关怀,与人为善的人相信总会有好报。

     有个孩子很皮,我的“但是”基本把家长弄昏了,感受到渐生的疑虑和对立情绪后,我选了个他没犯错的日子,去他家家访。令人失望的是,这次家访之后,这孩子仍很皮。但我的行动和姿态让家长对我有了份情谊和信赖,事后想想这才是最大的收获。以后,我说了更多的“但是”,可家长都开心地吞下去了。让家长感觉到你很爱孩子、工作尽心尽责其实很重要,能帮助我们赢得更多的认同和支持。爱需要表达,不仅是对学生表达,还包括对家长。如果认同和支持不能兼得,一定要首先赢得认同。

     我不认为“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如此绝对,本身就有问题,一切事情都有个限度,相信班主任的尽责也有个限度。所谓限度,就是守住底线,同时知道自己不是万能的。班主任的限度是不以任何理由放弃一个孩子,同时不轻信那些过于典型的故事和案例。以我的感受,我们这些平凡的人教育着平凡的孩子,很多事我们努力做了,未必就有完满的结局。一点点的改变,只一点点,就要学会发现并及时的自我肯定。

     4、“合作”还是“博弈”?――与同伴

     做班主任的时候,看到学生在习作中写最喜欢的老师是徐老师会觉得特别幸福,看到少数几个孩子写其他老师,心里会有些别扭:“我对你们付出最多,为什么你们最喜欢的不是我?难道对我还有什么不满意吗?”感到很受伤。放到现在,我一定没这么有趣了。萨达姆的支持率倒是100%,问题是那更接近一个笑话。

     对孩子的教育,一个家庭之内都往往难以达成一致,在这个问题上我太有体会了。我说吃饭自愿,爷爷奶奶一定认为我懒惰又心狠,饿着孩子了。孩子摔了,爷爷奶奶忙着责打地板,我忙着说“是源源自己不小心,以后记得走路要看路。”然后,小源源开始钻空子。我们某一方在场时,她会显得乖巧,若我们同时在场,她就会谁的账也不买了――多么渴盼教育的一致性!

     对学生的教育也是如此,班主任和术科教师各自为政,大家都会感觉吃力,你要这样,他要那样,学生无所适从。只有统一要求,才能事倍功半!事实上,我比较不喜欢目前的班主任负责制,这似乎意味着教育学生成了班主任一个人的事,一班孩子都是班主任的了。每位教师都有教育学生的责任,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差异应该只是工作内容上的,而不是在责任大小上。班主任承担太多的责任,这本身就有问题,所以基于合作的责任共担是与同伴共事的理想状态。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多和同伴交流,努力在相互妥协中达成一致,不突出任何一个个体,才能体现教育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我若有机会再担任班主任工作,愿能做得更好些。希望到那时,班主任的日子能好过点,沉沉的责任有更多的人来分担。
25#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6:51:56 | 只看该作者
想*说*写






      听人说话或者读书常有共鸣,这种共鸣来自对有些问题我们曾思考过,内心里有自己的感受。想,往往散漫,天马行空,总有佳句妙思。一旦需要在人前条理清晰地说将出来,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都会觉得畏怯。说话首先要说别人听得懂的话,其次要说别人喜欢听或者能听得进的话,这两条看似简单却也是不容易做到的。前者需要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后者则需要对听你说话的对象有深入的了解和足够的尊重。有人说,我也有很多想法,但是面对的人一多就“茶壶里煮饺子”,人前露怯,实乃勇气不足,非水平有限。殊不知勇气并不是天生,它来自充分的准备带来的底气和不怕出丑的反复磨练。

     擅思的人有的能说,有的擅写。其实,不论说和写都只是一种表达的方式。表达的快意和表达中自我感受到的局限是一个人继续思考问题的源动力,我们会发现,爱说和爱写的人总是不断思考着的,而不断思考着的人又总有表达的热情,两者相辅相成。

     有想法,我总是鼓励自己就大胆说出来。我的话语前提是,感觉自己能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能与对方进行平等的交流,若没有这样的把握,我愿意微笑着沉默。很多时候,智慧产生于碰撞,相互的启发来自你来我往的语言交锋。所以能找到一个和自己讨论的人,真该好好珍惜!

     把想到的说出来不容易,把说出来的东西写下来同样不容易。即使总是口吐莲花的人,未必提笔就有锦绣。我们常常是写着写着,脑子里和嘴巴上很流畅的话语就结巴起来,有时甚至自己就开始觉得方才的所思所言十分无趣。想,说,写,不是一回事,这种感慨时有所闻。

     有想法,有说法,想过了,说过了,我要求自己一定写下来。这个写的过程就是整理思绪的过程,整理语言的过程。人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其实文字也是。很多时候,思绪汹涌澎湃,写下来也不过一个词,一个句子。很多时候,说得洋洋洒洒,写下来却感觉逻辑混乱,观点含混不清。把思想和语言变成文字的过程,自然就去提炼,于是思想变得更加有深度和有层次起来。

     写是因为有想法才写,表达的目的越纯粹,收获的快意就越纯粹。我喜欢拿傅雷先生那句“人的心理活动总需要一个酝酿的时期,不成熟时硬要克服难关,只能弄得心烦意躁,浪费精力。”来自我饶恕或者安慰朋友。不想写的时候不写,这也是为了更持久更好地书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8 13:53 , Processed in 0.16913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