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659|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昌实小徐莉老师文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7 15:59: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熹:女教师的“临床写作”









      如果单说“写作”,女教师只是行笔时可显可隐的一种身份,与所有写作者背后的职业一样不具备特殊性,因为职业身份不是使写作呈露异样的充要理由。如果是“临床写作”,那么,教育的现场便成了写作所指,而女教师的身份自然成为写作最大的标注。一线、即时、细腻,不扭曲事实、不逃避疑惑、不讳言窘迫、不粉饰无助、不隐瞒喜悦,不试图升华为教育理论,呈现出最原汁原味、描述极为精准、性别立场坚定的教育情景和教育询唤是女教师“临床写作”的原貌和特色。这样的写作,不涉功名,心动处便是行笔时,文字蓬勃、绵延有如春草。这里的疑问是,当她们以“教师”“女性”这样的双重身份进入教育写作时,她们的提笔是为了强化身份的认同,还是为了消解身份的焦灼?她们要提起这样的身份还是放下?

     徐莉的写作是女教师“临床写作”的奇葩,但她的写作也没有提供答案,反而在自我怀疑与自我肯定中周旋不已,使得问题更加迷惑。她没有停止她的斗争,因此我们得以看到更多温润而又有韧劲的文字。一篇篇日记式的教育教学细节实录,有如散文,娓娓道来,有为师与为母的心切。

     徐莉的书名《能说的都不痛》,颇具玩味。那些她已说出来的读起来都有若隐若现的疼痛感,那些她不能说的呢?不免想到在教育的细细碎碎和磕磕碰碰里,面对每一个可爱但却也会有意无意伤害到他人的孩子,想时刻“把孩子抱到心头”的她如何能幸免不断疼痛,久了,她会有痛的免疫体吗?没有。因为文字有温暖也有冷清。这冷暖却没有规律可循,像是风和日丽,突然刺骨冷风掠来一般,让人怅然。若是温情是公认的女教师最应然的姿态,那么苦涩与冷清她们需要藏匿起来么?很明显,没有人可以苛求她的乐谱不出现低音。我甚至怀疑那些低迷和凄清,有着更为真实的教育气息。“当社会缺乏公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首先体现在权利和利益的时候,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最希望得到什么?最需要得到什么?请别回答这个问题好吗?请你先保证无论答案是什么都不要忙着鄙薄我们,那是我们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真实的愿望。”“人事安排出问题的时候,我经常要去代语文或者其他,这使我的专业角色非常模糊,从中我收获了平视学科的自信,但我失去的是自我价值的准确定位。我总寄希望于别人替我着想……可很多时候都是我独自伤心。”“突然心生悲凉,很多时候,我们仿佛一棵无奈的树,被种在一个被需要的位置,难过,却无人知晓。”徐莉说自己是“那个背负着温暖追逐冷清的人”,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挥之不去的疼痛感是另一种精神的砥砺,是女性的知觉保持犀利的法宝,也是她们不断调适教育心理的精神养分。有爱便有了痛,我敬重她“始终抱有离开的念头,不断地离开”,也明白她为何不断尝试与外界握手言和,却固执地保有自我的坚持。徐莉的博客叫聆寒驿站,“一路退却中保持一种悄然的进取”,这冷在燥热不堪的教育声线里绽放静默的美。

     女教师的“临床写作”,记录最真切的教育细节,描述最真实的痛楚,更有专业的评析。她说来坦然,我们读来跌宕,如茶沁舌,舒然若有所感。“我不认为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如此绝对,本身就有问题,一切事情都有个限度,相信班主任的尽责也有个限度。所谓限度,就是有底线,同时知道自己不是万能的。班主任的限度是不以任何理由放弃一个孩子,同时不轻信那些过于典型的故事和案例。”

     当然,更多时候这些笔耕不辍的女教师们不热衷总结,因为总结常有虚伪和夸大,她们的观点往往是水到渠成,悄然新生。在倡导“包班教学制”时,徐莉讨论说“当我们越来越多地质疑班主任负责制的时候,表示我们已经意识到日常的班级生活对孩子的巨大教育意义。为什么班主任抱怨学生教育成了一个人的事?为什么任课教师抱怨遭受了孩子们的不平等对待……一个教师也许永远不能把七八个学科的课都上得和只研究一个学科的学科教师那么精熟,但是所有的知识和品格会在一个教师身上是得到连续的、整体的体现。我的观点是,孩子愈小,这种整体感、连续感就愈重要。”你可以不同意她的看法,但是你会为她对教学的诚恳深深折服。

    她们也不好热闹,因为热闹里常有逢迎和牵扯,但她们热渴尊重及启迪。若是有相知的盛会,观点碰撞处,她们的灵慧会在文字里闪耀。交流的快意让她们有了难得的侠气,还有幽默。且听徐莉在与刘良华老师的对谈中说:“做班主任的时候,看到学生在习作中写最喜欢的老师是徐老师会觉得特别幸福,看到少数几个孩子写其他老师,心里会有些别扭:‘在你们身上我付出得最多,为什么你们最喜欢不是我?难道对我还有不满意吗?’感觉很受伤。现在,一定没这么‘有趣’了。萨达姆的支持率倒是100%,问题是那更接近一个笑话。”

    教育者的身份还使得她们拥有一种特质,就是叩问灵魂,探寻根源的热情和行动,这无疑是女教师“临床写作”最有价值的地方。哪怕孤独无依,身心疲乏,找不到解决问题的良方时,都坚信通过努力,不久会走出枯竭的困境。她们隐约相信也许在明天的某处,新的指引会跑来照面。文字没有明说这样的自信,只由于她们的文字太认真,她们的思索太用力,我没有理由不这样推断。论及善恶,徐莉这样说“我总认为人性本善,重要的是让恶念得以宣泄,让善念常常得到鼓励,晒晒太阳。有时真叫一念之差,但是回头或者弥补就非常痛苦和艰难了”。这样的写作,说是记录,更是感悟,说到底都是为了新的懂得。

    开始,写作是一种不舍得,不舍得教育里的点滴、不舍得心里的涟漪。接着,文字生成,记录矛盾、记录不平,是一种自我激辩、自我设问。但通常问而不答,因为文字本身从不给出路。但文字提供平衡的方式,提供自我对话的可能,诱勤勉的女教师们步入思维深处,用新的言辞对付旧的言辞。文字催逼思维,又和思维如影随形。当我在文本里,阅读到人的心灵成长与文字相谐共生时,觉得答案老早就在她们自己心里,只是当时她们还不自知,待到岁月重了,得失感轻了,它才摇曳而来,有如行云。

    徐莉说“我要等待,等待所有的印记相互交融,与我无边界地生长在一起。”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这一切最终都是岁月的学习。

     这种对抗流失和庸常的教育叙事,渐渐滤去浮沫,开始清丽动人。翻看她们这些独立的思考文本,觉得久违的女性优美从远处踱步而来,在纸上别开生面。沈旎的《不确切的记忆》,也有一样不易的耕耘,她的内心充满了无数敏感细微的教育感受,记录了许多让人深思的生命细节,她的从容也一样让人迷恋——“天渐渐黑下来,起身道谢,走进小区的院子,在最后的一线天光下,发现早晨离开时只稀松开了几朵的杜鹃树篱,这会儿全浸在紫红里,空气中有春的气息,不信,站住脚,闭上眼,和我一起深呼吸。”

    在生活里做深呼吸,并像“傻瓜一样去冒险”。另一位原生态写作者许丽芬老师说“我只要像让•休斯顿那样:身处颓境,却依然站在湖边对着银色的月光喊出一声:‘真美’!”

    这些美的学习者们,也一定不会让美只出现在里行间,出现在自说自话里,她们会把美带到课堂。“当长长地发被风吹起,我的心弦亦被拨动,奏响秋的私语。课堂上,我问学生,什么在拨弄老师的头发?他们会开心地说,是风。我笑,为这个意料中的答案会心微笑。”读至此,方猜想,徐莉们是用美来对抗教育里的种种无奈,用智慧来消解工作的积郁,并用暂时性的状态来收敛狂放的思绪。说来奇怪,刚开始阅读,你肯定不这么认为。女性特有的笔触,章节零碎的模样一定让你有所提防,而且,作者很不“老实”。当你以为她自怨自艾时,她似又超然物外;当你以为她说清楚了什么,她又说“如果你读懂,也许就是误会”。但尽管是这样跳跃变幻、难以捕捉,你仍可感她心意玲珑,功底扎实。

    这些“孤独地走向未来”的女教师,日复一日进行精心的教育、写作与思考,迷乱和焦虑终会给智慧和爱让路,而女教师的身份也终究会在自我成就的脚步里被当成人生的桂冠。

    女教师的“临床写作”不是呓语式的简单话语,也不是档案式的教育参考资料,我认为是她们从生命的各处为教育寻得养分,并借此找到自己文化方位的武器。

    纸上的论道,花间的舞蹈,祝福这样的写作。



2010-2

---------------------------------------------------------------------------------------------------------------
年度意见:2010,我们毫无进步

文/徐莉

朋友的女儿今天一见面就拉着我求我救救她和她的同学:“你和李老师说一下,别老是让我们写检讨,午睡的时候稍微动一下她就觉得我们违反纪律,然后就罚写检讨。摸一下头发要写1500字检讨,站起来一下要写1500字检讨……快要被烦死了。”我答应帮忙,但又声明:“只能保证不再动辄让你们写1500字的检讨,不过老师肯定会用其他的办法惩罚你们的,那可不是我能解决的问题。”孩子唉声叹气表示失望,我只能耐心说理:“中午的一个多小时在你们看来是休息时间,可以稍微放松一下:说说闲话、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你们知道吗,为了学生的安全和健康,学校管理者提出的要求是静校,帮助你们养成午睡的良好习惯。你们蠢蠢欲动,值班老师迫于压力又不敢放任,自然就会出现你们觉得老师要求太严苛的问题。你让我帮忙,也不过是不写或少写检讨,你们和老师之间的斗争并不会停止,其他形式的惩罚仍是难逃。”朋友质疑规定死板,询问那些家在太远处不能回去吃午餐,体力过人实在睡不着也不想午睡的孩子们怎么办,只能告知,拒绝考虑差异是最容易获得良好秩序的学校管理方式,也是时下学校管理中运用范围最广的管理方式。

为了孩子们的安全和健康,管理者硬性规定中午所有留校的孩子必须午睡,并说明如下:留在学校必须服从学校的统一管理,实在睡不着中午就回家吃饭休息。睡不着是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习惯是慢慢培养的,难受几天几个月几年就会养成。规定颁布之后,每天会有管理者去班级内检查,值班教师不执行规定将被处罚。于是,中午午睡时间一旦学生不能安静午睡,处罚便发生转嫁,罚站、罚写检讨、剥夺本已十分有限自由活动时间……家常便饭。

来访的新加坡老师对学校的集会速度表示惊讶。三十分钟的大课间里,近三千学生迅速集会,做完武术操、跳完舞蹈回班上课,秩序井然。他们说,在新加坡的学校里,短短三十分钟,学生连队都整不到一块儿。一样的孩子,中国的孩子更乖巧么?不!想想这井然的秩序背后是什么?如果某些班级集会时速度太慢、队伍散乱,就有可能被全校点名批评,影响班级常规评比的结果,教师管理班级的能力和责任心还会受到质疑。因此,如果哪个孩子站不好队,就会被老师训斥,情节严重,集会结束后学校管理者或者教师可能会让全班同学或者个别学生多站一会儿,多整队训练几次。常能看到集会之后,老师的个别训练——让孩子们往返于教学楼和操场之间,如果有一个孩子在队伍里说话或者没有紧跟队伍,全班同学就一齐再走一次。集会时必须动作迅速,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可以训斥和处罚学生,管理者也可以训斥和处罚学生,当七分钟集会完毕成为每日的硬性要求,想想背后广泛存在的训斥和惩罚,这个让人吃惊的速度还有什么可值得自豪和骄傲的?

今年,新的广播体操、眼保健操颁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所有的体育课和活动课便都用来教授和训练。为了促进,学校组织全校范围的广播体操、眼保健操比赛,动作整体划一毫无意外的是分值最大的评比指标。广播体操、眼保健操都是经专家精心设计、反复论证的动作,能在短时间里更高效的锻炼身体各部位和保护学生视力,动作做到位十分应该——看,又是一个为了孩子们好。动作如果到位,必然只有唯一的节奏和姿态,自会显出整齐划一。所以,每个动作分解之后予以仔细讲解示范,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让所有孩子反复练习后掌握,这样的枯燥乏味是对教师的,必然也是对每一个孩子的。

曾认真做过加减法,那些中午在学校午餐的孩子,每天在校时间超过八小时,而相对自由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一个半小时。就这一个半小时还有诸多限制,因为很多班级还有具有自己特色的“不许”:不许下楼、不许超过什么样的活动范围、不许追跑……为了让孩子们打了上课铃之后迅速静下心上课,我的学校甚至又多了一道提前两分钟的预备铃,这样,课间十分钟缩短为八分钟了。还有上厕所、喝水之类的生理需要,从厕所里排队出来,孩子,你的自由活动还剩几许时间和自由?

为了上课不走神,上学不许带玩具;为了不乱丢乱扔,上学不许带任何吃的东西……为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学校管理者通过时间表和各种细致规定把时间、空间划分得细致而周全,让教师时时处处给予孩子严格的指导和监护,孩子们是否还可能保有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节奏?

今年六月,几场雨让武汉的天气难得的凉爽怡人,也正因为如此,孩子们六月份可以不戴红领巾上学的赦令随之取消。曾追问,为什么孩子们上学必须时时佩戴红领巾,忘记或丢失就要受处罚?没有人给我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眼见每天清晨,孩子们围在学校门口的小店里购买红领巾,听无数父母抱怨,家里的红领巾都存了一大筐了,清理着班级抽屉里无人认领的一条又一条红领巾,这一切难道不荒谬吗?谁在坚持这样的形式主义,行强制之实?一个七岁的孩子因为想做好孩子而加入少先队,之后红领巾却成为现实的无尽的麻烦。忘了佩戴或者不愿意佩戴就意味着对当初“信仰”的背叛?戴着它就能时刻想起自己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懂得什么是共产主义,时刻准备着做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怎么没见谁天天带着教师资格证上班?没见屡立战功的英雄成天挂着军功章满街走?不论是资格说还是荣誉说都立不住脚!即便溽热难耐的时候,孩子们也只能向时刻佩戴红领巾的制度屈服,我看到成年人施与处于权力关系较弱一方的孩子的特殊待遇。

我们太过酷爱整齐划一。过多的整齐划一导致过多的强制,过度的强制导致扭曲,即便让孩子在高压下养成了某种所谓的好习惯,我们是否仍应该为孩子们所失去的感到惋惜?  

2010,我们毫无进步。











我的阅读史

2007-01-26

     这几天,在“生命化教育”网上,说的最多的,就是“阅读史”。
     细说读史。
    小学阶段,连环画伴我成长。八十年代,在农家,有钱买书,那是奢侈。记得那是我念二年级时,同桌是个不会读书的,有次我帮他抄了作业,他很感激我,神秘兮兮的把我拉到一边,趴在我耳边:“中午到我家来。”记着这句话,草草的回家用了午餐,如约便去了他家,他极高兴的把我带到了一个房间,“看”,那语气,一半是炫耀,还有一半是感恩,“这么多,你一定喜欢的。”我呆了,满屋子的图书连环画,我简直看花了眼,只见他从里面利索的抽出一本:“诺,拿去看。”我至今还记得那本连环画的名字是《黑风洞》。我记不清帮了他多少回(现在想起,我真对不起他),我看了他家的大部分的书。读连环画,开启了我的阅读之门,也使我比其他的乡下农家学生懂得了更多的,我经常和他们讲古今历史,给邻居老人和不识字的妇女说看到的社戏,连环画丰富了我的阅历也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我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念给全班同学听,它伴我度过了小学生涯。
     上了初中,因为有了更多的同学,也接触了更多的书,我开始大量的阅读古典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隋唐传》、《水浒传》、《封神榜》、《岳飞》、------同时也接触了很多的武侠小说,那时我最爱看梁羽生和金庸的,我们和‘七剑’一起‘下天山’,课余和假日,我们沉浸在梁羽生和金庸的‘刀山火海’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期间,我还交了一位铁哥们,我们能够认识,得益于我这位哥们的初考成绩,他的语数两科加在一起,竟然还没有到一百分,他爸爸是学校的一位老师,他爸爸希望他和我在一起,以便辅导他儿子的功课(后来也果真如愿,我的这位可爱的哥们的成绩大为提高,差点和我一起上了师范),他爸爸掌管着学校的收发室,学校所有师生订阅的杂志,都由他来发,这使我和他有机会也看了很多的杂志。中学时代读书纯粹是缘分使然。
     环境造人,上了师范,我接触了会写散文和诗歌的我班的几个女才子,我便也试着读一些诗歌和散文,也涉猎一些外国名著,读书也成了我的嗜好。我还装模作样的主编了班里的班刊《青橄榄》(虽然发行量还不到100本,感谢同学的信任,那可是选举出来的),至今想来,还令我回味无穷,总算过了回主编瘾,今生无悔。


     愧说读史。
    纵观我的阅读史,我读书的最初,竟是从肮脏的交易开始的,小学时帮人抄作业,使我开始了读书的旅程,初中是帮人读,总算是进了一大步,无愧于己,至于看了许多的杂志,那是缘分使然。倘若真正追溯,那是因为没钱买书,记得每年的压岁钱和上学住校时节省下的钱(绝对不能叫零花钱,我的童年生活里没有这个概念,因为那都是生活费和车费),我总用于买书,从来不用于其他的,这是我读书史上最引以为豪的一件事。
    有了工作后,读书倒成了空白,我给自己找了很多不读书的理由,说一是教师的工资太低(我第一月的工资是187.9元,你说有钱买书吗?)二是教学繁忙(新教师时忙于研究教学内容,写不完的教案和改不完的作业,理不完的学生,你说有空读书吗?)三是应付(同学同事结婚搬家一大串的琐屑事务,你说有心读书吗?)

     再说读史。
     上了网,花了不多的钱,网上的资源,想读啥就读啥,身边名家良师益友荟萃,您说,有理由不读书吗?

    “慢慢来”,我总想起张老师对我说的这句话。

     只要有开始就不迟!

     只要肯努力,张老师那边,牛奶和面包,都会有的!

     您说,有理由不读书吗?













这一季


   你是否留意过扶桑花?是否曾在意她的娇娆美丽?初秋时节,每个清晨,驻足在她的面前,花上三十分钟,你就可以看到一朵花在眼前缓缓绽开。在美丽宁静的早晨等待花开,那是怎么样美好的心境。特别是你知道眼前这朵花只有一天的绚烂,从开到败。当夕阳西下,她就会合上妩媚的花瓣,在夜色中悄悄凋零。明日你的等待已经不是昨宵的美丽,而是朵新的凄美。看到她无忧的绽放,在晨曦中摇曳,心底总是有莫明的感动和心痛。   
  桂花是这一季中最让人觉得宁馨的花,那不嚣张的小花细细密密,如月光般平和皎洁。甜甜的香味氤氲得人如梦如醉,这沉醉却不曾让人慌乱,也是让人安静踏实的。花是药,我想桂花最适合治疗抑郁症,那股子乐观的味道,总是让人闻着就想微笑。带着颗闲适的心,摘下她,满满收上一坛,清水漂洗过,在阴凉处晾干,和上白砂糖,腌渍上一年的温馨,这一季,都会洋溢上满足的微笑了。或者就在门前的树上摘下几朵小花,调上几滴蜂蜜,在滚热的水中即刻化开这甜香,想心情不好似乎都很难。   
  
  海棠美在花蕊,就是那抹让人生怜的娇黄使整朵花不凡起来,颗颗红宝石镶嵌在红绿的叶片中,娇媚动人;点点娇黄点缀在嫣红的花瓣中,娇俏迷人。我一向是不愿去触摸海棠花的,因为一伸手就觉得自己欺负了她似的。我总是凑得很近去细细地看她,然后咯咯地笑。   一串红实在是平凡朴素的花,生命力旺盛的东西总是被人忽视,这也是普遍规律。那样不娇气的花,那样平易近人的花,那样傻呵呵的花总是让我们视若无睹。与其说我喜欢看她,不如说我喜欢吃她。轻轻把她的小花从花萼中拉出来,舔吮着她特别的清甜,砸砸嘴巴,再来一朵。等吃了一地的落英,再吐吐舌头忏悔一下,感激地对她作个鬼脸当报答,心里却是无半点难过的。   
  
  鹅黄的银杏是这一季最有诗意的叶子,宝通寺里有一株最美的银杏树,我喜欢在这棵树下盘桓。这个季节,在灿烂温暖的秋日阳光下,抬头,寺院一角的天空那么蓝,满树的鹅黄都闪着光亮,满树轻颤的小巴掌很晃眼睛,但是特别美。瑟瑟秋风中,片片鹅黄不断飞舞如雨,落在身畔。寺里的僧人,常常来扫,我呢就和他们抢,挑拣些形美色浓的叶片带回家,用小楷在叶上题些喜欢的诗句,风雅一回,开心一回。   
  
  我喜欢吃螃蟹,这一季,属于我。吃,贵在情致,所以一定是要用心的。切姜细细匀匀,拿醋泡着。蟹要隔水蒸,头里的处理要细致,吃起来才不会煞了风景。虽然是隔水,可是水里却要放上料酒,上好料酒香和上蟹的腥味,是我最喜欢的。吃蟹一定不要是极饿的状态,从容散淡地,从蟹的脚尖开始,轻轻折动关节,再轻轻拉出,不需要费力就可以把壳内的蟹肉带出来了,如此,再往下一个关节进发。会吃蟹的人,从来是不会狼狈地大啃,因为技巧让人获得更多的乐趣。   
  
   说到这一季就不能不说说风,我从没像在这一季中这样,喜欢穿长裙,注意打理自己的头发。这一季的风是温柔的手,我喜欢她抚摩我的身体,梳理我的长发。长长的裙裾,随风飘舞,裹着我,暖着我,心情也飞扬起来。当长长的发被风吹起,我的心弦亦被拨动,奏响秋的私语。课堂上我问学生,什么在拨弄老师的头发?他们会开心地说,是风。我笑,为这个意料中的答案会心的微笑。
转帖给好友有 1392 次阅读  2007-01-26 15:42
2#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6:00:44 | 只看该作者
2005秋季的期待




我从做校本课程起步,进入教师对课程的自主开发领域,从2001年至今,数一数已经有不短的4年多时间了。从第一次执教大型公开课《嘿,你好!》时的无知小子――课后公然对着课程专家表达我对课程自主开发策略的质疑和困惑,到今天常常在各种场合与大家交流心得体会,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几年中的成长。当源自学校课题研究需要的课程自主开发行为,逐渐变成我的专业发展方向,其中的执着与彷徨,其中的动摇与坚定,个中滋味只怕还能从自己工作笔记的只言片语中清晰的解读。回望,我最大的收获是自信,一种平视学科、平视教材、平视专家理论的自信!在2005年的秋天,当我和孩子们一同迎来新的学期,共同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我充满期待!这些话是我想对自己说的,奉献给大家,让我们共勉!

*保持一份从容

实践中我发现孩子们有一定的自我消化能力,能够独立处理好活动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可我总是很着急地过早介入,因此在课后反思时我常常为自己在活动中的过度干预而懊恼。我曾经看过自己上课的录象,录象中那个肢体紧张,话语不断,显得很罗嗦的我表现出一种急切,我感觉我正迫切希望学生按自己预想的那样说那样做,当他们显得有些漫无边际的时候,我会急着跳出来指手画脚一番。看自己上课觉得自己陌生而可笑,但从看录象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问题――缺少一份从容!

当学生正在为活动中的某个问题争执不下,教室里闹哄哄的时候,正好遇到学校教学常规检查,我会马上跳出来维持秩序,迅速平息“骚乱”……我不想落得个教学组织不力的恶劣印象!

当学生在学校里跑来跑去大声说笑着 “调查”的时候,一些老师会为了保持自己教学的连续性而断然拒绝配合,下课后当我被一片声讨声淹没的时候,我会想下次再不放这些言而无信的“小东西”出教室搞活动了……调查前我们可是对调查纪律和要求做了充分的讨论,并达成了共识的啊!

明明是孩子们自己的选定的主题,活动还没有进行完,他们就表现出不耐烦,闹着换主题的时候,我会按耐不住很气愤地指责他们,自己选的主题怎么不进行完就要换呢?一点常性都没有!

当我努力在课堂表现我对他们意见的珍视和尊重,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时,当我宣布没有期末考试时,孩子们往往将之解读为一种放纵,他们表现出对我和课程的漠视,在讨论计划时说闲话、玩东西,在总结时敷衍塞责。这时,我会立即跳出来告诉他们:“你们想错了!尊重不等于放纵,我也是有要求的!”可是我的强调作用几何?凭我一人之力、一门学科之力如何对抗传统课程文化中已经根深蒂固的教师对学生、对课堂的绝对控制?更可怕的是学生的习惯被控制!

这些让我如何从容?

今天的我同样要面对这些现实的问题,但是我明白要想获得一份从容的前提是自信――相信自己做的是对的、是有意义的。

在这个前提之下,如果我仅仅缺少的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宽容、理解和支持,那么除了抱怨,我应该主动去寻求认同。我会在课前主动和教导处沟通,告诉他们我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相信,主动的寻求认同更容易使自己获得理解和支持,一次不行还可以多次。因为相信自己是对的,便感觉主动寻求对课程和自我的认同是一种责任。

在这个前提之下,如果我仅仅缺少的是学生态度的转变,那么一方面我需要去读懂孩子们的需求,设计更具吸引力的活动抓住他们,同时我要把“等待”时时记着,允许他们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等待他们和我一样慢慢成熟起来!

追求教学高效率、好效果固然重要,我们是不是也需要常常想想在追求高效的同时我们是不是流于急功近利,从而失去了那份宝贵的从容?眼里有目标是必要的,但是如果眼里只有目标则必然会错过路途中美丽的风景。带着从容,一份源自自信的从容,主动寻求外界的认同,学会等待,等待孩子们慢慢成长,努力克制自己的“控制欲”,我想这是让我和孩子们一起体验活动过程中,一切苦乐酸甜带来的乐趣的关键所在吧!

我告诉自己,一定尽力让学生在四十分钟内完成各种活动。查资料,我们就去学校图书馆吧,学习一下书籍检索,虽然学校的书籍并不那么丰富;或者我们去学校计算机室,就用校园网到INTERNET上去查询,虽然校园网的速度还很慢;写写画画也好,小制作也罢,就用一节课、两节课慢慢写、慢慢画、慢慢做,虽然有的孩子磨磨蹭蹭耗费不少时间;让他们上课时间去调查,对于被调查的班级,这也是一次难忘而有趣的体验啊。学生实践了、体验了,而我也没有让综合实践活动沦为新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慢慢做,慢慢体验,我不着急,不求立竿见影,这样的我该是多么从容优雅!

*忠实而认真的记录

一个学者告诉我,他在阅读一本记录南极考察过程书籍的最后几页看到了几张大大的表格,记录着从接受任务起到最终胜利完成考察,考察队为实现这个目标所做的每件事。他说他当时觉得很震撼,在行动目标实现之后,过程中的详实记录成了回想和反思的依据,在当时看来也许没有多大意义、甚至没有直接价值的事,到达终点后再看,不禁感慨为实现目标做的每个努力都是伟大的!我很想读到这个记录,因为我认为它传达出一种治学的好方法和正确态度。过程中有时我们语言和行为背后的东西必须经过岁月的洗涤打磨之后才能看到它的光芒,看到它的庐山真面目,而现实中的评价往往容易不够客观,过于急切和草率的判断往往流于偏激。那么怎样留下这些珍贵的过程,使我们的努力和行动背后的思想不轻易失落呢?惟有忠实而认真的记录了!

这个学期,我为每个班的活动进程建立了独立的记录本,活动中由我或者学生轮流来记录。这里有学生讨论纪要、有活动主题的进行状况,我们每次活动的基本流程……这样,虽然每个班的活动进程甚至主题都是不一样的,我再也不会因为进出班级太多,忘记学生讨论结果甚至是活动进程而陷入窘境。

忠实代表着“真”,记录必须是客观而真实的,决不为了自己一时一地的主观看法而去“美化”和“修饰”,更不为了某种目的去虚构和杜撰,不遗漏细节,不轻视琐碎!让自己的某些语言和行为经时间打磨以后再下结论,有些甚至可能是我们穷尽一生需要去讨论和寻找答案的重大命题,没有答案!

忠实还代表着“坚持”,如果能把实践过程持之以恒地记录下来,记录行动本身就是最宝贵的财富,它表示我们有一种信念,通过文字梳理过的思想会更富有理性的光辉。文字为我们留下了可供反思的,我们曾经迸发的思想火花的实体,如果火花熄灭之前没有任何记录,那么它的光芒会很快被淡忘,什么都没有留下。走过要留下些什么,是经验?是教训?结论不要下得太早,我们忠实地记下它,用连续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文字使我们的行动本身更富有价值。

我最喜欢“真”字,说真话、做真事,不欺人,不自欺。课堂上,我这样向三年级的学生介绍综合实践活动课: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开展你们提议的活动,我们一起通过商量制定计划,确定玩什么、怎么玩,然后在实施计划中看看我们的计划中哪些设计好哪些设计不好,最后通过总结展示成果、整理我们的收获。期末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任何形式的考试,但每次活动我都会认真地记录你做的一切,这就是老师对你的评价。在我看来只有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受到轻松和愉悦的课才是一节好课,任何一方的痛苦、厌烦都表示我们需要进一步改进我们的教学。

(根据2005年9月8日区内教研活动的发言整理)
3#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6:01:56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小国寡民”之梦


上周常规听课,第一次看到同事用扩音器在教室上课,早就听说这事,这回亲见,开眼!那小东西很轻巧,老师的柔声细语从扩音器里出来后在教室里清晰地回荡,孩子们的读书、讨论声再大也盖不过去,教室里便显得格外的静。课下同事说,以前每到周五嗓子就哑了,周一来又好些,恶性循环不止。仅百十元钱,最近嗓子再不失声,总算是自己为自己的身体健康做出个英明的决定。闻之感慨!
一直以来我都固执地认为我们的学校太小又太大了――2000多人挤在这30多亩地上。只要是上学的日子,学校里永远是沸腾的,几乎找不到一个安静的处所,让人有无处遁形之感!只要不是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朋友来访,总会惊讶地问:“天啊,总这么吵吗?你们头不昏吗?”我一律微笑着说:“习惯了!”是谁说学校的规模应该控制在学校里的每个人都能彼此叫出名字,唉,那真是个美好的梦想。总听说美国的小学占地有多么多么大,咱们“穷国办大教育”实在不敢奢望,只希望学生人数少一点再少一点,咱们就“小国寡民”不行么?现在有这样一种危险的倾向,在夸耀办学业绩的时候常以学校规模大为荣,动辄“打造航母”,我晕,那么小的地界,“航母”放哪里?规模大了,管理和交流就是问题,小学教育要做习惯,因此就必须具体而细腻,大而闹哄哄,干什么事都如运动一般,可怕!
学校地方有限,教学楼修得再高,教室和配套设施也有限,规模若呈级数扩大,那么意味着班额的快速膨胀。给20个孩子上课、给40个孩子上课、给60个孩子上课、给100个孩子上课,老师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我听过最大的规模的班是高中270人,小学120人。当时我在想可怜老师上课怕是要用扩音器了;可怜老师怎么和每个孩子平等交流啊;可怜那一趟作文本子改下来,老师真的要脱层皮了(某老师语)?!这种现象的出现本就是不正常的,可是一切不正常都逐渐在正常化,越来越多的人见怪不怪。谁也不能指责家长和学生选择优势教育资源的权利,可是谁也没有权利心安理得地让老师和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当老师上课需要用扩音器保护自己身体健康时,我觉得这是一件很让人不舒服的事。但我知道这不是一道行政命令可以解决的问题,我会继续带着我小国寡民的梦想,等待……
我也开始盘算是不是买个扩音器使使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6:08:43 | 只看该作者
三峡




准确的说,这是一次令人扫兴的旅行,每一步行程就是一部斗争史――行程不息战斗不止。出门就是受罪,尤其是身在“五一”黄金旅游周的汹涌人潮中,使一向不喜欢与人交往且有些认生和畏怯的我颇有些不爽。同行的是三个厉害无比的嫂子及其先生,一方面他们限制了我的自由自在和突发奇想,但同时也极大的省了我为权利而战的力气,我是在他们的怒吼声陪伴下完成了我的三峡之行。                     

*永不开启的锁                     

许是我还没有进入状态,许是三个小时的游程太过匆忙,许是宜昌的酷热使我窒息,总之,三游洞之行让我很没有兴致。                     

热。热。热。因为阳光太辣太晃眼,我有些晕旋,于是极想找个阴凉有风的地方看看青山和数百米悬崖下的黄水便足矣。偏由不得自己,被强迫着一路摆姿势合影和一路攀爬。不想因为自己而扫了大家的兴致,一脸勉强的笑,只想证明我非常之愉快,非常之不虚此行。望着大人小孩热情无限,争先恐后奋勇爬上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位老兄的脖子,在他们雪白的汉白玉衣上留下足迹串串,三游洞就算是游过了。

悬崖陡峭,且背阴处山路湿滑,下山便就着右手边黝黑的铁链相扶。初不以为意,后发觉链上许多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金色小锁,每锁之上必镌有字――或家庭幸福,或一生平安,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永结同心。                     

逐一拨弄着锁,看着不同的名字和日期,读出不同的祝语,一些莫名的感触就浮上心来。据说黄山的同心锁是正源,因为参与者甚众,于是各地效仿者纷纷。我没有去过黄山,未曾亲见,听闻却久,我想大家和我一样,喜欢的应该就是这个“锁”字。

取个“锁”字,把幸福留驻,是每个身在幸福中人的梦想;取个“锁”字许个地老天荒,是每个热恋者心的誓言。取个“锁”字让意念中的祝福物化,请山水为证,是虚无到现实的捷径,这个“锁”字透着坚定,所以这锁甜蜜而美好。身后传来一声轻声的低呼:“呀,这锁没有锁孔!”原来一样被这锁所吸引的不止是我。

细细看吧,黝黑铁链上闪光的金锁是特制的,它们都没有锁孔,一旦锁上就永远不再开启,原来祝福和幸福就是这样永恒的――永不开启,永不改变。

*以月为梳

上船是晚间,黑夜让大家都觉得有些无聊。没有导游絮絮叨叨,没有太多光亮。舱内是白天太阳炽烤留下的燥热;看不到月,甲板上望去是一抹黑,间或有船经过,但是那新鲜感是十分有限的。大家都睡不着,就闹着打牌混时间。我自告奋勇当操刀的裁判,为输的人画乌龟。大家开心之极,拉着也给我画了一个。看大家画乌龟的热情已经不逊于打牌,找个借口,我独自离开。

舱里闷久了,走上甲板我眼前什么也看不到,夜静极了,只听到船行时轮机的声音。在甲板上席地而坐,懒散地解开长发(我总是固执地认为只有散了发才算真正的放松),开始漫不经心地想着人、想着事,也许根本只是在发呆。夜慢慢深了,我却没有一丝倦意,反觉得越来越清醒。

船入西陵峡,江面渐渐窄,江水在狭窄处激起哗哗的浪声,最窄处两边的崖壁似乎触手可及。两岸的山明显高起来,多起来,层层叠叠起来,阴沉沉的让人窒息和压迫。回望,似乎已不知从何而来,山已然挡住了来时路。船上的灯光映在崖壁上,把崖壁映成一面银镜,荧荧的光在夜色中生出神秘和森冷。                     

月,出来了,一时间我的心也变得清朗愉悦起来。仰望着峡顶小小的上弦月,那不就是平日里拂过长发的木梳么?真想轻轻地笑,谁偷走了她,给了她一丝狡黠和光华,让她在此时此刻此地跳将出来?                     

月使峡显得特别幽深,天空显得特别遥远,风随峡的宽窄而倏变,被月染成银灰。夜因为月而融化,我清楚地听到了月光洒下来的声音,拨动我的眼,我的耳,我的心。江水滔滔,月光如瀑,唤醒重山,重重山峦躺在江面上,我分明听见山在月色中淡淡地轻笑,随江水摇荡。因为月,一切都活起来,虽然山、江、天仍是青黛、黧黑、墨蓝,但那生气却是真切而含蓄的。                     

在这江上,这峡中,我以月为梳,一头长发随风,任飘落的月光轻轻梳理,任每一丝都浸染月的光华、风的魂魄、山的沉静、江的浪花。渐渐恍惚起来――这江上只我一个人吧。

*瞿塘云雨   

船上的第一夜我睡得极不踏实,人家盖被子,我呢一边打着喷嚏一边却又不停流汗,一阵烦躁,于是干脆抱了被子坐在窗棂上吹江风,既然不能成眠就让我把三峡的夜印在脑海中吧。很遗憾的是月亮渐渐被浓云没收了,眼前又是漆黑一片,眼睛既然闲着就干脆闭起来,倚着窗棱晃荡着腿,让脸和发感受风的触摸。   

按计划清晨时分船应停巫山县,从巫山溪口进入大宁河游览小三峡,可是到了巫山县船并没有停下的意思,导游通知因为今天游览小三峡的人太多,临时改变行程,不去大宁河,先欣赏瞿塘峡风光至白帝城。因为违约,导游招来好一顿埋怨,几个小时里不得安宁,于是船经瞿塘峡时她便十分殷勤地解说。我永远是个后知后觉反应迟钝的冥顽之人,站在人群中我觉得憋闷死了,都怪天阴沉沉的,没给人个闪亮的心情。听着导游小姐有声有色的讲词,还有大家因为兴奋而连连的惊叹,我只是忍不住一个劲打哈欠:啊~先贤的题字,啊~夔门天下雄关,啊~悬棺,啊~瞿塘峡以雄浑著称……啊~~~真没劲!   

船刚停白帝城下,雨便从天飘落,且越下越大丝毫没有打住的意思,雨中游已成定局,大家都连呼扫兴,我却暗自开心,爽爽利利地下场雨比阴霾压抑好许多。喜滋滋地看雨织青纱,觉得山不那样清晰了,那山闷闷的线条越来越柔和,这雨想融掉那山么?走近白帝城的一路,只需回回头都可以清楚地可以看到夔门全貌,透过雨纱看去,江若黄练,在峡间逶迤;山如重门,凝重雄浑。春天的雨打在身上,浑然不觉难受,脑里嘴里只不断叨念:“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渐渐眼中已全无满山青翠,已然是身处深秋,江风狂放,黄叶纷纷而下,叶叶落地有声,声声叩心;江水不羁,悲凉壮阔,浊浪飞溅。想着那时的老杜无米无盐,叹一声,呆一回。   白帝城中索然无味,人文景观泛滥的今天,搭一个仿古建筑,牵连上某个先贤,抑或杜撰一个传说,然后让一群人疯子一样大掏腰包,听听故事,看看今人做的古代房子,我实在是没兴趣的。而且诸葛亮和刘备是我最觉无聊的政客,他们的君臣之义不入我眼。我更喜欢依着株千年或者百年的老树,触摸它的苍老,倾听它的述说。被政客美化过的历史远没有它们述说的真实。只在庭中树下听听雨,便觉得足矣。   

离开白帝城,回望瞿塘峡,浓浓的水气让人无法确定雨是否停了。雨重云浓,一时间云蔚蒸腾,那样轻缓凝然的飘动,让你很肯定云动与风无关。一缕缕素洁的魂魄,活生生的在眼前媚惑,你看它们在山谷间抚触沟壑,染点青山。云的轻盈曼妙更衬山之雄浑,峡内的我自己如此孤单渺小,这山前雨中,我觉得有些冷。   

*背日逐月   

返程时,船在巫山县无故滞留了6个小时。在8个小时的漫长等待之后,人们终于按耐不住,大家聚集在走道上,开始是抱怨,然后是愤怒的叫骂,最后演变成一场骚乱。激动的一群拿着手机给每一处所知的号码投诉,从中央到地方,从旅游管理部门到新闻媒体。其他的人则在高呼砸船、痛殴船长。导游们惶惶然,如过街老鼠般不停在各个房间出入,一方面对客人的怒吼点头如捣蒜,连连道歉;一方面小心地解释着,努力强调责任不在他们,他们也是受害者云云,作痛苦状。听武汉人骂街是很爽的事,前提是一对象不要是自己,二所骂之人正好是你也厌恶的人。   

因为这段插曲,回程游览巫峡时正是晚霞漫天。身后一轮红日如血夹在两山之间,在峡内铺出金光水道,滔滔江水如金似血。两边的山石也是点染成金。巫峡的山不似瞿塘峡的青黛,植被甚少,岩崖居多,晚霞中一片耀眼。灿烂的晚霞很容易就照亮了人们的情绪,大家簇拥在船头,一切的不愉快随风飘走。翘首寻找神女的绰约,迫切寻找一线天的光亮,为了获得传说中的幸福和幸运。   

月出来得格外早,是因为觉得晚霞装点得还不够么?身前半把玉梳清晰可见,身后是残阳如血;身前是渐渐深邃的湛蓝,身后是渐渐妩媚的紫红。这冷冷的湛蓝正吞噬着媚惑人心的紫红,暖意少了,寒意深了。西沉的红日是天地间的红唇,从唇中流淌出这千年不息的江水。月是忧郁的眼,用悲悯的眼光无语凝望。   

我是那个背负着温暖追逐清冷的人。
5#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6:10:33 | 只看该作者
小女子的烦心事



  以前是父母害怕过节,因为过节需要人情往来,他们一介布衣,无官无爵无积蓄,日常的用度都捉襟见肘,这样的应酬便属于烦恼了。因此他们每次收到礼物并不是欣喜,常常是心里不住地盘算如何还上人情不至于太失礼,同时不让家里出现亏空。看到他们为着礼物悄悄嘀咕,宛如作贼一般心虚,我总是对他们的怪异表示不解――受礼还不开心啊?贫寒之家百事可哀,成年之后我方悟出其中的艰辛,便为以前抱怨父母性格孤僻而愧疚了。如今我也怕过节,可能是孩提时的影响,所以每每遇到年节,无法应对自如,弄得个大家尴尬,全体难过。想来就可气,骂自己千万回都不长进。
   第一怕受礼。
   我的职业性质比较敏感,每每有人当着他者面给我送礼,我一定会语无伦次,脸红到脚趾头。心想:诸君,你们不会认为我经常受礼吧!此时我一定一再婉拒,话还不能说乱了,毕竟不知道他者是否已经收过礼,说了可能会被认为含沙射影的话,莫名其妙得罪了谁可就很不划算了。礼物是一定不能收的,这可是够喝上一壶的原则问题。但要让送出的东西收回去,毕竟是很伤脸的事。有人说,这送礼的蠢,对这样不识相的就要冷着脸死劲刮,要不永远不知道要注意影响!可我也不忍太伤人,一定不要让对方认为我胃口很大,看不上他(她)奉上的小东西!苦口婆心一番终于大功告成,没收礼却弄出一身臭汗和一身的不自在。下次见面,便生出更多的不自在,本来可以说的话,现在却不敢说了,怕这位被刮了脸的浮想联翩。诸位,可不是我多心啊,就有因此而结了怨的,“给脸不要脸”这话我可受不起。从此我小心翼翼,利用手上这点小权柄对他(她)格外关照些,心里不住自我安慰“日久见人心”呐,总有一天能体会到我的善意吧。如果还想抹掉对方那受伤的感觉,我恐怕真是有些无能为力了。但凡遇到高明的对手,往往精心设计,让你推脱不掉,已然受了,还没法退回,那便生出更多更多的烦恼。对等的那个物件怎么送出去就是个难题,自己常常也难逃回礼被推辞的厄运。不还上人情,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有些事便不好做了。怪只怪自己技不如人,只好又用上手上这点小小的权柄为他(她)谋个心里舒坦,于是我便无法心安理得。
  
   第二怕送礼。
   我的送礼技巧比婉拒技巧更笨拙。伸出手呈上礼物我一准闹一个大红脸,然后就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嘴巴里在说什么,和平日的快人快语一比,谁都可以看出我的紧张和慌乱。尴尬也是会传染的,礼物即便是真心地表达,让对方觉得别扭了,也是很失礼的事。如果对方和自己平日里素有往来,甚至对我的生活工作有些帮助,那情形更糟糕,我几乎连呼吸的勇气都会没有了,就怕对方开口说客气话,那我可真要拿着礼物打道回府了。于是我干脆就直说:求求您了,我可真不会说客套话,真心疼我您就别推辞了。这样说的下场,诸君一定都很明了,于是我常被狠狠地刮胡子!偶尔也会出现奇迹,这时我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感恩,长长吁口气,转身快跑,要不对方后悔了再回个什么物件给我,那我就完了,又要开始新一轮的婉拒。其实每次送礼我都很诚心,但被打击的频率相当高,为此我痛苦不堪,从此一蹶不振,尽可能不再去理会这些。清高谈不上,看到别人礼尚往来我是真心实意地羡慕,唉,此时真是很理解那些怎么补习都无法及格的差生内心之痛苦啊。
  
   终于没有人再给我送礼了,一是常刮别人胡子,口碑在那里了;二是我也鲜送人礼物,人情的链条便在我这里断掉了。看着自己年节时门庭冷落车马稀,心里还是很失落的,不知道的该不会认为我这个太“那个”所以谁都不爱搭理吧;家里的人不会认为我混得很差,以至于坐冷板凳吧。人言可畏,我可是个胆小鬼!
  
   先生打趣,女儿上幼儿园后要不要给老师送礼物呢?我斩钉截铁地说:“要!还要注意技巧,务必令老师心里舒服!”写到这里,我四处张望一下,呵呵,孩子未来的老师没有看到吧,要不我自己在这里就先得把这不识相的脸狠狠地刮几下。
转帖给好友
6#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6:13:26 | 只看该作者
公开课的故事




  这是一节全国的研讨课,课前我的心理压力很大。这么大型的活动,上砸了不是把学校的脸丢到外头了么?而且我授课的年段是一年级,在这样的大型的会场上,面对那么多的人,我的孩子们能正常发挥吗?看过上课的场地,我的心揪得更紧了:这里是一个会议中心,上课的地方是个舞台,没有桌子、没有椅子,站在高高的台上,水银灯烤得我直发毛。上课需要的一切这里都没有,我们打算自己从学校带来:桌椅、黑板、计算机、投影、话筒……
  我要上课的班有41名学生,班主任王老师再三确定是不是学生都可以带去,做过班主任的我知道,班主任是希望能全体都去的,因为让谁去,不让谁去会让家长和孩子联想到谁是好孩子、谁是坏孩子,这是个很敏感的问题,同时也是很伤人的,容易引起班级的不稳定,家长们也会议论纷纷。我很坚定地告诉她:“都去!一个也不落下!“可就在上课的前一天,承办领导打来电话,只要30个孩子。我很为难,和班主任老师协商后,我们决定不作挑选,就让那些那天要参加舞蹈队的孩子去参加排练,其他孩子都去,有多少算多少。不因为舞蹈队的孩子发言好就带去,或者因为谁发言不好就不让去。我认为不能因为这次活动级别高就任意伤孩子的心。
  上课那天来了33个孩子,班主任很紧张,因为比预计的多了3个,我擅自做主:“没事,我给他们准备学具。”需要说明的是,这节课学生要随机抽签组成小家庭参加教学活动,教师必须根据人数和男女生数预先准备教具。可是,临出发,领导又说,留三个孩子不上,坐在台下看,多出3个孩子万一影响上课效果就不好了。一听这话,我心一沉,和班主任说这事时,心里难受极了,但也只好从教学用具中拿出三个孩子的头饰和学具……
  做完说课我准备上课了,王校长突然拉住我悄悄说:“今天上课的是33个学生,你赶快作出调整。”
  我当时头嗡地一响:“不行,不是决定是30个孩子吗?我这里只有30个孩子的教具,没有桌椅没有学具和头饰,让那三个孩子在台上怎么办?”
  “不行,他们已经上台了,绝对不能让他们下去,影响不好!我们去找凳子,你想办法!”
  “不行,早点和我说我还有可能给他们学具,这会儿什么都没带上台,让我拿什么给这多的3个孩子上课?”我真的急了。
  “不行!”王校长也很坚决。
  ……
  我深吸一口气,不能争了,必须开始上课了,台下这么多人看着呢,而且我必须微笑着开始上课。于是我对自己笑了,同时我也把这个甜美的笑给了王校长:“好,我来安排!”王校长一楞,也笑了。转过身,我把这个自信而甜美的笑给了下面听课的专家、领导、老师们……
  这节课“多”的3个孩子给我添了不少麻烦:没有头饰,我只好亲自把他们送到每个“家庭”里并安排他们的角色;没有学具我只有在课的进程中不断强化,让他们的“家庭”接纳他们。在每个活动环节的开始之前,我都迅速预计这3个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活动中密切关注这3个孩子的组。
  那天专家对课的评价很高,特别是我的说课和即兴课后反思。但是我的心里为自己喝彩的部分不是课,也不是专家的高度评价,而是最后关头我没有把这3个孩子推下台。就在上完课的那一瞬,我认可了王校长的做法,她是对的,如果没有这3个孩子,这节课我会上得更得心应手,但是上完了,我的心一定会很失落,我将没有勇气很坦然地再走进这个班,去面对这3个孩子,因为我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伤害了他们,我深深庆幸自己那一刻的选择。
  上完课,我紧绷了很久的弦终于松了下来,长抒一口气的我没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有太多的话我想说:
  这节课孩子们的表现并没有在平日的课堂上那么活跃,而且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得很紧张,毕竟他们还不到7岁啊!把他们拉到这水银灯下,这众目睽睽之中,我知道他们胆怯了、害怕了。我想如果能在一个更接近教室氛围的地方上课,而不是“舞台”,孩子们是不是会更自然一些呢?这样的研讨是不是更接近教育的真实呢?我们的研讨能不能既重视效果,又关注老师和孩子们的感受呢?
  我觉得我的孩子们太不容易了,即使这节课有不如人意的地方,我也不抱怨他们,需要反思的是我,需要做出调整的是我的教学活动设计和安排:比如我若在教学伊始,恰如其分地调控一下;在教学进程中,幽默一把,让他们放松一些,是不是就能让孩子们更好地“忘我”,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和我共振与交流,而不那么紧张、害怕呢?这需要我有更扎实地功底,更娴熟的课堂调控技巧。当然,我还可以选择更适合公开展示的教学内容,把会场的听众作为教学资源。毕竟这样的场合是很锻炼人的,如果我能把它作为资源善加利用,那么就是给孩子们锻炼、展示自己的机会。而我这节课的内容是生活片段再现,重视情境创生,因此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不自然也是很正常的。
  一节课的成功有许多人的努力在其中,所以要感谢的人太多了,换课、试教牵涉那么多老师和班级,课件改了一稿又一稿,连最后上课的服饰都有许多老师为我操心,每一点滴,凝聚着许多人的智慧和汗水,面对支持一个“谢谢”似乎太轻忽了,但是不说谢谢心又怎能安生呢?
  
7#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6:14:43 | 只看该作者
我的主编





  认识一个人有很多种形式,而了解一个人一般只有两种方式:读他(她)的文章或和他(她)在一起。
  
   肖川是个再熟悉不过的名字,常常在《人民教育》上读到他的文字,他还曾到我的学校讲学,用湖南普通话诵念《童年》的情形至今还令我记忆犹新。我去过一趟成都,曾亲眼看到一所小学把他《教育的理想与信念》里的句子做成雕塑摆在学校的门口作为一景。在我有限的认知里,他是中国教育叙事研究的发起和倡导者之一。张文质这个人之前我没有听说过,但看得出他们之间的熟稔,“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读了他的文章便生这样的念头。短短两天半的会晤,短暂的报告和交流不足以使我熟悉我的两位主编,如果需要回忆相处中有什么令人难忘,首先就是那声“你很专注”(张文质语),这是我有生以来听到对我专业素养最好的赞美。我不会忘记。其次是他们那常含审视的眼神带给我的惶恐和不安。游泳更不能不提。在短短的一个小时里学会游泳,这简直是奇迹,但是更让我深深震撼的是鼓励和信念的力量。其实我喝了也呛了不少水,是张老师一直不断地鼓励让我无法退缩,是坚韧让我坚持了下来。鼓励是一种感召,我感受到了这种力量。非常感谢张老师做了我的游泳教练,还包括他用奇迹告诉我:鼓励就可以创造奇迹、坚韧令凡事皆有可能。
  
   回来后主动找到肖老师和张老师许多文章去读,感觉他们的文字是理想与理性结合的产物,令人眩目,读罢带给人很美好纯净的心境。因此我由衷对他们的文字和思想表示敬意! 特别是张老师,这之前我从未读过他的的文章,这次的阅读令我很震撼,他的文章中很多话仿佛就是我渴望表达的心声,仿佛就是我所想宣泄的那些可能还很混乱的思考。
  
   不得不提到张老师的《重返师道》。我一直对这种谈话记录的方式有一种阅读惯性上的抗拒,虽然读起来费劲,但我对这篇文章十分偏好。阅读文章,我常常会习惯性的把自己代入其中,去寻找自己类似的经历和感受,用这种方式与笔者对话,而这篇文章令我不断回想我的工作经历。我讨厌自己陷入回忆,因为过往总让人觉得不堪,但是我又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其中,沉迷与抗拒循环往复,这也许就是我一直前行的内在动力。身处现有的教育体制之中我一直表现出不适应,我深深感到它对我的压抑、扭曲和伤害。从读书时到工作后,这种不适应的表现为外在服从与内心抗拒的斗争,最终我以一个顺民的形象特立独行着,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无奈的守护自己那点尊严和骄傲,为此还不得不常常自嘲。我的思想是无序的,因此我还做不到主动去寻求理解和认同,我只能倔强地守护最后的底线。当我向孩子们表达我的真诚和善意,得到的回应是十分悲凉的,从低段到高段,学生的认可递减,当学生逐渐习惯被控制的时候,我的宽容常常被解读为放纵,这样的感受令我常常脊背发凉,悚然后怕。缺少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学生在逐渐放弃独立思考的权利,想想“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的句子,想想我的课堂和其他老师课堂的不同,除了自嘲我还能如何?“启蒙意味着教师本身首先需要启蒙”,在现有的体制和文化背景下,这条路无疑是漫长而艰辛的,阅读使我收获了方向和安慰。
  
   我喜欢读很感性的文字,这也算一种偏好吧。阅读中我会因为感动而默默流泪,那是无论怎样克制都不行的,似乎只有这样,情感才能得到释放和宣泄,我才能重新恢复平静。阅读中我还会为书中一些人的际遇痛惜,这时我的心就会如针刺一般疼痛不已。因为本就有心脏的疾患,因此无须在意,我甚至很期待不断有这样让我有感觉的文字的出现,令我痛并享受着这痛。而现在我发现还有一种文字,能让我在阅读中颤抖,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也许是读随笔性的文字特别能唤醒自我吧。我在想,为什么读这样的书我会发抖?因为文字正表述着我想说却不知从何说起的话语,文字告诉我这世间我并不孤独,还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有信念有梦想。只是我太稚嫩了,难免轻佻浮躁,因此面对这样的文字我真有些自惭形秽!但我有勇气表达我的感受和敬意。
  
8#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6:16:03 | 只看该作者
感恩的心




  提到主编,我就会想到杜时忠老师和靳岳滨老师,他们于我有着知遇之恩。
  
   我人生的转折便从杜老师相中我一起编教材开始。也曾有过害怕上班,不愿意提学校里任何人和事的艰难时期。茫然而不自信、颓废而痛苦,仿佛没有一件事是我能做好的。当我开始和杜老师、靳老师一起合作后,一切慢慢改变了。他们常常用赞许的眼光看我,任我这个无知小子乱发谬论,非常珍视我的意见。我为对等我受到的尊重而努力前行。
  
   回想,从2001年开始至今已经近五年的光阴了,这期间我恋爱、结婚、生子……走完了我人生最重要的几步,一切都有他们见证和相伴。婚宴上杜老师的亲临让我至尽都十分感念。他是个非常有人情味的人,呵,想起杜老师的微笑我就会忍不住笑起来,他的声音还常常在我耳边萦绕。
  
   靳老师用她的执着和专注一直在感召我,她对我说的话我看作宝石珍存:“我是个很幸运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总能碰到一些优秀的的人,在一起愉快合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小的好朋友。 你的聪明、灵性、真诚和认真,以及并不人云亦云,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一方面我觉得你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另一方面也总觉得你应该发展得更好一些,应该有更大更好的舞台。记得你说过还想学习提高,这是个好主意。事务性的事是做不完的,留一点给自己。――大朋友: 靳岳滨”,每每读罢我都会充满信心地去做事,无论顺境逆境,她的话令让我相信自己。
  
9#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6:20:49 | 只看该作者
清醒的疼痛





  我不麻木,因此常常觉得无法忍受疼痛。
  对镇静和麻醉类的药物我是不敏感的,他们和维生素实在没有太大的区别。这就是上天的安排,让我无法解脱地永远清醒地面对,无法逃避也无处可逃。我不断对自己说,不要放任这种疼痛感改变我的性格,左右我行事做人的方式。但有人说,这不能由我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哈,让我消灭它吗?那我会是什么样子?
  “合群是一种快乐。无论自以为多么喜欢孤独的人,与许多人携手并肩,用同一节奏奔赴同一目标时,也会觉得心情振奋。”(罗兰)2000年开始,无法忍受孤独的我介入了网络,那时的我第一不与同行语,第二不与当地人语。有意离开自己真实的生活、离开自己实际的工作,把自己放逐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让自己在网络里流浪。那些日子结识了许多有趣的朋友,他们离我的工作和生活非常之遥远,却让我感受到合群的快乐。可我在网络生活中的合群使我在实际生活中越来越不合群,在我试图拉近他们的时候,发现居然从出发点开始就是背离的。我断定我的网络生活只是一剂精神麻醉,对我没有太多实际的帮助和意义,我要改变。在cersp,我站在同行中间,聆听来自各方的、不同人的声音,这时的“合群”不仅令我常常快乐,而且使我彻底清醒,清醒就必须面对疼痛。爱思考的人,灵魂永远是疼痛的。
  教师职业,特别是小学教师,职业的远景几乎是不存在的――这样说不知道多少人要站出来否定了,但这是真的。所以当有人说教师、特别是小学老师缺乏职业愿景的时候我会疼痛。一个教师的愿景目前仅体现在追逐渐渐提高荣誉层级上。其实谁都知道付出那么多的努力,职业状态还是教书,换个方式就是校长吧,可目前的现实是有勇气有兴趣把当校长作为职业愿景的教师已经很少很少了。除了教书我还能做什么?每个教师都这样问过自己。这其中的意味我懂,但是我不想说,我只想说没有什么比被分裂、撕扯的痛苦更甚。
  教师的思想不能让教师感受到职业的内在尊严――这样说不知道多少人要站出来指责了,但这是真的。说这话我都感到悲愤。当社会着重对权利和利益进行分配的时候,想让这些永远不是权利和利益集团一员的人们获得尊严只有两种方法,自欺欺人和帮助他们自欺欺人。所以当有人说很尊重我的时候,我会觉得可疑。
  当社会缺乏公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首先体现在权利和利益上的时候,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最希望得到什么?最需要得到什么?请别回答这个问题好吗?请你先保证无论答案是什么都不要忙着鄙薄我们,只要那是我们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真实的愿望。
  我清醒着,我感到灵魂的疼痛,这疼痛是快乐的。鲁迅的残忍在于他清醒着疼痛着,还试图让每个灵魂都清醒疼痛起来,不管他(她)快乐还是不快乐。我能做什么呢?我不想为了那个终极的美好放弃任何一个人现实的幸福快乐,所以我很矛盾。
转帖给好友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6:22:16 | 只看该作者
一份歌单



  某次课上,请大家把自己喜欢的歌推荐给全班同学,认真记录后,整理出这样一份非常宝贵的歌单(我教小学三年级的两个班),很有启发。决心认真保留,并在空一点的时间里,把所有的歌词整理结集,存。(排名不分先后)
  A班
  小薇
  我不是黄蓉
  童话
  栀子花开
  噢,苏珊娜(怀疑有错别字,准备再去求证)
  半兽人
  希望
  如果下辈子我还记得你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个孩子在学古筝,为古筝曲)
  双节棍
  七里香
  一路向北
  两只蝴蝶
  你的微笑
  美丽新世界
  欧若拉
  你好,周杰伦
  后来
  想起
  六月的雨
  美丽的神话
  酸酸甜甜就是我
  算你狠
  2002年的第一场雪
  
  
  B班
  童话
  同一首歌
  迪迦(怀疑有错别字,准备再去求证)
  佳亚
  远方
  希望
  老鼠爱大米
  两只蝴蝶
  双节棍
  爱上未来的你
  漂移
  你到底爱谁
  月亮代表我的心
  醉拳
  盖亚(怀疑有错别字,准备再去求证)
  摇篮曲(陶矗
  波斯猫
  茉莉花(梁静茹)
  朋友
  杰克
  猪之歌
  上海滩
  叮当猫
  西游记(动画片版)
  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我要飞
  SUPER STAR
  流浪歌
  经视人家(娱乐类电视节目)主题曲
  爱情三十六计
  恶搞反恐
  你的微笑
  我爱你
  爱迪(怀疑有错别字,准备再去求证)
  CS十年告白(是将《十年》进行改写后的网络歌曲)
  小狼狗
  
  
  看着满黑板的拼音(不会写的字)加自创的别字,我很感慨。
  集体演唱印象:唱得最好的是《童话》和《老鼠爱大米》,歌词几乎一句不落。
  个人演唱印象:
  最震撼――唱《CS十年告白》那小子居然有个抄歌词的本子,我的抄歌本可是从初一才开始有的啊。听着我喜欢的《十年》被演绎成CS情境版,震撼,晕。
  最美好――《希望》是韩文歌曲,中文版传唱还不是很普遍,一个美丽小女生用好听的声音唱出来,感觉很美好。歌词有点拗口,真难为她了。
  最感动――全班如潮水一样的声音高唱《童话》,那个神情和投入的劲头真让我怀疑他们真不懂歌词吗?我和他们一起唱,和他们一样投入,于是被自己的深情打动。我提议把我最喜欢的结束部分再唱一遍(假公济私),告诉他们我非常喜欢这首歌。
  最好笑――把《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演绎得很有激情。
  最尴尬――他们唱的《摇篮曲》和我唱的居然不是一回事。只好我独唱了一次(月儿明风儿静树叶遮窗柃那个版本)。
  最不易――《经视人家(娱乐类电视节目)主题曲》居然是说唱类歌曲,快得我都要昏过去了,可那小子吐词清晰,非常有节奏感。
  
  除了流行歌曲,我也喜欢古典音乐,而他们表示无法接受。我看了歌单后发现他们和我喜欢的流行歌曲没有很大的不同。想把孩子拒绝在成人世界之外,我想那是不可能的了。而所有课本中的儿童歌曲,学生好像并不领情。回想一下,我们孩提时喜欢唱的不也是《熊猫咪咪》《小螺号》等流行歌曲吗?真该想想,那时流行的和现在流行的有什么不一样。记着“我不能保证,在对面的窗户里有没有孩子的眼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7:53 , Processed in 0.08541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