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乡土教育的生动课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4 20:25: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乡土教育的生动课本
朱昌元

一个人,有地理概念上的家乡,有精神意义上的家园。地理家乡与精神家园在他的青少年时代往往是共生共长的,当然,随着生活脚步的迈动、见闻学识的增长,精神的家园往往会“溢出”地理意义上的家乡,就像陶渊明的诗歌,对于颠踬于黄州、惠州、儋州的苏东坡,极大地充实了后半生的精神家园,苏东坡几乎对每一首陶诗都作了“和诗”。尽管如此,不管他走到哪里,精神的思缕都会牵扯着曾经生长于斯、歌哭于斯的家乡,就像鲁迅之于绍兴、莫言之于高密东北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语音学会会长、北大教授林焘走访金华的小学,称赞金华的小学生普通话讲得好,不受方言的影响,比北方有些地区做得更好。他是真心表扬,但作为金华人,我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就不用说了,忧的是地方历史人文精神的传承。不知是不是海德格尔说的,语言是人类精神存在的家园。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高铁风驰电掣,飞机腾云驾雾,特别是网络无孔不入,遍及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地球真的变成了一个“小小寰球”,成了一个“村”,人们的生活似乎也变得高度格式化、同质化,“英雄不问出处”,不同国度、不同家乡的各式人等似乎都逐渐淡褪了乡国、乡土的观念。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陶诚华策划、王晓明撰写的长篇叙事散文《阅读金华》,就具有了独特而典范的意义,特别是对当今的莘莘学子。
《阅读金华》是一本金华地图册,它画出了浙江中部金衢盆地的形制,画出了黄土丘陵的起伏,画出了作为众水之源的大盘山的雄奇,画出了绵延上百里的北山的俊秀,画出了灵动的东阳江与武义江,在金华“接洽”后又于兰溪拐个弯,与兄弟衢江一起浩浩荡荡奔向钱塘江,奔向杭州湾,奔向大海……
《阅读金华》是一幅地方风物风情画。且不说婺剧、道情,木雕、竹编,火腿、酥饼……,单说磐安的炼火,那么神秘,那么狂热,充满了原始的躁动和遒劲;永康的庙会,既神圣,又世俗,是近乡远村趋之若鹜的盛大节日;浦江的板凳龙,蜿蜒,灵动,优美,是力与美的艺术展现……
《阅读金华》更是一份八婺历史人文精神的导览图。盆地有边沿,但不封闭,丘陵有起伏,但不隔绝,这就决定了八婺乡民的基本性格,憨直,勤奋,坚韧,不达目的不肯罢休,但有时又失于钻牛角尖……它没有苏州的精致、细腻、自以为是,也不及宁绍的活络、圆融、开放。陈亮的注重事功、宋濂的刻苦自励、朱大典的忠君爱国……;从文化教育层面说,丽泽书院的刻苦严谨,“不私一说,兼取众长”,婺州学派的求真务实、学以致用、注重创新……无不是我们身边已逝的历史、吾乡吾土吾民厚重的文化,是我们的先人留赠的不灭的精神火种,是我们取用不尽的至今还在汩汩流淌的精神源泉。
可以说,《阅读金华》以翔实的材料、生动的语言为金华 “立传”,它是八婺山川的“山海经”,是各路志士英才的“列传”,包括“英烈传”、“儒林传”,是古今婺商、义乌货郎担、小商品海洋的“货殖列传”,是婺剧、道情、小锣书的“艺文志”……一句话,是一本生动、丰富、独特的乡土教育的教材,为了薪火传承,为了今天的跋涉和明天的美好,都值得我们披卷“阅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1:01 , Processed in 0.07445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