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214|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季超书法随笔专辑-2015-2016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2-25 06:10: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湖北
管季超书法随笔专辑-2015-2016年
2#
 楼主| 发表于 2023-2-25 06:11:06 | 只看该作者
管季超(湖北孝感)


       很多硬笔书法爱好者,同时也是毛笔书法的习练者。其中一些人,还是国画的习练者。
      用毛笔写在宣纸上的字或画在宣纸上的画,如有得意之作,或友朋索求,就需要送到装裱店去装裱了。
     一般说来,凡是“书画人口”比较多,书画活动比较活跃的地方,总会存在一家或数家装裱店。这是符合商业规律的,有需求就有供给么。
      专业的书画艺术研究者从各种角度研究书画艺术,但罕有人从装裱店的多寡存废去观察书画活动的发展兴衰。这样的一个观察角度是社会学的观察角度,是从从事书画活动的人的交往和书画作品“生产过程”两个侧面去追寻书画文化踪迹的角度。
      书画报刊盯住各种书画赛事作报道,揪住书画名家作专访,却忽略掉书画装裱师和书画装裱店,是不是很可惜又很不应该呢?
     书画装裱最早起源于什么年代,为什么会形成手卷、挂轴、册页等形式,这些问题的历史记载并不明晰。最早的书画装裱记录大约在晋代以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两汉以后,有关书画装裱的记载就越来越多,书画装裱的技艺也日渐完善,形制也更趋完美。到民国时期,民间私人装裱行业就比较兴旺了。甚至民间裱工因师承不同、手法各异,形成了“北裱”和“南裱”两派。一但某种技艺到了要分出流派,这种技艺也就达到成熟期了。
        很多书画装裱师,本身也是书画家。我的祖父管新藩先生,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参加者。他在任新军31标标统的时候,与部队驻地的一位装裱店老板常相过往,是行伍之外密友。
       据父亲讲,先祖解甲归田之后最钟爱的几件东西是:当标统时佩挂的指挥刀、国民政府授的勋章和那位装裱店老板的手迹:“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想来先祖也是一位儒将吧。我生以晚,这三件宝物无缘得见,只能从伯父、父亲的叙说中去揣想先祖的神貌。
      有过用毛笔宣纸创作书画作品经验的人都知道,装裱是书画作品从创作者的案头到观赏者的壁上的必经一站。曾经有位书画爱好者问我:“书画为什么要装裱呢?”我给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没有装裱的书画作品,就像人穿着睡衣上街,既不正规,也乏神采;一经装裱,就如同洗发修面、穿西服打领带皮鞋擦得倍儿亮再上街,那叫一个容光焕发。”
       现今大部分地级城市或小城镇,还没有美术馆、艺术馆,有的地方要举行书画展览,找一个像样些的展厅,也比较困难。书画爱好者之间的交流,缺少公共空间。即使是书画展览,也常常是上午开幕时摩肩接踵,到下午展厅里就没几个人了。
       平日里私交甚厚的密友,是可以到朋友家里去,在朋友的书房里切磋交流的。但,总不如在公共空间来得方便自在。
      装裱店,就成为书画爱好者在公共空间进行书画交流的首选之地。
      装裱店,常常是书画爱好者相约见面的约会地点。
      装裱店老板,特别欢迎书画同好们将他的店堂当作“接头地点”,因为对于做生意的人来说,人气很重要。如果在一个地方,同时存在数家装裱店,大家爱到哪家店去玩,哪家店的“人气指数”就高,生意自然就好。
      书画爱好者来来去去多了,装裱店就自然地成为一个地方书画信息的交换站。谁谁又上国展了,谁谁特别勤奋,经常可以看到他的裱件,谁谁的作品“走市场”很抢手,谁谁这次书协改选可能要当副主席……装裱店就是民间的“书画新华社”,功能与当年法国上流社会的“沙龙”那是一样一样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经常到孝感城一家装裱店去玩,看熟了本市所有书法高手的作品。二十多年后,我与他们成为了好友,能说出哪年哪年你一件小楷是如何如何精到,某一件草书作品里某一个字写得如何如何神妙……每当这个时候,朋友的眼里就放出光来,认定我是知晓他们当年“爬雪山过草地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光荣历史的知音。
        有一位家境比较困难的小男孩喜爱书法,他的母亲问我到哪里去找书法水平高收费又比较低的书法老师?我给她出了个主意:你陪他去装裱店,让孩子带上习作,在那里,可以参观天天替换展品的常设书法展,还有轮流坐堂、免费指导的书法导师。
          我有一老一少两位装裱师朋友。
        退休干部艾大雨先生,六旬之后才开始学习书画,又由研习书画而自学装裱。1988年,我在一家花鸟鱼商店里花50元买了他一件墨梅,留下家庭住址。老艾上门退还了这50元钱,还送来一件裱好的欧楷。他说:我退休金比你工资高,怎么能收你的钱?我只是检验一下自己的字画有没有欣赏者。
        装裱师高汉斌,小我十多岁,我常常到他店里玩。汉斌在装裱活计间歇,勤于习练书法,书艺大进,是我市一颗冉冉升起的书法新星。
         汉斌的装裱店,每天都有三五位爱好书画的退休老者闲坐喝茶。他的店堂,一切都是杂乱的,电话号码用铅笔直接写在墙上,装裱时切割下来的纸屑堆满一地,一本《中国书法》杂志可能掉落在茶几下,一毛笔又可能滚到沙发角。
        我劝汉斌把店堂扫一扫,弄整洁些。他说:我就是要让每一位来玩的朋友坐在我的店里,比在自己家还随心。把店子弄得一尘不染,别人就不好意思坐在这儿玩了。
      哦?还有这般妙处?!这汉斌,多老实本分一个人,竟有这样的心窍,呵呵。
     亲爱的读者,你到过你家附近的书画装裱店吗?建议你多去装裱店,因为那里有故事。

3#
 楼主| 发表于 2023-2-25 06:11:32 | 只看该作者
硬笔书法人之不亦快哉(十则)

       作者简介:管季超,“管季超作文教学法”创立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语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山西《语文报·书法版》副主编、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教学研究室语文教研员。2003年应邀策划编写河南省《书法艺术》地方教材,1997年—2003年担任湖北美术出版社《小画家》月刊“书法篆刻”栏目责任编辑。系《书法报-硬笔书法》之《书人随笔》特约专栏作家。

其一:购得好帖,不亦快哉!

       杨卫列君在《相伴十余年》一文中曾生动论述了与《钢笔书法唐诗三百首》字帖之间的情缘。周永君也习惯在每天晚上,找出心爱的字帖读赏。欧海君则说:“闲时翻看字帖,细细琢磨其中的设计装帧、版式内页,想像那个时代的经济社会状况,别有一番风味”。张文海君也说:“读好帖,临好帖,甘之若饴,幻化绕指之柔。养沉静之心,培纯真之根,静心涉远,静水流深”。笔者历年来收藏各类硬笔书法字帖、作品集,凡三百余册,闲时翻阅,颇获雅趣。

其二:手握好笔,不亦快哉!

       马书根说得好:“摆弄文字之人爱笔,犹如古之武将爱马”。“我喜爱笔,是天性使然。我总是让笔保持最佳状态。钢笔,必注满墨水;铅笔,必削好笔尖;圆珠笔、中性笔,必装好笔芯;毛笔,必洗后妥为放置。常用的几枝笔,总是放在随手可取的地方,惦记着它们,心里就有了一丝温暖的牵挂”。

       硬笔书法人,对笔的选用大多都有各自独特的感受。薛晓先曾说:“用不同的笔写东西,会有不同的‘笔感’。比如,用铅笔涂鸦可以,用原子笔、中性笔做记录可以;但如果写点有创意的东西,那只有用钢笔了。只有用钢笔才能诱发出我心底的澎湃来”。

      笔者收藏有美术史大家王伯敏先生、江苏王刚君和王惠松君的圆珠笔作品,也颇耐看。另收藏有陈舟波君的草书册页一件,大概不是一般钢笔所书。想来书家在选笔上,有各自的偏好吧。

      有些朋友,不满足于选用现成的笔具,要打造“独门暗器”。彭建武君“除了买笔之外,还喜欢自己做笔,有时回老家或到郊外游玩,都会砍回一些细竹条或芦苇杆之类的东西自己做硬笔”。

其三:选纸而书,不亦快哉!

       硬笔书法人,乐于在各类纸张上作创作尝试。

      有一次,与陆舍无君同游武汉,笔者搜罗了一大堆旧挂历、海报和广告册,经过一番裁切,从中选出一叠好看的空白页,请老无写字,引得他书兴大发,一次获藏其佳作十余件。

       朱以撒先生也有这样的体会:“不论是龙凤笺,还是团花笺、罗纹笺,都力求清雅。小雅是信笺的美感所在,它不流露出天风海涛、金钟大吕的气度,而展示小家碧玉、禀灵含异的内秀——独自展读甚至秘不示人”。

      金伯兴先生曾两次在给笔者的赠书空白页上写长信,金先生说:“铜版纸上写钢笔字,好畅快!”

其四:书友相聚,不亦快哉!

      毛明强君曾在《酒香会书友》一文中说:“同道中人,聚饮自然是常有的事。三五知己小聚,在茶楼,一杯清茗,畅叙幽情。氤氲芬芳里,一起品味真草隶篆的清香;谈笑风生中,书坛逸事掌故随茶香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娓娓道来,常常是不觉晨昏。”
     去年,我们一帮硬笔书人相聚滁州。未及寒暄,就各自拿出自己的作品与同道站在报到大厅里交流品析,直到餐厅服务员催促开饭才落座。

其五:搜奇藏珍,不亦快哉!

      硬笔书人,都爱收藏些与书法有关的物件。这其中,当然以名家手迹最为宝爱。

       杜伟国说:“我爱书家名人的手札,尤耽读学人作家的手迹,对于已成收藏界新宠的名家手札我自是望而兴叹,徒唤奈何!但于当代学人之书迹,我努力寻觅着,只为寻求只言片语的珍存,只为给去古已远的现代社会保存一份触手可温的亲切古意。”

      笔者的本职工作是语文教学研究,历年收藏的语文教育名家手札近百件,其中浙江绍兴文理学院王松泉教授、复旦大学附中黄玉峰先生和浙江杭州王崧舟先生的来札,都有深厚的书法功底,尤为珍爱。

其六:读报阅网,不亦快哉!

     吴世栋君在读师范时,“躲在寝室楼昏暗的厕所灯光下,悉心体会书法报刊中每一句理论讲解,心追手摹帖中的每一个范字。”想必每位学有所成的硬笔书人,都有类似的经历。

     笔者早年在本地一所重点中学担任团委书记,常常将自己订阅的《书法报》、《中国钢笔书法》、《青少年书法报》等报刊摆在教室一角的课桌上,供学生翻看。有不少学生受到影响,爱上书法。其中有一位,已成长为重点大学古籍所研究战国文字方向的副教授。

       网络时代,书法交流的渠道更趋多元化,也更便捷。除了专业的硬笔书法网站外,现今几乎所有的书法网站,都有硬笔书法栏目,交流学习,更加方便了。有几位硬笔书法家朋友告诉我,他们每天晚上都花一两个小时浏览硬笔书法网站,或在网上与异地书友交流。

     《书法报·硬笔书法》2005年试刊,2006年正式创刊,今年满九岁了。一报在手,硬坛动向、名家新作、教育信息、书友风采,尽收眼底,是笔者最为推崇的一份硬笔书法专业报纸!相信在2015年,该报一定会层楼更上,有新的面貌。

其七:参赛获奖,不亦快哉!

      临帖、拜师、交流、创作,十年功成,一朝获奖,岂不快哉!

     如今的硬笔书坛,由协会、报刊、网站组织的硬笔书法赛事,此起彼伏,许多硬笔书法名家,都是通过大赛获奖而广为人知。

其八:文以载道,不亦快哉!
       许多硬笔书法人,既“软硬兼施”,毛笔书法与硬笔书法齐头并进,又雅好读书写作。

      严海南君曾经写有一组《寻觅生命的宁静》散文短章,他在这些文字里记录自己对书法创作和报刊编辑生活的感悟。他在《心和距离》一文中说:“不能相见,却能遥望;不能相聚,却能回忆;不能言说,却能感受。”、“心能相遇,是毕生修来的福气,应当珍视。”《书法报·硬笔书法》正是一座架设在硬笔书法人之间的交流桥梁,从事报刊编辑工作的“修桥人”,其苦中之乐,想来必有“不足为外人道矣”的独特吧?

其九:心手双畅,不亦快哉!

      硬笔书法人最大的快乐,莫过于执笔创作的时候。

      软硬兼擅双管其下的周继中近年书艺追求“褪去火气,摒弃张扬,靠近自然,对线条和节奏的把握犹如品茶之境界,在不经意间抒写自己的情感”。
“时光从笔尖流过,涤荡着人的心灵。在点横竖撇中感受艺术之芬芳,参差错落闪烁着哲学思辨的精微;从章法布局里领悟人生和谐之韵味。”相信王虎军君这段话写出了硬笔书人共通的感受。

——难怪张学鹏说:“我喜欢用笔写字,当黑亮的字迹在洁白的纸上一个个出现时,它们就像你一个个小精灵,从我的笔尖上滑下来,在纸上跳着快乐的舞蹈。”

——难怪陈侃君说:“硬笔书法,已经赋予了我生命的意义。我用书写的姿态,来体现我的内心,也从中学着如何行事做人。感谢生命中有她的陪伴,我会与她一路同行。”

其十:笔者此文写硬笔书人之乐,不亦快哉!

       用钢笔写完硬笔书人九则“不亦快哉”,到客厅泡了一杯茶,返身要誊写时,见妻在电脑前帮我录入。妻说:“录完之后,草稿我来收藏。人家莫言一件草稿拍了蛮多钱呢。”我说:“虽都是姓管,也都是草稿,俺这篇,怕是一分钱也卖不出去呢。”妻答:“那不一定!你文章中这些硬笔书人的话,说得多好啊!存放一百年,肯定值钱。”二人相视,不觉莞尔。

4#
 楼主| 发表于 2023-2-25 06:11:51 | 只看该作者
硬笔书法人的精神面相

      
口管季超  湖北孝感


         他,她,他们,是硬笔书法人,具有相似的精神面相。

         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因为特别留心汉字源流史料和古典书法碑帖,他们比同龄人更具“历史感”和“古典情结”;他们经常抄录古代诗词精品或精短文言文,对诗词格律和精简冼练的表达较同龄人更为熟稔;他们总能在脑中储存下若干首古典诗词名篇,用不着临到要写作品时才搬出一本《书家便携》来;他们中有些人在进行硬笔书法研习时,同时在传统毛笔书法上用功,被同道称誉为“软硬兼施、双管齐下”的“双栖书手”,其中的顶尖高手,近年频频在中国书协举行的各类展赛中入展获奖。他们大多对传统国画、篆刻乃至平面设计作品也有浓厚的欣赏兴趣,能从这些姊妹艺术中获得硬笔书法的创作灵感;他们读高中时,不一定在“文科班”。读大学时,不一定在中文系或艺术专业,但无一例外有尊崇传统文化的精神朝向。在我的硬笔书法家朋友中,陈利军、孙大权是机算机专业毕业,孙光松、陆舍无则是中学英语教师。早年的朋友,曾获“一九八五年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特等奖的葛全胜先生,是北大地理专业研究生,获奖时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从事地理杂志编辑工作。全胜兄在1986年写给我的一封长信中,生动地讲述了传统文化对他的深刻影响。

        他们大多爱读书,是书店的常客。读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书籍之外,他们或许对人文社科类的书籍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你到他们的书房去,书架上总会有若干册古代书法碑帖。可能发现他订有一份《南方周末》,或者正在读一本明清文人的清言集。我的好友、大悟县书法家张应明收藏了数十册古今楹联的专书。他在隶书创作之外,有若干楹联创作在各地联赛中获奖。他们中许多人,似乎并未因创作文学作品而获得文名,但你从他们写给朋友的书札中,发给熟人的手机短信中,网络论坛的跟帖中,还是能从十余字、数十字的“碎片”文字里发现他们书面表达的水平高于同龄人,时出灼见、不乏文采。即或从朋友间互相转发的偕趣“段子”里,也能窥见他们的文化视域,宽于同龄人,对文字美感和趣味的拿捏,比同龄人更敏感。

      他们常常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神似古典文人的雅癖,比如即或“漂在北京”,租居于民房,也时常弄几个斋名写在书法作品的下款里;名章闲章也有好几枚,闲章均为古雅之辞。

         虽然硬笔书写限于笔具性能,不宜创作尺幅过大、字径过大的作品,但他们着意在一笔一画里较量书法临习积累下的功力,常常在一张A4纸上比拼艺格高下。传统毛笔书法家很重视“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硬笔书法人也有自己进行硬笔书法创作时应用“文房四宝”的诸多“讲究”。

       他们的“笔”,似乎比毛笔书法家种类更为繁多,钢笔、记号笔、签字笔、铅笔、圆珠笔、荧光笔、竹笔、粉笔等等,每种笔又可分为多种型号。即以硬笔创作的“重型火器”钢笔来说,根据笔尖的特点,细分为暗尖型、半明型、全明型,还可分为直尖型和弯尖型。笔者收藏有1988年南京马明先生寄赠的一件硬笔书法作品,是用蘸水钢笔写的,竟能表现出不逊于毛笔书法的丰富含蓄、浓淡枯润乃至断笔飞白的笔姿墨韵。

       硬笔书法创作用“墨”,比传统毛笔书法创作“节约”,但其实也有“讲究”,笔者好几位硬笔书法圈朋友,偏爱用黑色碳素墨水,喜其乌黑发亮,凝固性强,遇水不易化开,视觉效果好。另一位朋友则偏要将他的蘸水钢笔和自制的竹笔伸到毛笔书法家的端砚里,甚至也与毛笔书法家一样,同时蘸墨和清水,追求在可控与不可控之间所获的“墨趣”。

      硬笔书法人的用“纸”,肯定是与传统毛笔书法家一样“讲究”。复印纸、布纹纸、书皮纸、毛边纸、卡纸或铜版纸等等,花样繁多。除了《书法报·硬笔书法》编辑部推出的“甲骨笺”之外,在硬书界还流行好几种品牌的硬笔书法专用纸。笔者收藏有香港书家雷超荣先生的一件硬笔书法作品,写在特制的豪华型全彩印刷仿绫硬书专用纸上的;另一件日本硬笔书法家的作品,写在印有花纹的一种硬书专用纸上,字也许并不算有功力,但整体看,观赏效果颇佳,显见是“纸抬字”了。

     硬笔书法人的“文房四宝”之四,不是“砚”,而是“印”。一件硬笔书法作品,如果不铃上一枚精致的小印,总觉得少了什么。笔者的多位硬笔书法圈好友,都请擅治小印的篆刻家如江苏顾健、黑龙江张呈君、河南刘明帅刊石治印。笔者本人,请山东李令唐先生刻制了三方小印。俺字写得好不好,另说着。小如绿豆的一方印面,竟能清晰地看出“管季超书”四个篆字,盖习作上,没人不夸印家之绝艺。

       从事硬笔书法创作的,以年轻人居多。他们幸逢“网络时代”,大多对网络交流方式很熟悉,得风气之先者,如孙大权、陈利军、刘有林、周继中、陆舍无等人,更自办书法专业网站,为书友搭建网络交流平台。不少硬笔书法人有自已的个人博客,习惯于在网上下载高清碑帖,江西欧阳荷庚君已网上举办过多次个人书法展。他们习惯于“围观”网络书法上的讨论热点,习惯于在QQ群里呼朋唤友,习惯于用手机拍下自己的作品发到微信朋友圈里“直播”。他们的交友圈子已不限于居处邻近或是同乡同学,借助网络之利,他们将朋友交到省外异地。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常常见面,但可能天天网上互通音讯。甲地书友要办展,乙地朋友第一时间就知悉,贺作第二三天就快递上门了。丙地朋友发起雅集,丁地书友可能打个“飞的”准时赶到,更有一位青年硬笔书人,是将婚礼和个人硬笔书展同时举行,异地的朋友赶来,新娘子和新作品一并看到。这种以共同的志趣爱好为纽带,以网络为桥梁的友谊,因其纯净,历久弥厚。

       硬笔书法人,或许多多少少有一点“收藏癖”,他们对有文化意味和艺术巧思的物件都有一点儿“据为己有”的冲动。他们深知硬笔书法虽为“雕虫小技”,但通向的是文化和艺术的“大道”,并不能一蹴而就。因而他们更尊奉传承与笃于勤修,志向高远,意志坚韧,持恒努力;他们虽性情各异,但以文静儒雅者居多;他们可能不是 “高富帅”,更不是“土豪”,但他们在追女朋友时能祭出独孤绝技,一封手书的情书,文采飞扬,字迹清秀,分分钟就抓住了心仪女孩那颗芳心;他们从书法之“小道”,悟出许多人生至理,深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因而不会盲目自大自傲,但因为在本职工作的“正业”之外,还有硬笔书法创作这块“自留地”,有一帮硬笔书法圈的朋友,他们又有一种无需张扬的自信。

       他们是“硬笔书法人”,是网络时代仍钟情于手书的“珍稀生物”。

       亲爱的读者,您是其中一员吗?





5#
 楼主| 发表于 2023-2-25 06:12:34 | 只看该作者
兰亭县首届硬笔书法展
● 管季超(湖北 孝感)



     县文化馆馆长、县硬笔书法协会会长韩绍这几天忙坏了。这不,刚按受了省报记者的专访,《书法报·硬笔书法》的记者又来电话组稿。


     三十出头的韩绍没想到,由他和县硬协同道们策划组织的《回归日常——兰亭县首届硬笔书法展》轰动了县城,每天到县文化馆展厅观展的观众络绎不绝,原定展期一周,看来得延长了。


     兰亭县是一个偏远的小县,县硬笔书法协会成立的时间不长。虽然也搞过几次活动,但没有什么影响。


      那一天,韩绍和协会里的几位顾问和副会长在一起闲聊,大家七嘴八舌,侃出了一个硬笔书法展的策划案。


     县文体新广局局长刘国琼建议说:“现今各类硬笔书法展赛,都是爱好硬笔书法的人专门为某项展赛而创作作品,虽然能够展示硬笔书法艺术性的一面,但离百姓日常生活总是有些隔膜。这次展览能不能作一个限定:只展出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自然产生的硬笔书写作品。当然,字写得要好,是入展的必要标准。”


      大家认为刘局的建议可以一试,于是起草了正式的《征稿启事》,分头到各乡镇各单位去征集作品。


      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魏义赴送来了县长牛友凡关于挑水街、府后街、汪公池等老旧城区拆迁还建问题的一组文件批示复印件。牛县长那一手端庄的颜楷,让筹展的同仁们爱不释手。


      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殷明辉送来了该局退休老局长陶鼎承先生和现任局长蔡耀章的一组往还信函。年近百岁的老局长退休客居京城,记挂着家乡教育,他在信中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老师的专业基本功颇多细腻的建议。陶老是读过私塾的老先生,那一手铁画银钩的柳体楷书,简直可以当字帖。


     县一中图书馆馆长汤春霞征集到的展品,是该校两位退体语文特级教师胡成佳先生和陈材信先生的教案,厚厚的一摞。


      汤春霞的父亲是这两位老先生的学生。父亲常对春霞说:“现在书店里卖那么多字帖。我的两位老师每天写在黑板上的粉笔字就是最好的字帖呀!凡是胡陈两位老师教过的学生,字都写得好”。春霞在县一中读书时,也是胡老先生的弟子,她至今还珍藏着胡老先生工楷细批过的《作文本》。老先生言传身教几代人,桃李满天下啊!


      县实小教导处主任王建是协会副秘书长,他送来的是:该校校长梅建辉写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上的读书批注。该校青年教师、县硬笔书法协会会员罗永超的《班主任工作札记》,还有近百份学生课堂作文原稿。


     县实小在解放前被本地百姓称为“儒学”,有百余年历史。该校一惯重视教师“三笔字”基本功训练,专门配备了四名专职书法课教师,在历次参加《书法报·硬笔书法》组织的书法大赛中,该校获奖学生数都名列前茅。


     县书画院院长郑谷顺征集来的几件展品,让筹展的同仁们眼前一亮:


——县中医院退休老院长郑灵光先生的医案手稿;
——县博物馆馆长胡望安先生《兰亭县志》序言手稿;
——县卫校语文教师、女作家周芳女士散文集《沽酒与何人》手稿;
——县委宣传部部长、县作协主席关淳先生散文集《凝墨余香》手稿;


     最早提出策展建议的刘国琼先生送来了他的散文集《寂寂竞何待》手稿。


     县盆景协会会长杨金波的展品别具一格。他送来了十几盆小盆景,每个盆景都配上一首自撰自书的格律诗。


      枫叶广告公司老总饶国治先生送来的是一组公司办公室照片。原来,饶先生 是一个狂热的硬笔书法爱好者,他公司每间办公室都有一件或数件装帧精美的硬笔书法作品。他办公室挂的,就是在《书法报·硬笔书法》“名家新作”栏目刊发过的他自书的楷书作品。


      协会的其他会员,本来都用“甲骨笺”精心创作了参展作品,但韩绍反复强调:本次展览不收通常意义上的“创作”,只收日常书写状态的作品。


     于是,家信、便条、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手稿,乃至借据复印件都送来了。


      县硬协会长韩绍提供的一组展品,围观者最多!原来,他征得妻子同意,把当年写的四十多封情书曝露出来。那一手字字飞动的小行书,一句句滚烫的话语,引得观展的小伙子小姑娘们一阵阵轰笑。他妻子瞋看韩绍一眼:“我就是被他一手好字骗到手的”。


     《书法报·硬笔书法》在报道兰亭县这次盛况空前的硬笔书法展时说:“中国的书法,本与汉字相伴而生。其发展与应用的诸多形式,无不深深植根于由实用需要、审美取向与文化理想共筑的情境之中。书法因日常应用而得生命,日常书写因书法而增内涵,由此形成整体的书法文化生态。在当代,书法生存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电脑的普及,日常手书日渐衰颓,乃至于高学历人群也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书法,似乎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与普通百姓产生了深刻的隔膜。兰亭县的这次硬笔书法展,试图重建时代生活与日常手书的关系,试图强调日常手书无可替代的文化意义,是一次有学术价值的成功尝试。”


     列位看官看到此处,笔者必须友情提示一下:本文内容,纯属虚构;人名地名,均为虚拟。中国并无兰亭县,当然也从来没有举行过这样的一个硬笔书法展。


      但笔者很希望中国有这样一个“兰亭县”,有这样的一个展。

6#
 楼主| 发表于 2023-2-25 06:13:05 | 只看该作者
这一切,全是为了孩子
       ——《语文报·书法版》书法教育观察(之一)

                   □管季超【本报副主编】


       2015年,对于我们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年。对于以推动中小学书法教育为己任的《语文报·书法版》来说,也将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的重要一年。

      年初,已有多年责编经验的梁朱杏同志受《语文报》社领导的重托,走马上任本报“执行主编”,大刀阔斧地进行了编辑班子调整、版式栏目调整,确立了新的发展战略。

      中国书法字帖类图书板块领导品牌——四川华夏万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弘扬书法国粹,传承中华文明为己任的文化企业。公司总经理杨曦先生是一位对书法教育事业有深挚情感的文化人。杨先生多年前已关注到本报举行的五届书法赛事,慨然应允支持本报今年的赛事活动,邀请本报主编吴殿魁、执行主编梁朱杏和笔者到成都会面,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华夏万卷”鼎力支持本报《2015年“华夏万卷杯”少年书法家全国总动员》活动。


     4月1日,本报在一版发布了《征稿启事》,紧接着又策划了“你发短信我赠报回馈读者大行动”公益活动,向全国各地二十多个省市近百所中小学和校外培训机构寄发了赠报。“总动员”活动的热线电话都打爆了,负责寄发赠报的同志们加班加点工作,希望早一点把报纸送到各地师生手中。

     4月17日,《语文报·书法版》编辑部收到湖南省吉首市曾文灿老师寄来的厚厚一摞参赛作品。作为湖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从事硬笔书法教学与创作二十余年的“书坛老兵”,曾老师早在2009年就率领学生参加了本报首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小学师生硬笔书法大赛,今年又积极响应“总动员”活动,精心辅导学生参赛。曾老师说:“《语文报·书法版》组织的赛事,评审认真公正,我们信得过。”

     有许多书法教师,在QQ群、微信朋友圈转发本报“总动员”活动的《征稿启事》,还有不少朋友主动打来电话为我们献计献策。

     陆舍无、姜浩、熊黎明、刘洪霞等知名书法教师获知“总动员”活动的消息,第一时间在各自的培训机构进行参赛动员和组织工作。

    《语文报》社浙江金华工作站陆松平主任告诉我们说:《语文报·书法版》新年新面貌,扩容改版之后更受师生欢迎了。重庆书法家李召明在微信群里为本报赠报活动题写了“语文报进课堂”,引来近二十位书法教师竞写“语文报进课堂”的图片帖。

     书法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可能还算不上热点领域,但从事书法教育工作的人,都特别有文化情怀,有工作热情。“华夏万卷”的何彦平主任是这样,《书法空间》网站站长刘有林老师是这样,成都市硬笔书法协会秘书长李放鸣先生也是这样。

      《中国硬笔书法在线》站长陈愁予先生热情地向笔者推荐书法网站同道。《中国书法家园》站长孙大权先生年纪不大,却是创办书法类站的“元老级人物”。本站刊发《网络时代的书法教育》系列访谈第一期之后,大权先生立刻将专访稿在该网置顶推介,表现出报网协作互动的积极姿态。《中国硬笔书法江湖》站长梁桂东先生约请笔者主持该站《书人叙事》新栏目,希望能从社会学、叙事学的角度深入挖掘硬笔书法家人生故事的多重意义。《中国书道网》站长周继中先生是个大忙人。在应邀为武汉大学“总裁书法班”授课的时段,还热情地引荐香港硬笔书法协会主席雷超茶先生与笔者电话讨论书法教育问题。《书法天下》站长孙宏魁先生也是个忙人,既要打理网站,还要上书法课。他对笔者说:“季超兄,《语文报·书法版》有事要我们帮忙,言语一声。”

       有太多的朋友给予了我们支持,有太多的同道寄予了我们热望。朋友们每一点的关爱我们都会记在心里,只有把报纸办得更好才不辜负朋友们的信任。

      孝感市孝南区实验小学校长梅建辉同志对笔者说:“虽然国家教育部出台了相关文件,但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现状仍然是不够理想。教师、师资、课时都得到保证,书法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其中,书法纸质媒体和书法网站对于促进书法教育大环境的好转,是有重要作用的。《语文报·书法版》办得不错!如果全国各地中小学师生都来关心支持这份报纸,相信还能办得更好!”

      梅校长的话很实在,我们也恳切地希望读者朋友们给予更多实实在在的支持。

      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这一切,全是为了孩子!
7#
 楼主| 发表于 2023-2-25 06:13:37 | 只看该作者
与学习书法的孩子们聊聊写作问题
——2015年8月19日下午在太原决赛现场的演讲
■湖北孝感  管季超



同学们:
      大家好!
      《2015年“华夏万卷杯”少年书法家全国总动员》现场决赛今天上午顺利举行,评委会已审定了评审结果。在我的这个演讲结束之后,就将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

      昨天晚上,我到同学们住的宾馆房间去与各省市参加决赛的同学和带队老师、家长聊天,看到同学们都很兴奋。为什么兴奋啊?因为在众多的参加决赛的选手中,大家脱颖而出,进入决赛,表示我们的书法学习成绩获得了肯定啊,能不兴奋?能够通过现场决赛,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龄人同场竞技,相互学习,更准确地衡量自己书法学习的成效,能不兴奋?同学们在校学习,平日里很难有机会到异地旅行,参加现场决赛,来到了历史文化名城太原,能不兴奋?管老师今年52岁了,什么时候第一次出省旅行呢?是18岁!什么时候才坐飞机呢?快到30岁了!真是羡慕同学们这一代人啊,能在小学、初中阶段就有了出省旅行、参加全国性大赛决赛的经历。
        现在,国际上流行“游学(Study Abroad)”的学习方法。我国古代孔夫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就是游学精神的始源。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到一个全新的环境里学习和游玩,将学与玩融在一起,接触异地的同学,向心仪的书法家请教,看山西的名胜古迹,吃山西的特色美食,领略山西的风土人情,在潜移默化之中体验人生,是不是很有意义啊?也许同学们将来有机会到省外去读大学、到国外去留学。古人有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说要将“读书”这种学习方式,与“行路”这种体验方式结合起来。世界这么大,我们不多走走看看,怎么能领会中国文化的丰富性、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成为未来世界的接班人,成为国际性的人才呢?


       管老师是本次大赛组委会委员,也是咱们《语文报·书法版》一版二版的责任编辑。大赛组委会邀请我作一个演讲。我是一个喜爱书法的语文教研员,并不是专业的书法家。关于书法的问题,大赛评委老师今天晚上会与同学们交流。我想与同学们聊一聊“怎样从书法学习中悟作文之道“这个话题。
       书法学习和写作学习,看起来是两种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方式。其实,两者之间,有很多的道理是相通的。将这些道理想透了,也许会获得新的认识角度。
       无论是书法学习还是写作的学习,最初阶段都离不开“模仿”。在书法,是“描红”,是“临帖”;在写作,是“仿写”。所有成功的书法家都是重视“临帖”的。临帖是继承书法传统的唯一途径。如果要成为一名高水平的书法家,临帖工作要终生不辍。在临帖时,读帖很重要。临帖像的程度,往往取决于书写者对原帖的理解程度。看一眼就临,也许能大概得其形,但于细节精彩传神处,就相差甚远了。写作的学习也是这样,我们在“仿写”之前,也应该有一个仔细阅读名家名作的过程,看名家名作如何立意,如何结构文章,如何遣词造句。对名家之作体会得深了,仿写才能得其形神。
        书法的临帖,可以细分为“实临”、“意临”、“临意”。写作学习,也是这样。最初的阶段,我们的仿写也许只是照葫芦画瓢,亦步亦趋的,明显地看得出模仿的痕迹。从学着造句、仿句开始,然后仿段,最后仿篇。
       书法的学习呢,到了能“临意”这个阶段,创造的成份已经相当多了。再往前走一步,就是完全意义上的“书法创作”了。写作学习呢,我们可以在仿句中变换词语,在仿段中变换句序、叙述对象,修辞手法、段式结构等;在仿篇中,题目、立意、开头、结尾、时间、地点、人物、中心、情节,都可以变换。小变小创造,大变大创造,全变就是全新的创造了。
         自王羲之、王献之以后,历朝历代的书法家都有模仿“二王”的,所以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二王书风”被尊为书学正脉。在写作史上,前代作家的作品和写作风格,也会成为后代作家的模仿对象,在模仿之中实现新的超越,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例如莎士比亚模仿过英国旧戏剧家,勃朗宁曾模仿过雪莱,陀思妥耶夫斯基模仿过雨果。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模仿北朝庾信《马朝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传诵至今。当代作家莫言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接受了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斯克和美国意识流小说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影响,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同学们想通了这些道理,书法老师再让我们做看似简单重复的临帖练习时,是不是应该更用心啊?语文老师再让我们背诵名作名段,是不是也应该兴致勃勃啊?摹仿名家名作,是书法学习和写作学习,都必须经历的学习过程。
         任何一种技能的掌握,都要经由一个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这样一个过程。在书法,是读帖时间,临帖的书写量;在写作,是阅读量和写作量。书法史上有“池水为墨”“书蕉万叶”的典故,写作史上则有不少某位作家经过几十万字、上百万字的写作练习,成为一代大家的事例。光有聪明不行,勤奋总是成功的必备要素之一。
       书法艺术,蕴含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气韵,蕴含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而不同、违而不犯、计白当黑、刚柔相济、以少胜多。虚与实、方与圆、顺与逆、正与反、疏与密、枯与润、燥与湿、分与合、动与静、收与放、提与按等等。只有这样一些辩证关系处理好了,才是一件好的书法作品。
        好的文章呢,也是这样。中国古代许多写作理论表述,也对物与意、意与文、取与舍、主与从、分与合、前与后、通与变、知与能等等作了深刻的阐述。名家名篇里,就体现了与书法创作异曲同工的艺术辩证法。
        今天在场听讲的同学,都是对书法艺术情有独钟,对中国传统文化怀着亲近感的同学,如果能将从书法学习中悟出来的道理,迁移到写作学习中去,或许会有比同龄人更深刻的体会。
       唐代张怀瓘在《文字论》中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成其心。”当代欧阳中石先生说:“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彩,赋以生机”。假如我们能用一笔好字,写出一手好文,是不是很美妙的境界啊?






       现在,我们进入互动交流环节。
       哪位同学上台来说一说从自己的家乡来太原参加现场决赛的旅途当中印象最深的见闻啊?


l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路小学五(6)班    庞恒瑜:
      从平顶山到太原591公里,这对我们来说,太遥远了。汽车行至山西省,高速公路陡然升高了,路边是陡峭的山峰,山连着山,从车窗向外望去,公路像一条蛇一样在山间蜿蜒前行,两旁的山黑黝黝的好像要压下来一样。我们的车在山间穿行着,时不时地还穿过山洞。我们还过了一条18公里长的隧道,里面灯火通明,车走了好一会儿才走出这条隧道。


l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实验小学六(1)班  刘思齐:
     8月18日早上6:30我起了床,早早地到了飞机场,等了一个小时,眼看马上就要登机了。“乘坐MU7534航班飞往太原的乘客请注意,因天气原因,您乘坐的航班将不能按时到达,飞机晚点至11:20,如给您带带不便,我们感到深切的歉意……”一听到这个广播,我瞬间石化了:“天哪,我还要再等这么久!早知道会这样,我就不要起那么早!”“好了,别再唠叨了,又开始碎碎念了,静静地等吧!”说话的是我爸爸,他是来陪我去太原的。就这样我们又等了一个小时,终于登机了!这是我第二次坐飞机。飞机刚刚起飞,有些颠簸,不过升空后就渐渐平稳了,从飞机上往下看,地面的景物一览无余,美极了!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太原到了,我依依不舍地下了飞机。


管季超:
      无论是书法学习还是写作学习,都要注意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庞恒瑜、刘思齐两位同学讲述了来太原途中的见闻,哪位同学说说今天上午参加现场决赛的感受啊?


l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实验小学六(4) 班  刘兴宇:


    上午,太原交通大厦的迎泽厅内,鸦雀无声,来自全国各地的小选手们凝神静气,笔走龙蛇,在作品纸上认真地书写,大厅里播放的音乐令人愉悦。
我提起笔,有些紧张,手上也出汗了,提笔的手有些颤抖,正应了那句老话“举笔如举鼎”。毕竟我是第一次参加现场大赛,加上只练了一年,想不紧张都不行。


管季超:
      参加现场决赛的同学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大家能不能用一段话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或者家乡的特产呢?


l山西省交城县新建路小学六(5)班  张舒博
     我说一下我们山西特产大骏枣吧。我们这边比较干旱,但大骏枣却不怕,依旧生根发芽。大骏枣脆脆的,甜甜的,还能做成酒枣。
我们山西的刀削面也很有特色。山西的面食有很多种,数刀削面好吃。用一个削面刀,一削一削一根一根的面条落入水中。煮好面,淋上酱撒上肉,放点西红柿,撒点香菜,好吃极了。


l安徽省淮南市洞山中学五(4)班  李雅琪:
     我的家乡最有特色的小吃就是牛肉汤了。
    在淮南,没有一个人不喜欢吃牛肉汤,从外地来的游客,也很爱吃。牛肉汤的做法其实很简单,放一些豆饼、粉丝……最后再浇上汤汁,别提有多美味了。


北京市清华附中初一(2)班  张宇欣:
     我与许多人一样,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对北京有着深深的依恋。
     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城门上的裂痕便是最好的证明;北京也是一座现代化气息浓厚的国际大都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印证了她的发展。
漫步在胡同里,斑驳的树影打在灰色的砖墙上,两旁人家伸出的凉棚为窄小的巷子送来了阵阵清凉。三五个老人聚在自家门口,摇晃着藤椅,扇着凉扇,惬意地唠着家常。行走在故宫中,彩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宫殿内外精致大气的装饰为它增添光芒。划着船荡漾在北海的碧波上,高耸的白塔在湖中若隐若现,微风吹拂着湖边的垂柳,与湖水相映成趣,一片宁静祥和。


安徽省淮南市实验中学八(10)班  陈莉昀:
     我的家乡淮南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像八公山森林公园、上窑森林等。淮南有悠久的历史,产生过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淮南王刘安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写了一部流传千古的文学著作《淮南子》。淮南是一座能源之城,拥有非常丰富的煤炭资源,供应给全国各个城市。淮南还是一座美食之城,在淮南的大街小巷之中都有各色的美味小吃,其中最有名的还是豆腐。淮南是豆腐的故乡,俗话说“淮南豆腐甲天下”。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  何晋任:


    我的家乡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是广州市的后花园。她与广州市大部分地区的喧嚣相比,显得格外恬静优雅。从化的母亲河名叫流溪河,贯穿从化,哺育了两岸一代代的从化人。从化山清水秀,自然环境十分优美,空气十分清新,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中外游客。
     从化最有名的土特产是荔枝。如果来到从化,你会发现荔枝树满山遍野。每年的七八月份,荔枝树的枝干上挂满了一个个红彤彤的小灯笼,有一种过节时张灯结彩的气氛。走近荔枝树跟前看,只见一个个荔枝圆溜溜,上面长着一个个小刺,带有一丝淡黄色。一剥开荔枝壳,显现出晶莹剔透的样子。当你把荔枝送进嘴里,一种丝滑的感觉,当用嘴咬一口,荔枝的淡淡香味像炸弹一样引爆,向四周四溢,渗进牙缝里,荔枝的香甜久久不能散去。


l四川省成都市石笋街小学五(4)班  沙思源:
     我的家乡在四川,那里的气候四季宜人,有宽窄巷子的古城韵味,天府广场的繁荣昌盛和新世纪人们的热情开朗。旅游业是四川的一大产业。传奇般的九寨沟,大地震后依然毫发无损的屹立在这儿;久仰大名的乐山大佛,盘坐在乐山上一脸慈祥的俯视着普天下苍生……
不知你听过一个广告没有——火辣的四川炽热的心。这句话不仅说明了四川以辣闻名的美食,还强调了四川人泼辣热情的性格。四川话也很特别:闷淂儿、粑耳朵、巴实......记得我妈有一次找司机师傅问路,司机师傅正宗的四川话说得我笑咯咯的:织走(直走)、脚拐(左拐)、右拐、再沙一脚。


l山西省平遥市气化街小学六(1)班  阴奕丞:
    我的家乡平遥,最有名的特色小吃要算冠云牛肉,它的肉又嫩又红,入口有那么有一点咸,咬一口,嘴中满是回味,让人吃完还想吃。老家的牛肉手撕最好吃,香味浓郁。
     去平遥,最不能不看的是平遥古城,平遥又称龟城,俯瞰平遥城,仿佛一只巨大的乌龟。古城墙的作用是保护内城,不受敌人的攻击。古城有东西南北四大城门,外围还有一条又宽又深的护城河,它的作用可不能轻视,它是能保护城墙不受洪水的攻击,城墙又厚又宽,而且很高,城墙上还有专门打仗的地方,又能防又能攻,城墙上还留有当年打仗的弹洞。可想而知,古城的作用在当年有多大。


l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第十六小学五(4)班  朱玥:
     我的家乡淮南,是一座山清水秀的城市,不但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还有这让人垂涎三尺的风味小吃——淮南牛肉汤。牛肉汤在淮南真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名小吃。当你走进一家牛肉汤馆,喊一声:“老板,来一碗牛肉汤!”“好嘞!”随着一声爽快的答应,牛肉汤端了上来。香气扑鼻,色香味俱全,不但是味觉的享受,而且还是一场视觉盛宴:醇厚的牛骨汤,点缀着翠绿的香菜,锦上添花,晶莹的淮芋粉丝,嫩红的牛肉片,劲道的千张……快来品尝吧!


l山西省交城县第四中学初一(089)班  武嘉怡:
     作为一个典型的山西人,不得不提山西的名吃面食。山西被称为“面食之乡”,面的种类多种多样,刀削面像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小鱼儿,干净利落;河捞面像一个温柔的少女,入嘴便是满满的温和绵长;拉面像一个正值壮年的后生,强劲有力;而猫耳朵嘛,嘿嘿,更像一只只调皮活泼的小猫,滑溜溜地跑到你的嘴里。欢迎各地的同学来山西游玩,品尝一下山西的面食。


管季超:
       刚才朱玥等同学介绍了自己家乡的特色,都说得很好!
     书法老师指导我们学习书法,常常会提醒我们要认真读帖,把握每种碑帖的特点,写出某种字体的味道;语文老师指导我们写作文,常常会提醒我们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文章的个性,道理都是相通的啊。
      所谓“特点”“特征”“味道”,就是甲事物区别于乙事物的部分,艺术表现的魅力,正在于写出“这一个”!
     没有个性化的笔墨语言,书法艺术就不可能千姿百态,流派纷呈;没有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文章就会流于平庸和乏味。
      回到管老师刚才演讲的主题上来,书法并不仅仅只是“写字”,还有艺术个性的展现,还有对传统文化的领悟和传承。
     《语文报·书法版》倡导将“书法”放到“文化”的大背景中去考量,试图重建书法学习与语文学习之间的逻辑联系,我们并不排斥作为“艺术表现”的书法,但更希望我们的孩子们领会作为“文化”的书法、可阅读的书法、更有思想与个性的书法。
      书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是一种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它集精、气、神于流转顿挫之中,黑白相间,疾徐吞吐,意境无限,美妙无比。
       祝同学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既提高艺术表现力,也提振精神境界。

8#
 楼主| 发表于 2023-2-25 06:14:05 | 只看该作者
“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学联盟”成立仪式

编者按:2015年8月20日晚,“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学联盟”成立仪式在山西省太原市交通大厦迎泽厅举行。

担任《2015年“华夏万卷杯”少年书法家全国总动员》现场决赛评委工作的九位知名书法家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近40名优秀书法指导教师参加了“联盟”成立仪式。

成立仪式由《语文报·书法版》执行主编梁朱杏主持,《语文报·书法版》主编吴殿魁、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吴玉生先后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代表“联盟”筹备组向与会同仁阐述了“联盟”工作的基本思路。



















加强交流与合作,为提高中小学书法教学水平贡献力量

——在“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学联盟”成立仪式上的发言

管季超


同志们:

大家好!

受“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学联盟”筹备组的委托,我向与会同仁汇报“联盟”筹备情况。

自2013年1月18日国家教育部发布《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来,全国各地中小学的书法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书法教育逐步引起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中小学校长、教师和中小学生家长的重视。但是在书法教师队伍建设、书法教材编写、书法教学教研工作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书法教育的发展水平也极不平衡。

从事校内书法教育工作的中小学教师和校外书法培训工作的朋友们希望能有更多的合作交流机制,来加强学术交流与业务合作。

为了回应同仁们的热切希望,《语文报·书法版》和《教师之友网》作为“联盟”的发起者,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联盟”筹备组织工作。

首先需要郑重说明的是:“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学联盟”是以从事中小学书法教学工作的校内外书法教师为主体,以

书法教学工作经验交流为主要任务的一种学术交流机制,是松散的专业合作共同体,而非“协会”或“社团”。

《语文报·书法版》自创刊以来,致力于服务中小学书法教育,是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专业书法报。《教师之友网》是以中小学语文教师、书法教师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专业公益网站。由一报一网联合发起筹备成立“中小学书法教学联盟”,为从事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同仁搭建交流平台,是完全符合报网宗旨的必然选择!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语文报·书法版》主张:中小学书法教育首先应该重视最基本的书写法则,培养最基本的书写技能和正确的书写态度,同时也应关注书法的文化艺术教育价值。

《教师之友网》创办七年来,始终以公益服务中小学教师为已任。本网认为中小学书法教育不单单培养汉字的书写技能,而是中小学语文课的自然延伸,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普及书法文化知识,培养书法欣赏能力,提高青少年对中国书法文化的认同感、亲切感和自豪感。

“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学联盟”合作交流机制的宗旨是:传播中小学书法教学信息,交流中小学书法教学经验,开展中小学书法教学类交流活动,促进中小学书法教学水平的提高。

遵循这样的宗旨,“联盟”的工作目标里自然包括了中小学书法教学现状调查、书法教学经验总结推广、举办书法教学成果交流展示等任务。

作为一种自愿参与的合作交流机制,“联盟”的交流平台主要是《语文报·书法版》和《教师之友网》公益服务网站以及其它网络交流手段。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可以举行报下线下的交流活动。

“联盟”的创始成员,是参加《2015年“华夏万卷杯”少年书法家全国总动员》现场决赛活动的评委和今天到会的各省市近40位书法指导教师。我们以开放、共享的态度,欢迎所有有志于促进中小学书法教学工作的校内外书法教师朋友们加入到这种交流机制中来。无论是集体或个人,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只要愿意参与“联盟”交流机制来,并愿意为“联盟”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律热忱欢迎。

“全国中小学书法联盟”倡导开放、平等、互补、共赢的理念,不设“领导机构”,只设立服务联络机构——“联盟”秘书处。

“联盟”秘书处三位联络人,是《语文报·书法版》执

行主编梁朱杏、《教师之友网》公益服务网站创办人管季超、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妇女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洪霞。

三位联络人的责任,只是负责联系“联盟”各成员,传播中小学书法教育学术信息,为“联盟”成员之间的横向交流提供服务。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高中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希望“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学联盟”能够在朋友们的共同努力下,为促进中小学书法教学水平的提高贡献力量!。
9#
 楼主| 发表于 2023-2-25 06:14:28 | 只看该作者
由看电视剧所想到的                  ◎ 湖北孝感 管季超



放暑假了,没啥事儿,看了上十部电视剧。本来是想以此消夏,得些快乐,没想到却越看越纠结。
怪只怪笔者三十余年一直喜爱书法,对书法有一些认知有一些审美眼光,被电视剧里书法元素使用的乱象扰乱了心绪。
这上十部电视剧多为历史剧,几乎没有一部剧书法元素的使用,带给了我认同感和愉悦感,有些剧集,挂在墙上的书法作品书写水平极其拙劣,细看甚至有错讹;有些历史剧,剧中人写的毛笔或钢笔书札、电报稿,不但书写水平着实低劣,而且繁简混用,年代感明显不对。有些电视剧导演或者美工,大概对书法有些兴趣,几乎每一个室内镜头,都能让观众看到一件书法作品。书法元素出现得越多,错讹就越多,露怯就越多。
在所有的大众媒体中,电视大概要算最有传播影响力的媒体了,因为几乎家家至少有一台电视机,电视影响大众的面是最宽的,如果电视剧在以其剧情吸引人的同时,也承担起一份文化传播的责任,当是其功甚伟的。而若干电视剧书法元素使用的不当和不到位,让剧集的年代感错乱,妨碍了观众进入故事的历史情境,降低了审美品位,白白丧失掉借助电视剧实现文化传播功能的好机会,岂不可惜?!
随着书写工具的不断更新换代,如今的社会早已进入了键盘时代,因此很多人都在感叹快不会用钢笔了,承载着中国书法艺术的毛笔也已退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下中国大众的书法鉴赏力整体下滑,书法审美人群萎缩,书法文化传播“小众化”。
也许,我们也无法去苛求并非书法专业人士的电视剧导演和美工。正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选择书写水平很平庸的都本基来书写引导牌,我们也只能热议一番,批评一通。“老谋子”虽是名导演,但不是书法鉴赏的行家。
当下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在书法文化传播方面,每多无知、低俗、粗疏、乃至荒诞。我所举者,只是冰山一角。
要解决电视剧中书法元素使用不当和不到位的问题,也许可以用设立“驻组书家”制度来解决。广电部门或导演行业协会可以提出建议,凡电视剧较多使用书法元素,就要求该剧剧组聘请一位够水准的专业书法家,当“书艺顾问”,专供导演和美工咨询之用。正如拍军事题材影视剧,往往要聘请“军事顾问”一样。
各位看官看到此处,可能会笑笔者这个建议是“书生气”的,确实,增设一个“驻组书家”作“书艺顾问”,又得一笔开支,导演们也许认为“书法就是写字么”,他们也懂的,这笔开支可以节约下来。
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好像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许,我们该从提升书法文化在当代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做好书法教育工作,扩大书法专业媒体影响力等方面去着力。
从魏晋始,书、画、诗、乐就成为独立的学科了,现今虽有书法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但实际的学科地位并没有真正确立起来,当代书法的文化影响力仍然极其有限。
书法在汉字实用书写的基础上“加之以玄妙”,升华为一门世界上独特的艺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确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书法里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是显而易见的。将书法的文化意义揭示出来,是书法人的责任;在与各类大众媒体的互动中,承担起积极的文化参与者、文化瞭望者与评论者的角色,是书法人的责任;唤起大众对书法文化的关注,确立对书法文化的敬畏感,以专业眼光审视当下文化传播中书法文化符码使用问题,是书法人的责任。
书法教育工作者和书法专业媒体的从业者,承担着更重要的使命。书法对于一位当下的知识者,绝不仅仅是个修养、爱好的问题,而更可能成为一个深入中国艺术、中国文化的入口。职业化的书法家或具专业书写水平的书法家总不会多,也不需要那么多,但正确地感受、理解书法,是每一个当代中国人都需要的文化素养。
中小学的书法教育现状要改变。书法教育的任务要从国家教育部的文件落实到课堂上。既要鼓励专业书法家创作精品力作,更要通过书法专业媒体和书法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扩大书法艺术鉴赏人群。
京剧的衰落,是因为会“听”京剧的人少了。大众传播媒介里书法元素的使用不当和不到位,是因为会“看”书法的人少了。
难道不是么?!
10#
 楼主| 发表于 2023-2-25 06:14:56 | 只看该作者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2015年“华夏万卷杯”少年书法家全国总动员活动综述
■《语文报·书法版》执行主编  梁朱杏





       由语文报社主办,《语文报·书法版》承办,四川华夏万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的2015年“华夏万卷杯”少年书法家全国总动员活动,历时四个多月,于8月20日圆满落下帷幕。本次“总动员”活动,吸引了二十多个省市近万名中小学生参加初赛,近两百名入围决赛的选手齐聚太原参与现场决赛,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作为全程参与本次“总动员”活动组织工作的一员,特撰此文,向本报读者汇报活动概况及我们的若干思考。



基于共同理念,华夏万卷给予“总动员”活动有力的支持

      四川华夏万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汇聚全国各地书法教育精英,研究并推广中国传统书法文化,是国内最知名的青少年书法艺术推广与普及践行者之一。经过近20年的积淀成长,华夏万卷已成长为中国书法字帖类图书板块第一领导品牌!
      2015年3月24日,《语文报·书法版》主编吴殿魁、笔者和本报副主编管季超应约到华夏万卷成都总部,与杨曦董事长晤面。http://www.scwj.net/?p=1182在对话中,我们被这位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对传统文化的挚情深深打动,杨曦先生对书法教育的真知灼见让我们深受启发。杨曦先生慨然承诺:华夏万卷将倾力支持本次“总动员”活动!
      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双方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整个“总动员”活动全程,华夏万卷都信守承诺,给予本次赛事有力的支持。
      8月18日,杨曦先生和该公司对外合作中心主任何彦平先生飞抵太原,全程参与了现场决赛各项活动:
——决赛开幕式上,杨曦先生短短两句话的发言尽显企业家的公益情怀;
——决赛现场,杨曦先生仔细观察参赛选手的书写,为小选手的出色表现绽开笑颜;
——作文教学专家管季超老师的作文指导课上,杨曦先生应邀即席讲话,勉励小选手再接再励,努力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闭幕式上,何彦平先生代表华夏万卷为参与现场决赛的每位选手颁发了“书法教育阳光小书法家”证书,为参与现场决赛小选手的指导教师颁发了“书法教育阳光计划”指导教师聘书,并代表公司承诺,为参与现场决赛的选手后续寄发书法学习资料,直至其高中毕业。
      华夏万卷的公益义举,赢得现场教师、选手、选手家长雷鸣般的掌声。


广泛宣传发动,全国各地近万名中小学生参与初赛

        “总动员”活动从2015年4月1日启动之后,语文报社系列报刊都刊发了《征稿启事》,本次“总动员”活动网络支持媒体《中华语文网》《教师之友网》《中国书画家论坛》《教师生活365·师慧园论坛》《中国教研员论坛》等近30家网站都发布了《征稿启事》,报社工作人员和本报忠实读者、积极作者都自发地利用自媒体转发“总动员”活动信息。
        本报还先后推出“你发短信我赠报”“《语文报·书法版》”进课堂”两项公益推广活动,进一步扩大活动的知晓度。
      《教师之友网》、《教师生活365·师慧园论坛》、《中国书画家论坛》作为本次“总动员”活动的官方网站,均开出专栏报道初赛动态,选登初赛作品。
        本报连续推出六期初赛作品“集结号”,刊发初赛优秀来稿。
         截至7月31日,大赛组委会共收到全国各省市8214名选手的初赛作品。经过严格的评审,最终确定191名选手参与在太原举行的“现场决赛”。


公正公平公开,现场决赛评审工作确立了“总动员”活动的公信力

       “总动员”活动的现场决赛,2015年8月19日在山西省太原市交通大厦迎泽厅举行。决赛共分为毛笔书法和硬笔书法两大类别,其中,参与硬笔书法类比赛的选手较多,又分一二年级组、三四年级组、五六年级组和中学组四个组。
        语文报社领导高度重视本次赛事,副总编辑刘远先生代表报社领导出席决赛开幕式,本报主编吴殿魁先生主持了开幕式,并亲自在赛场监赛。
        语文报社社长兼总编辑蔡智敏先生自始至终都关注着本次赛事,亲自担任大赛组委会主任,多次听取工作汇报,指导“书法版”编辑部的工作。19日下午现场决赛颁奖仪式之前,蔡智敏先生专程从外地赶回,风尘仆仆赶到现场,和杨曦先生等嘉宾、评委为获奖选手颁奖。
       遵照蔡智敏社长“请专业人做专业事”的指导意见,“总动员”活动组委会聘请了吴玉生、刘洪霞、李放鸣、陆舍无、陈鸿、武磊、姜浩、荆霄鹏、熊黎明、臧磊(按姓氏笔画排序)等十位书法家担任现场决赛评委,聘请吴玉生先生担任评委会主任,制定了详细的《评审细则》
        8月19日上午现场决赛结束之后,十位评委严格按照《评审细则》进行评审工作。评委们本着公正公平的原则,逐件作品细细审视,慎重判分,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精神。
        蔡智敏、吴殿魁、梁朱杏作为决赛评审工作的监审,一致认为现场决赛的评审工作是严肃、认真、有专业权威性的。
        从赛后的反馈信息我们得知,参与现场决赛的选手、指导教师和学生家长一致认同评委会的工作。




精心谋划设计,现场决赛各项活动彰显了丰沛的教育意涵

        如果一项书法比赛活动,仅仅只是通过比赛选出了一批获奖者,给予鼓励,我们认为,虽然活动的主要目的已达到,但其教育意涵还稍显单薄。
        如果近300名参赛选手、指导教师和随行的家长齐聚太原决赛现场,只是见证了获奖选手的产生,我们认为,赛事的教育功能还没有“最大化”。
       基于这样的思考,“总动员”活动组委会精心设计了现场决赛各项活动,努力让短短两天的现场决赛内容充实、饱满,让所有参与者获得最大收益。

        ——我们约请本次“总动员”活动现场决赛评委之一的李放鸣先生和本报一二版责编管季超先生在8月19日下午为参加决赛的小选手开出了两个专题讲座。
        李放鸣先生是四川省硬笔书协副会长、知名的书法教育家,先后有五十多种字帖畅销全国。在长期的书法教育工作中,总结了汉字书写的许多规律性的实用技巧。李先生为了准备这场讲座,数易其稿,精心制作课件,将他在几本专著中表述过的精华内容倾囊相告参赛选手。

      本报一二版责编管季超先生是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教学研究室语文教研员,担任中国高教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语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先生学识渊博,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三十余年,他创立的“管季超作文教学法”近年引起作文教学界的关注,曾应邀到东莞、岳阳、杭州、武汉等地执教现场公开课。
     8月19日下午,在管先生的专题讲座互动交流环节,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amp;_dsign=5db47b60学生的表达欲望被点燃,先后有十余位中小学生上台发言,交流气氛轻松活跃。

       ——我们约请十位评委,在8月19日晚间为参加现场决赛的小选手详细评点了二十件决赛书法作品。
       听了评委老师的点评,随行指导教师和学生家长纷纷表示:与书法行家面对面的机会真难得!听了专家点评,获益良多。

        ——山西是中国地面文物最多的省份,为了让小选手的山西之行更有“游学”的色彩,我们委托旅行社带领小选手们到山西省博物馆、晋祠和常家庄园进行文化考察。
        现场决赛评委、山西省书协副主席武磊先生说得好:“书法毕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实地实物实景,对丰富孩子们的感性认识是大有好处的。”

        ——8月20日,由本报编辑部和知名教育公益网站《教师之友网》共同发起的“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学联盟”合作交流机制宣告成立。
       我们认为,书法教育需要来自广大一线校内外书法教师、专业媒体和各界有识之士的共同推动,互动交流的形式应该更多元,交流合作的内容应该更丰富。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amp;_dsign=3453ae93
       “联盟”合作交流机制首先得到本次“总动员”活动的十位评委和随行书法指导教师的热烈响应,梁朱杏、管季超、刘洪霞被推定为“联盟”秘书处联络人,《语文报·书法版》和《教师之友网》被确定为“联盟”成员互动交流所依托的平台。

       ——8月20日晚间,我们又组织参赛选手、评委、随行指导教师、学生家长在交通大厦迎泽厅举行联欢活动。
       在管季超先生极富睿智和激情的主持调度下,联欢晚会持续了一个多小时,评委、小选手、随行教师和家长踊跃上台表演,欢声笑语,高潮迭起。
        吴玉生先生打趣说:“这是太原版的‘星光大道’啊!真比‘春晚’还过瘾!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决赛活动的参与者对本次大赛的肯定和喜爱。”








        太原市书法家李润生先生观摩了现场决赛活动,他在8月21日用短信给笔者发来一首《参加“总动员”活动现场决赛有感》的自度曲:“古来书道贵神通,年少无邪趣作真。硬笔作锥生气韵,软毫铺力荡烟尘。名师细解眉含笑,稚子虚心面带春。习字无他能悟妙,耕云种月惜春晨。作文指导开心窍,三晋文物总流连。联欢晚会笑语喧,互嘱相聚在来年。”

原载《语文报·书法版》第170期(2015年9月1日出版)  第2、3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05:38 , Processed in 0.06997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