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70|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摄影与女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0 00:55: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01:26:29 | 只看该作者
美国已故同志摄影家罗伯特·梅普尔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就是一位用影像创造新的性别观念的艺术家。在主流的视觉艺术中,男性艺术家们是观看的主体,女人体,尤其是漂亮的女人体是被观看的客体。女性艺术家就曾抱怨女人只能光着身体才进得去美术馆。女性主义摄影艺术家大都立足于自身性别,以自拍或拍摄其他女性的方式来求得与男性艺术的区别。因而真正关注到男女性别中同时存在的弱势群体--如黑人、同志、变性人、易装者--的摄影家就很少。罗伯特·梅普尔索普率先拍摄了黑人男人体,他的男人体照片大多采用极其柔和的光线,模特则是皮肤细腻、肌肉健硕的黑人,充满一种阳刚和阴柔的混合之美。这种男女性别的美感兼具的观念在他拍的女性人体中也可发现,在他的摄影集《LADY  LISA LYON》里,他拍摄的一位具有男性肌体力量的美丽女人,引发观者重新考虑“女性”的定义和内涵。也许正如Lisa  Lyon本人认为的那样,当今的“女人”的概念既非男性,又非女性,而是“混合”的性别。(附图7)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在其中后期作品中,把光线这一摄影语言运用到极致,柔和的光线使照片笼罩在似有似无的光晕里,这种神圣而优美的味道,似乎能使观者感受到照片背后拍摄者温情的目光,这一点尤其表现在他20世纪80年代中晚期的女性肖像中。本雅明曾认为工业时代的到来,使摄影发明早期的肖像照片里散发的古典神圣的光晕消失殆尽,而在梅普尔索普的这些女艺术家、女作家和女明星的肖像中,这种神圣光环似乎得以再现。梅普尔索普在他病故前一年所拍摄的女性肖像中,最完美地发挥出他的用光绝技,采用一种十分柔和的正面光照明,使人面部几乎没有阴影存在,这样明亮的人物主体在黑背景的衬托下,像黑暗中的灯光,给人一种璀璨发光的错觉。这些肖像没有太强烈的男性欲望的隐喻,也无女性权力的咄咄逼人,而是沉静内敛,没有姿态,也许梅普尔索普的女性影像的表达正如后现代女性主义者所愿:女人不仅是人,而且也是女人。(附图8)和许多女性摄影家用自拍的方式审视自己一样,梅普尔索普的自拍像伴随了他的摄影生涯的始终,大概没有任何一位男性摄影家的自拍像能赶上他拍的数量之多,也少有男性摄影家如此细腻、敏感乃至有些自我娇纵的关注自身。这些照片表达了他对性别、生命和死亡的看法,他的这些不同时期的“自我”陪伴其左右,是他映照内心的镜子。

附图7

附图8
    女性主义运动的胜利,是在它真正消亡的时候。在图像世界里,性别霸权仍旧存在,而且,性别物化的问题不仅出现在女性身上,在商业文化的影像中,男性有时也一样遭受被物化的命运。(图9)然而人类也愈发意识到,多元开放的思考性别问题似乎更有利于人类的精神进化,影像也可能不再被当作性别权力的载体或工具。美国曾经热播的电视系列剧《欲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的某一集里,一个新潮的摄影家喜欢把女人易装成男性来拍摄,他认为男女之间有一种共同的力量,而性别只是美丽的幻象。可笑的是他居然能把四个女主角中最女性化的一个拍成有板有眼的男人。(附图10、11)看来一个没有性别压迫和定势的世界,在新世纪里有日可待。而使人颇为感叹的是,性别的主体观念不十分彰显的影像,目前好像只有在非主流性取向的摄影家那里才能看到。

附图9

附图10

附图11
2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01:26:01 | 只看该作者
自后工业社会以来,伴随着媒体泛滥、信息爆炸的社会趋势,影像越来越成为商业文化谋取利益,传播流行意识形态的得力工具。尽管媒体的发达有利于女性主义思想的传播,然而女性主义经常遭到商业文化收编和利用。一些女性保健用品广告语,例如:“做女人挺好”,“不让男人一手掌握”,就是使用女性主义话语做双关暗示,表面上是追随女性主义潮流,实则主动掉入男性欲望的陷阱之中。在这类广告中,观者不由地质疑:女人到底是强大了,还是在虚张声势?从本质上说,商业文化和女性主义是截然对立的,社会的主体性别意识控制着商业的文化价值取向,即便是商业文化所宣扬的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也是以男性的认可标准为标准的。一些女性作家,女性摄影家强调自身的性别,把身体当作创作的工具,不惜作惊骇世俗的哗然姿态,明明是强化性别编码以迎合男性的观看目光,却被媒体视为充满女性意识的作品而大加炒作。女性主义在商业影像中处于十分尴尬的位置,商业文化以其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哗众取宠之势将其时尚化、软弱化,表现出一种伪女性主义的面孔。(附图4)
附图4
    面对充满着男性观看目光的图像世界,广大女人生活其中,把男人的目光作为观照美丽的镜子,用二手的时尚信息装点自己的人生。然而,社会弱势群体里的先知先觉群体,从18世纪以来就进行男性主权的揭示和抗争。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的运动波及到各个领域,艺术在探讨性别问题、揭示女性生存状况方面,更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些女性艺术家发现摄影本身的记录功能正好适合她们作表达观念的媒介,一些女性摄影家也尝试在照片中揭示自身的弱势地位。辛迪·雪曼(Cindy Sherman)是作为一位艺术家,以其女性主义立场在摄影界得到认可的。她在系列作品《未命名电影剧照》中,表现电影媒介制造出的男性标准的女性形象。在她的照片中,女人优雅、美丽,还有几分空虚和疏离,在不同的场景中摆出不同姿态,仿如老电影中的定格,似乎隐藏着被窥视和被威胁的危险。这些图片展现出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身为客体的女人,被镜头外不知名的,但另人畏惧的力量所追踪。这些女性形象都是由摄影家本人扮演,这种伪装可以证明:媒体是主流意识维持传统女性形象的共犯。同样拍摄自己扮演的角色的另一位摄影家是朱迪·戴特(Judy Dater),她以拍摄自己扮演的中产阶级家庭主妇来质疑自己的婚姻生活的挣扎。(附图5)辛迪·雪曼的无名剧照里的女性是展现男性幻想中的理想女性形象,朱迪·戴特则描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女性真实生存现状,表达中产已婚妇女的平庸、琐碎乃至压抑的精神面貌,击破男性视觉神话中的女性形象。一些女摄影家为了对抗男性主体话语的女性形象,反其道而行之,拍摄或自拍肥胖、残疾、患病的女性形象以颠覆男权。(附图6)

附图5

附图6
    女性主义摄影家大都从自身的弱势性别出发,将女性和男性这两种社会性别对立起来,通过打击对方来争取自身的权利。然而,一些女性主义者吸取解构主义理论,认为女性主体的确认和存在,本身就来源于男性话语,女性艺术家强调自身的弱势和性别对立,恰恰是掉入男性主体话语的吊诡之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兴盛的“酷儿(Queer)理论”,在性别问题上提出了新的思维方式,认为性别是一种表现形式而非本质,如果过于强调男女性别的二元对立而无视它们之间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不但有女性和男性的差异,还有跨性别和单性别的差异,那么女性主义者将走向另一个性别霸权。一些认识到女性主义思想的局限性的学者认为:女性主义理论走到多元性别并存的今天,已经完成了它的性别解放的历史使命,不再适合社会思潮的发展而行将消亡。后现代女性主义构成论也发现,社会性别论的内涵在当今已经扩大,它不仅指两性的差异,也包括种族、国家、阶级、性取向等和女性解放有关的领域。女性主义运动只有和这一系列相关问题结合在一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而存在。
    艺术界长期存在着艺术家多元性取向问题,但一直不会被主流社会轻易认可。那么,在后现代性别解放的今天,是否可以站在后女性理论的立场上,回过头来审视跨性别摄影艺术家的视角和影像?正如许多优秀的女性电影是由一些男同志导演创作的,比如西班牙的阿尔莫多瓦,香港的关锦鹏,一些同性取向的摄影家似乎能更有意识的关注自身这类同样的处于弱势地位的群族,而这一跨性别群族的问题正是传统女性主义者所排拒和忽视的。这些异类男性摄影家的镜头下的女性形象看起来平和真实而显得更有尊严,也许在跨性别摄影家眼中,性别只是人的一种打扮、一种情欲,或是一种表演,男性或女性哪个是主体性别已没有意义。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01:25:19 | 只看该作者
杨莉莉:摄影的性别和女性主义(一)
2011-02-17   杨莉莉  
    摄影有性别吗?对于一个女性主义者来说,答案是肯定的。尽管女性主义运动发展至今,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并存着形色的流派,但在关于男性权力的社会结构、女性在性别上的弱势地位这些基本观点上,大多女性主义者已经达成了共识。以女性主义的观点来看,摄影--这个承载人类目光的视觉力量,从被发明以来,就成为社会主体表达男性话语的视觉暴力工具,但也是女性主义者声扬自身权利的武器。
    尽管不能以摄影师的性别来判断其摄影作品的性别,但作为社会的强势性别,一些男性摄影家的确在他们的照片中,或潜在,或直露的表达了他们的性别立场,以物化、弱化女性性别来达到凸现、强化男性神圣地位的愿望或目的。荒木经惟,一个日本摄影家,擅长高产以城市、女人为主要内容的摄影画册,几乎张张照片都表达性、死亡、暴力等主题,人称响誉本国和欧美的“情色写真大师”。姑且不去讨论他的创作到底是艺术行为还是商业行为,仅就他的照片本身流露出来的男性目光,就足以让女性主义者著书立说以进行彻底的批判。荒木经惟的照片遭到性别批判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物化了女人。他镜头下的女人,看上去不是刚被强暴,就是等待强暴,抑或尚处于被强暴之中,所选的女模特无一不青春貌美,温柔顺从,还身着和服、校服等东方或本土情调的衣饰,以示照片的"民族性"。荒木经惟的画册十分畅销的原因之一恐怕就是:摄影师本人替消费者全力打造出视觉的性消费产品,以供他们投射欲望的想象。在女性主义者看来,荒木经惟拍的女人根本就不是人,而是物,或者叫商品。女人被剥夺了做人的权利,这是任何一个有点人格觉醒的女人都无法忍受的。(附图1)

附图1
    东方的神秘、闲适和温和造就了荒木经惟镜下适于消费的顺从女人,而西方的情色传统则可能更狂暴、残酷,具有强权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说,捷克摄影家强索德克(Jan Saudek)越来越有将女人妖魔化趋势。强·索德克在早期作品表达了摄影师和模特之间的情欲诱惑,从与参与者的相互关系中寻找纯真的私密。自80年代以来,他作品中的女人大都不是在施虐就是在受虐,而且大多丰臀巨乳、粗鄙不堪,在摄影家的照片中,女人是情人,是母亲,也是恶魔,看他的照片,使我想起意大利导演帕索里尼的电影,黑暗、丑陋、狂暴、压抑,也能感受到相机后面拍摄者的充满对抗和憎恶的目光。性的核心是“权力”,强索德克的生活一直被排斥在主流之外,可以说,作为一个拥有强势性别的男人,他的弱势地位是显然的。那么,强·索德克是否有妖魔化女性来彰显自己权力的潜意识,笔者是不得而知的,但可以确定的是,索德克在照片中对女性不再是神秘的崇拜和迷恋,而是一种恋物癖般的占有和破坏。。(附图2)

附图2
    在作为艺术的摄影中,艺术家们施展出了创造性的才华,也流露出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性别意识,而作为商业的摄影同样也是有性别的。翻开中外时尚生活类的杂志,人们不难发现商业性的摄影图片最常见的拍摄内容就是女性形象。从林林总总的女模特、女明星、女名人的照片中,可以看到男性目光的热切注视。这些表现女性的媚态或酷态的商业摄影,在拍摄技术或曰“光影修辞”方面,是有一整套模式的。商业摄影师遵循男性观看、女性被看的视觉语法,加以曝光、景深的控制,服装、化妆的包装,影调、背景的营造和被摄对象的表情、姿势的拿捏等一系列人像修辞法,创造出维护男性心中理想女性形象的视觉神话。平庸的商业摄影师按部就班地使用摄影修辞的“陈词滥调”,顶尖的摄影师不过是就某些修辞进行创新。按照时尚界的游戏规则,许多时装、香水类的广告都爱用性和欲望作为产品的外在包装,照片中华美服饰衬托下的女人们或者热烈迷人,或者青春逼人,总之无不性感漂亮,能够满足最挑剔的男人的审美感官。意大利的一个女装品牌希思黎(SISLEY),走的是略为正装的休闲路线,在时装设计上并无惊人之处,然而广告则竭尽情色之能事,有时过于大胆的广告受到了官方的指责。这个品牌的御用摄影师泰瑞·理查森(Terry Richardson)就是一个有个性的时尚玩家,他多年来一直用傻瓜相机拍摄希思黎的广告,光线大都是硬光单闪的顺光,使照片有着浓重的色彩和阴影,这种看起来不太在意"美女摄影语言"的快照风格似乎使照片具有某种独特的艺术表现,从而在时尚界独树一帜。(附图3)

附图3

2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01:22:49 | 只看该作者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01:20:10 | 只看该作者
摄影的性别和女性主义

转载自《美苑》杂志 杨莉莉
2004-07-08


  摄影有性别吗?对于一个女性主义者来说,答案是肯定的。尽管女性主义运动发展至今,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并存着形色的流派,但在男性权力的社会结构、女性在性别上的弱势地位这些基本观点上,女性主义者是已经达成共识的。以女性主义的观点来看,摄影——这个承载人类目光的视觉力量,从被发明以来,就成为社会主体表达男性话语的视觉暴力工具,但也是女性主义者声扬自身权利的武器。


  尽管不能以摄影师的性别来判断其摄影作品的性别,但作为社会的强势性别,一些男性摄影家的确在他们的照片中,或潜在的,或直露的表达了他们的性别立场,以物化、弱化女性性别来达到凸现、强化男性神圣地位的愿望或目的。荒木经惟,一个日本摄影家,擅长高产以城市、女人为主要内容的摄影画册,几乎张张照片都表达性、死亡、暴力等主题,人称响誉本国和欧美的“情色写真大师”。姑且不去讨论他的创作到底是艺术行为还是商业行为,仅就他的照片本身流露出来的男性目光,就足以让女性主义者著书立说以进行彻底的批判。荒木经惟的照片遭到性别批判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物化了女人。他镜头下的女人,看上去不是刚被强暴,就是等待强暴,抑或尚处于被强暴之中,所选的女模特无一不青春貌美,温柔顺从,还身着和服、校服等东方或本土情调的衣饰,以示照片的“民族性”。荒木经惟的画册十分畅销的原因之一恐怕就是:摄影师本人替消费者全力打造出一批视觉性消费的产品,以供他们投射欲望的想象。在女性主义者看来,荒木经惟拍的女人根本就不是人,而是物,或者叫商品。女人被剥夺了做人的权利,这是任何一个有点人格觉醒的女人都无法忍受的。(图1、2)


  东方的神秘、闲适和温和造就了荒木经惟镜下适于消费的顺从女人,而西方的情色传统则可能更狂暴、残酷,具有权力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说,捷克摄影家强·索德克(Jan Saudek)越来越有将女人妖魔化趋势。强·索德克在早期作品表达了摄影师和模特之间的情欲诱惑,从与参与者的相互关系中寻找纯真的私密。自80年代以来,他作品中的女人大都不是在施虐就是在受虐,而且大多丰臀巨乳、粗鄙不堪,在摄影家的照片中,女人是情人,是母亲,也是恶魔,看他的照片,使我想起意大利导演帕索里尼的电影,黑暗、丑陋、狂暴、压抑,也能感受到相机后面拍摄者的充满对抗和憎恶的目光。性的核心是“权力”,强索德克的生活一直被排斥在主流之外,可以说,作为一个拥有强势性别的男人,他的弱势地位是显然的。那么,强·索德克是否有妖魔化女性来彰显自己权力的意识,笔者是不得而知的,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是,索德克在照片中对女性不再是神秘的崇拜和迷恋,而是一种恋物癖般的占有和破坏。(图3、4、5)


  在作为艺术的摄影中,艺术家们施展出了创造性的才华,也流露出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性别意识,而作为商业的摄影同样也是有性别的。翻开中外时尚生活类的杂志,人们不难发现商业性的摄影图片最常见的拍摄内容就是女性形象。从林林总总的女模特、女明星、女名人的照片中,可以看到男性目光的热切注视。这些表现女性的媚态或酷态的商业摄影,在拍摄技术或曰"光影修辞"方面,是有一套模式的。商业摄影师遵循男性观看、女性被看的视觉语法,加以光圈、景深的控制,服装、化妆的包装,影调、背景的营造和被摄对象的表情、姿势的拿捏等一系列人像修辞法,创造出维护男性心中理想女性形象的视觉神话。平庸的商业摄影师按部就班地使用摄影修辞的“陈词滥调”,顶尖的摄影师不过是就某些修辞进行创新。按照时尚界的游戏规则,许多时装、香水类的广告都爱用性和欲望作为产品的外在包装,照片中华美服饰衬托下的女人们或者热烈迷人,或者青春逼人,总之无不性感漂亮,能够满足最挑剔的男人的审美感官。意大利的一个女装品牌希思黎(SISLEY),走的是略为正装的休闲路线,在时装设计上并无惊人之处,然而广告则竭尽情色之能事,有时过于大胆的广告受到了官方的指责。这个品牌的御用摄影师泰瑞·理查森(Terry Richardson)就是一个有个性的时尚玩家,他多年来一直用傻瓜相机拍摄希思黎的广告,光线大都是硬光单闪的顺光,使照片有着浓重的色彩和阴影,这种看起来不太在意“美女摄影语言”的快照风格似乎使照片具有某种独特的艺术表现,从而在时尚界独树一帜。(图6、7)


  自后工业社会以来,伴随着媒体泛滥、信息爆炸的社会趋势,影像越来越成为商业文化谋取利益,传播流行意识形态的得力工具。尽管媒体的发达有利于女性主义思想的传播,然而女性主义经常遭到商业文化收编和利用。一些女性保健用品广告语,例如:“做女人挺好”,“不让男人一手掌握”,就是使用女性主义话语做双关暗示,表面上是追随女性主义潮流,实则主动掉入男性欲望的陷阱之中。在这类广告中,观者不由地质疑:女人到底是强大了,还是在虚张声势?从本质上说,商业文化和女性主义是截然对立的,社会的主体性别意识控制着商业的文化价值取向,即便是商业文化所宣扬的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也是以男性的认可标准为标准的。一些女性作家,女性摄影家强调自身的性别,把身体当作创作的工具,不惜作惊骇世俗的哗然姿态,明明是强化性别编码以迎合男性观看目光,却被媒体视为充满女性意识的作品而大加炒作。商业影像的制造者是不可能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上的,而他们却敏锐地发现女性主义思想的商业价值,以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哗众取宠之势将其时尚化、表面化,表现出一种伪女性主义的面孔。(图8、9)


  面对充满着男性观看目光的图像世界,广大女人生活其中,把男人的目光作为观照美丽的镜子,用二手的时尚信息装点自己的人生。然而,社会弱势群体里的先知先觉群体,从18世纪以来就进行男性主权的揭示和抗争。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的运动波及到各个领域,艺术在探讨性别问题、揭示女性生存状况方面,更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些女性艺术家发现摄影本身的记录功能正好适合她们作表达观念的媒介,一些女性摄影家也尝试在照片中揭示自身的弱势地位。辛迪·雪曼(Cindy Sherman)是作为一位艺术家,以其女性主义立场在摄影界得到认可的。她在系列作品《未命名电影剧照》中,表现电影媒介制造出的男性标准的女性形象。在她的照片中,女人优雅、美丽,还有几分空虚和疏离,在不同的场景中摆出不同姿态,仿如老电影中的定格,似乎隐藏着被窥视和被威胁的危险。这些图片展现出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身为客体的女人,被镜头外不知名的,但另人畏惧的力量所追踪。这些女性形象都是由摄影家本人扮演,这种伪装可以证明:媒体是主流意识维持传统女性形象的共犯。(图10、11、12)同样拍摄自己扮演的角色的另一位摄影家是朱迪·戴特(Judy Dater),她以拍摄自己扮演的中产阶级家庭主妇来质疑自己的婚姻生活的挣扎。辛迪·雪曼的无名剧照里的女性是展现男性幻想中的理想女性形象,朱迪·戴特则描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女性真实生存现状,表达中产已婚妇女的平庸、琐碎乃至压抑的精神面貌,击破男性视觉神话中的女性形象。(图13)一些女摄影家为了对抗男性主体话语的女性形象,反其道而行之,拍摄或自拍肥胖、残疾、患病的女性形象以颠覆男权。(图14)


  女性主义摄影家大都从自身的弱势性别出发,将女性和男性这两种社会性别对立起来,通过打击对方来争取自身的权利。然而,一些女性主义者吸取解构主义理论,认为女性主体的确认和存在,本身就来源于男性话语,女性艺术家强调自身的弱势和性别对立,恰恰是掉入男性主体话语的吊诡之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兴盛的“酷儿(Queer)理论”,站在所有的性倾向和主流性别规范不符、被性别权力边缘化的人的立场上,在性别问题上提出了新的思维方式。这一理论认为性别是一种表现形式而非本质,如果过于强调男女性别的二元对立而无视它们之间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不但有女性和男性的差异,还有跨性别和单性别的差异,那么女性主义者将走向另一个性别霸权。一些认识到女性主义思想的局限性的学者认为:女性主义理论走到多元性别并存的今天,已经完成了它的性别解放的历史使命,不再适合社会思潮的发展而行将消亡。后现代女性主义构成论也发现,社会性别论的内涵在当今已经扩大,它不仅指两性的差异,也包括种族、国家、阶级、性取向等和女性解放有关的领域。女性主义运动只有和这一系列相关问题结合在一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而存在。


  艺术界长期存在着艺术家多元性取向问题,但一直不会被主流社会轻易认可。那么,在后现代性别解放的今天,是否可以站在后女性理论的立场上,回过头来审视跨性别摄影艺术家的视角和影像?正如许多优秀的女性电影是由一些男同志导演创作的,比如西班牙的阿尔莫多瓦,香港的关锦鹏,一些同性取向的摄影家似乎能更有意识的关注自身这类同样的处于弱势地位的群族,而这一跨性别群族的问题正是传统女性主义者所排拒和忽视的。这些异类男性摄影家的镜头下的女性形象看起来平和真实而显得更有尊严,也许在跨性别摄影家眼中,性别只是人的一种打扮、一种情欲,或是一种表演,男性或女性哪个是主体性别已没有意义。


  美国已故同志摄影家罗伯特·梅普尔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就是一位用影像创造新的性别观念的艺术家。在主流的视觉艺术中,男性艺术家们是观看的主体,女人体,尤其是漂亮的女人体是被观看的客体。女性艺术家就曾抱怨女人只能光着身体才进得去美术馆。女性主义摄影艺术家大都立足于自身性别,以自拍或拍摄其他女性的方式来求得与男性艺术的区别。因而真正关注到男性中的弱势群体——如黑人、同志、变性人、易装者——的摄影家就很少。罗伯特·梅普尔索普率先拍摄了黑人男人体,他的男人体照片大多采用极其柔和的光线,模特则是皮肤细腻、肌肉健硕的黑人,充满一种阳刚和阴柔的混合之美。(图15、16、17)这种男女性别的美感兼具的观念在他拍的女性人体中也可发现,在他的摄影集《LADY LISA LYON》里,他拍摄的一位具有男性肌体力量的美丽女人,引发观者重新考虑“女性”的定义和内涵。也许正如Lisa Lyon本人认为的那样,当今的“女人”的概念既非男性,又非女性,而是“混合”的性别。(图18)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在其中后期作品中,把光线这一摄影语言运用到极致,柔和的光线使照片笼罩在似有似无的光晕里,这种神圣而优美的味道,似乎能使观者感受到照片背后拍摄者温情的目光,这一点尤其表现在他20世纪80年代中晚期的女性肖像中。本雅明曾认为工业时代的到来,使摄影发明早期的肖像照片里散发的古典神圣的光晕消失殆尽,而在梅普尔索普的这些女艺术家、女作家和女明星的肖像中,这种神圣光环似乎得以再现。梅普尔索普在他病故前一年所拍摄的女性肖像中,最完美地发挥出他的用光绝技,采用一种十分柔和的正面光照明,使人面部几乎没有阴影存在,这样明亮的人物主体在黑背景的衬托下,像黑暗中的灯光,给人一种璀璨发光的错觉。这些肖像没有太强烈的男性欲望的隐喻,也无女性权力的咄咄逼人,而是沉静内敛,没有姿态,也许梅普尔索普的女性影像的表达正如后现代女性主义者所愿:女人不仅是人,而且也是女人。(图19、20)和许多女性摄影家用自拍的方式审视自己一样,梅普尔索普的自拍像伴随了他的摄影生涯的始终,大概没有任何一位男性摄影家的自拍像能赶上他拍的数量之多,也少有男性摄影家如此细腻、敏感乃至有些自我娇纵的关注自身。这些照片表达了他对性别、生命和死亡的看法,他的这些不同时期的“自我”陪伴其左右,是他映照内心的镜子。(图21、22、23)


  女性主义运动的胜利,是在它真正消亡的时候。在图像世界里,性别霸权仍旧存在,而且,性别物化的问题不仅出现在女性身上,在商业文化的影像中,男性有时也一样遭受被物化的命运。(图24)人类愈发意识到,多元开放的思考性别问题似乎更有利于人类的精神进化,人们应该平等地面对不同性别、种族、性取向的人,又要承认他/她们的差异,不再把影像当作性别权力的载体或物化人类的工具。美国热播的电视系列剧《欲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的某一集里,一个新潮的摄影家喜欢把女人易装成男性来拍摄,他认为男女之间有一种共同的力量,而性别只是美丽的幻象。可笑的是他居然能把四个女主角中最女性化的一个拍成有板有眼的男人。(图25、26)看来一个没有性别压迫和定势的世界,在新世纪里有日可待。而使人颇为感叹的是,性别的主体观念不过于彰显的影像,目前好像只有在跨性别摄影家那里才能看到。

  (杨莉莉:深圳大学传播系教师、鲁迅美术学院2000届硕士研究生)


  
  图1 爱伦冯翁怀特摄

  
  图2 辛蒂雪曼摄

  
  图3 辛蒂雪曼摄

  
  图4 辛蒂雪曼摄

  
  图5 梅普尔索普摄

  
  图6 梅普尔索普摄

  
  图7 Lisa-Lyon,梅普尔索普

  
  图8 梅普尔索普摄

  
  图9 梅普尔索普摄

  
  图10 自拍像-梅普尔索普摄

  
  图11 自拍像-梅普尔索普摄

  
  图12 自拍像-梅普尔索普摄

  
  图13 《欲望都市》中的夏洛

  
  图14 化妆成男人的夏洛蒂

  
  图15 朱迪黛特摄

  
  图16 Jo-Spence摄

  
  图17 梅普尔索普摄

  
  图18 时装广告

  
  图19 强索德克摄

  
  图20 强索德克摄

  
  图21 强索德克摄

  
  图22 希思黎03年广告-Terry-R

  
  图23 希思黎01广告-Terry-Ric

  
  图24 Pamela-Hanson摄


资讯来源:转载自《美苑》杂志
作者译者:杨莉莉
2004-07-08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01:18:50 | 只看该作者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01:18:06 | 只看该作者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01:17:03 | 只看该作者
“收藏女性”——平遥摄影展女性视角(组图)
2011年09月25日 王宁 张春晓    来源:新华网     

这是策展人王秋杭拍摄的女性专题照片(9月20日摄)。
在2011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来自杭州的策展人王秋杭以“收藏女性”为题,展出他多年来收藏的晚清及民国时期的女性专题老照片100多幅,并配上自己撰写的文字说明,别具一格,富有特色,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欣赏。 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新华网太原9月25日电(记者 王宁 张春晓)女医师蒋有全手持手术刀,正在拯救身患肚胀症32年的黄廖氏于危难之中——百年前的老照片上,两位女人目光清澈、神情镇定,照片上的题词为:“感谢良医”。
2011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策展人王秋杭以“收藏女性”为题,展出百幅中国晚清及民国时期的女性专题老照片,并配上了自己撰写的文字说明。
百幅照片选自1860年至1949年,即中国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彼时摄影技术刚进入中国,民众却对照相非常惧怕,从最初的老照片就能看出,她们几乎没有笑脸、表情很僵硬。
而在这些照片中,没有女名人,也没有女影星、女歌星,他专收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不曾被人们关注过,但今天看来却别具一格的女性古典照片。
“你看她们的笑貌眼神、服饰做派多么民国,”王秋杭对这100幅照片爱不释手,“民国时期新的女性很有魅力,在她们身上既保持着中国女性传统的文静温雅,又有着西方女性的浪漫和新潮。”
同样拿起相机的还有青年摄影家、策展人郭宬。“我为生在这个时代而感到幸运,只要用心,你想做什么就能有所成就。”郭宬从2005年开始拿起相机进行艺术创作,短短几年来成绩斐然。如今,像郭宬一样的女摄影家正成为中国摄影界的中坚力量。

这是王秋杭收藏并展出的女性专题老照片(9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我认为摄影界是个海阔凭鱼跃的舞台,不管男女老少、只要作品优秀,都能得到大家的尊敬和认同,”郭宬说,“各类摄影题材女摄影家都能反映,同时女性的视觉和表达更加细腻。”
在今年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在平遥成立了创作基地,中国最古老的银行、中国现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汉族传统城镇,都进入了女摄影家的取景框。
“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希望从今年起能每年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从而丰富自己,也丰富大展。”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秘书长吕静波说,中国从县、市、省到国家层面都有了女摄影家协会等组织。
据了解,女摄影师的参展作品占到了今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摄影作品总数的20%以上,女摄影师参与人数也达到了历史之最。
“未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大展还将组织策展人为女摄影师单独办展,向她们致敬,向中国女性致敬。”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艺术总监张国田说。

这是王秋杭收藏并展出的女性专题老照片(9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9月20日,策展人王秋杭在介绍自己展出的照片。 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01:08:46 | 只看该作者
漫谈女性摄影文字实录2发布日期:2009年04月23日

主持人:那实际上我在看你的商业作品的时候跟你以前早期的作品相比发现实际上后期拍的商业作品里面像这种创意的成份并不是很多,比起你早期作品比较少。早期的很多特别主观、感性的东西比较多,后期到了现在再看你的商业作品更多的注重于形式,美感这些东西,这个你有什么想法呢?
苏糖:因为现在是有客户的,客户有要求。我得根据客户的要求然后再加入自己的东西,我是完全很自由的一种创作就是没有任何商业目的的,所以我现在会把两者分开,我在做纯创作的时候就不会考虑将来用得用不上什么的。
主持人:现在你还会经常的花一些时间专门拍一些自己创作的作品吗?没有客户要求的你可以做?
苏糖:很多,我基本上不拍客人的时候只要一有想法或者有时间都会愿意拍,其实我问很多摄影师我说你们除了拍客户以外,还会拿起相机吗?有一些摄影师说就不会再拿起相机了。
主持人:因为可能本身拍特片就已经很累了。
苏糖:很累。每天都是绞尽脑汁的面对这些照片,后期处理什么的。我就希望我眼睛变成一个相机随便眨一下就可以拍照。
主持人:那就太好了,我曾经也做过这样的幻想,以后的相机会很发达。慢慢的相机可以集成到人的脑子里,记忆体可以在人的脑子里面,感光体就可以植入眼球或者可以做成眼镜,眼镜框上有一个小小的开关。
苏糖:灵光一闪就可以记录了。
主持人:说不定会有那一天。
苏糖:我觉得应该会很快,现在手表上戒指上都可以拍照了。
主持人:说到刚才的片子,我的印象你除了拍片子之外你的后期也是不错的,比如说现在拍一组片子不是随意的那种拍,正经的拍一组片子你在下工夫的角度上后期要占多大比例,拍摄占多大比例?你的造型灯光上要花多大工夫?
苏糖:一般后期要占三分之一,前期的话拍摄之前我对这个人的了解会占三分之一,会大概给他一个定位,另外的三分之一,中间的三分之一我觉得特别重要,因为我是一个比较随机的人,我就算有了一个很确定的方案,中途还会出现一些奇怪的想法,就是他也想象不到我也想象不到的,然后碰撞之后在一起,这些可能是后期或者前期都做不出来的作品。
主持人:也就是说所有的你的照片都经过后期处理?
苏糖:对。
主持人:这个在时尚摄影里面基本上是一个规律了,基本上没有人像过去那样拿着一个麻米亚的胶片相机拍完之后拿走胶卷,然后看都不看。那个时代恐怕已经快过去了。
苏糖:现在拿胶片拍自己还会精致的修一下。
大鹏鸟:尤其是商业摄影师,这一块跟普通的拍摄是两码事。
主持人:我们再转移一下话题。我们刚才说到摄影工作的情况,我也听说你经常到外地去,除了时尚人士之外也会拍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纪实的或者是其他题材的摄影。
苏糖:今年正好遇见了一个基金会,有机会跟他们去了一趟四川什邡那边灾区的学校,后来还去了一趟拉萨的孤儿院。因为这个基金会主要是关注中国的教育,我跟那个基金会的人一起去拍摄一些孩子,就是灾区的孩子和一些孤儿院的孩子,那些就是非商业的纪实活动,我原来拍纪实拍的特别少,到了那儿以后相机就停不下来的那种感觉,就想把所有的东西记录下来。
主持人:这就是纪实片?
苏糖:对,完全纪实的,回来以后我都不修片。
主持人:那拍回来之后想做什么用途呢?为什么要拍这些呢?
苏糖:当时基金会就是为了筹办晚会用,但是后来发现我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到了学校的时候我发现那些孩子对拍照相机特别感兴趣,在他们生活来讲灾区的孩子和孤儿院的孩子很少接触到这些。我跟他们在一起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快乐,和他们在一起我也得到了快乐。他们非常愿意被我拍摄,然后我跟他们一起教他们怎么拍摄,这个过程非常有意思。回来以后我就觉得我想把这些照片送给他们,有时候我发现他们的照片可能从小到大也许只拍一张照片,那么一张照片会珍藏很多年。
主持人:你就是拍了照片给他们寄过去?
苏糖:对。
大鹏鸟:这还是一个职业摄影师拍的。
主持人:我觉得是非常应该的,我觉得以前很多影友去西藏或者是去农村地方拍,为了拍孩子特别清澈的眼睛让孩子给他摆姿势摆POS,拍完之后就没有下文了,也不知道拍的人姓甚名谁,家住何方,拍完了之后人家高高兴兴的摆完姿势之后也拿不到照片,我觉得摄影师尊重你被拍的对象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苏糖:对,我每次拍的时候就会跟学校要地址和联系方式,因为这对他们来讲是一次非常好的经历,他们会把照片贴在教室的墙上。
主持人:我相信,我记得大鹏鸟去年也去过四川灾区?
大鹏鸟:对。我们佳友在线号召影友捐款,捐款不到二十万,后来从四川那边联系了一个学校。
主持人:是在四川什么地方?
大鹏鸟:四川平武县,后来12月份,暗盒还有我们三个人去把这些钱换成图书、计算机、数码相机包括摄像机,把图书馆初步的规模建起来了,今年还要去。所以,我觉得刚才她说的去四川灾区,当然我是没那个机会,我觉得这些东西从我个人感觉可能我是非职业的,我觉得关注一些民生,这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记录灾区的过去和现在的变迁、变化挺有意义的。今天咱们佳友也有准备在一周年的时间可能要去。
主持人:我觉得作为一个摄影人能够做一些对灾区人或多或少有一些帮助的事情我觉得确实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大鹏鸟:我觉得佳友在线做这件事情,作为佳友在线的一员我也很自豪。至少在摄影网站里面佳友在线是第一个。
苏糖:而且对摄影师本身来讲只有你真正体会了你才会发现这是对自己心里的一种洗涤。
主持人:这种感觉需要慢慢的来。
苏糖:需要你自己亲身体验用语言无法表达的。
主持人:不管是商业摄影师还是其他题材的摄影师,能够每年专门的花一点时间让自己沉淀一下,让自己出去体验一下外面的社会上的世界上其他的一些人或者是物,去接触一下感受一下对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创作可能都会有帮助。
苏糖:对人身都非常有帮助。
大鹏鸟:这种片成本比较低,商业的一般人可能还做不了,像这种纪实类的话只要端起相机的人都有机会。
主持人:重要的是要有心。
大鹏鸟:对。
主持人:我们继续回答一些网友的问题,现在在网上可以看到其他网友提的问题,比如一个叫做张宇的网友他想请问苏小糖,面对被你拍摄的人你如何得到你需要的表情或者姿态,就是怎么调动拍摄者的问题。
苏糖:跟我拍摄的客人他们都特别喜欢我的拍摄状态,我会慢慢引导他,这个引导非常重要,我拍摄的很多艺人他们演戏的时候可能非常自如,但是面对平面镜头的时候不知道手该往哪儿放了,还有一些普通客人更不知道怎么拍摄,这就需要摄影师鼓励他,第一步就是鼓励,再有就是你得给他自信,要求他再把你最美丽的一面展现给我,我觉得我做了摄影师一眼就能发现一个人的优缺点,所以我会让他把最好的一面给我。
主持人:对于有一些被拍摄的人他并不知道自己最好的一面是哪儿?对这个被拍摄的比如说是模特,我们是具体的要求就照着我要求的某一个姿势摆,做出什么样的表情,甚至给他示范按照我的要求来做?还是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你自然一点,随意一点,你觉得怎么好你怎么,然后我来抓拍,这两种是一种不同的选择,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
苏糖:分人,有的人很有表演欲望,很有表现欲望我就会让他自己表现,在我的控制范围内抓拍,还有一些就是完全不知道怎么办就需要我示范给他看。
主持人:有时候甚至是要亲自示范一下?
苏糖:一般我都会示范。
主持人:不知道这个网友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满意不满意。还有一个网友叫做希望,他提了一个问题就是苏小糖照片完成之后颜色的调子,是你拍前就想好的还是后来调的?
苏糖:都是后来调的,对颜色的把握我之前完全没有想法?
主持人:那也就是说你后期,因为我看你的片子后期很多都是刻意的有一些色调在里面,并不是相机拍摄出来的效果?
苏糖:对。
主持人:你会刻意的追求一种色调?
苏糖:对,每次片子出来以后,其实我在修片的时候都不知道这个片子的颜色是什么样的,我是修着修着就那样了,也是很随机的。
主持人:可是对于一组片子而言,一般可能会觉得这一组片子色调应该是一致的,那一组片子里面若干张作品不会跳里跳去?
苏糖:我一般会选择我最喜欢的一张,先以它为准,包括冷暖,还有表达一些情绪,一般都会用温暖的表达开心一点的主题,一般我都会然后用冷色调表现压抑的主题,我就先第一张定好,其他的跟着它一起做颜色。
主持人:组照里面的其他片子根据这个最满意的一张来调?
苏糖:挑一个最有感觉的。
主持人: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我以前也做过,这张片子这种色调更合适,那张片子那种色调更合适,结果拍出来之后色调不统一,风格也都不一样了。
苏糖:所以你要懂得舍弃,应该舍掉一些东西。
主持人:我觉得自己都特别有收获。
大鹏鸟:刚才她强调了挑自己最喜欢的一张。
苏糖:对。最能表达你这组片子情感的东西。
主持人:网友提问非常踊跃,这个网友叫孙sdv,请问苏小糖你接受过出于商业的目的,但是你毫无兴趣的拍摄任务吗?如果商业要求和你的艺术追求发生冲突你将如何处置?说不定他自己也是一个商业摄影师。
苏糖:一般不会。做一行爱一行,不管什么任务我都接,可以加入自己的东西在里面就会变成你自己的东西。
大鹏鸟:他就是问你的想法和客户的想法有矛盾的时候怎么解决?
苏糖:肯定会有矛盾,但是这就需要你的经验和能力跟客户沟通,如果你东西够好的话你可以说服客户。
主持人:如果你没有更好的想法不能够坚定的话就只能听从客户了。
苏糖:对。
主持人:刚才说到你也拍到一些纪实的片子,也拍了一些商业片,从爱好摄影的角度来讲你都喜欢拍摄什么样的题材,你对题材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偏爱?或者是在兴趣方面有没有什么转变?比如在你的前期作品里面拍的小动物或者是表达内心感受的的片子,现在很少能看到这样的片子,你的喜好有什么变化?
苏糖:我希望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不知道下一秒会喜欢什么。我觉得创作这个东西是不确定的因素,忽然有一天你会因为一件事情会改变对原来所有的想法就会全部把原来的想法推翻掉,喜欢一些新的东西,也有可能拍纪实的,不知道。    主持人:现在还是时尚人像为主。
苏糖:对。
主持人:或许以后你会去拍纪实的?
苏糖:可能吧。  
主持人:你拍过风光吗?  
苏糖:风光的就是一些平时出去玩儿顺便拍一下。有一天如果可能老了的时候会去拍风光,因为心境跟现在不一样了,我现在看到的风光跟我将来看到的风光的感觉不一样。现在基本上都是路过,如果有一天我愿意一村一村走的时候愿意去拍风光。
主持人:不知道是不是女性摄影师特有的一种非常细腻的想法,同样一个景物我现在眼睛看到的跟将来眼睛看到的不一样。
苏糖:对,所以你看旅游景区会有几百个摄影师去拍,大家都会去拍我相信每个人出来的都是不一样的。
主持人:我们再看一看网友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刚才这个问题是一个叫做明明LOVE,他提的问题是小糖是怎么走向商业摄影道路的呢?就是说开始你拿起相机是因为摄影师自己跑掉了?
苏糖:对。
主持人:后来怎么开始怎么自己创业,自己做的工作室的呢?  
苏糖:就是把它当做职业,我觉得已经可以靠它来赚钱了。   
主持人:你现在有一个自己的影棚工作室了?   
苏糖:摄影公司。   
主持人:听起来不错,一个事业。   
苏糖:因为原来做工作室的,工作室的状态跟公司是不一样的。   
主持人:为什么不一样?   
苏糖:工作室是纯自由状态。   
大鹏鸟:公司要有公司化运作。   
苏糖:对,公司会规划一些。   
主持人:实际上很多的摄影师他们都会面临这个问题,比如我自己拍的不错的片子开始是一个自由摄影师,后来我想做的更正规一些,走向正轨,然后做的大一些,对于这些人有没有什么经验给他们讲一讲,就是一个拍的不错的有才华的摄影师怎么能够做成一个公司,怎么样走上正轨?   
苏糖:这个问题很多网友都问过我,怎么把自己的爱好,有的人跟我说特别想做摄影,要做到专业的摄影师从事这个行业,我觉得先要因人而宜先看他自己身边的关系网,还有他的社会基础,因为我当时做摄影的时候就是身边的很多朋友已经在给我介绍客户了,其实我走向这个商业摄影很正常,很平滑、我觉得很顺利。我觉得已经有客户了才开始做。   
主持人:先有市场,市场的基础已经具备了。   
苏糖: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的话你要找准你将来面对的客户是什么,你是要拍写真还是要拍广告,你有这个方向以后就打开你的市场,这是你必须要做的。我觉得做任何一行都要找到自己针对的客户是哪一方面然后再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很多人今天想拍纪录,后天又想拍人物找不准,特别是刚刚学校毕业的摄影系的学生,他们就会很迷茫,我建议他们先根据自己的爱好,如果喜欢广告摄影的话去专门的广告摄影公司实习一段时间,然后真正的了解这个行业。   
主持人:我听明白你的意思了,要吃这碗饭的话渠道资源是王道。要有渠道资源有熟悉了市场之后。   
苏糖:先得进入这个行业。   
大鹏鸟:俗话说你得进到这个圈里。   
苏糖:为什么很多人不懂摄影就敢自己开一个摄影工作室就倒闭了。很快、很多。一头扎进去了,还没有了解就一头扎进去了。   
主持人:就是说片子拍的不错并不是专业摄影师唯一的条件。   
苏糖:对。   
主持人:那么今天的节目时间有限就和两位嘉宾聊到这儿,希望大家有时间再收看我们的其他节目,谢谢大家,再见。
苏糖:谢谢。

相关视频:苏糖、大鹏鸟漫谈女性摄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9 05:11 , Processed in 0.14115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