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酒交映文化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15 21:18: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酒交映文化酒

光明日报 杨遵民

  酒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史记·殷本纪》有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诗经》中也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此外,关于酒的神话传说也很多。自古以来,诗与酒就交织在一起,从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诗酒文化。  
  蔡镇楚先生的《中国品酒诗话》一书,从诗词出发,列其于书面,剖其于精髓,上至三皇五帝,下至清末民国,总揽我国各个时期诗词文化中的经典。这一行文思略在关于酒的著作中甚是罕见。我们说,诗是人类精神劳动产生的高雅的文学奇葩,酒是人类物质生产的精华琼浆。诗意与酒情并存,诗人借着一壶酒,往往超脱了现实世界,酣醉之中,诗兴勃发,创作出想象丰富、意象活泼的作品。千百年来,无数精彩篇章由诗人酒后放歌而来。由此,我们看到了梁栋的“渊明携酒图”,领略到了陶渊明腰别酒壶、锄禾田间的美景,也领悟到李白仙风道骨的酒仙气质,品味到他那弥漫着沁人心脾酒香的诗篇,还有他“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的仙人境界。此外,作者在展现中国古代酒文化的同时,也一再提及现实问题,对当代酒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这份对于文化传统的重视与向往,令人读来更有另番意味。
  《中国品酒诗话》 蔡镇楚著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12:01:21 | 只看该作者
诗如盘,酒如丸——刘扬忠《诗与酒》 书后
胡晓明

  大凡古今中外诗人,多少都是与酒有点因缘的。“我是狄奥尼索斯(Dionysus )! ”尼采喊道,“我是快乐之神!” 尼采活得又醉又醒,又自由又痛苦,最终成为“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人”。“给我拿酒杯来吧!给我摆上筵席!人本来不适于孤独地生存,我将作为一个无心的游荡子,随大家欢笑,不要和人共悲恸”,拜伦唱道,干是拜伦主义成为澎湃于全欧陆的一种情感力量,“永远地醉下去!这是值得考虑的唯一事情!如果你要逃脱时间的磨难和它加於你身上的重负,你必须醉下去!”——这是波德莱尔的名诗《醉下去》 。“He quaff’d down the wine and he threw down the cup .”(司各特《 洛钦瓦》:他饮尽美酒,他摔掉酒杯。”)倘无此种姿态,不必定是诗人。

  中国有几千年的酒文化。历代酒仙、酒鬼、酒话、酒事之多,这就不须说了。中国古代大部分的酒,无疑是被诗人喝去了的。中国的事情或许真的有些复杂。譬如说,外国有没有假装喝洒的诗人?没有,他们要喝就“喝下去”了。中国就有些不一样。第一个正式喝酒的诗人,应该是阮籍吧?竹林诸人皆嗜酒,常有饮洒的聚会,以傲视俗士。刘伶是边走路边喝酒,使人“荷锸随后”,何时醉死,何时就地埋之,后人举晋人沈湎于酒故事,以刘伶阮籍相提并论,其实不然。史传记嗣宗饮酒事,凡六次:临母丧,饮酒二斗,喝得“形销骨立”,大醉吐血,这次算是真的喝了。有一次醉卧邻家美妇之侧,这不像是真的醉酒。司马氏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以得免;为司马氏作劝进辞,籍沉醉忘作。稍加推究,除因母丧饮酒为真沉醉而外,其余皆假装喝醉,或以为避祸之手段,或以为矫情的反礼。八十二首《咏怀》 ,只有一首提到酒,而且还是“对酒不能言”(第三十四首),足以说明他不同于刘伶等人,应是清醒的时候多,沉醉的时候少;醒是其真态,醉乃其伪装。在那个“名士少有全者”的时代,不喝酒,他能干点什么呢?我们读《晋书》,知道了王敦与阮裕(阮籍族弟)、王敦与温峤、王周与顾荣的故事,就会懂得阮籍喝酒的意思了。陶渊明诗,儿乎是篇篇有酒。渊明的酒,确是喝得极有味道。但陶渊明真的是一个只会喝酒的“自了汉”么?我始终是怀疑的。仔细读了他的《饮酒》二十首 ,你就会觉得他真的“酒中有深味’。这个“深味”,是要读懂他的代表作《赠羊长史》 ,以及他晚年最成熟的思想结晶《桃花源记》并《诗》,才能晓得。可惜,今人已是读不懂陶诗的了。陶、阮的饮酒,都与西方诗人大异其趣。

中国诗人在酒杯中创造了极为丰厚的文化意涵,这更是西方人不能望其项背的。随手举几个例子吧:“胸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李预),你想那“一万卷”书香所酿出的酒香,这酒还不越喝越有些历史么?“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 “兴来买尽市桥酒,…… 匣中宝剑夜有声”(陆游),煮酒谈兵,舞剑酣歌,这更是中国诗人的代代相承的狂侠古风。“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借着酒力,武松可以拳打白额青睛虎;同样是仗着酒胆,李白笑傲王公,敝屣富贵,更可以“戏万乘若僚友”。“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此一帧诗简,涵有何等温厚的中国人的性情之美,简直已将那时间,永恒地凝固在那一刻了。“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那“阳关三叠”的声音,几千年了,依然新鲜如斯;中国人重感情,讲义气,又豪爽又朴厚,又热烈又温婉的人情味,几千年了,亦依然不变如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春天、雨,这远远的杏花村的销魂意味儿,真的说不清楚。“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诗人自己都说不清楚,我们也就不必说清楚了。倘无酒,中国的诗,还会这样的美妙么?倘无诗人,中国的酒,还会如此的有味道么?倘无“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的天气,去年的亭台,还会有那样的好么?倘无那“浓睡”也消不去的“残酒”,还会真的有那绿的“肥”、红的“瘦”么?倘无那“红酥手,黄滕酒”,那满城的春色,还依旧那样的浓么?我们或许可以说,中国文化的精致处、蕴藉处、深沉处、高远处,大半在酒杯里面藏着哩。粗笨人不能懂得,浮嚣人未能梦见。乾隆皇帝是滴酒不沾,而又是中国最多产的诗人,他的四万八千多首诗中,不曾出现一个酒字。可是他的诗歌,又有多少诗味呢。我尝以为,中国有美酒十斗,古代诗人已饮去八斗,历代达官贵人村夫俗子饮去一斗,你我现代的有心人,只好共分此仅存的一斗而已。

近人胡山源有《古今酒事》 ,搜罗甚富。鲁迅先生有《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是一篇文学史研究的经典。现在我又读到了刘扬忠先生的《 诗与酒》 (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 年l 月出版)。是书主旨,“在于考察古代诗歌中所反映的酒文化、酒风俗、酒心理与时推移的过程和规律,从一个侧面窥见民族心态的某些演变轨迹”(第240 页)。捧读一过,颇惊异于作者文学史功力之深。——李白及其盛唐文化的青春热血、东坡的内省式的求适精神、陆游的狂与前人之不同、辛弃疾的酒世界中的热切与悲凉,以及晚明人的趣味人生,等等,皆以诗酒因缘穿引其间,缕缕说来。山水与曲蘗,乃是映现中国诗人心灵境界的两大尤物。我曾大而化之地写过一本说山水诗的小书,也曾想过写诗酒因缘;扬忠先生说他好此杯中物,我亦有此同好,现在读了他的这本精雕细琢的好书,又记下一点引发的感想,也算是了此一段心缘酒缘。想到黄宗羲《 明儒学案序》 中谈到著书的主旨与内容的关系时,曾引杜牧之说:“丸之走盘,横斜圆直,不可尽知。其必可知者,是知丸之不能出于盘也。”诗如盘,酒如丸;如“丸之走盘”之美,质之读者者君,是书庶可当之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3:09 , Processed in 0.12485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