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实用价值”与“高教育价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8 13:42: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实用价值”与“高教育价值’





唐晓敏




人的学习的内容,有一些很实用,让人去适应社会的需要。例如,学习打字,就是这样。学会了打字,就可以自己在电脑上打字、写文章。获得了这种技能,对求职也可能有些好处,可说具有“高实用价值”。但这种学习内容,对人本身智力的发展、智慧的增进,感受力、想象力、思辨能力的增强,都没有什么作用,与人的胸襟、境界的开阔与提升,也没有什么关系。人学会了打字,除了手可能灵巧一点之外,其他方面无什么变化。



另有一些学习,如学习文章的写作,就不同。这种学习,要求学习者调动各种心理能力,调动着学习者的感受力、想象力、思辨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审美能力,等等。同时也培养着学习者的这些能力。写作学习,未必是实用的,可能只是个人情感、心绪的一种表达,但这种未必实用的学习,对人的精神成长却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这种学习具有“高教育价值”。因为,教育就是人的成长、提升、改变。能够在这方面发挥较大作用的学习内容,就是“高教育价值”的学习内容。



不过,同是写作,价值也有不同。应用文的写作,是具有实用价值的,但写应用文,大致是按着格式来写,不需要有什么感受,也没有必要发挥想象力,因此,这种学习,实用价值比较高,教育价值却很低。

多年以来,我们的教育,多是重视“高实用价值”的学习内容,而对“高教育价值”的学习内容,则重视不够。语文教学如此,整个的教育领域,也是一样。
2#
 楼主| 发表于 2013-6-18 13:44:03 | 只看该作者
[url=]关于“被字句”——听课感想之一[/url]










   唐晓敏

   从去年起,学校任命做“教学督导员”,每个月有听课的任务。前几天,听了《对外汉语教学法》课。这节课,教师安排的主要是学生的“试讲”,学生讲后,教师加以评点。有一个学生讲的是汉语的“被字句”。内容讲得很清楚,课件也做得漂亮。只是,听课时觉得,若是就对外汉语教学的一节具体的课来说,没有什么问题,但汉语的“被字句”其实听复杂的,这一点,不知学生是不是了解?
与英语相比,汉语较少用被字句。很早以前,朱光潜就说过:“被动语气在西文里用得很多,在中文里却不常见。依中文的习惯,在应该用被动语气时,我们仍用主动语气。”朱光潜还举了一些例子:

他被打了  ——他挨打了
秘密被人知道了   ——秘密让人知道了
碗被打破 了——碗打破了
房子被火烧了 ——房子给火烧了
他不被人了解  ——他不为人所了解
孟子不被列于学官 ——孟子不列于学官

   林语堂更是把多用被字句看作是“学洋人讲话”。说道:“所谓语体欧化,掉洋腔,学洋人讲洋话。风气所趋,很多人表示非常前进,非常摩登,要说‘你的玻璃被打碎了。’这个‘被打碎了’是怪话。……两个爱人之间互相问话,他说:‘达令!我的信收到没有?’回答是:‘没有’。他说:‘怎么没有呢?这封信昨天就被寄了,应该今天收到了’。”“信昨天就被寄了”,确实是“洋话”。中国人一般不这样说。
多年之后,台湾诗人、翻译家余光中也认为,太多地用“被”,是汉语的西化。他说:“目前西化的趋势,是在原来可以用主动语气的场合改用被动语气。”并举了一些例句:

(一) 我不会被你这句话吓倒。
(二) 他被怀疑偷东西。
(三) 他这意见不被人们接受。
(四) 他被升为营长。
(五) 他不被准许入学。

余光中提出,这些话都失之生硬,违反了中文的生态。他认为,这些句子,可以还原为主动语气:

(一) 你这句话吓不倒我。
(二) 他有偷东西的嫌疑。
(三) 他这意见大家都不接受。
(四) 他升为营长。
(五) 他未获准入学。

余光中还说到:“同样,‘他被选为议长’不如‘他当选为议长’。‘他被指出许多错误’也不如‘有人指出他许多错误’。‘他常被询及该案的真相’也不如‘常有人问起他该案的真相’。”
翻译家刘宓庆也谈到了“被”字。他从理论上对此做了说明,提出:“汉语比较重主体意识,而不执著于‘意’与‘形’的丝丝入扣,讲求‘尽在不言之中’:言者认为‘听者知其然必如言者之意其然,言者意其然必如听者之知其然’。例如语态。说汉语的人只需说‘价格定得太高’,不必说‘价格被定得太高’;‘这一球扣得真漂亮’,不必说‘这一球被扣得真漂亮’,因为,在以汉语为母语的说话者的主体意识中,‘定’、‘扣’肯定是(某个)人干的,一切不言自明。”
似乎是,在汉语中,当人们都知道什么东西或现象肯定是“被动”而不能是主动的,就觉得不用加上一个“被”字了。如“价格”肯定是人定的,球肯定是人扣的,因此不用加“被字”。同样,冬日里出门“晒太阳”,没有人说出门“被太阳晒”。虽然肯定是太阳发出光芒来晒我们,而不是我们发光去“晒”太阳。
听课的时候,不禁想到,对外汉语的学生,应该是能够对汉语自身的特点和优长之处有深切的体会,应是能够掌握地道的汉语,并把这地道的汉语教给外国学生。
3#
 楼主| 发表于 2013-6-18 13:56:00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人、一座建筑及一篇文章的价值


唐晓敏

有一篇短文讲,人体所含的化学好物质成分,分别是:5%氧、18%碳、10%氢、3%氮、1.5%钙、1%磷、0.35%钾、0.25%硫、0.15%铀、0.15%氯、0.05%镁、0.0004%铁、0.00004%碘。把这些物质含量乘以一个人的体重,再乘上所有元素当前的市场价值,不过几十元钱。
同样,一种宏伟的建筑,北京故宫的宫殿、印度的泰姬陵、法国的巴黎圣母院,若是拆解开来,变成一块块的砖瓦、石块,其价值,与建筑物本身也是不能相比的,虽然建筑物是由这些砖瓦、石块构成的。
文章也是如此。中国古代留下来的一篇一篇的美文,若拆开来,不过一千多个乃至几百个汉字,有的如《陋室铭》甚至不到一百个汉字。但这些文章的价值,绝非几百个汉字能比。
古人非常懂得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传统的语文教学非常重视文章的阅读、写作,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背诵,整体的把握文章。当然,阅读文章也是需要识“字”的,但古人即使是识字,也是把字组织成“文章”:“千字文”、“三字经”都是“文”。让学生通过背诵几篇文章来掌握汉字。中国传统语文教学可以说是“篇本位”的语文教学,这“篇本位”,恐怕是传统语文教育的第一经验。“篇本位”的语文教学,让学生了解了文化,体会到了古代志士仁人的情怀,也体会到了汉语的优美。同时,识字的任务也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古代以及民国时期,谈论起一个学人,说到的都是他背诵了多少文章,而不问他识字多少?已经背诵了《古文观止》,识字还是问题吗?
现在的语文教学,则是完全抛弃了传统语文的经验。在现代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对“篇章”很不重视。我们的学生,学来学去,心里没有留下几篇文章,师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识字”上了,这就如同把一座座的建筑拆开来,让学生忘记原有的宏伟建筑,而仅仅满足于保留几块石头、瓦块。而离开文章,不仅仅是头脑空空,谈不上什么境界、胸襟,就是“字”,也不容易记住:没有了上下文,一个一个的孤零零的字,当然是难记的。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广西教改后,语文教师反映识字量太大,每周要求学生识字50个,学生很难完成,其实,这完全是个方法问题。学生只要每天背诵一首20个字的唐诗,一周就能够识50个字,而且还不止,而每天的语文课上背诵一首五绝,对哪个孩子,都是轻而易举的。
4#
 楼主| 发表于 2013-6-18 13:56:40 | 只看该作者


学棋与学语文




唐晓敏





学下棋,不管是围棋还是中国象棋,总是需要找一个会下棋的人来向他学,如果自己也懂一点,想的是提高棋艺,必须是找一个水平高于自己的人,向他学习,拜他为师。老师教学生,并不仅仅是讲理论知识,更需要和学生下指导棋。学生和老师下棋的时候,对老师的每一步棋,是不可能都理解的,而老师也不是每走一步都给学生做讲解。学会了下棋的人,再找别人下棋,一般来说,总愿意找比自己水平高一点的人来下,至少也想找个与自己旗鼓相当的人,所谓“棋逢敌手”,这样,不仅是能够有进步,而且也更能够感受到乐趣。跟一位棋艺高于自己的下棋,当然是输得多,赢得少,但若是赢了一盘棋,会非常快乐。与一个和自己旗鼓相当的人下棋,输赢差不多。因此,赢了也有乐趣。谁都不喜欢与大大低于自己的人下棋,因为这样下棋,感受不到乐趣,你倒是每盘棋都能赢,但每盘棋都赢,这种轻松的“赢”,又有什么乐趣呢?若是长期跟低于自己水平的“臭棋篓子”下棋,虽然这也是在不断“实践”,但自己的棋艺水平非但不能提高,反而会降低。因为与“臭棋篓子”下棋,不用怎么思考,漫不经心也能赢棋,而长期地漫不经心,会形成一种习惯,棋艺水平会不进则退。
学下棋是这样,学语文也是如此。这不仅是说,需要有好的教师指导,同时也包括,学习的内容应该是高于自己当下的理解能力的优秀的读物。不是一下子都懂,阅读才会是一种紧张的思考过程,阅读才是对自己的挑战,迫使自己调动全部的思考能力,而这一过程也正是思考能力得到锻炼的过程。而且,对所学习的内容,有一些地方能够理解,有一些地方不能理解,这才逼迫自己努力地想,而对这些难理解的地方,忽然想通了,领悟了,才有乐趣。夏天时,有些孩子站在大树下面,跳起来够上面的树枝,若是每一次都能够够得着,就没有乐趣了,必须是有时够得着,有时够不着,才有乐趣,也才能提升自己的跳跃的能力。西方有谚语说:“射箭时,假如你每次都能命中靶心,这是靶子离你太近的缘故”。说的也是一个道理。
中国古代的语文教育,让儿童读自己那些暂时高于自己理解能力的读物,安排孩子阅读经典,读“五经”、《四书》,读唐宋八大家的文章,这是很聪明的做法。而现代语文教育则是相反,让学生读的是那些低于自己理解能力的课文,以至于学生拿到语文书之后,几天时间就把全部课文都看完了。而教师则因为课文大多很浅白,没有什么可教的,就只好安排大量的枯燥的字词练习了。教师长期教这些,考试也就考这些;反过来,因为考这些,教师就更加“重视”这些,教这些,让学生练习这些,形成了恶性循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4:52 , Processed in 0.08915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