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教师月刊》创刊号的前前后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12 09:09: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了“跳坑”使命的大夏人——读《教师月刊》创刊号的前前后后
王新国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jiaoshiyuekan.blogbus.com/logs/45671955.html


早就该写点文字了,写写二〇〇九年的阳春三月里一个难忘的日子,写写我认识的大夏人。半年了却一直没动笔,不知从何写起,但我没断想“大夏”,没断想大夏人……                           ——题记

  

今年七月,《教师月刊》创刊号翩然而至,第一时间捧它在手,端详良久,我都没有像以往收到其他杂志一样急于打开套封一睹为快。那一天里,我做了很多要紧的和不要紧的琐事,却始终没有将其拆封,先是边做事边随手拿着,后被我双臂抱在胸前回家,直到夜里,妻儿进入了梦乡,我斜倚床头,才小心翼翼地打开,就着床头的台灯光,开始读它。整个白天,我不去看它,绝非我不爱它,亦绝非我不想看它,恰恰相反,我是在自己的脑海里想像它的模样。我不想去破坏它,哪怕是它的套封。

我知道,像孕育一个婴儿一样,大夏人“十月怀胎”,一本杂志,绝非随随便便就能“出生”的。它是大夏人“一个多年的心愿”。在我的心目中,它应该是完美的,是凝聚了我的希望的一本杂志,它的每一篇文章,每一页纸张,每一幅插图,每一个文字乃至每一个标点,都须值得我品味——一个之前没有现世的“新生儿”——它是创刊号,无论一份杂志发行多久,发行多少,创刊号唯一。

为“守护教育之于个人福祉、之于家国命运、之于世界未来的价值与意义”,大夏人一直为一本教育杂志的“降生”、为教育做着持久的努力。这种努力,使得每一个认识“大夏”,认识“大夏人”的人,不得不去努力,不得不为共同的梦想去努力,“在一种共同的文化中成为朋友”。

二〇〇九年三月十九日,春风绿遍大江南北的季节,在孙明霞老师的邀请下,我在山东省泰山学院附属中学初次结识了大夏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师月刊》编辑部的老师们。令我惊讶不已的是,几位编辑是那么的年轻,那么的有才而低调,以那么的宽广胸怀不辞劳苦走到基层、走到一线调研,仅仅是为了一份教育杂志的问世!——仅仅是为了一份教育杂志的问世么?

当面对从几千里之外,东奔西走,几经辗转,风尘仆仆,一路奔波劳顿却依然神采飞扬地来到泰山脚下的大夏人的时候,当面对年轻潇洒、谈吐儒雅、风度翩翩帅气十足的吴法源君、诗人林茶居君,面对年轻俊秀的顾晓清编辑、金洪芹编辑的时候,我也的确为自己有这样一个机会认识大夏人吃惊不小:他们就是……?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一线教师,一名跟许许多多的普通教师一样的草根教师。在我的印象里,什么老总、什么顶尖级别的人物,都是深居于繁华大都市里的豪华写字楼里遥控、吞吐电子信息的人。就像我相信有外星人却从没见过外星人一样,真正的大人物不是老百姓就能轻易见到的。这次与《教师月刊》编辑部诸位编辑的相见,却让我发现,“老总”、“顶尖级别的人物”,也不是普通人难以见到的,他们和普通人一样一样的,有常人的感情,是能“在一种共同的文化中成为朋友”的人。

我是一名普通教师,自觉是一个极为刻薄的人,尤其是当教育的天空雾蒙蒙一片,教育的大厦落满灰尘,看不到窗明几净,看不到透窗而进的灿烂阳光的时候,教育之树折枝、教育之果虫蠹、腐败,教育“让人得到的并非人的一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把人的幸福窄化乃至异化为应试和谋生”,“对教师的‘本分’造成了严重的干扰”的时候,我便对所有与教育沾边,甚至借教育之名行非教育之实之怪人、怪事、怪现象刻薄,乃至对我自己。

平心而论,我读“大家”的书不是很多,可能是基于一种“教育本就该这样”的或许浅层次的认识,我对教育的理解、我的教育信念、我的执教风格与别人发生顶牛的现象时有发生。面对吴法源、林茶居、顾晓清、金洪芹四位编辑,也或许所谓“无知者无畏”,也许山东人秉性使然,我毫无保留地谈了我对当前部分教育报刊的看法,可谓吹毛求疵,冷酷无情,刻薄无比。批评一本刊物时,我说了这样的话:有些刊物,出不如不出的好,因为不出刊物,没人知道一帮人水平有多低,对人对己都好。吴法源君微笑一下:“我相信我们不是那么无能的人。”底气十足,不容置疑。仅此一点,我发现,我深深地喜欢上了他们——吴法源先生及编辑部里他的同事!

临别的时候,我为自己的直率、言辞的刻薄与挑剔表示歉意,请《教师月刊》编辑部的老师们谅解。“我们需要发自肺腑的真话,而不需要无用的假话、废话……”这是编辑、诗人林茶居先生留在我耳边的一句话,也是那次座谈会大夏人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回头时,我看到了林茶居先生在远远地向我挥手,目送着我……

曾经在一期某杂志里挑出包括字、词、语句、标点在内近20处错讹的“刻薄”的我,两个晚上阅读《教师月刊》创刊号,居然没有发现一处错误。捧着《教师月刊》创刊号,感觉就像捧着一碗没有任何沙砾、杂质的白米饭……我真服气了!

一直“沉浸在一种激奋的情绪中”的大夏人,随着《教师月刊》的问世,随着“既有好评,也有批评”的如潮反响,“回想彼时‘服务中国1300万基础教育教师’的雄心,却发现给自己留下了那么大的一个坑”,似乎突然发现“原来一本杂志并非那么简单,一个平台并非那么单薄”,但大夏人“还是愿意跳下去”。

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大夏人义无反顾地“跳坑”的时候,也是我们的教育又多一份希望的时候!也是教育舞者可以放心尽情挥洒的时候,哪怕带着脚镣舞蹈,哪怕只跳一曲!

“从今天起,大地多了一份教育杂志……”“从创刊号开始:卷入一线教师日常而真实的职业生活,分享优秀教师支起事业高地的独到经验,集合方家学者回应现实、启悟人心的灼见真知,钩沉教育史卷风云缠绕、历久弥新的生动语词,整合可以转化为教育资源的学术成果……”这就是《教师月刊》——“一份本色、美好、综合性的教师成长读本”。一个普通的名字——《教师月刊》,这也是一名教师“我”的名字。

我们必定“在一种共同的文化中成为朋友”,《教师月刊》,大夏人!

这必然是我们——教师——的立场:永远和你——《教师月刊》——站在一起,就像钟情、携手、偎依,永远站在恋人、伴侣这边。

从今天起,下半生,我就守着你过了,《教师月刊》,——好么?

  

            (除说明外,引文均引自《教师月刊》创刊号及其博客)


原文来自 http://58.30.230.171/space.php?uid=227&do=blog&id=240526感谢这位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4 23:02 , Processed in 0.08409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