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百年人文教育堕落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3 18:50: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百年人文教育堕落史
胡赳赳


百年人文教育堕落史: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澄书》?
《澄书》(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初版于1901年,也就是晚清。胡适称是中国自有学校以来(有别于私塾)第一套语文课本。这套书也是胡适的启蒙书,他对此书感情很深,中年后还专门到上海搜罗此书,评价甚高。这套书能够垫定一个良好的人文教育的底子。民国后,商务印书馆编定《共和国字课图说》和《共和国教科书》,均是将《澄书》作重要的参考资料。
《澄书》的百年流传大抵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晚清,《澄书》多次再版,由于盗版、盗印、改头换面印刷的太多了,它推动了大清律法就“版权法”问题的关注,打击对此书的盗版,这也是它因影响力过大而得来的“特权”;第二个阶段是民国,它几乎影响了后续语文教科书、识字课本从无到有的编订;第三个阶段是简化字阶段,由于历史的隔断和有意的漠视,许多字的意思人们不再寻根问底,从而造成“识字”的偏差,比如《新华字典》解释“巷”,说大的叫街,小的叫巷;而《澄书》解释是直的叫街曲的叫巷。比如有一档电视节目《汉字英雄》,评委让选手写与鸟有关的字,有个选手写“乌”却被三位评委集体说错,而“乌”的本意就是“黑色的鸟”,也就是乌鸦,因为看不见眼睛所以没有一点。在这个阶段中,《澄书》被束之高阁,为收藏家所收藏,罕有流通。
《澄书》是着眼于培养通才的,所以很难界定它是什么性质的书。很具有现在所谓“复合性”或“综合性”的说法。现代社会培养专业人才,但往往专而不“通”。医学院毕业的医生只会开处方、不会打针。一旦脱离医院这个人造环境就会一无是处。我们需要回到常识和通识,不再受蒙蔽。
《澄书》的性质是恢复了对汉字的敬畏,也恢复了汉字的重量,当你了解一个字的“字根”意义时,比如陕西的“陕”为什么叫“陕”、秦国的秦为什么这样写时,你会对历史、对文化、对传统有深切的认知,你不再是孤独的、专横的,而是有传承的,未被割裂的,你是整个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浪花。这无论对重建个体的文化自信还是汉民族的文化自信,都是非常好的启蒙书。《澄书》的历史地位被称作是“百年语文第一书”,它既是最早的学校教材之一,也是最有影响的一种教材之一。《澄书》现在受到越来越多家长、老师、文字爱好者的欢迎,预期其影响还会不断扩大。有论者称《新华字典》和《澄书》对比着看,其优劣就会显示出来。老愚先生则撰文直抨《新华字典》切断了中华文化之根:“在释义过程中,他们一一剔除宗教信仰,刈除想象力及其对万物的热情,强行注入唯我独尊的意识形态染料,由此以来,老祖宗创造的汉字几乎都变成了僵尸。”
老愚说,你从中很难获得多少文化养分,却极易被其扭曲的阐释所洗脑:知道得越多,你就离真知和真相越远;他们刻意隔断字词的历史文化联系,其注释原则是以今日之义为义,今日之用为用,将知识阉割成为死知识,阻断与历史的联系,并阻止你去发生联系;每一个汉字,都变得那么枯燥、乏味。人与历史文化生动、天然的联系,就这样活生生断裂了。
同时他对比阅读《澄书》说:“出版于1901年的这套发蒙之书,洋溢着一股荡涤人心的清新、刚健、自然之风,他教人爱自然、万物以及同类,中西兼容,今古合一,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给予读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烈意识。道德与知识合拍,可谓引导学生进入文明世界的向导。”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在加大对这套书的研究、挖掘、整理、评价工作,这是很值得欣慰的。
这套书共分四卷八册,每卷均为不同内容。首先是体量丰富,那时孩子到十二岁就能认三千多个汉字了;其次是集字有认知和科学依据,相同类型的字放在一起,而且配以精美的图画,这都符合认知规律;书的编排按“六宫格”的形式,由书法家和画家来创作,如今既便是把它作艺术品来看,也是极好的收藏品。有人说这套书难,那是因为没有认真去读过,而且我们的阅读能力也“退化”了。
相比如今的教科书编排,这套书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当时的编书者绝对是发自内心的想为孩子们编一套实用、优美的好书,多多培养几个读书人,让文化不断绝联系。另外也没有那么多外部环境的限制、审批和导向,于是,反而是一套“纯粹”之书。加之当时的编者水平又高,都是国学大师级的人物,在编写儿童教材,想水平低都不可能。
从内容方面看,《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共选三千二百九十一个汉字,这三千多个字,都是常用字,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生物、历史、生活、科学,可谓是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所以可以想像,那时的孩子认完这些字后,其“常识”已经基本具足。我们现在的教材在“常识”性方面不足,常常靠家庭教育来弥补,这对孩子来讲是负担很重的。
不同当下的字典或教科书从简至繁的思路,此书卷一第一个字是“天”,卷二的是“礼”,卷三的是“数”,卷四的是“孕”,我想编者是有意味的。天者,自然也,先做一个自然的人,也就是宇宙公民,即孟子所说的做“天民”,这对于培养一个人的独立人格非常重要。礼者,社会也,人首先是个自然的人,其次才是个社会的人,自然属性是第一属性,社会属性是第二属性,职业属性是第三属生。数,即理解世界的方式,也是《黄帝内经》所传达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孕,则有《易经》之“生生不息”之意,也是对童蒙的期望。我想,这四个字作为四卷开篇,是编者的意味深长。
从这套书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人们的生命观、价值观、爱情观、婚姻观、金钱观、民族国家观、生活观等各种观念。如对“党”的解释,《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曰:“五百家为党,如乡党、党人”;这是对十岁以下,对十一岁以上的更进一步:“周制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闾为族,五族为党;党,朋也,助也,朋助而匿非,则为偏党朋党之党。”
《新华字典》释“京”:“京城,国家的首都,特指我国首都。”《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则曰:“首善之区曰京,北京,京都;大也,京为天子所居,故大之,国朝因前代之旧,以顺天府为京师,为城三重,宫阙壮丽,居民二百万,人烟稠密,冠绝各省。”
《新华字典》释“都”:“首都,全国最高领导机关所在的地方;大城市;姓。”《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释“都”:“天子所宫曰都,大都,都门;总也,美盛也,故以为天子所宫之名。”
天。《新华字典》释义有六:地面以上的高空;自然的;日;气候;季节、时节;迷信的人指神佛仙人或他们居住的地方。《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则曰:“至高无上曰天”,然后对十一岁以上学生这样解释天空——“天积气也,气包乎地,近地者气浓,离地俞远则愈薄。气尽则空,故曰天空。”
物,《新华字典》解释有二:东西;“我”以外的人或环境,多指众人。《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释义为,凡生天地之间者皆曰物,分动物、植物、矿物。
插图七百六十二幅,为此套书另一明显特色,是真正的图文并茂。插图为《点石斋画报》风格。该画报为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由上海《申报》附送,每期画页八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创刊,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停刊,共发表了四千余幅作品,当时参与创作的画家除吴友如和王钊外,还有金蟾香、张志瀛、周慕桥等17人。这些画家多参用西方透视画法,构图严谨,线条流畅简洁优美。点石斋画报多由苏州画师创作,而《澄书》亦如此,由署名为“吴子城”的画师所绘,吴子城可能是集体创作的一个笔名。这七百六十二幅绘画与《点石斋画报》一样,极具收藏与欣赏价值。绘画加上书法,实则书画双璧,很具有高超的人文修养和技法。
现在此书重版,我对其当下价值被发掘、重新被使用等影响传播有过期待。不过目前的热度已经超过我的预料。没想到反响会这样热烈,引来了不小的关注。
时代不同,从教学使用功能来说,这套书是否实际上仍适合投入现今的课堂教学,是个争论焦点。但我想受用者自己,是深有体会的。经典著作有个特点,就是经得起考验,经得起误读,经得起讨论。而且越深入发现越有价值。《澄书》就是这样一部经典。经典是适合任何时候来阅读评鉴的。对《澄书》的研究、整理和发掘工作才刚刚开始。
不止限于语文教育,这套书所折射出的百年前的人文教育状况比当今好。人文教育就是不仅仅教知识,还要教礼仪、教“洒扫庭除”,教认识自然、认识自己,以及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认识到传统的“其来有自”。这一切,都要从如何老老实实地重新认字开始。
现在的字词普及教育比以前明显进步得多,但“识文字”的背后却产生了很多“没文化”的现象。因为时代性和革命性的要求,从阶级斗争过来,我们一笔抹杀了许多原该保存的东西。很像城市化建设,把该保留的建筑也拆除了。
《澄衷学堂章程》倡导“性灵说”:“启蒙以开发性灵为第一要义……不必过事束缚,以窒性灵。”对照今昔的启蒙读物,我们的人文教育本身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异,“进步”与“退步”在互相颠倒。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他自己,而不是灌输或洗脑,不是把学生变成“工具”。这个问题一时半会说不完。教育应该让学生“启蒙”、“恢复觉知”、“重返性灵”,但我们的教育害怕学生“开悟”,害怕学生说“原来我可以这样”。
有学者说,我们当代人在精神气质、文化素养方面离民国那代人渐行渐远了,这是一种说法。但我不太悲观,物极必反。反者,返也。事情总是在划一个圆的,不会一直朝前走。但我们这一代人会承受这一代人的代价,我们享受物质,但也受缚于物质。同时也会播散一些种子,让下一代人去收获。
汉字尤其是繁体字学习状态的凋零,是让不少人长期以来扼腕叹息的一件憾事。目前社会逐渐重视汉字,包括去年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电视节目,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不过娱乐节目,当不得真。有见识的家长,碰到自家孩子中有“读书种子”的,别太限制他,任其自由发展,多读些书,比什么都强。要向以色列人学习。听说犹太人爱书,以色列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图书馆1000所,平均4500人就有一个图书馆,仅450万人口的以色列就有100万人办有借书证。在人均拥有图书、出版社及读书量上,以色列居世界第一。犹太格言:如女儿嫁学者,变卖全部家当也值得;如娶学者女儿为妻,付出所有财产在所不惜。
作家阿城曾经说过,只将中文字视为工具是大错误。但这似乎也是大多数人的普遍错识。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这个根不能被斩断联系。简化字已经犯了一次错误,我们不能再犯第二次了。
我们应该通过“识字”变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为真正具有人格意义上的“人”。识字是个门径,最终是要成为一个“人”,也就是“仁”,完善自我的道德修养。道德上的圆满始终是存在的,且只能以自我要求的方式出现,如果一旦要求他人,则具有某种优越感,而这已经是不道德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通过自我圆满说话。通过理解字的本义,我们跟祖先发生了联系,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对道理、道德、德性也发生了新的觉知,这个过程,就是文化共同体慢慢复苏的过程。因为“人”既是个体,也是整体。
(题签:陈丹青)

2#
 楼主| 发表于 2014-4-13 18:53:35 | 只看该作者
叶匡政:重新发现汉字的文化意蕴叶匡政




这年头出版的书,能让人拿在手中摩挲把玩的,越来越少,《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肯定算一本。此书为晚清刘树屏主编,1901年初版,是当年民国小学堂的通行教材。新版的《澄衷字课》影印线装,最大程度重现了原书的气息、风貌,实为出版者一大善举。
翻开《澄衷字课》,对“书卷气”三字体味尤深。从那典雅疏朗的版式,从那秀美遒劲的字形,从那带有书者体温的点横撇捺,你都能体会中国人对文字的敬畏与虔诚。书中影印文字,为唐驼所写。过去听过唐驼的传奇,说他写字过勤,把背都写驼了,遂改名唐驼。因他为上海澄衷学堂,缮写了这课本中的3000多字正楷,“唐体”名噪一时。
这种带有书法印迹的开蒙课本,对当下小学教育是一种启示。汉字本身就是一门书写艺术,如何让孩子在课堂上,感受汉字造形之美,尤其重要。汉字本身就象一幅构图精巧的图画,书写者能让一笔一划暗含气脉,让汉字随气脉流动。如孩子在识字同时,能感受到笔是如何在“意”的驱动下,构成一个整体的汉字,更能真切地体会到汉字因书写带来的艺术魔力。随着电脑普及,孩子们在未来接触书法或书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如在开蒙阶段,就学会品味汉字的书写之美,实属事半功倍的功德之举。
当然值得把玩的,不只是装帧和唐驼的字,而是书中对汉字的释意。明代于谦写过《观书》一诗,我觉得其中四句,最适合表达我读此书的感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一本识字课本,能让人感到“相亲”与“胸次全无一点尘”,着实不易。我们知道,中国文化是“以字为本”的,所谓一字千金、一字之师,都暗含此意。所以如何认知每个汉字,如何析形解义,都意味着你对中国文化意蕴的理解。如果细细品味,每个汉字除它指称的含义外,还有它独特的内涵,《澄衷字课》对汉字的释读,并非刻板简单的定义,而是吸收了《说文解字》等书的精华,择善而从,析论简明通透,不仅展示汉字中的文化韵味,也彰显了每个汉字的份量。
如《澄衷字课》对“政”的阐述,“音正,所以正人者曰政”,又释“政者正也。正国者曰国政,正家者曰家政。引申之凡上所施于下者,皆谓之政。故虽弊政虐政,亦以政称”。不只解释了“政”字的源头,也暗含了编者对政治的认知。再如“议”字的解释也非常精彩:“谓欲事合于义,必群相论议也。因引申为风议谏议之议。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奏;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合于义”三字点出了议之本质,同时还论及了中西方政治制度的不同,给教师的释读空间很大。
这种充满文化意味的释读,在《澄衷字课》中比比皆是。这与澄衷学堂当年倡导的“性灵说”有关,他们认为:“训蒙以开发性灵为第一义。教者了然于口,听者自了然于心”,所以“不必过事束缚,以窒性灵”。所以我们看到,它对大量汉字的释读,既汲取了传统文化的智慧,也有对现代思潮的展现。汉字释读本身,就肩负了新旧传承的文化目的。以这样的教材启蒙,确实能达到伸张心灵自由、培养社会伦理、涵养人格精神的目的。
虽说不能把胡适等人的文化成就,归于开蒙的课本,但以这种方式开蒙,显然对把握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大有益处。朱熹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汉字可以说就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要想渠水清澈,显然需要这样的源头活水。在古人眼中,汉字不只是语言的工具和符号这么简单,而是一个个活着的生灵,有阴阳雌雄之分,携带着祖先与万物的智慧。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表明汉字诞生之初,就是一个能与天地万物沟通的感应空间。古时的人们会在谣谶、测字中,用字形离合来判断未来与天意,求吉避凶。人人都敬惜字纸,认为若乱丢字纸,会亵渎字神,不仅有惜字冢,更有慈善性质的惜字会,专门收焚字纸。
我们常说要重现汉语之美,如何认知汉字,可以说是第一课。汉字不只是简单的象形文字,更是一种表意文字。它点画成文,合文为字,结构灵活,其中既有大量历史和文化信息的积淀,也对天地万物和生命的哲思。汉字构成本身,便蕴含了先祖对文化经验和信息的综合与处理,有对事物直观的描摹,也有对很多抽象概念的感知,用联想、象征、比喻等多种方式,对事物进行观察与思考。所以中国会有“小学”传统,把文字、音韵和训诂之学作为学问的根基。曾国潘说“读书以训诂为主”,就是指要认知汉字中的文化信息。
汉字能存在三千年之久,而且伴随文化进程的发展而成长,还因为在汉字背后,有一个庞大的文化和哲学基础。它相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它相信阴阳相生、虚实互补、物我两忘。汉字就像一群有声有色的生命,在人们的精神世界活着,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色彩与个性,就像图腾一样,让人们从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密码。从鹰击长空到鱼翔浅底,从迅雷惊电到落花飞雪,这些满溢生命动感的事物,在汉字中都只是用简单的线条,就形神皆备地被展现出来了。你只有畅游其间,才能感受到它无限的意蕴,如同一个自成体系的小宇宙。
有着这种深厚文化意蕴的汉字,在今天的语文教育中,只被视为一种工具,可以说是对汉语表达的最大损害。好在有了这本一百多前的《澄衷字课》,重新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对于文字启蒙的重视。很显然,如何在儿童的启蒙阶段,把汉字所蕴涵的历史与文化信息传达给他们,是我们的语文教育者要真正思考的事。如果汉字的教育,仍是与中国文化和哲学的源头是隔绝的,那么想要重现汉语之美,也只能是一个空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04:24 , Processed in 0.07038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