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人文教育堕落史
胡赳赳
百年人文教育堕落史: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澄书》? 《澄书》(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初版于1901年,也就是晚清。胡适称是中国自有学校以来(有别于私塾)第一套语文课本。这套书也是胡适的启蒙书,他对此书感情很深,中年后还专门到上海搜罗此书,评价甚高。这套书能够垫定一个良好的人文教育的底子。民国后,商务印书馆编定《共和国字课图说》和《共和国教科书》,均是将《澄书》作重要的参考资料。 《澄书》的百年流传大抵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晚清,《澄书》多次再版,由于盗版、盗印、改头换面印刷的太多了,它推动了大清律法就“版权法”问题的关注,打击对此书的盗版,这也是它因影响力过大而得来的“特权”;第二个阶段是民国,它几乎影响了后续语文教科书、识字课本从无到有的编订;第三个阶段是简化字阶段,由于历史的隔断和有意的漠视,许多字的意思人们不再寻根问底,从而造成“识字”的偏差,比如《新华字典》解释“巷”,说大的叫街,小的叫巷;而《澄书》解释是直的叫街曲的叫巷。比如有一档电视节目《汉字英雄》,评委让选手写与鸟有关的字,有个选手写“乌”却被三位评委集体说错,而“乌”的本意就是“黑色的鸟”,也就是乌鸦,因为看不见眼睛所以没有一点。在这个阶段中,《澄书》被束之高阁,为收藏家所收藏,罕有流通。 《澄书》是着眼于培养通才的,所以很难界定它是什么性质的书。很具有现在所谓“复合性”或“综合性”的说法。现代社会培养专业人才,但往往专而不“通”。医学院毕业的医生只会开处方、不会打针。一旦脱离医院这个人造环境就会一无是处。我们需要回到常识和通识,不再受蒙蔽。 《澄书》的性质是恢复了对汉字的敬畏,也恢复了汉字的重量,当你了解一个字的“字根”意义时,比如陕西的“陕”为什么叫“陕”、秦国的秦为什么这样写时,你会对历史、对文化、对传统有深切的认知,你不再是孤独的、专横的,而是有传承的,未被割裂的,你是整个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浪花。这无论对重建个体的文化自信还是汉民族的文化自信,都是非常好的启蒙书。《澄书》的历史地位被称作是“百年语文第一书”,它既是最早的学校教材之一,也是最有影响的一种教材之一。《澄书》现在受到越来越多家长、老师、文字爱好者的欢迎,预期其影响还会不断扩大。有论者称《新华字典》和《澄书》对比着看,其优劣就会显示出来。老愚先生则撰文直抨《新华字典》切断了中华文化之根:“在释义过程中,他们一一剔除宗教信仰,刈除想象力及其对万物的热情,强行注入唯我独尊的意识形态染料,由此以来,老祖宗创造的汉字几乎都变成了僵尸。” 老愚说,你从中很难获得多少文化养分,却极易被其扭曲的阐释所洗脑:知道得越多,你就离真知和真相越远;他们刻意隔断字词的历史文化联系,其注释原则是以今日之义为义,今日之用为用,将知识阉割成为死知识,阻断与历史的联系,并阻止你去发生联系;每一个汉字,都变得那么枯燥、乏味。人与历史文化生动、天然的联系,就这样活生生断裂了。 同时他对比阅读《澄书》说:“出版于1901年的这套发蒙之书,洋溢着一股荡涤人心的清新、刚健、自然之风,他教人爱自然、万物以及同类,中西兼容,今古合一,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给予读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烈意识。道德与知识合拍,可谓引导学生进入文明世界的向导。”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在加大对这套书的研究、挖掘、整理、评价工作,这是很值得欣慰的。 这套书共分四卷八册,每卷均为不同内容。首先是体量丰富,那时孩子到十二岁就能认三千多个汉字了;其次是集字有认知和科学依据,相同类型的字放在一起,而且配以精美的图画,这都符合认知规律;书的编排按“六宫格”的形式,由书法家和画家来创作,如今既便是把它作艺术品来看,也是极好的收藏品。有人说这套书难,那是因为没有认真去读过,而且我们的阅读能力也“退化”了。 相比如今的教科书编排,这套书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当时的编书者绝对是发自内心的想为孩子们编一套实用、优美的好书,多多培养几个读书人,让文化不断绝联系。另外也没有那么多外部环境的限制、审批和导向,于是,反而是一套“纯粹”之书。加之当时的编者水平又高,都是国学大师级的人物,在编写儿童教材,想水平低都不可能。 从内容方面看,《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共选三千二百九十一个汉字,这三千多个字,都是常用字,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生物、历史、生活、科学,可谓是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所以可以想像,那时的孩子认完这些字后,其“常识”已经基本具足。我们现在的教材在“常识”性方面不足,常常靠家庭教育来弥补,这对孩子来讲是负担很重的。 不同当下的字典或教科书从简至繁的思路,此书卷一第一个字是“天”,卷二的是“礼”,卷三的是“数”,卷四的是“孕”,我想编者是有意味的。天者,自然也,先做一个自然的人,也就是宇宙公民,即孟子所说的做“天民”,这对于培养一个人的独立人格非常重要。礼者,社会也,人首先是个自然的人,其次才是个社会的人,自然属性是第一属性,社会属性是第二属性,职业属性是第三属生。数,即理解世界的方式,也是《黄帝内经》所传达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孕,则有《易经》之“生生不息”之意,也是对童蒙的期望。我想,这四个字作为四卷开篇,是编者的意味深长。 从这套书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人们的生命观、价值观、爱情观、婚姻观、金钱观、民族国家观、生活观等各种观念。如对“党”的解释,《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曰:“五百家为党,如乡党、党人”;这是对十岁以下,对十一岁以上的更进一步:“周制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闾为族,五族为党;党,朋也,助也,朋助而匿非,则为偏党朋党之党。” 《新华字典》释“京”:“京城,国家的首都,特指我国首都。”《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则曰:“首善之区曰京,北京,京都;大也,京为天子所居,故大之,国朝因前代之旧,以顺天府为京师,为城三重,宫阙壮丽,居民二百万,人烟稠密,冠绝各省。” 《新华字典》释“都”:“首都,全国最高领导机关所在的地方;大城市;姓。”《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释“都”:“天子所宫曰都,大都,都门;总也,美盛也,故以为天子所宫之名。” 天。《新华字典》释义有六:地面以上的高空;自然的;日;气候;季节、时节;迷信的人指神佛仙人或他们居住的地方。《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则曰:“至高无上曰天”,然后对十一岁以上学生这样解释天空——“天积气也,气包乎地,近地者气浓,离地俞远则愈薄。气尽则空,故曰天空。” 物,《新华字典》解释有二:东西;“我”以外的人或环境,多指众人。《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释义为,凡生天地之间者皆曰物,分动物、植物、矿物。 插图七百六十二幅,为此套书另一明显特色,是真正的图文并茂。插图为《点石斋画报》风格。该画报为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由上海《申报》附送,每期画页八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创刊,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停刊,共发表了四千余幅作品,当时参与创作的画家除吴友如和王钊外,还有金蟾香、张志瀛、周慕桥等17人。这些画家多参用西方透视画法,构图严谨,线条流畅简洁优美。点石斋画报多由苏州画师创作,而《澄书》亦如此,由署名为“吴子城”的画师所绘,吴子城可能是集体创作的一个笔名。这七百六十二幅绘画与《点石斋画报》一样,极具收藏与欣赏价值。绘画加上书法,实则书画双璧,很具有高超的人文修养和技法。 现在此书重版,我对其当下价值被发掘、重新被使用等影响传播有过期待。不过目前的热度已经超过我的预料。没想到反响会这样热烈,引来了不小的关注。 时代不同,从教学使用功能来说,这套书是否实际上仍适合投入现今的课堂教学,是个争论焦点。但我想受用者自己,是深有体会的。经典著作有个特点,就是经得起考验,经得起误读,经得起讨论。而且越深入发现越有价值。《澄书》就是这样一部经典。经典是适合任何时候来阅读评鉴的。对《澄书》的研究、整理和发掘工作才刚刚开始。 不止限于语文教育,这套书所折射出的百年前的人文教育状况比当今好。人文教育就是不仅仅教知识,还要教礼仪、教“洒扫庭除”,教认识自然、认识自己,以及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认识到传统的“其来有自”。这一切,都要从如何老老实实地重新认字开始。 现在的字词普及教育比以前明显进步得多,但“识文字”的背后却产生了很多“没文化”的现象。因为时代性和革命性的要求,从阶级斗争过来,我们一笔抹杀了许多原该保存的东西。很像城市化建设,把该保留的建筑也拆除了。 《澄衷学堂章程》倡导“性灵说”:“启蒙以开发性灵为第一要义……不必过事束缚,以窒性灵。”对照今昔的启蒙读物,我们的人文教育本身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异,“进步”与“退步”在互相颠倒。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他自己,而不是灌输或洗脑,不是把学生变成“工具”。这个问题一时半会说不完。教育应该让学生“启蒙”、“恢复觉知”、“重返性灵”,但我们的教育害怕学生“开悟”,害怕学生说“原来我可以这样”。 有学者说,我们当代人在精神气质、文化素养方面离民国那代人渐行渐远了,这是一种说法。但我不太悲观,物极必反。反者,返也。事情总是在划一个圆的,不会一直朝前走。但我们这一代人会承受这一代人的代价,我们享受物质,但也受缚于物质。同时也会播散一些种子,让下一代人去收获。 汉字尤其是繁体字学习状态的凋零,是让不少人长期以来扼腕叹息的一件憾事。目前社会逐渐重视汉字,包括去年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电视节目,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不过娱乐节目,当不得真。有见识的家长,碰到自家孩子中有“读书种子”的,别太限制他,任其自由发展,多读些书,比什么都强。要向以色列人学习。听说犹太人爱书,以色列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图书馆1000所,平均4500人就有一个图书馆,仅450万人口的以色列就有100万人办有借书证。在人均拥有图书、出版社及读书量上,以色列居世界第一。犹太格言:如女儿嫁学者,变卖全部家当也值得;如娶学者女儿为妻,付出所有财产在所不惜。 作家阿城曾经说过,只将中文字视为工具是大错误。但这似乎也是大多数人的普遍错识。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这个根不能被斩断联系。简化字已经犯了一次错误,我们不能再犯第二次了。 我们应该通过“识字”变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为真正具有人格意义上的“人”。识字是个门径,最终是要成为一个“人”,也就是“仁”,完善自我的道德修养。道德上的圆满始终是存在的,且只能以自我要求的方式出现,如果一旦要求他人,则具有某种优越感,而这已经是不道德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通过自我圆满说话。通过理解字的本义,我们跟祖先发生了联系,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对道理、道德、德性也发生了新的觉知,这个过程,就是文化共同体慢慢复苏的过程。因为“人”既是个体,也是整体。 (题签:陈丹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