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法国“高考”为何重哲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9 23:28: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法国“高考”为何重哲学  2012年04月05日  作者:赵畅   来源:解放日报
  在中国,数学和语文尤其外语高分者最风光。在法国,却是哲学拔头筹引人注目。哲学考什么?考如何思想。比如2011年法国中学会考哲学试卷的论题之一:“平等是不是自由的威胁?”这种考试不是考技能,而是考你学了哲学后的思想状态。法国中学会考相当于中国的普通高考,通过可直接进大学。但要进名校,如国家行政学院、综合理工学院和高等师范学院等,都需另外考试。尤其高师文部选拔人才,不看数学多少分,而看哲学考试是否出类拔萃。
  将语文和数学放在哲学考试之后,是因为它们属于技能。而思想比技能重要,毕竟思想决定行动,思考带来进步。一位圣哲说过:“哲学是思想的源泉,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试想,文艺复兴时期的启蒙大师,如果不是把思想融进作品中,能够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吗?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普遍联系的,都是运动着发展着的。以这样的观点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我们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看世界如此,看人生也是一样。人是改造世界的主体,人类的内心要比宇宙还大,比大海还不平静。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一个人要活得明白,就必须用自己的头脑去观察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人都是哲学家。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现今读点哲学,并非是为了要当哲人,而是要品味深藏在其中的心灵鸡汤,来怡心养神。
  学哲学,目的在于用哲学。用哲学,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求我们以开阔的胸襟与思路,去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借鉴经验、创新方法,深入实际、注重实践。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期,许多人抛弃了似乎与生活无关的哲学书籍。可人生就是这样:你选择了浮华,注定要失去思想的崇高;你出没于喧嚣,注定会使你的灵魂陷于焦躁。迷恋哲学的人,他们必然具备一点豁达、勇敢、睿智和博爱;实践于工作和生活,他们必然勤勉、开拓、务实、超越。
  想起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一战刚刚结束,社会财富迅速积累,人们压抑已久的消费欲望得到释放。于是,其典型肖像便是“一个瘦到有些病态的美女,穿着貂皮大衣,戴着高档配饰,手里叼一根烟”。而上世纪60年代,美国越战正酣,年轻人反对战争,拒服兵役,他们走上街头,勇敢地表达自己追求和平的愿望。于是,其典型肖像换作“骑着机车的年轻人,穿着全是破洞的牛仔裤,骑摩托车开遍天涯海角”。正如媒体人郭宇宽所言:“美国60年代的年轻人,不把任何一种代表现行管理的符号视为强悍,不把权力和金钱放在眼里。在他们看来,谁摇滚玩得好,谁机车开得快,谁能懂哲学,谁才最牛……一些学者甚至很自豪地告诉我,我是60年代的人,60年代精神决定了我今天的精神气质,并支撑起了我一生的事业。这让我十分感慨,美国60年代精神在半个世纪后依然兴盛。”暂且不说美国“60年代精神”其价值如何,但其至少从一个侧面为我们理解哲学的真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哲学不是空泛的道理,它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它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契合社会和人们崇仰的伦理道德、理想追求、精神操守。
  哲学很枯燥,哲学书远没有文学作品那样吸引人;哲学很神秘,以致于让很多人觉得它高深莫测。其实,哲学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在生活中,在工作上。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但要知道,接触了哲学,并不就是懂了哲学,更不能说就会运用哲学。哲学是“明白学”,许多事情只有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哲学是“智慧学”,学了哲学可以使人更加聪明。哲学是一把 “万能钥匙”,只要你信任它,运用它,它就会帮助你随时随地开启智慧、人生和工作之“锁”。(赵畅)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14:11:20 | 只看该作者
对比:一道考题看中美“高考”差异
“华人管理教育第一人”、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博士后余世维先生在中国各大名校做培训的时候常常讲这么一个故事:“我在中国读高中的时候,有这样一道考题:成吉思汗元太祖的继承人渥阔台在哪一年牺牲?最远打到哪里?我到现在都记得,最远打到匈牙利旁边的亚德利亚海岸。”   “但是我到美国以后才知道,美国世界史这条题目是这样考的:成吉思汗的继承人渥阔台,当初如果没有牺牲,欧洲会发生什麽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予以分析。”
  很多中国留学生都回答不上来。结果有个美国学生是这样回答的:“如果成吉思汗的继承人渥阔台没有牺牲,那么就不会有黑死病。如果没有黑死病,神父跟修女就不会死亡。神父跟修女如果没有死亡,就不会怀疑上帝的存在。如果没有怀疑上帝的存在,就不会有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如果没有文艺复兴,西班牙和南欧就不会强大,西班牙无敌舰队就不可能建立。如果西班牙不够强大,意大利不够强大,奥匈帝国就不可能存在。”
  老师一看,说:棒,全班第一名,分析得好,A!其实这道题老师也没有答案,更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大家都要开动脑筋运用知识去思考。 中美教育差别在哪里?那就是美国教育非常注意启发学生的思考,而国内的教育则过于注重记忆性和教条化。
  对此,留美专家表示:其本质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不同,应试教育的目的是在培养“考生”,而素质教育是在培养“学生”。在教学上,培养“考生”是把“有问题”教成“没有问题”,以“学会”为目的来探寻并解释已知世界;培养“学生”是把“没有问题”的教得“有问题”,以“会学”为手段的探索未知世界。
  国内高考注重考察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孩子吸收知识的学习行为和接受能力,要想取得好成绩多学、多练、多记、多考。美国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创造性、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学习的基本功是多看、多问、多想、多干。因而在选取人才的标准上,中国是划定统一的分数线,成绩决定一切;美国是对学生在校成绩、TOEFL和SAT成绩、课外活动及申请材料的全面考察。
  从畅销书《留学去美国》收录的16个成功案例中可以看出,美国大学录取时不仅看学生的学术能力和考试成绩,还要看学生的领导能力、写作能力、工作经验、是否参与什么组织,志愿者服务、义工工作、艺术才华等等,以及具有一些未来可以使他们成为领导者的独特气质。
  总之,中美“高考”及录取标准的差异,实质是中美教育指导思想的差异,而这恰恰是中西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考察,中国高考侧重“知识量”的考察,能力考试占的比例不大。国内高考是长久以来持续至今的考试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毕竟要考虑到中国的国情。专家表示,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高考,也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留学,无论是选择国内上大学还是去美国深造,都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来选择。但一旦确定留学意愿后,就要早规划、早准备,注重从自身生活自理能力、心理素质和自控能力等多方面提高自己,出国留学本身就是对个人综合能力的一个全面考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6 18:43 , Processed in 0.20334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