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63|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燃烧生命激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4-28 22:46: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燃烧生命激情

——1997年~2001年教研学步实录

孝南区教学研究室 管季超

开头闲话:①闷睡了整整五天
  兴冲冲来到区教研室报到。(要知道“研究”两个字对于钟情于业务工作的人该有多美妙的吸引力)我想总是挨船下篙,人尽其长比较好,自己在区直重点初中担任语文教研组长多年,积累的直观感受不少,于是向领导要求参与语文教研,这也是教委汪主任应允过的,没想到领导命我担任音乐美术教研员?!
  音乐美术作为业余爱好是一桩乐事(我自小喜欢唱唱画画,兴趣较为广泛),正儿八经当工作是无论如何也不敢想的。于是乎申述理由、大发牢骚,心理对抗。胳膊哪能扭过大腿,况且教委副主任也回头帮着“做工作”,几句“好话”一听,就将工作接下来了。再一问,教研室音美《大纲》、教材、以往教研活动记录、教师现状资料片纸无存。于是赶紧到区直学校借教材、借《大纲》,望着借来的堆如小丘的教材,头都大了。专职教师调查表收上来,心已凉到冰点。再与城区几位才出校门二三年的“科班教师”打一照面,蹦出句话来能把你噎死:“管老师,你不晓得,这不叫画‘粉’了,水彩就是这么画”,“管老师,我听说您语文教得蛮好”。潜台词当然是:“音乐美术教学恐怕您还不懂”。
  只管管转发市室的文件,“批发”一下活动信息吗?不甘心!指导帮助老师吗?又如“猫吃刺猬”,不知何处下嘴。
  苦恼中,我整整闷睡了五天。
  ②一群农村音乐美术教师的表上附言让我落泪
  到办公室,翻看农村音乐美术教师在调查表附言栏中写的话,眼泪止不住流下来。一位女老师说她工作6年了,还没有出校门参加过一次教研活动,她担心靠师范时的那点东西能否支撑下去;一位男老师中师时是音乐班的班长,分到一所偏远的农村中学,学校没有任何音乐教学器材,他在自己有限的工资(还常拖欠)中拿出钱来买了一个小录放机,给学生上音乐欣赏课。……
  ③站直了,别趴下!
  老师们殷切的话语,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是从青年教师走过来的,青年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生活境况我感同身受,“占着茅坑不拉屎”不是我的性格,仅凭“岗位角色”说话,长期当外行混日子,更不屑为。我暗下决心:“站直了,别趴下!”就是为了这些在清贫困顿中不泯敬业之志的青年教师,我也必须将个人的得失放在一边,从零开始,演好新的人生角色。
 
 一、以竭泽而渔的气魄搜集教研资料
  目标明确,自学劲头就有了。我将室内同仁手中所有教研书刊全部借来,没日没夜地看。教材、《大纲》,硬着头皮看。1993年到1997年间《中国教育报》涉及教研、艺教的文字全部分类整理、剪贴。
  原国家教委教基〔1990〕013号文件《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室工作的若干意见》让我第一次明确了教研室的主要工作职责,简而言之就是“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松滋县教研室王世发先生谈教研员工作特点的一段话对我启发甚大,王先生说,“教研员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参谋和助手,是学校教师的良师益友,是教学改革、教改实验、教育科研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教研员在全面贯彻方针、传播教改信息、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质量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王先生还概括出教研员工作特点之“五性”:一、服务性;二、研究性;三、指导性;四、群众性;五、导向性。真要名实相符,不容易呀!
  十多年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启示我,非科班出身,没有艺术课教学实践的人担负教研工作,更离不开理论指导。先搭起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再深入课堂可能收效更快。
  我开始以竭泽而渔的气魄搜集教研资料,在市室刘万一同志的关照下,我几乎翻遍了市室的全部藏书藏刊:孝南城区稍大点的学校图书室,全部“扫荡”了一遍。国内目前公开发行的几种儿童美术报刊我都收藏了从创刊号起各期;内部出版的报刊也托各地友人尽力搜集;从初任音美教研员时第一次看到一整套美术教材,到现已购藏国内外二十余套美术教材;依北京春雨书店《图书目录》,基本买齐了近年公开出版的几乎全部儿童美术教育类专著;经由各种渠道索购的内部图书(画册)百余本;常见的几种省级教育杂志近十年的全部音美论文都作了浏览……
  我的烟瘾很大,一天一包以上,基本上抽的二三元一包的,朋友们笑称我写的文字是正宗“槐荫”文学;已有4年没有添置大件家当,来了客人要到对门借凳子坐。人或讥我为寒酸书呆,我一笑了之。教研员这碗饭不是那么好吃的,教师队伍中卧虎藏龙,如果不能站在一个视野开阔的理论制高点上,是没有多少发言权的。况且那种“俸去书来”,“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比坐真皮沙发、穿光鲜的衣服还要叫人受用!
 
 二、“抓两极”的研究方式再显奇效
  教中学语文时,我摸索出一套研究方法,姑且名之为“抓两极”的方法。一极是投身实践,成天和学生在一起摸爬滚打,看他们怎样思考,怎样作文;一极是当“追星族”,通过书信往来,上门求教等方式与国内语文教育界一流高手建立直接联系,看他们关注一些什么问题,有什么重要见解。“弄斧班门”才能求得真经。
  把这样的方法拿来搞美术音乐教研,再试不爽,立显奇效。
  一方面,我以自己正读小学的儿子为师,逐日对其作“个案式”的观察分析,儿子从4岁半起画了至少3000张习作,我就有了一套完整的第一手资料(孩子现已发表画作20余幅,我也已经开始系统总结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儿童美术启蒙教育方法),对儿童学画的规律心知肚明,再看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书刊,立刻就能分辨哪些是真知灼见,哪些是故弄玄虚。
  另一方面,我遍访目前国内最为活跃,学术影响最大的儿童美术教育专家,人见我有立雪之诚,晤对之间,似也有些见解,少不了指点一番。得通人指授,节省我不少“摸黑走夜路”的瞎工夫。譬如1998年在武汉音乐学院参加“湖北省中小学音乐美术学科带头人培训班”学习时,陪着琵琶大师刘德海的胞弟、上海著名小学音乐教师刘德昌先生到水二小去讲课,话到投机,引得刘先生趁着酒兴道出不少千金难买的高论。
  近年我三次自费赴京访学,中国少年儿童造型艺术学会副会长、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主编、著名儿童美术教育家杨景芝教授每次都赠我新著;国家教育部专家讲学团成员侯令老师两次建议我研究工作从搜集资料,“述而不作”开始,再到“述而有作”,形成完整理论体系;中国美术家协会儿艺委主任杨永青老先生74岁高龄,对我关爱有加,每信必复,两次慨赠日本、台湾教材各一套,还引荐我与台湾美术教育界几位名家建立学术联系;澳门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陈美玉女士在广州会议上初识时即建议我买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一书,后又来信,开列相关书目,并寄来她的博士论文以为参鉴……拜师佳话,难以尽举。您想,既得名家前辈沾溉,眼界怎不为之一阔。
  四年间,我自费参加全国性儿童美术学术会议五次,顺便考察了各地十多所少年宫、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全国儿童美术教育界活跃人物都混了个脸儿熟,一般教研员、教师得不到的资料和信息我可以很容易得到,《国家美术课程标准》从研制到定稿的运作过程通过参与其事的专家几乎同步了解。更重要的是在接触中全方位地浸染名师大家的品格、气度,得其治学门径。
  人不就是活一个“精气神”,活一个格调气度么!
 
 三、从不敢独自听课到应邀开学术讲座
  教研员的“主战场”应该是课堂,教研工作“无土栽培”是不行的。广大教师的教学经验要我们去及时总结,教学常规要我们去推动落实,青年教师教学中的困惑要我们去帮助解除……,深入学校,深入课堂;听课、评课、“盘课”是教研员的本职主业。
  刚接任音美教研员时,我不敢一个人去听课,害怕说外行话或者谈不出道道儿损害教研室的群体学术形象,于是约请了一位音乐专业毕业的老教师与我同去,课后总算凑了几句话说,无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话”。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谁也免不了有尴尬。如能超越自我,达于新境,尴尬事未尝不可化作趣事轶闻。置之死地,常获新生,我深信此理。
  四年后的今天,我在工作中逐步总结出教学视导中“望闻问切”的基本路数。每有学校约请听课,必于课前作好案头准备,时间来得及,还要问问授课教师的教学设想;听课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揣摩教师的教学思路,边听边形成评课意见;一俟课毕,即主动提出让尽可能多的同志旁听评课,借机会讲一点教研信息,指一些方向性的问题,尽可能展开来谈,力求给老师们一隅三反的启发。
 也许是我评课时话冷心热,直率坦诚,好学上进的青年老师识我性情,“铜碗豆”般的耿介个性渐为人知,邀请讲课的地方也多起来:
  ——1998年应朱湖农场教育组之约为该场老师星期集训讲《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
  ——1999年和2000年两次应毛陈镇中心小学之约开专题讲座,讲《小学习作教学创新问题》,讲稿摘要刊于市报。
  ——2001年3月中旬,为区实小语文教师讲《教研小论文写作问题》;3月31日,为全区150余名各科教师再讲论文写作问题,讲稿刊于《孝南教研》首期。
  ——2001年8月再一次应朱湖教育组之约,为暑期“中青年教师培训班”开两个专题:①《教学设计与教案编制》;②《小学语文<新大纲>与教学改革》
  ——2001年9月27日,应祝站教育组之约,为全镇小学教导主任讲《中小学课程改革大趋势及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2001年10月19日,应航天一小之请,开专题讲座《课程论与校本课程散论》
  ——2001年10月22日,应西湖中学之请,开专题讲座《教研论文写作例话》。
  ——2001年上半年,应聘为“孝南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讲师团”成员,在区电大为“新教师岗前培训班”讲《教育法规》、《师德修养与青年教师成才之路》两门课。
  ——2001年下半年,应聘“孝感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讲师团”成员,申报讲题为①《多学科视野中的小学语文教学》;②《小学语文教师论文写作导论》。
  ——2000年7月,担任湖北美术出版社《小画家》杂志社举办的“全国儿童美术教育研讨会”专家论坛现场主持。2000年10月,担任河南《少儿画苑》举办的“全国儿童美术教育专家论坛”学术主持。
  ——2000年3月,在市艺教会年会上讲《我所知道的国内外教材编制情况》,出示实物资料甚富。
  2000年底,接受孝感电视台《生活完全关注》栏目专访,就儿童美术教育回答记者提问。
 
 四、《小画家》杂志栏目编辑工作给了我更广阔的学术视野
  1997年和1998年,我两次参加省室组织的美术教研活动,一有发言机会辄痛陈美术教育时弊,多为逆耳之言,为人侧目;1998年6月,我在参加“湖北省中小学音乐美术学科带头人培训班”学习时,湖北美术出版社查加伍先生(时任教材编辑室主任,现任副社长)约我到社里交谈,他想听听我对该社创办《小画家》杂志的建议,也许是“无知者无畏”的胆气,也许是语文教师较善词令的外在优势,也许是我的一两点愚见引起了先生共鸣,也许是应了“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那句话,只有数面之缘的查先生当场邀请我参与筹办该杂志,将已分解到各位编辑的栏目划出几个让我负责筹划组稿,我建议增设《我们的老师》(名师介绍)栏目,查社长也欣然同意,并即委我执编。
  查先生代表社里发给我特约责任编辑聘书,又驱车来孝与我长谈。诚意若此,敢不效命?!于是我在工作之余积极投入到创办这份全国发行的双月刊的编辑工作中。经过三年多的运作,这份刊物已经成为全国儿童美术教育界广为人知的名刊,由我创意执编的栏目也成为其中最有光点的骨干栏目。
  借助为该刊组稿的便利,特别是编“名师介绍”栏目的机会,我又“假公济私”,向各地名家搜集了不少难得一见的资料,与美术教育界实力人物广结善缘,家里的电话费常常居高不下(幸得有一位通情达理能过苦日子的老婆,不然早就“后院起火”),但在函电交驰之间也时有令人惊喜的开悟。
  我真诚地感谢湖北美术出版社诸位同仁和各地的作者,是他们给了我广阔的学术视野,让我的人生有了别样的体验。1999年和2000年,河南《少儿画苑》丛刊和甘肃《中国校园书画》报(内刊)一聘我为编委,一聘我为特邀副主编,虽没有做多少实质性工作,也增强了我工作的信心。
 
 五、活跃艺术课教研气氛更需要“金点子”
  我在东门中学当班主任和校团委书记时,总喜欢把班团活动搞得花样迭出,比如那时“活力28”的洗衣粉广告天天上电视,我带的班级是二(七)班,就在校运会时打出“活力27”的牌子,至今老同事们提及,还引为趣谈。
  艺术课在目前无疑是“弱势学科”、“冷门学科”,要活跃艺术课教研气氛,鼓舞士气,更需要“金点子”:
  ——1997年6月,“孝南区艺术教育研究会”得到区教委、区教研室领导支持,正式成立,将全区所有热心艺教的基层领导、专兼职教师囊括其间,成立会成为我区教研一时盛事。
  ——1997年~2001年我们以“艺教会”名义组织了“全区首届中小学师生书画大赛”、“百双眼睛看教研写生画展”、“城区首届小学生现场美术赛”、“第一、二届音乐美术教师论文竞赛”、“全区首届书法教育研讨会”等十余次有一定影响的活动;2000年又策划成立“孝南区少儿画院”,“画院”活动时不少家长也来旁听。
  ——4年间,向省内外推荐发表中小学生美术书法作品百余幅,三篇教师论文推荐刊发于省级以上书刊;与《孝感晚报》联手推出我区学生美术作品专版三期;我区重要的艺术课教研活动均有媒体报道。
  ——2001年3月,我受室领导委托,全权独立运作《孝南教研》首期(小学教研专号),在封二、封三集中刊发“艺教会”活动图片和会员作品。
  ——我区每次大型艺术教研活动,征得室领导同意后,我们都约请市美协、市书协、相关媒体(我是市美协、市书协常务理事,《孝感日报》连续三年的模范通讯员,与同道较熟)的人士到场,以壮声势。
  作为一个“弱势学科”,工作要很好地展开,离不了单位领导的支持,4年间,晏谨主任参加了艺教方面各次大型活动,惠予支持。区教委分管教研的副主任汪少华同志作为区艺教会会长也多次参加活动。
 
 六、写作是最好的思考
  初任音美教研员时,我为自己出身语文教师苦恼,初步找到艺术教研工作的感觉以后,这种独特的知识结构背景似又成为最大优势:评课时可以旁征博引以为佐证,表述也较为生动易懂;青年教师写了论文,可以当仁不让,面改面谈;研究中一有感悟可以即刻形成文字,定格思维火花;读书阅刊,一目十行,提要钩玄,甚见轻松;与各地艺教界人士交流,一封文质两得的尺牍胜过盖公章的介绍信……
  4年间,我除为杂志配写文字外,还写了些美术评论、书法评论、通讯报道、访学日记等长长短短的文字。语文本行未废其功,艺术教研的学术底气愈来愈足。
  “写作是最好的思考”。我先后应约挂名东门中学校刊《百草园》、书院中学校刊《书院》、毛陈镇小校刊《红蜻蜓》,新铺镇小校刊《柳笛》顾问。虽属内部交流小刊,也是与一线教师交流的窗口,我也乐意为其写稿,光《红蜻蜓》一刊就连载了4篇。
  
  结语:说几句掏心窝的话
  以上所述,都是尽的本分。四年学步,跌跌撞撞,总算熬过来了。工作中的缺点与疏漏显而易见,所得到的与付出的似乎也不成比例。
  站在新的起点,思绪因梦想而轻盈,神情因期待而凝重。人生不过百年,总要为社会发些光热,活着才有意义。我会真诚地对待生活!
(2001年10月)


[ 本帖最后由 马建军 于 2008-4-28 23:08 编辑 ]
2#
发表于 2008-4-28 22:53:21 | 只看该作者

补注

旧稿,存其旧貌。记个人历史
3#
 楼主| 发表于 2008-4-28 23:11:01 | 只看该作者
文中两个错字修改,不知对否?
1、我是市美协、市美协常务理事---我是市美协、市书协常务理事
2、一封文质两得的尽牍----一封文质两得的尺牍
4#
发表于 2010-11-5 09:09:14 |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0-11-5 09:10:01 |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0-11-5 09:11:26 |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1-8-19 23:12:20 | 只看该作者
教研员专业化的现实道路

 2010年04月06日 作者:刘合荣  来源:人民教育

  ● 刘合荣

  当前,学校层面的改革和教师专业化步伐正在加快,而现有的与课程科目相匹配的教研工作机制却明显滞后。上世纪末以来,相关呼吁和激烈讨论已经很多了,现在,我们应该有一些行动上的积极响应。

  教研转型的关键在于教研员专业化

  在实践过程中,有的教研室急于摆脱困境,想在短期内抓几件大事,给上级和自己一个交代,这种紧迫感和使命感值得肯定。但是,教研室转型或者振兴,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靠几件突击性的工作无济于事,只有卧薪尝胆和十年磨一剑的战略思维才能解决一些实质问题。

  这个战略思维的关键在于抓教研队伍建设,扎扎实实地推进教研员专业化进程,而教研员专业化实质上是要提升其基本素养。以往,我们对教研员提出的基本素养要求,不外乎是人格魅力、职业道德、团结协作精神、躬行于教学实践的态度、教学工作经验、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科研能力等,这些是依据经验提出来的。

  而今,教育事业发展了,教育过程的理性含量提高了,对教研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既要强调继承基本的成分,更要强调时代特征,强调科学依据。

  因此,我们有必要展开自我反思:对于国家有关素质教育的大政方针和系统工程,教研队伍的整体领悟水平到底如何?这个要求远远高于以往时代“吃透某学科教材教法”的要求,也高于领悟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于学校特色发展、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校本研修内容和形式设计、教学模式更新改造、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材使用和素材处理、三维课程目标的落实、教学反思,对于学生的厌学苦学、学习方式和策略、心理困惑、生涯定向等问题,我们的教研队伍是否都深切关注和思考过?!

  显然,能不能站到时代的高度,一方面与我们追求的工作目标或眼界高低有关,另一方面又取决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研员学习态度的优劣和使命感的强弱。这些要求一目了然地摆在那里,但是经常被熟视无睹。

  曾有学者指出,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则主要取决于其教育科学素养,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素养。对于在课堂上执行教学任务的教师尚且如此,那么对于作为“教师的教师”的教研员来说,教育科学素养的高低基本上可以说是我们是否有资格开口指导别人的关键。

  一个缺乏教育科学素养的教研员,难以运用、检验、提升和建构教育理论,既不能为教育理论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又不能利用理论去解释和透视教育实践中的困惑和难题。一个知识观和课程观落后的教研员,或者一个对教学的本质和基本规律没有领悟的教研员,绝对不会引导教师去关心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

  如果一名教研员对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之间的相互支撑、渗透与融合的关系缺乏认识,他就不会认识到中小学各门课程之间的教学在目标和任务上是相通的,就不能理解三维目标是怎样提出来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语文教研员就不会关注数学、品德、历史、艺术等学科的教学,更不会提炼出各门课程在协调育人的系统工程中的共同要素和共通原理。

  因此,笔者认为,当今的教研员应该具有的比较理想的专业素质结构是:具有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具有一定学历层次的专业结构,让教育科学素养在专业工作中发挥中枢制导作用,将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统统归附于教育专业。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教研队伍的专业结构改造,使其转变成为一支视野开阔、学术层次较高、能够胜任新时期教研工作转型要求的专业队伍。
8#
发表于 2011-8-19 23:13:09 | 只看该作者
当然,除了上述教育专业素养的新要求以外,对教研员来说,宽厚渊博的人文科学素养和学术功底也非常重要。一名具有良好的文史哲和自然科学文化底蕴的教研员,能够站在一个人文和科学的制高点上俯视一切教育问题和学科教学问题,能够从不同的学科视角理解教育如何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更善于运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思维方式研究教育中的疑难问题。这样的教研员更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更能改进教研工作的现状。

  教研管理应走向学术化、项目制

  事实上,教研员专业化远远不只是一般教研员的问题,也不能把教研工作落后的责任一味推卸到教研员头上。问题更多出在教研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和领导智慧上。因此,教研管理人员既要有高于教研员的专业化水平,又必须具备足够的领导改革的创新能力和智慧。这涉及到如何才能实现教研工作管理方式和运作机制的创新。

  首先,学术化管理必须取代行政管理。教研室的职能不能只定位在管理上,研究、指导和服务才是教研室真正应该努力做的工作。没有研究,便失去了指导人家的基本资格,如果丧失了这个资格,哪怕是最殷勤的服务也不会有人问津。

  教研室内部管理模拟行政的工作方式绝对是误入歧途,年复一年地处理杂务,却不能静下心来专心研究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现实问题和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拿不出一些证明自己学术声望的成果来,怎么能叫研究室呢?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会怎样看待我们呢?高等学校、其他教育科研机构的同仁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怎么看呢?

  教研室的学术化管理需要形成一个相应的机制。至少要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学术管理组织对各省、市的教研工作把脉,这个组织也可以与现行的“教研行政管理”体制并存,可以在省、市范围内用严格的学术标准来遴选组成人员,将他们作为教研队伍的“院士”和“专家共同体”,行使学术研究活动的决定权和学术水平的评判裁决权,牵头组织代表前沿水平的基础教育学术研究,生产出一流的教研成果并广泛示范和推广应用,使最先进的教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先进生产力。

  我们相信,如能真正调动这个组织和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教研学术环境和重视业务的氛围,其对教研创新、转型和教研队伍的专业化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必须推行教研工作机制社会化,让所有教研员走出办公室,到学校一线去找业务指导和服务的项目订单。教研水平有多高?课题研究成果是否受欢迎?需求者说你行就行,不行就不行。医院实行挂牌门诊,科研部门找工程项目订单,同理,教研室也不妨将自己的研究、指导和服务有计划、分步骤地推向教育需求方。

  实际上,不少教研室在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干好干坏一个样,甚至让潜心研究、具有真才实学并对教研室学术建设有贡献者边缘化,只有借助项目制才能解决这样一些问题。

  第三,应该按照新课程纲要的课程体系改造、更新教研室内部结构,设置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核心的学科课程研究、综合课程研究等相应的科室,重新规划工作职责和研究领域,依靠重点课题项目和中心工作牵动协作与分工研究。如果仍然沿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学科课程设置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体育、音乐、美术等小部门,则难以形成拳头产品和教研队伍的综合实力。

  教研员如何寻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实际上求生存的问题是求什么样的生存的问题,是只求生存不求发展,还是先求生存再求发展,还是靠主动转型求生存求发展?这里面都存在一个群体心理问题、职业态度问题。过分依靠制度扶持求生存,依恋旧的教研工作方式,必然没有出路,而继续存在的合法依据和合理前提还要靠我们自己去发现和创造。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教学研究室)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10期)
9#
发表于 2011-8-19 23:13:58 | 只看该作者
“聚焦:今天怎样做教研员”系列之四

做真爱学科教育教学的教研员

——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视角

  教研员与一线教师是一个共同体,从平等的角度,从共爱教育教学的角度,我觉得教研员做好这样三件事非常重要:

  一、教研员应该是“教学案例巨星”。

  先来看一看姜仁仙在《哈佛毕业典礼没有雨》一书中怎样评价哈佛商学院:

  自1920年哈佛商学院将案例教学方式作为核心教育课程以来,近90年时间,该学院80%以上的课程以案例方式进行教学,年均研究出800篇新案例,这些案例在不同课堂被不断利用,许多案例经常被引证及广为流传。

  MBA学生在校两年间要接触500~700个案例。该学院教授、学生是如何理解案例教学的?案例教学是彻底的归纳教育方式;案例教学方式的力量在于促使人思考;案例教学会把知识倔强地印在人的头脑里;案例教学没有标准答案,不教内容,只教方法;案例教学不要怕与别人想法不一致,讨论中的攻击不是罪过,无论多么犀利的批判,都不是对个人的人身攻击、人格亵渎,只是对某种意见的看法;每一个案例整理得很详细,有帮助理解的附录,但每一个案例总感觉缺少什么,这是案例的独特之处;学生接触案例,首先要缜密思考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最后陈述自我解决方法……

  看到这些文字,我首先想到我国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至今不知道哪所师范院校有着类似的案例教学。从某种角度来说,师范院校的非案例教学现状较长期地影响了教研员的工作方式。

  当下各学科教研员到底有多少案例可以呈现在中小学教师的面前?很多中小学教师与我一样没有明确的答案。比如语文的课文解读,问题很多,这也是各级语文教研员非常清楚的事。而这几百篇课文的正确解读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质量,这也是教研员们的共识。如何恰当解读每篇课文?就一篇篇课文分别做出精彩案例,对于一个区域来说,不应该是多么困难的事,但目前还没有听说哪个教研员带领着当地语文老师做这个案例库。像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写字等均缺少精品案例。再比如数学教学,陈省身大师提出“数学好玩”已经有好多年了,笔者听过好多常态数学课,总的感觉是教师教得不好玩,学生学得不好玩。而至今没有发现,哪里的教研员以“数学好玩”为主题,建立数学教学案例库。

  教研员应该是“教学案例巨星”,也完全有可能成为教育教学行业的“巨星”。因为教研员在专业上是优秀的,他们还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最有机会听到国内外质量不同的观摩课、评优课、常态课(当然,其中也不乏作秀课);必须要到中小学校去,到课堂中去,必须与很多老师交流研讨;必须出若干试题……有了这样的条件,不把自己做过的数以千次计的听、看、思、议转化成案例,实在是非常可惜!这也说明当下一些教研员的确缺少案例意识,缺少根据当地教师实际情况、教师的不同需求分类做好若干案例的思维。

  现在,引领和组织当地教师建立好教学案例库并非难事,教研员完全有时间、有能力创建一个互动型教学案例博客平台。如果每一个教研员都能带领当地的教师团队建立起这样的博客群,几年、几十年坚持做下去,必然是教育上的幸福事,教师的幸福事,学生的幸福事!

  二、教研员应该有个“相约星期二”。

  “相约星期二”已经成为学术研讨的代名词。它是个非常好的平台,每周在固定的时间,由一位主持和一群参与者就某个问题进行几个小时的真切研讨,这是一个令人憧憬的世界,教师们想推开那扇门,走进那个殿堂。

  1. 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共同锻炼思维。

  1994年,年逾七旬的美国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施瓦茨身患重病,逐渐失去活动能力。病重期间,他与他的学生托马斯?米奇?阿尔博姆相约每星期二上一堂课,直至1995年去世。在14个星期里,他们谈到了人生的许多组成部分: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爱,如何面对恐惧,如何面对家庭,以及感情及婚姻,金钱与文化,衰老与死亡等。米奇在莫里死后将老师的醒世箴言缀珠成链,冠名《相约星期二》。

  莫里以其深刻的思想、宽阔的胸怀、独特的交流方式,带给读者极大的感染和震撼,同样也给予我们前所未有的启示。读完这14堂课,每位读者都会知道人生应该不断地讨论和思考,而“相约星期二”则是锻炼思维的最佳方式之一。教研员们也应与老师们一起讨论、思考和锻炼思维,解决教育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2. 以成就更多“地道的教师”为目标。

  这本书还让我们明白,莫里的努力和执著不是为了让自己作为一名教授如何出色,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加地道的人。什么是“地道的人”?“地道”一词本身有为人合乎一定的道德规范的意思。而一位称得上地道的人,肯定是德高望重,有自己的终身事业,对待他人民主平等,有大爱大善,能组织一个共同体并经常讨论碰撞,能在自己所属的那片天地中有感召力,并且让绝大多数人佩服。“相约星期二”就是一个综合展示地道之人的好平台。

  一个和谐、民主、自由、规范的“相约星期二”一定要由地道之人来主持、组织,并且具有让参加者成为地道之人的目标。如果把“地道之人”换成“地道的教师”,进而换成“地道的教研员”进行深入思考,一些很少参与或者从未主持、组织过“相约星期二”的教研员一定会有深刻的思考和自省。

  3. 通过冥想找到精彩的话题并进行研究。
10#
发表于 2011-8-19 23:14:37 | 只看该作者
 有人套用诗人波普的一句诗“人类的正当研究便是人”说,教育教学的正当研究也应该是人,教研员进行的学科教学的正当研究必然也是人。有了这个本质的认识,从事教育研究的幸福感油然而生!而一位教研员要想把“相约星期二”搞好,一定要做个了不起的观察者,一定要在冥想上下功夫。事实上,教研员的观察力、冥想力都是很强的。

  当下,各地教研员每学期都要安排、参与数次活动,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教研员不与老师相约的,但将这些活动与“相约星期二”相比,大多比较随意、一言堂,可以说是一种“形式主义”。

  4. 创造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教育奇迹。

  中小学各学科的教研员如果能够在当地搭建一个“相约星期二”的平台,就一定能在自已教育教学生活的区域中创造生命力极强的教育奇迹。“相约星期二”其实就是主题化讨论,人的成长是不能离开讨论的。而当今世界,教育上运用讨论创造世界奇迹的是意大利的“瑞吉欧教育理论体系”,特别著名的学校就是迪亚纳学校,这所学校原是三流的学校。10年间,他们每天坚持一个小时的讨论,校长与教师们共同讨论每天的教学得失,明天的课怎样教得最好,放弃传统的备课,结果产生了这一理论。这是讨论改变一所学校的经典案例。中小学各学科教研员假如每周与当地老师相约,就教育教学上的诸多问题进行一两个小时的争论,坚持10年、20年,只要坚持做了的教研员,就会有让人们震惊的答案。不去做、形式主义地做、做几个星期就放弃的,肯定不会有让人满意的结果。

  中小学的各门学科需要讨论的话题太多了,每个县市都有很多学校,每一年,每所学校就某门学科某个话题与教研员“相约星期二”,很容易做到。我们应该共同坚信,只要教研员与老师们共同做下去,教育奇迹一定会接踵而至。

  三、教研员应该用一生爱自己的事业。

  让我崇拜的教研员有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张庆、高万同、高林生、孙景华等,从这几位老人身上,我学到了如何用一生爱自己的事业。虽然他们早已从教研员的位子上退了下来,但他们没有停止对小学语文的教学研究,没有停止大量的阅读与写作,没有停止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已近古稀之年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特级教师张庆先生,高度近视,这两年生病在家,还完成了30万字的语文教育思考。这几位老人用一生爱小学语文教育,他们特别尊重、喜爱年轻教师,值得一线教师学习,也值得所有教研员学习。

  一生爱着学科教育教学的教研员,一定是个读书者,一定会用一生去读书。教研员为什么要大量阅读,不必赘述,每位教研员都非常清楚。

  一生爱着学科教育教学的教研员,一定是个研究者,一定会用一生去研究。各地学科教学参差不齐,如果教研员都不深入研究,当地的学科教学不可能向前整体推进。有两个例子值得教研员们思考:

  例一:哈佛大学的莱特教授研究过“为什么有些学生在哈佛的经历很成功,而有些学生却不行呢?”这是一个既平凡又不能忽视的问题。在长达16年的研究中,莱特教授先后采访了1600多名哈佛学生,最后写出了主题为“合理安排时间、主动和教授接触、混合选课、选读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多的课程、组成学习小组、经常写作、学习外语、培养业余爱好、遇到问题不要逃避”的《大学生活快乐指南》。

  中小学各个学科诸如这类平凡而不能忽视的问题相当多,比如语文学科,为什么有的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有的学生却姿势错误,几年甚至一生也无法改变;为什么有的学生害怕写作;为什么学生课外阅读量那么少……面对这些问题教研员要不要大量采访师生、学校领导、学生父母,最后拿出一个有说服力的东西来?

  例二: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先生写过一篇《元也里可温教考》的文章,陈先生为了搞清《元史》中不时出现的“也里可温”这个词的含义,把210卷的《元史》全部读了一遍,把所有“也里可温”的条目全都抄录下来,然后把蒙古白话写成的《圣旨碑》和其他元代书籍里有关“也里可温”的材料进行参证,终于发现“也里可温”就是元朝基督教各种派别的总称。这也是陈先生“竭泽而渔”治学方法的一个例子。

  用今天的眼光看“竭泽而渔”,恐怕选择“竭泽”者不多了。很多人说,这个时代的人变得越来越浮躁了。我们的教研员是否远离了浮躁,是否愿意借用这一治学方式来研究学科教学?

  一生爱着学科教育教学的教研员,一定会带领当地教师研好课、备好课、上好课。现在各地教研员每年都要检查教师的备课。在备课方面,全国教育报刊均做过讨论,但现在还是问题多多。上课前认真备课的少了,把别人的教案抄到自己备课本上的多了,简简单单、潦潦草草地为了检查而去备课的多了,上完课才把教案补上的也大有人在。面对这种种现象,我想再说说张庆先生。张老师最近在家教起小孙子、小孙女,给孩子讲《论语》。对于张老师来说,讲《论语》是小菜一碟,但张老师每次给小孙子、小孙女上课都要备课,都要查找大量资料,一个一个字地查阅,写出几页纸的教案,确保“上课”质量。这没有人检查,也不需要任何检查。这是个经典的例子,教研员可以此来引领教师备课,教师也可从中学到自己该怎么进行备课改革。而对教研员来说,每一次研讨活动,也应该有着这样的准备,“永远不打无准备之仗”不应该是一句空话、大话、套话。

  一生爱着学科教育教学的教研员,一定会用一生来创造幸福。教研员是智者,对自己的幸福都有着明确的答案。一名优秀的教研员应该思索、实践,让自己所属区域的师生幸福指数提高。相信所有的教研员都在为当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幸福而努力,让自己成为师生共同成长中的创造者和引领者。

  (高子阳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17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9:06 , Processed in 0.09358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