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燃烧生命激情
——1997年~2001年教研学步实录
孝南区教学研究室 管季超
开头闲话:①闷睡了整整五天
兴冲冲来到区教研室报到。(要知道“研究”两个字对于钟情于业务工作的人该有多美妙的吸引力)我想总是挨船下篙,人尽其长比较好,自己在区直重点初中担任语文教研组长多年,积累的直观感受不少,于是向领导要求参与语文教研,这也是教委汪主任应允过的,没想到领导命我担任音乐美术教研员?!
音乐美术作为业余爱好是一桩乐事(我自小喜欢唱唱画画,兴趣较为广泛),正儿八经当工作是无论如何也不敢想的。于是乎申述理由、大发牢骚,心理对抗。胳膊哪能扭过大腿,况且教委副主任也回头帮着“做工作”,几句“好话”一听,就将工作接下来了。再一问,教研室音美《大纲》、教材、以往教研活动记录、教师现状资料片纸无存。于是赶紧到区直学校借教材、借《大纲》,望着借来的堆如小丘的教材,头都大了。专职教师调查表收上来,心已凉到冰点。再与城区几位才出校门二三年的“科班教师”打一照面,蹦出句话来能把你噎死:“管老师,你不晓得,这不叫画‘粉’了,水彩就是这么画”,“管老师,我听说您语文教得蛮好”。潜台词当然是:“音乐美术教学恐怕您还不懂”。
只管管转发市室的文件,“批发”一下活动信息吗?不甘心!指导帮助老师吗?又如“猫吃刺猬”,不知何处下嘴。
苦恼中,我整整闷睡了五天。
②一群农村音乐美术教师的表上附言让我落泪
到办公室,翻看农村音乐美术教师在调查表附言栏中写的话,眼泪止不住流下来。一位女老师说她工作6年了,还没有出校门参加过一次教研活动,她担心靠师范时的那点东西能否支撑下去;一位男老师中师时是音乐班的班长,分到一所偏远的农村中学,学校没有任何音乐教学器材,他在自己有限的工资(还常拖欠)中拿出钱来买了一个小录放机,给学生上音乐欣赏课。……
③站直了,别趴下!
老师们殷切的话语,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是从青年教师走过来的,青年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生活境况我感同身受,“占着茅坑不拉屎”不是我的性格,仅凭“岗位角色”说话,长期当外行混日子,更不屑为。我暗下决心:“站直了,别趴下!”就是为了这些在清贫困顿中不泯敬业之志的青年教师,我也必须将个人的得失放在一边,从零开始,演好新的人生角色。
一、以竭泽而渔的气魄搜集教研资料
目标明确,自学劲头就有了。我将室内同仁手中所有教研书刊全部借来,没日没夜地看。教材、《大纲》,硬着头皮看。1993年到1997年间《中国教育报》涉及教研、艺教的文字全部分类整理、剪贴。
原国家教委教基〔1990〕013号文件《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室工作的若干意见》让我第一次明确了教研室的主要工作职责,简而言之就是“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松滋县教研室王世发先生谈教研员工作特点的一段话对我启发甚大,王先生说,“教研员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参谋和助手,是学校教师的良师益友,是教学改革、教改实验、教育科研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教研员在全面贯彻方针、传播教改信息、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质量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王先生还概括出教研员工作特点之“五性”:一、服务性;二、研究性;三、指导性;四、群众性;五、导向性。真要名实相符,不容易呀!
十多年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启示我,非科班出身,没有艺术课教学实践的人担负教研工作,更离不开理论指导。先搭起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再深入课堂可能收效更快。
我开始以竭泽而渔的气魄搜集教研资料,在市室刘万一同志的关照下,我几乎翻遍了市室的全部藏书藏刊:孝南城区稍大点的学校图书室,全部“扫荡”了一遍。国内目前公开发行的几种儿童美术报刊我都收藏了从创刊号起各期;内部出版的报刊也托各地友人尽力搜集;从初任音美教研员时第一次看到一整套美术教材,到现已购藏国内外二十余套美术教材;依北京春雨书店《图书目录》,基本买齐了近年公开出版的几乎全部儿童美术教育类专著;经由各种渠道索购的内部图书(画册)百余本;常见的几种省级教育杂志近十年的全部音美论文都作了浏览……
我的烟瘾很大,一天一包以上,基本上抽的二三元一包的,朋友们笑称我写的文字是正宗“槐荫”文学;已有4年没有添置大件家当,来了客人要到对门借凳子坐。人或讥我为寒酸书呆,我一笑了之。教研员这碗饭不是那么好吃的,教师队伍中卧虎藏龙,如果不能站在一个视野开阔的理论制高点上,是没有多少发言权的。况且那种“俸去书来”,“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比坐真皮沙发、穿光鲜的衣服还要叫人受用!
二、“抓两极”的研究方式再显奇效
教中学语文时,我摸索出一套研究方法,姑且名之为“抓两极”的方法。一极是投身实践,成天和学生在一起摸爬滚打,看他们怎样思考,怎样作文;一极是当“追星族”,通过书信往来,上门求教等方式与国内语文教育界一流高手建立直接联系,看他们关注一些什么问题,有什么重要见解。“弄斧班门”才能求得真经。
把这样的方法拿来搞美术音乐教研,再试不爽,立显奇效。
一方面,我以自己正读小学的儿子为师,逐日对其作“个案式”的观察分析,儿子从4岁半起画了至少3000张习作,我就有了一套完整的第一手资料(孩子现已发表画作20余幅,我也已经开始系统总结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儿童美术启蒙教育方法),对儿童学画的规律心知肚明,再看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书刊,立刻就能分辨哪些是真知灼见,哪些是故弄玄虚。
另一方面,我遍访目前国内最为活跃,学术影响最大的儿童美术教育专家,人见我有立雪之诚,晤对之间,似也有些见解,少不了指点一番。得通人指授,节省我不少“摸黑走夜路”的瞎工夫。譬如1998年在武汉音乐学院参加“湖北省中小学音乐美术学科带头人培训班”学习时,陪着琵琶大师刘德海的胞弟、上海著名小学音乐教师刘德昌先生到水二小去讲课,话到投机,引得刘先生趁着酒兴道出不少千金难买的高论。
近年我三次自费赴京访学,中国少年儿童造型艺术学会副会长、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主编、著名儿童美术教育家杨景芝教授每次都赠我新著;国家教育部专家讲学团成员侯令老师两次建议我研究工作从搜集资料,“述而不作”开始,再到“述而有作”,形成完整理论体系;中国美术家协会儿艺委主任杨永青老先生74岁高龄,对我关爱有加,每信必复,两次慨赠日本、台湾教材各一套,还引荐我与台湾美术教育界几位名家建立学术联系;澳门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陈美玉女士在广州会议上初识时即建议我买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一书,后又来信,开列相关书目,并寄来她的博士论文以为参鉴……拜师佳话,难以尽举。您想,既得名家前辈沾溉,眼界怎不为之一阔。
四年间,我自费参加全国性儿童美术学术会议五次,顺便考察了各地十多所少年宫、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全国儿童美术教育界活跃人物都混了个脸儿熟,一般教研员、教师得不到的资料和信息我可以很容易得到,《国家美术课程标准》从研制到定稿的运作过程通过参与其事的专家几乎同步了解。更重要的是在接触中全方位地浸染名师大家的品格、气度,得其治学门径。
人不就是活一个“精气神”,活一个格调气度么!
三、从不敢独自听课到应邀开学术讲座
教研员的“主战场”应该是课堂,教研工作“无土栽培”是不行的。广大教师的教学经验要我们去及时总结,教学常规要我们去推动落实,青年教师教学中的困惑要我们去帮助解除……,深入学校,深入课堂;听课、评课、“盘课”是教研员的本职主业。
刚接任音美教研员时,我不敢一个人去听课,害怕说外行话或者谈不出道道儿损害教研室的群体学术形象,于是约请了一位音乐专业毕业的老教师与我同去,课后总算凑了几句话说,无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话”。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谁也免不了有尴尬。如能超越自我,达于新境,尴尬事未尝不可化作趣事轶闻。置之死地,常获新生,我深信此理。
四年后的今天,我在工作中逐步总结出教学视导中“望闻问切”的基本路数。每有学校约请听课,必于课前作好案头准备,时间来得及,还要问问授课教师的教学设想;听课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揣摩教师的教学思路,边听边形成评课意见;一俟课毕,即主动提出让尽可能多的同志旁听评课,借机会讲一点教研信息,指一些方向性的问题,尽可能展开来谈,力求给老师们一隅三反的启发。
也许是我评课时话冷心热,直率坦诚,好学上进的青年老师识我性情,“铜碗豆”般的耿介个性渐为人知,邀请讲课的地方也多起来:
——1998年应朱湖农场教育组之约为该场老师星期集训讲《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
——1999年和2000年两次应毛陈镇中心小学之约开专题讲座,讲《小学习作教学创新问题》,讲稿摘要刊于市报。
——2001年3月中旬,为区实小语文教师讲《教研小论文写作问题》;3月31日,为全区150余名各科教师再讲论文写作问题,讲稿刊于《孝南教研》首期。
——2001年8月再一次应朱湖教育组之约,为暑期“中青年教师培训班”开两个专题:①《教学设计与教案编制》;②《小学语文<新大纲>与教学改革》
——2001年9月27日,应祝站教育组之约,为全镇小学教导主任讲《中小学课程改革大趋势及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2001年10月19日,应航天一小之请,开专题讲座《课程论与校本课程散论》
——2001年10月22日,应西湖中学之请,开专题讲座《教研论文写作例话》。
——2001年上半年,应聘为“孝南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讲师团”成员,在区电大为“新教师岗前培训班”讲《教育法规》、《师德修养与青年教师成才之路》两门课。
——2001年下半年,应聘“孝感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讲师团”成员,申报讲题为①《多学科视野中的小学语文教学》;②《小学语文教师论文写作导论》。
——2000年7月,担任湖北美术出版社《小画家》杂志社举办的“全国儿童美术教育研讨会”专家论坛现场主持。2000年10月,担任河南《少儿画苑》举办的“全国儿童美术教育专家论坛”学术主持。
——2000年3月,在市艺教会年会上讲《我所知道的国内外教材编制情况》,出示实物资料甚富。
2000年底,接受孝感电视台《生活完全关注》栏目专访,就儿童美术教育回答记者提问。
四、《小画家》杂志栏目编辑工作给了我更广阔的学术视野
1997年和1998年,我两次参加省室组织的美术教研活动,一有发言机会辄痛陈美术教育时弊,多为逆耳之言,为人侧目;1998年6月,我在参加“湖北省中小学音乐美术学科带头人培训班”学习时,湖北美术出版社查加伍先生(时任教材编辑室主任,现任副社长)约我到社里交谈,他想听听我对该社创办《小画家》杂志的建议,也许是“无知者无畏”的胆气,也许是语文教师较善词令的外在优势,也许是我的一两点愚见引起了先生共鸣,也许是应了“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那句话,只有数面之缘的查先生当场邀请我参与筹办该杂志,将已分解到各位编辑的栏目划出几个让我负责筹划组稿,我建议增设《我们的老师》(名师介绍)栏目,查社长也欣然同意,并即委我执编。
查先生代表社里发给我特约责任编辑聘书,又驱车来孝与我长谈。诚意若此,敢不效命?!于是我在工作之余积极投入到创办这份全国发行的双月刊的编辑工作中。经过三年多的运作,这份刊物已经成为全国儿童美术教育界广为人知的名刊,由我创意执编的栏目也成为其中最有光点的骨干栏目。
借助为该刊组稿的便利,特别是编“名师介绍”栏目的机会,我又“假公济私”,向各地名家搜集了不少难得一见的资料,与美术教育界实力人物广结善缘,家里的电话费常常居高不下(幸得有一位通情达理能过苦日子的老婆,不然早就“后院起火”),但在函电交驰之间也时有令人惊喜的开悟。
我真诚地感谢湖北美术出版社诸位同仁和各地的作者,是他们给了我广阔的学术视野,让我的人生有了别样的体验。1999年和2000年,河南《少儿画苑》丛刊和甘肃《中国校园书画》报(内刊)一聘我为编委,一聘我为特邀副主编,虽没有做多少实质性工作,也增强了我工作的信心。
五、活跃艺术课教研气氛更需要“金点子”
我在东门中学当班主任和校团委书记时,总喜欢把班团活动搞得花样迭出,比如那时“活力28”的洗衣粉广告天天上电视,我带的班级是二(七)班,就在校运会时打出“活力27”的牌子,至今老同事们提及,还引为趣谈。
艺术课在目前无疑是“弱势学科”、“冷门学科”,要活跃艺术课教研气氛,鼓舞士气,更需要“金点子”:
——1997年6月,“孝南区艺术教育研究会”得到区教委、区教研室领导支持,正式成立,将全区所有热心艺教的基层领导、专兼职教师囊括其间,成立会成为我区教研一时盛事。
——1997年~2001年我们以“艺教会”名义组织了“全区首届中小学师生书画大赛”、“百双眼睛看教研写生画展”、“城区首届小学生现场美术赛”、“第一、二届音乐美术教师论文竞赛”、“全区首届书法教育研讨会”等十余次有一定影响的活动;2000年又策划成立“孝南区少儿画院”,“画院”活动时不少家长也来旁听。
——4年间,向省内外推荐发表中小学生美术书法作品百余幅,三篇教师论文推荐刊发于省级以上书刊;与《孝感晚报》联手推出我区学生美术作品专版三期;我区重要的艺术课教研活动均有媒体报道。
——2001年3月,我受室领导委托,全权独立运作《孝南教研》首期(小学教研专号),在封二、封三集中刊发“艺教会”活动图片和会员作品。
——我区每次大型艺术教研活动,征得室领导同意后,我们都约请市美协、市书协、相关媒体(我是市美协、市书协常务理事,《孝感日报》连续三年的模范通讯员,与同道较熟)的人士到场,以壮声势。
作为一个“弱势学科”,工作要很好地展开,离不了单位领导的支持,4年间,晏谨主任参加了艺教方面各次大型活动,惠予支持。区教委分管教研的副主任汪少华同志作为区艺教会会长也多次参加活动。
六、写作是最好的思考
初任音美教研员时,我为自己出身语文教师苦恼,初步找到艺术教研工作的感觉以后,这种独特的知识结构背景似又成为最大优势:评课时可以旁征博引以为佐证,表述也较为生动易懂;青年教师写了论文,可以当仁不让,面改面谈;研究中一有感悟可以即刻形成文字,定格思维火花;读书阅刊,一目十行,提要钩玄,甚见轻松;与各地艺教界人士交流,一封文质两得的尺牍胜过盖公章的介绍信……
4年间,我除为杂志配写文字外,还写了些美术评论、书法评论、通讯报道、访学日记等长长短短的文字。语文本行未废其功,艺术教研的学术底气愈来愈足。
“写作是最好的思考”。我先后应约挂名东门中学校刊《百草园》、书院中学校刊《书院》、毛陈镇小校刊《红蜻蜓》,新铺镇小校刊《柳笛》顾问。虽属内部交流小刊,也是与一线教师交流的窗口,我也乐意为其写稿,光《红蜻蜓》一刊就连载了4篇。
结语:说几句掏心窝的话
以上所述,都是尽的本分。四年学步,跌跌撞撞,总算熬过来了。工作中的缺点与疏漏显而易见,所得到的与付出的似乎也不成比例。
站在新的起点,思绪因梦想而轻盈,神情因期待而凝重。人生不过百年,总要为社会发些光热,活着才有意义。我会真诚地对待生活!
(2001年10月)
[ 本帖最后由 马建军 于 2008-4-28 23:08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