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论散文姿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15 19:47: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论散文姿态
岩风 三明日报2004年6月21日


  我要说的是散文创作的角度和态度,我把这种“度”叫着散文的姿态。今天的文学已走向多元化,我们要听到的是多种声音,文字的更大可能性。现在人们重新反思杨朔的散文、余秋雨的散文,他们的文字成为散文发展进程的一个“符号”,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模式”的记忆。现在,去崇拜某一个人的文字现象越来越少了,大家都在做有益的探索,寻找另一种可能,甚至去冒险追求散文个性写作的边缘化。

  散文的姿态,我认为有三种情况,一是高姿态,二是低姿态,三是中间状态,或者说对等姿态。
  上世纪80年代应该是小说的年代,出现一种叫“伤痕文学”的小说,比如:路遥、叶辛、王蒙、张贤亮等是伤痕文学的代表。90年代开始,散文才真正热起来。包括小说家、诗人等其他门类的艺术家都开始了散文创作。不管是小说家、诗人的散文,还是小女人散文、都市快餐散文,散文的主流姿态没有改变,那就是高姿态的文字。高姿态的文字是站在高处向下面对着文字,作者往往凌驾于文字之上,把对事物的深刻领悟提炼出来,散文主题突出,文字明显带有指导色彩。这种文字思想含量大,拔高了文字层次地位。高姿态的散文作者主观意识很强,文字容易出现硬伤,容易因思想重复走向空洞和虚无。至直今日,这种散文仍旧是主流派,大家把她称为重磅散文,是为厚重智性的文本。这类文字,我个人喜欢李国文和朱以撒的。他们的散文在大气厚重内部留下一个夹缝,通过这个夹缝,让人看到一种诗意的存在,他们个人没有把思考完成,而是留给了读者,给读者一个重新认识的机会。例文有,李国文的《唐朝的声音》、朱以撒的《时光之砂》。

  低姿态散文调子比较低,作者仰视着文字,写作意识注重原生态的挖掘,审美的角度在改变。低姿态对事物不轻易作出判断,她尊重写作对象的自然表象,作者的在场感突出,时间呈现对低姿态写作者很重要。这类散文看过去柔软而笨拙,有人称为是“趴在地上的写作”。新疆作家刘亮程在1999年做过试验性写作因此成名,成为二十世纪最后一个散文家。近两年写的比较到位的是浙江作家马叙,马叙以流浪人那种姿态,写了许多杂乱的生活场景,比如,写路过的某个村庄,城市里的一条街,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他的散文名词概念很多,用名词去冲击阅读。现在,许多网络散文写手也开始走向低姿态。低姿态相对客观,个人思想远离文字,我们更多的是看到文字流露出来的事物的本质部分。低姿态带着原始性格,因此这种文字把握不好,就会显得单薄脆弱。低姿态散文发展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许多散文作家为之付出努力和牺牲。中间姿态散文,山西作家张锐锋、北京的周晓枫以良好的状态创作着,他们在考虑长篇散文写作,像小说那样写长达数万字的散文。比如,张锐锋的《算术题》和《火车》,在2003年中国的散文创作中有着重要地位的周晓枫散文《我们的身体是个仙境》。

  几年来,我阅读了大量当代散文作品,印象深刻的不多。记忆下来的有史铁生的《我与地坛》,1999年的刘亮程散文,徐迅的《皖河散记》,作家朝阳在2003年的散文力作《哭丧》和杨绛的《我们仨》等。

  青年文学评论家谢有顺有这样一句话:“最好的散文多数不是出于专职散文家之手,好的散文一定是心灵的奇迹和语言的意外收获。”作为普通一位散文写手的我感同深受。比如,沈从文的《湘行散记》、鲁迅的《野草》,都是好散文的典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11:20 , Processed in 0.10752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