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静:一个诗意流彩的女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3 15:47: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苏静:一个诗意流彩的女孩(上)




陶继新




  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先生真可谓“慧眼识才女”,2003年以特招的方式将苏静揽至自己的门下。金秋9月,原本是青岛市嘉裕关学校小学教师的25岁女孩苏静,就成了苏州大学的一个在读硕士研究生。人称苏静是一位特殊的幸运女孩,但我同时认为,朱永新先生也是一位幸运的导师。因为苏静是非凡的,卓越的。从两年前对她采访以来,又听了她许多次讲座。先进的教育理念,诗化的教学语境,颇富文学色彩的语言,都在其口若悬河而又不假雕凿中沛然而出,令众多教师乃至专家匪夷所思而又敬佩莫名。苏静加盟朱永新先生的麾下,无疑对其扉声全国的新教育实验又点燃了一种异样的亮色。



开掘学生内在的诗化潜质



  教学不足一年,学生就能背诵诗文百余篇,论诗赏诗,侃侃而谈,甚至两分钟内便可轻松赋诗一首。学习不仅没了心理的负担,反而成了审美愉悦的体验与生命价值的体认。
  这是一个教学“神话”,创造这一“神话”者就是时 年23岁的苏静。
  既无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没有名师的指点;但她拓展了孟子所言“人皆可 以为尧舜”的内涵与外延,大胆地演绎出了“我的学生个个富有诗才”之说。在她看来,人的潜能是一个有待开发的丰富矿藏,只是人们平时将其投入沉睡状态而已。唤醒和激发这种潜能,便会还人类一个巨大的惊喜。
  但“沉睡”并不是轻易可以“唤醒”的,寻找最佳契合点,当是直达目的的第一要义。
  苏静老师是一个对古典文化尤其是诗词曲赋情有独钟的人,在她看来,中国人本身就具有一种天然的浪漫情怀与经典风尚,正所谓“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而优秀的古诗文恰恰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心性情趣和审美追求,彼此形成一种天然维系与内在联系。所以用古诗文激发学生内蕴的想象力,让他们感受凯蒂猫、流川枫之外的另一方神奇时空,即与孩子们心魄相系的古诗文的独特美质,学生的诗才就会如春日春风里的绿树红花一样绚丽灼人。
  但遥远时代古诗文的深长意蕴与信息时代孩子的耳之所听、口之所说、心之所想已经相距十万八千里,而且压抑个性天性的不少师之所教、家之所育将孩子意欲飞扬的才思已经封死。所以,“思接千载”,即兴赋诗,对孩子们来说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孩子的诗才潜质沉之愈深,就愈需为师者的深度开掘。年轻的苏静,就肩着责任与自信,走进了开掘诗才潜质的宝矿之中。
  正如创业者始艰一样 ,开初读诵古诗并未得到学生积极的回响,甚至在学生学诗中出现过“相对无语,惟有泪千行”的窘迫情状。但苏静信手拈来的古诗词妙句,给课堂教学送来的一缕诗意的春风。渐渐地,学生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苏静老师产生了须仰视才见的敬慕之心,并生发了向师学诗的心理趋动。可以说,老师的诗才成了开掘学生诗才潜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诱因。

  课堂上,偶有学生用上一两句诗词,苏静老师便大加褒扬,从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向学生注入这样一种信息:老师喜欢和欣赏学诗诵诗的孩子,腹有诗书可以受到同学们的青睐与赞扬。同时,苏静老师又通过讲诗词故事、诵诗接龙、出游诵诗等形式激发学生背诗的积极性。她还把男女生组成两个棋逢对手的诗社,男的名曰“青云斋”,女的名曰“兰若轩”。每个诗社都想胜过对方,对阵赛诗场景呈示激烈而又精彩的特殊景观。此时,读诵古诗词,已经成为 学生的最爱,成为其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如果只是停留在读诗背诗的层面,还只是在教学古诗的浅层次徘徊,学生内蕴的诗才潜质还会萌而不发。苏静的高明之处,就是在学生如火如荼的背诗热潮方兴未艾之时,不失时机地将赏诗融贯其中,使学诗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她与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赏论诗作,课下也聚在一起唇枪舌战地“激扬文字”。激赏名诗者有之,对名人佳句说不者也也有之;赏论古诗文者有之,评说学生作品者亦有之。孩子们既崇拜自己满腹经纶的老师,又与老师有着一种亲密无间的姐妹情谊,所以“当仁 不让于师”的情景也时有发生。这时候,苏静老师总会笑个开怀:“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生之谓也。”学生则在老师的赏识中,有了更高的论诗赏诗热情。论不完的诗,苏静老师就随身携带,于休息时间推敲琢磨,第二天再与孩子们海阔天空论诗作。于是,论诗赏诗又成了学生一个精神生活的栖息地,大家突然发现:诗词王国里竟然如许精彩纷呈。



  古代先生教学生读诗诵诗,也教学生作诗,如果哪个学生不会作诗,那真的是有辱师门。现在老师教学生学诗,却对作诗望而却步,就连有的考试也明文规定“诗歌除外”,所以 学生对于作诗已经不存幻想了。苏静老师认为,作诗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挥洒才思 的生命体验。在学生背诗达到相当数量与赏诗达到一定水平时,作诗就成了水到渠成之事。她从不经意间发现学生的一首课文诗起,颇富鼓动性地向学生发起了作诗动员令。真可谓“ 一石激起千层浪”,作诗号令得到了群体的响应。有课堂上作诗赏诗的争相诵唱,也有休息 时作诗对诗的各抒其怀;有“青云斋”与“兰若轩”“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擂台比试,也有 三四人自称一派推杯换盏的独特景观。作诗,成了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和生命追索,成了乐 在其中的一种精神享受与审美体验。



  这时候,苏静老师发现一个令她惊喜不已的现象:当步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境界时,学习主体内蕴的潜能将会呈示出美丽无比的色彩,将会施放出取之不尽的巨大能量。古有“李白斗洒诗百篇”的描述,以及曹植“七步成诗”的记载,有了半年多诗文熏陶与有着作诗激情的学生们,岂是平庸之辈?苏静老师认为自己的学生照样可以立马赋诗。她决定对学生进行限时作诗的训练,从起初的一节课到最后的两分钟。奇迹产生了:两分钟作诗不仅成了现实,而且诗作还有流光异彩的美。诗界神童,并没有因为时光流向当代而潜踪隐形,只是不少的人在善意与无意中泯灭了孩子的诗的灵性而已。给学生提供一个诗兴大发的最佳氛围,让优秀的诗文素养驶进孩子的心境世界,就会有一批情调高雅、即兴赋诗的新新诗人脱颖而出,再现诗词大国的辉煌。



  当人们谅诧于苏静老 师特殊的诗教时,她却认为自己只不过是在将学生还归生命本位的自然之举。她说,孩子们背诗、赏诗、作诗,正像花丛中的蝴蝶自由自在地飞转,树林间的小鸟婉转地歌唱一样,是一种生命的快乐;但如果将蝴蝶与小鸟放置于无色透明的玻璃罩里,它们就会四面碰壁,品尝失去自由的悲哀。热爱学习应该是人的生命本性,个体通过学习掌握人类的本质力量,由此体验人生的自由境界,正像蝴蝶的自由飞转和小鸟的快乐鸣唱一样。但如果背离和扭曲孩子的自然天性,通过片面和强制性的要求和行为,迫其学习许多味同嚼蜡的东西,势必给学生心灵深处埋下畸形发展的胚芽。因为这样他们是在像玻璃罩中的蝴喋小鸟一样演绎着心理受创的悲剧。所以苏静老师说,她只是将自然天性还给了孩子,将其处于沉眠状态的巨大潜能唤醒了而已。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诗词歌赋在其间闪烁着耀眼的辉光。引导他们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并走进仿写和创作诗歌的王国里,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是顺其天性的一条自由之路。
    乐学与开发潜能是一双同胞姐妹 ,读诗背诗与写诗也是一脉相承。学习主体乐学,潜能才能真正开发,才思方可尽情挥洒;腹有诗书经伦,才能够妙笔生花。而乐学的环境与氛围又必须由教育者提供与创设,而能够提供与创设这种环境与氛围者,又必须拥有“学生个个都是诗才”的教育理念。而苏静老师崭新的教育理念和大胆创设培养诗才的氛围,便是我们如何科学地诠释“教学”与“学习”的一个生动而又客观的注脚,也是“苏静现象”的一个“源头活水”吧。
2#
 楼主| 发表于 2011-9-3 15:48:18 | 只看该作者
苏静:一个诗意流彩的女孩(下)



陶继新



追索属于苏氏个性的精神自由



  从外表看,苏静非常随和。是的,她在许多问题上可以迁就人,即使是别人错了她自己对了,她都能够一笑了之。为了朋友,她可以将自己手中极为紧要的任务放下,义不容辞地奔赴而去。所以,她的妈妈说,苏静的一个弱点就是不会拒绝。但是,人往往有两面性,苏静在教学上,却守持住了自己的个性,而且很会拒绝,并且敢于拒绝。


  在她进入青岛嘉裕关学校半年多时,她有幸被选中参加青岛市新教师的比武大赛。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按照惯例,她要接受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导,课型也是“钦定”的。她承认,在准备过程中,她确实从老教师中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但由于课型不适合她更有效地挥洒自己的教学个性,就在出课前一周时间,她毫不犹豫地向郭青伟校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要么另起炉灶,自选课型,自己备课;要么放弃这次开课的机会。在一般人看来,这绝对是一种“不识抬举”和“不知天高地厚”的行为。好在郭校长有大将风范,他了解苏静,看着苏静毅然决然的情态,他大手一挥:“就按你说的办!”就这样,苏静就开始了她的“古诗长廊”的教学准备工作。出人意料的是,在高手如云的比武中,她轻取一等奖的第一名。


  这令我们思考一个常见的问题:某人出课,必须有名师指点,众人帮抚,并经过马拉松式的演练之后,方才可以纷墨登场。事实上,已经成了“集体思想”的再现。个性不要说,表演的成分也是随处可见。但苏静就保持了自己的教学个性。她说,在教学上,她追求属于自己个性的自由精神。因为这是不失却其本真价值的一种个性。这就是苏静,一个有着自己教学主见的年轻教师。这一点弥足珍贵。


  我们的年轻教师,往往是尊重老教师有余,自己的主见不足。这甚至成了中国的一个“优秀传统”。但正是这样一个优秀传统,使得许多本应崛起的年轻人沉寂下去,乃至终生不起。这种悲哀延续至今,余音未绝。苏静在这方面给我们的启示可谓深远至极。


  苏静是一个诗化的女孩,她更适宜于进行诗教。所以,她没有因为统编教材而放弃诗教,而且将诗教拓展与放大,以至将其成为一种班本课程。在教学中,有固定教材,更有非固定 教材;有教学思路,却是教无定法,教学机制随处可见。听她的课,最令人拍案惊奇之处,几乎都是显现在一些突发事件中。就说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重点部分“送灵车”时的一 段教学场景吧--


  学生争相回答“周总理,我们永远怀念您”时,一个十分调皮的学生轻声插言道:“不就是玩完了吗?”同学们纷纷向他投去反感的目光,但也有的禁不住笑出声来。好不容易营造出来的悲哀氛围即将功亏一篑,苏静老师并没有去批评这位学生,而是不动声色地说:“的确,人固有一死;但死的意义却一样吗?大家一定知道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吧,他的死能和秦桧一样吗?”“不一样!”孩子们齐声答道。“为什么?”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此时,苏静老师挥 笔在黑板上写下“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联句,然后作以解释。尔后,苏静 老师又写下了文天祥的千古绝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时候,已经有 几位平时博览群书的学生要求自己解释诗义了。随后,苏静老师又引用和解释了“人固有一 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和“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等相关诗句。此时此刻,孩 子们已经激动万分,立即把这些诗句抄写在常备的《课堂偶拾》上,并不由自主地默诵起来 。此后苏静老师又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与黑板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孩子们顿时说出了许多诗句:“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时候,苏静老师又将孩子们的思路拉回到课文中来,请刚才那个 调皮的同学再谈谈对课文“灵车渐渐地远去”了的理解。他的脸红了,忽然,他提高声音说 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总理虽已逝,千载有余情。”顿时,全班响起了 一阵热烈的掌声。于是,苏静老师趁热打铁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收集赞美古今英雄的诗作并做课文感怀诗一首。第二天,孩子们确实给了她一个相当精彩的回应,一首首课文 诗争相送到了讲台桌上。对于学生来说,自创课文诗的过程,便是一个深入研读课文、把握课文内涵,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周总理的伟大形象悄然矗立在了孩子们的心里。


  这种课,是苏氏之课,有人试图 仿效学习,结果大都东施效颦。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者缺少苏静的文学功底,不是“腹有诗书”;二是不适宜于自己的教学个性。就苏静而言,她也不是全知全能者,她在教学一般性的说明文议论文时,就不如教学富有韵味的诗歌时神采飞扬。所以,她选定的班本课程是古诗词,因为这有利于发挥她的特长,张扬她的个性。她甚至将诗化教学向更宽的层面推展,使诗文成为师生间信息交流的一种有效载体。她期末为每一位孩子所写的评语,都巧用了诗词名句,以诗样的语言,抒写诗样的年华。几十篇评语篇篇都是短小精悍的散文诗,让你对它有一种割舍不下的留恋。苏静老师称这些评语叫“我心中的你”,在拉近与孩子们的心理距离的同时,让他们感受老师向自己娓娓叙说内心的真诚。其间浓浓的诗意和行云流水般的形象表述,令胸有诗书情调的学生自然和老师达成一种内在的默契。苏静老师的许多对学生的溢美词,蕴藉着她对孩子们的由衷欣赏,也昭示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我的学生最好,我的学生美丽无比、潜力无限,我为我的学生深感骄傲!”将学生视作发展的主体、成功的群体以及和自己心息相通的美丽天使,诗意盎然的教学过程就都成了一种心灵的放飞与乐在其中的精神享受。而学生则在轻松愉快的人文环境中,释放潜在的智慧,感受学习的幸福,获取意想不到的成功。


     但目前的不少教师,缺失的就是苏静式的教学个性,缺失的就是苏静的文化底蕴。但如果没有教学个性,穷其一生,也只能是芸芸众生中的教书匠一个。如果缺失文化底蕴,就不可能达到高层境界。所以,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就要像苏静一样在不断地加强自身文化修养之时,大胆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来。因为这是一条自由精神之路,是一条走向成功之路。


  刚与苏静打过电话,她说自己初入苏州大学,就已为她那浓浓的文化氛围所吸引。相信数年之后,从自古名士荟萃的苏州市,蜕化出一个更富文化韵味与思想内涵的才女来。
3#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17:37:33 | 只看该作者
诗教视野下的有效课堂

――听苏静老师报告有感/李志欣

http://blog.cersp.com/7939943/1406465.aspx

  听苏静老师的报告,感受她独特的人格魅力,欣赏她新颖的教育视角。她那敏捷的思维,流畅的语言,精美的措辞,坦诚的话语。我想,都会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使我们不得不为她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古典文化的特质所折服。在报告中,苏老师的自然而贴切的引用,行云流水般的演说,使我们在享受中无不为之惊叹,同时也让我深切的体会到语文的诗意离不开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的教师是不可能使这种诗意弥散于语文的课堂教学之中的。同样,我想,不管是教授那门学科的老师,也都应因此受的启发,只要我们有艺术的眼光构建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学就一定充满无限的春光。
  可能在座的所有人都能够感觉到,苏静老师的发言,最大的特点是诗词曲赋、经典名句的运用如囊中取物,信手拈来。我不禁惊叹她超凡的记忆力,惊叹她丰富的语言积累。我想,只要一个人的脑海中装着中国古典文化最精粹的篇章,自然会居高而临下,出口而成章,妙语成连珠。
  原来,我们往往错误地认为,学生的认知与年龄密切相关,很多知识,很多思想,我们不必过早、过深地渗透给学生。但是,今天,听了苏老师的报告,了解到她大容量的语文课堂教学,我的心灵的确为之一震,原来,语文课可以上得这样宽泛!回想以往的教学,也有文本以外的拓展与延伸,但那仅仅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既没有系统地去查阅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献,也没有系统地构思,设计呈现形式。而苏静老师,却能把一篇《燕子》上成一堂文学综合课。从朱自清的《春》到钱钟书的《窗外》;从陆游、唐婉的《钗头凤》到南唐后主的李煜的《虞美人》;再到德国的李尔克,春天,成了课堂的主话题,穿越了时空,穿越了国际,流淌在学生心间的,是对文学深邃的理解,对人生深刻的感悟。这,才是真正的大语文教学观吧?
  我想,在让深邃成为学生的习惯之前,先让深邃成为我们教师的习惯!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苏静老师和她的“诗意教育”,让我明白了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含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深切地感到:知识时代,需要创新型教师,需要知识丰厚的教师,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知识存储为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不断筛滤旧知,活化新学。听了苏老师的报告,体会更加深刻。我们自己读书不多,但以后要广博群书,为自己,为孩子,做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做一个有诗意、有内涵的老师,做一个不被淘汰的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10:34 , Processed in 0.11111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