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数学家、“走进教育数学”丛书作者谈祥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13 19:57: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谈祥柏:为后代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来源:《科学时报》(2011-3-10 B1 读书周刊)

□受访者 数学家、“走进教育数学”丛书作者谈祥柏

□采访者 本报记者 钟华


  《科学时报》:作为“走进教育数学”丛书的编委和作者,请您谈谈丛书对于数学科普或者教育数学,有什么样的作用?教育数学的理念在丛书中是如何体现的?

    谈祥柏:教育数学这个理念是张景中院士和科学出版社的李敏女士他们研究出来的,张景中院士做了很多的工作,他是贡献很大的。“走进教育数学”对一些热点,一些交叉学科的地方都做了探索和讨论。
    比如,中国的奥数引起了很多争议,对奥数的客观现实,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拥护或批评。有些事情过了头当然是不太好,但是也要尊重它,毕竟奥数本身对提高智力还是有帮助的,不要把它一棍子打死。丛书里有一本书就是专门研究奥数的。我写的《数学不了情》里好多古典的文学、古代的建筑和数学的思维有很大的联系。还有一本叫《绕来绕去的向量法》,这本书是用向量的方法来解决数学的平面几何的问题。
    李敏对这些问题设计得比较全面,而且找了国内包括北京、四川、广州、上海等各个地区的作者合起来做这个事情,这是很不容易的。
    我觉得这套书比奥数辅导的用处更大,很多人把奥数题当作名牌大学的敲门砖,用完就扔掉了。但是我们这套书真正培养出的是大家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就像长效丸一样,吃下去是终生起作用的。

   《科学时报》:“走进教育数学”丛书在上市不久就能获得读者的认可,您认为原因是什么?

    谈祥柏:2003 年北师大编写一套中小学数学教材,我去旁听了一下。我感觉国家花了好大的力气来编这个教材,但是教材实际上编得并不好。许多民间的数学教育方法反而更好。 “走进教育数学”丛书里《情真意切话数学》的作者之一、鼎鼎大名的华东师大张奠宙教授,他曾经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数学大会。张景中院士在《几何新方法和新体系》中提出的一个有关面积方法的公理系统,我可以保证,中学生只要好好看这本书,95%以上的几何题目他们都能解决。
    我觉得这套丛书的策划李敏相当了不起,对国内数学界的人相当了解,找的作者很对口。我们这套书获得大家的认可,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写书的人都曾身处数学教育的第一线,而不是高高在上的。
    张景中院士年轻的时候在新疆的一个中学教几何,我也当过数学教师。我们对数学教学比较了解,而且知道哪些地方是中学生最难学的地方,于是会知道用比较好的办法帮他们辅导。

   《科学时报》:《数学不了情》中,每一个故事都能找出数学与历史、文学、谜语以及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的联系。请您谈谈如何培养读者对数学的喜爱和兴趣?

    谈祥柏:我很爱好文学,所以这本书里面有许多文学故事,还有我个人年轻时候的爱情故事,所以大家比较爱看。我有时候听到读者的反馈,他们很喜欢这本书,我听到也很高兴。
    数学里面有趣的东西还是很多的。但是很多学生越是怕数学就越学不好,越学不好就越怕数学,恶性循环。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数学老师。作为一个老师,还是应该各方面的书都看,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我年轻的时候,受世界上各国科普大师的影响非常大,像前苏联的数学大师还有美国的数学大师马丁·伽德纳。马丁·加德纳的作品中数学与文史结合得极好,他甚至是一位魔术大师。美国人对他评价很高,因为他经常用游戏的方法把一些数学方法讲解出来。

   《科学时报》:作为德高望众的数学家,投入如此多的精力来做初中、高中的数学教育普及的工作,是什么信念支撑着您来做这些工作?

    谈祥柏:因为时代的原因,我年轻的时候受了不少挫折。我觉得我大半生的主要工作都是在1978年打倒“四人帮”以后做的。其实这些工作都应该是年轻的时候做,但是那个时候的环境不允许自己做。到了年老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应该为后代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这些作者,大家都具有比较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怀。我们年轻的时候白白耽误过去了,后来研究出一些东西,如果我们不写出来,要是等后来的人再重新研究,要花很大的功夫。我们也不太计较什么金钱名誉,不太计较报酬,总是希望能够在有生之年为国家做一些工作
2#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19:59:38 | 只看该作者
博学多才的杂家=谈祥柏   

       谈祥柏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从事数学科普工作半个世纪。他与张景中院士、李毓佩教授一起,被人称为“中国数学科普的三架马车”。他写的“趣味数学”题材广泛,妙趣横生,并且与智力训练巧妙结合,深受少年儿童读者的喜爱。 谈祥柏教授还将许多国外的优秀数学科普作品翻译给中国读者,其中包括世界著名数学科普大师马丁•加德纳的作品。
       《登上智力快车》是谈祥柏的科普著作之一。书中收集了大量的智力趣题,比如“汉字幻方”、“求签与数学”、“汉斯和卡丽娜的难题”、“日本膏药”等都是古今中外著名的智力题。请看下面的智力题:
       多九公和林之洋是我国古典名著《镜花缘》里的人物。据说一天他们来到了“两面国”,可是他们忘记了日子,不知道这天是星期几。于是向牛头、马面询问。牛头在星期一、二、三这三天说假话,其余日子说真话。马面在星期四、五、六说假话,其余日子说真话。可是这天牛头回答多九公和林之洋说:“昨天是我说假话的日子。”马面也说:“昨天也是我说假话的日子。”多九公糊涂了,林之洋却从他们回答中找到了破绽,确定了那天是星期几。请问,林之洋是怎样算出来的?
       上面这道题是《登上智力快车》中的一道,叫做“林之洋斗智两面国”。至于答案是什么,还是看看原书吧!这本书不仅是献给少年儿童的,有志加入世界500强的人也来坐坐这趟智力快车吧!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社会,新的技术、新的知识、新的发现、新的成果、新的信息,是层出不穷的。
       科普作家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所谓完善知识结构,就科普创作而言,是指以一两门专业知识为基础,由此延伸至相近学科的比较广博的知识结构。
       科普作家的知识结构,特征之一就是知识广博,而这种知识结构又是因人而异的。
       科普作家的知识结构,特征之二是“专”与“博”的组合,专中有博,博中见专。
       科普作家的“广博”,一般是从浏览开始的。博览群书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有助于防止知识老化,有助于更新知识,有助于开阔思路。
       有关专家认为,科普作家必须天天学习。每天至少要看3万一5万宇的报纸和书刊。就报纸杂志和书籍而言,全球每年出版的数量可用“浩如烟海”的词汇来形容。今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上网浏览也是必不可少的。
       数学,在许多人看来,是刻板和枯燥的学问,但在科普作家谈祥柏的笔下,数学知识融入小品文中,和《红楼梦》、《镜花缘》、唐诗宋词、灯谜故事等等联系在一起。他以广博的学识,流畅的文字,信手拈来,皆成哲理,将频谱分析、运筹学、数论、几何等高深的道理,解释于潜移默化之中,可称为“数理小品文”中的精品。
       谈祥柏先生通晓英、日、俄、法、德五种语言文字,其中英语和日语运用自如,犹如使用汉语那样娴熟。他的职业是数学教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数学教授),重点研究运筹学,是我国运筹学先行者之一,著有《线性规划》等著作。他还对预测学、灾害学、创造学有较深的研究。除了专业研究之外,他还对世界新学科、新思潮相当了解;对《易经》64卦很有研究,对中外文学和历史非常熟悉;对幻方、魔方、智力玩具堪称权威,还对天文学、古代建筑、摄影以及中草药等很有兴趣,并颇有研究。他知识广博,谈天说地,论古道今,幽默诙谐,人们称他是“博学多才的杂家”。
       在科普创作中,他把广博的人文知识与古今中外的科学奇闻,交融在一起。他的科学小品兼具科学性、趣味性、文学性,为此,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他的科学小品,善于将日常生活中熟知的事物和高深的科学原理结合在一起,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到轻松、愉悦,犹如渐入佳境。谈祥柏先生科学小品的另一特点,是启发读者作科学思考,这对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尤为有益。
       谈祥柏先生已发表科普文章3000多篇,出版《密码的破译》《趣味对策论》等科普书籍已有50种之多。我们不妨浏览一下他科普作品中的部分标题:《有趣的回文数》、《一串数字寄相思》、《诗数之趣》、《成语嵌数,何其多也,》、《中国的数字姓》、《特殊的算式》、《巧算灯盏》、《自动电梯多少级》、《22只尾巴》、《求婚者的智慧》、《充满“禅机”的数字》、《百鸟拼板》、《魔八方》、《灯谜与数学》、《扑克牌游戏中的数学》、《一千年跨出一步》、《九级宝塔》、《日本的大数记法》、《皇帝、总统与几何》、《方格子计算器》、《神秘的自守数》、《用数建造宝塔》、《在速算的背后》、《寺里有多少和尚?》、《上古的数学》、《海王星的发现》、《化圆为方》、《何时开始金额大写》、《围棋循环赛》、《数学譬喻》、《小把戏难倒孔夫子》、《全体数字向我团拜》、《魔幻方圆》、《幻方的高、新、精、巧》、《素数幻方》、《李约瑟的发现》、《占星术的故事》、《密码天地》、《天书读法》、《窃符救赵》、《石匠暗号》、《九阿哥的密信》、《徽州老板的发明》、《密码的破译》、《从包龙图到现代破案技术》《人与条形码》、《十大中草药》、《价比黄金贵的石头》等,从中人们一定能领悟到“通古博今”与“引人入胜”之间的辨证关系。

       (本文作者 徐传宏)

3#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20:01:03 | 只看该作者
 谈祥柏,1930年5月出生于上海。中学及大学一直在我国前辈数学家、著名教育家胡敦复先生创办的大同附中大同大学就读。曾任第二军医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现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人物成就  1990年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表彰为“建国以来,特别是科普作协成立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1996年4月获上海市首届“大众科学奖”,同年5月著作《奇妙的幻方》一书被评为全国第三届科普作品一等奖。从事数学科普创作已逾半个世纪(第一篇作品发表于1947年),迄今为止正式出版的创作与翻译书籍已达40种之多,在各种报刊上发表的科普文章将近1000篇。在专业领域中,比较擅长的是矩阵、组合数学。具有扎实的古文功底与渊博的文史知识,并通晓英、日、德、法及拉丁文等多种语言。著、译代表作有《数学加德纳》、《奇妙的幻方》、《线性规划与对策论》、《宇宙大膨胀》、《SOS编码纵横谈》。


《数学广角镜》  《数学广角镜》,是作者的另一部科普佳作被收集在”金苹果文集”中。作者善于用数学家的眼光来看待中国文史哲中的问题。在本书中,作者以数学家的眼光来看汉语中的成语、俗语、民谣和对联的模式以及其中镶嵌的数字,看汉字的“形体美”,看时辰和年号,用概率论观点来看待日军侵华期间发生的中国家庭悲剧,用集合论观点看出杭州西湖桥名的错误……本书还收集了一批数学趣数、趣题、趣画,它们大多有现代数学背景,当你把玩这些智力游戏时,也就领略到了现代数学的趣味。读完了全书,你一定会体会出作者为本书的题词“愿人文色彩陪伴你走近数学”的深刻含意。


人物访谈  谈祥柏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从事数学科普工作半个世纪。他与张景中院士、李毓佩教授一起,被人称为“中国数学科普的三架马车”。谈先生具有扎实的古文功底与渊博的文史知识,并通晓英、日、德、法等多种语言,其科普作品题材广泛,妙趣横生,深受少年儿童读 者的喜爱。日前,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了他撰著的“趣味数学专辑”共3册,为其科普文章的精选。值此之际,我们采访了这位成绩卓著的科普作家,请他介绍了自己的创作生涯及心得。
  问:您从事科普创作已历半个世纪,仅著作就有50本,可谓著作等身。回顾您的创作生涯,您认为自己如此高产并受到读者喜爱的秘诀是什么?
  谈:创作与一生的爱好是分不开的。做学问最要紧的是对本学科的热爱,其中并没有多少钱可以赚,出书也不是为了扬名。我翻译了Pickover的一本数学科普书,很感动,书中提及著名数学家Erdos的成果之多,仅次于欧拉,而他去世时只有4万美金,国外这种不在乎钱的学者很不少。所以,最要紧的是热爱。对我来说,搞数学就像喝老酒。我以前住在老家新闸路时每周有两夜熬通宵,是由于身不由己地一头钻进了数学研究中去。百万富翁写不出文章。曹雪芹若是一生功名利禄,而非穷困潦倒的话,是写不出《红楼梦》的。
  问:一般说来,科学类著作总不能像文史类著作能吸引那么多人。《本草纲目》《红楼梦》同为名著,读者队伍要相差多少!有的科普作品不结合文史,干巴巴的;有的是结合文史的,但又显得牵强,请问您为何能将数学与文史结合得如此之好?您良好的外文功底对您的科普创作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谈:文史为何能吸引人?因为文史中有故事,有情节,就是人家通常说的“有血有肉”。但这并不是说科普一定要与文史结合。
  当然,我还是认为,科普作家要有文史的根底就更好。数学和文学实质相通。我们把数学看作科学,学问的本体与自然的知识应该浑然一体,否则就像印度寓言中的瞎子,有的摸到大象的肚子,说大象像一堵墙,有的摸到大象的尾巴,说大象像一根绳子。不能片面地理解知识,世界的知识应该融为一体;真的、善的、美的东西应是该一体的。现在学科分类都很细,我们不可能全部掌握,但还是能看出数学与文学的许多相通之处,像文学中的对联和射影几何的对偶原理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我特别欣赏的是E.T.Bell的名著《数学精英》,我年轻的时候抄过,至今还能记住其中的细节。该书讲述了数学家的许多奇闻轶事,但也并不回避公式与理论,既有可读性也有深度。中国的科普元老贾祖璋先生有一本传世之作《鸟与文学》,若没有文学功底也是写不出来的。
  我的特色是一方面密切注意数学的发展新成果,另一方面结合文史,但从不生搬硬拉。我特别想说说赵元任。赵先生本人学的是数学,又是语言大师,还是音乐与文史的专家,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大学者。当时胡敦复是大同大学校长,同赵先生过往甚密。一方面通过胡先生,又因为我母亲也是常州人,通过上代亲友我知道了赵先生的很多事,至今记忆犹新。
  有一首歌,曲是赵先生作的,词是刘半农作的,其中有一句是“教我如何不想他”,我就联想到下面的算式:
  他
  想他
  不想他
  何不想他
  如何不想他
  我如何不想他
  ──────────—
  +教我如何不想他
  ???????
  (这个算式究竟有解?无解?唯一解还是多重解?就成了一道非常有趣的开放题。)
  另一位是著名天文学家戴文赛先生,戴先生不仅学问好,科普也好,他的科普书一出来就卖完了。
  我时常揣摩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比如与三角测量有关的一段,一般读者只看到恐怖之处,而忽略了其数学内涵;又如《恐怖谷密码》这个故事,侦探与密码的关系十分密切。日本的一松信教授写过好多篇讲密码的文章,其中既有数学,又有文史。我也注意学习前人的榜样,比如洛伊德的文风幽默、又善于与漫画结合的特点。马丁·加德纳更是一个典范,他的作品中数学与文史结合得极好,其人甚至是一位魔术大师。我曾经把日文译本(一松信翻译)的加德纳的《不可思议的矩阵博士》翻译成中文。
  我学了好几门外文(记忆好嘛)。这可以让我接触很多第一手资料。英语和日语称得上是通晓,阅读很广,知识面得到很大的开拓。法、德、俄三种语言则仅限于数理化内容。学习法语的另一个原因是法国的数学特好。我对法国的大数学家庞加莱、伽罗瓦深为钦佩。庞加莱不仅科学思想非常深刻,而且文史的修养也极好。他的几本非专业的小册子很受欢迎。所以他不仅是科学院院士,也是文学院的院士。伽罗瓦少年天才,他为情所困的部分经历与我相似。
  问:您的作品引人入胜,行文充满幽默感,似乎您一直是一位快快乐乐的人,但与您熟识的人都知道您的经历颇为坎坷?
  谈:解放前我曾在大同大学数学系读书。同现在相比,学费不高,前三名还免费。我的成绩比较好,所以也没付多少学杂费。我对生活享受看得比较淡,一贯地、长期不懈地保持了对数学的爱好。
  建国初期,我在税务局工作,同数学无甚关系,我也不大喜欢。但当时不像现在可以“跳槽”,直到1953年从税务局调到上海财经学院当数学老师兼教化学。后来又辗转调到二军大。从1955年至今,差不多有50年了。后来财经学院恢复了,郭院长三番五次希望我回去,但我最终还是没能重返原校。
  我在军医大学药学院任教,一直承担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微分方程、概率统计以及运筹学的教学任务。我本人喜欢研究微分方程的奇异解、广义逆矩阵、组合数学、自守函数、有限群论等纯数学。为了当时形势的需要,也写过应用数学(特别是线性规划与对策论)方面的论文和书籍。
  我读中学时(1946年左右)开始发表文章,从1955年起开始出书。至今以我为第一作者(或第一译者)的著作约有50本,文章超过3000篇。我的科普文章不限于数学,还包括天文、医药、文史和侦探推理。我是个天文爱好者,天上有很多星星我都能辨认,《十万个为什么·天文》中也有我写的文章。退休后,我仍然忙忙碌碌,自得其乐。对收藏也很感兴趣,比如中国古代的书法与印章,但经过文革与搬家,基本上已丢失殆尽。
  另一个原因就是年轻时期因几次失恋而造成的莫大痛苦。我的记忆特别好,为冲淡痛苦的记忆而投身数学,有点像移情作用,似合乎弗洛伊德理论,我家里有很多弗氏的著作。不过话又得说回来,如果当年恋爱顺利的话,很可能将数学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问:这次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您的三本书,请您说说这三本书的内容与特色,比起您以前出的书,有什么不同之处?它们是不是您的“封顶”作品?
  谈:先从书名上来谈吧,其中《数学营养菜》是有来历的,即我很欣赏的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松冈元久的观点,学习数学要具备三个养──“素养”、“教养”、“营养”。
  教养,就是我们通常受到的正规教育,这一点我们做得不错;素养就是各种能力的培养,也可理解为所谓的素质教育,这就有差距了。数学素养涉及证明与解题的方法。中国的奥数在国际上响当当,应该说对数学素养的培养很有好处,可惜许多奥数选手只是拿这个成绩当作升学的敲门砖,一进高校就抛弃了,没有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素养。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就有外国数学家批评我们这种功利态度。只有极少数人坚持钻研,我的一个好朋友陆家羲就是这样的人,他是中学物理老师,但常年坚持不懈地钻研组合数学的世界级难题,稿子最后投到美国。最终国外十分赞赏他。可惜他由于长期生活条件差,加上操劳过度而英年早逝。至于营养,就是各种各样有趣的数学名题、游戏和故事等等,其内容包罗万象,很难一一列举。
  三本书从内容上说有一个分工,《故事中的数学》涉及的是一些中国古典成语、小说故事之类,与语文挂上了钩,富有趣味性、文艺性。我借鉴了国外一些好书的创作手法,比如《假日中的数学》,也有卡洛尔的名著《爱丽丝漫游奇境》;但在内容的选择上,我多用中国特色的东西,如从四大名著中取材,情节上也有些改编,读起来比较轻松。每篇文章一般都是先引进故事,再联系到数学。
  《登上智力快车》中的文章,有点像《科学画报》中的“动脑筋”栏目。有个著名的门萨俱乐部,专门出一些怪异的题目,不好归类;我的题目也不好归类,但与“脑筋急转弯”又不同,与奥数不同,与现今提倡的开放性题目也不同,是自有风格,但并非瞎编乱造,而是保持了数学味较浓的特点。
  《数学营养菜》的面比较广,初等数学中的许多名题,代数、几何样样有。可以广开思路,好比各帮名菜。国外每年也出不少趣味数学的书,尤其是加德纳在《科学美国人》上连续写了24年(1956—1980),每篇文章五六千字,集起来真是很可观了。
  这三本书是我文章的精选,但不是“封顶”之作,主要原因还在于全书篇幅较小。
  同我以往的书相比,这三本书的特点在于:角度比较广,与文艺结合得比较好,我比较注意尊重史实,不乱编。有的科普作者尽用米老鼠、唐老鸭等外国故事,也有编得离了谱的。另一个特色就是文风变化多。对于我的作品,不少中小学教师和青少年朋友都很喜欢。
  我是一个喜欢非传统思想的人,受“扬州八怪”之类的影响甚深。我把数学看成是与文学、音乐一样的东西。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数学本身无功利可言,但“无用”乃有“大用”,这也毋需多言。
  2007年3月,谈祥柏教授在《趣味数学丛书》中又发表了他的新作:《好玩的数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1:48 , Processed in 0.09085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