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研读】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概况(上)
2012-6-14 作者:巢宗祺 《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一方面保持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改革精神和结构框架,另一方面则根据十年来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针对课程改革实验中发现的问题,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调整。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坚持了《语文课标实验稿》的改革思路和基本理念 坚持语文课程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坚持“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系统,坚持倍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素养一养成”的课程基本模式。 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与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发展。 坚持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正确把握本学科人文性、实践性、本国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以及汉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特点,积极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 坚持推进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积极吸收当代教育的新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提高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 坚持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认真吸取以往的成功经验,在学习语文的各种环节中,把读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注重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坚持继承语文教育优良传统,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探索语文课程的创新发展,使语文课程保持“开放”的态势,避免固步自封,能根据需要不断更新与发展,始终适应时代的变化。 二、根据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和课程改革实验的情况对课程标准进行了较大面积的修订 《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依据全教会确立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努力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坚持改革创新的目标,同时也依据修改前期调查中收集到的意见进行了研究分析。 这次课程标准修订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进一步突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学习的特点,进一步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针对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突出问题,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加大了改革力度;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提出语文教学的新要求。大体情况说明如下: 1.对《语文课标实验稿》的各个部分都进行了修订,但修订幅度有所不同。 2.从<语文课程标准》的各板块和体例看,改动幅度较大的有: (1)“前言”部分 导语完全重写;“课程性质”的表述有重要的补充;“课程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也有较多的修改。 (2)“课程目标与内容”部分 “总体目标与内容”和“学段目标与内容”,在内容方面和语言表述方面也有较多修改。 (3)“实施建议”部分 “教学建议”增加了比较多的具体建议;“评价建议”也补充了具体建议,结构上有较大的调整;“教材编写建议”有所补充。 (4)“附录”部分 “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比《语文课标实验稿》增加了16篇,并在具体篇目上也略有调整;“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列举的书目有所增补和调整;新增了两个“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5)结构体例与标题 为了尽可能和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在结构体例和标题上取得一致,《语文课程标准》较之于《语文课标实验稿》也作了一些调整,如,现在“前言”部分由“课程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组成,标题与《语文课标实验稿》的“课程标准设计思路”不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的排列顺序也有了变化。 语文学科有本学科的特殊性,因而《语文课程标准》未设“内容标准”这一项,对此不强求与别的学科保持完全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里的“内容”与“目标”是融在一起的;标题则采用“课程目标与内容”这样的提法,下面一级标题未采用按内容划分的“分目标”的名目,而是按学段提出“目标”,称为“学段目标与内容”;“总目标”则称为“总体目标与内容”。 ┏━━━━━━━━━━━━━┳━━━━━━━━━━━━━━━━┓ ┃《语文课标实验稿》目录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目录 ┃ ┃第一部分前言 ┃第一部分前言 ┃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一、课程性质 ┃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课程基本理念 ┃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三、课程设计思路 ┃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 ┃一、总目标 ┃一、总体目标与内容 ┃ ┃二、阶段目标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一学段(1~2年级) ┃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 ┃第四学段(7~9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 ┃一、教材编写建议 ┃一、教学建议 ┃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评价建议 ┃ ┃三、教学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 ┃四、评价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 ┃附录 ┃附录 ┃ ┃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 ┃附录1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 ┃ 篇目的建议 ┃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 ┃ ┃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 ┗━━━━━━━━━━━━━┻━━━━━━━━━━━━━━━━┛ 三、《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中留待今后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依凭之一是过往的经验和教训。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有一些“理论”和做法,在盛行数年之后却又被实践证明行不通,然而它们已经对我们的事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与破坏。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还存在不少难题有待突破,一些困扰我们已久的重大问题,凭我们现有的认识和条件,还没有从根本上找到解决的办法,对于这样一些一时难以作出定论的问题,我们的态度是不宜操之过急,不妨暂时留下空白,待今后通过较长时间扎扎实实的实验再来作出回答。在这一次修订中,有一些重要问题还不能在此次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和研究工作者在今后展开更深入的探索。下面列举数端。 ●关于“语文学科”“语文知识”的问题 有人说,没有一套完整的知识系统,整个语文学科就缺乏应有的支撑。关于语文知识和语文学科的体系,是一个需要下大功夫研究的问题:语文学科的知识系统应该是怎样的?支撑“语文”使它成为一个“学科”,究竟靠的是什么? 一些年来许多老师在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语文知识系统的研究,令人敬佩,这一课题确实值得我们倾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以前我们见到的语文知识清单,对于语文教育似乎不很管用。对于“语文”这个门类,我们也以“学科”相称,但是“语文学科”和“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门类”的“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有着根本的不同。 吕叔湘先生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加复杂罢了。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碗,二是熟练。不正确就不能获得所要求的效果,不成其为技能。不熟练,也就是说,有时候正确,有时候不正确,或者虽然正确,可是反应太慢,落后于时机,那也不成为技能。”吕先生从工具性的角度生动形象地阐述了“语文”的功能与性质。语文学科课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的技能,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能力。 语文学科课程跟数学、物理学、化学等课程不一样。那些课程都有由一系列概念、定理、公式等构成的逻辑体系。中小学语文课程具有不同于那些学科的性质特点,它不是由一套抽象的知识和客观的定律规则之类支撑起来的。如果戴着数理化学科的眼镜来观照“语文”,改造“语文”,语文教育就可能会偏离正常的轨道。“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它的内容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综合性,不像那些“典型”的学科,具有比较清晰的学科边界,可以构成相对独立的封闭系统。 语文学科要不要知识?当然要,所以需要下功夫去研究。语文学科靠什么来支撑?我们想,靠那样一套知识系统恐怕支撑不起来。按原路走下去看来走不通,我们需要换个思路。希望将来能摸准语文学科的“机理”,通过艰苦的努力,重修语文知识的“谱系”,抓住语文教育的核心要素,探索本学科的“文柱”,建设“语文”的学科体系。 ●关于语文教育效率的问题 语文教学“少慢差费”问题始终是语文教育界人士的心病,而如何提高本国语文的教育质量,可以说至今还是一个世界范围内共同面临的复杂问题。怎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育的效率? 多少年来,语文教育界一直在努力探索“多快好省”的教学之路,力图摆脱“少慢差费”的困境,然而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我们需要思考,说语文教育“少慢差费”,那么,存在这个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语文学习的过程究竟该有多长?换个方式来问,一个人的“语文生长期”究竟多长才是比较正常的?一个正常的孩子要达到所规定的语文学习目标需要采用什么方式?需要投入多少个学时?对此我们现在还真有些说不清楚。 我们这里用“语文生长期”的说法,是因为语文学习是生理、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一种生命的活动。生命体的活动,要遵循它的自然规律,不同于机械加工的过程。你如果急于催生,很可能会破坏它的正常机制,最终也破坏了它的品质,正所谓“欲速而不达”。 我们应该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来看待“语文生长期”,要深入细致进行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以“好”为首要目标,同时追求“多”“快”“省”,根据科学研究的结论来确定语文学习和教学所需要的实际时间和精力。 ●关于语法教学的问题 语文课程中该不该让学生学习语法?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不过,值得研究的是,学生需要学习什么样的语法内容?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通过怎样的途径去掌握汉语语法? 为什么过去一段时间语文教育界会出现对语法教学的怀疑甚至反对?应该承认,我们的语法教学确实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问题,比较普遍的情况是耗时多而收效微,有时甚至会导致败坏学生学习语文的“胃口”。在修订过程中,我们认为,语法教学的毛病恐怕是出在语法教学系统的设计上和语法教学的方法上。在以往的语法教学中,基本上采用的是一个以语法学术研究为本位的知识传授系统,教学的内容、过程和方法,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过于学术化。面对中小学生的语法教学,没有足量的内容和一定的深度,规律说不清楚,而且汉语语法的规律有太多的例外;要说清楚的话,却又过于专门、过于琐细,学生的学习成本高而未必真有实效。在语文课程的内容设置中,一旦语法教学成了规定项目之后,教师就可能为了完成规定的内容而去教语法,而这样则往往会忘却学生是作为一个普通的语言学习者和运用者,而不是语文教师或语法研究专家。学语法的目的是什么?应该怎样学习?需要学到 什么程度?这些都还有待于我们去作进一步研究探讨。 有些老师常常埋怨学生连“主、谓、宾、定、状、补”都不懂,语文知识水平太低,没法学好语文。语文教育圈外的人却又问我们,司马迁、韩愈、柳宗元、苏轼、曹雪芹这样一些语言大师,也不懂“主、谓、宾、定、状,补”,他们是怎么学习语文并成为文章大家的?我们普通人没学语法,是怎么学会说话并且能让别人听懂的?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学术门类中没有语法学?想来古人应该是一直没有找到适合于“度量”汉语的工具,因此千百年来始终没有能建立起系统的语法学。从19世纪末汉语语法学草创开始,我们“借用”西方的“度量工具”着手研究汉语语法。借用西方的语法度量工具,这的确推动了汉语的研究,有工具总比没有工具好。一百多年来,语法学家们还在不断地寻找更适合于汉语的度量工具,然而,汉语本体和汉语教学里一些复杂问题至今还没有认识清楚,所用的工具不很匹配,这必定会影响语文课程中的语法教学。 我们期望,在各方专家的共同努力下,能尽快突破汉语语法方面的一些重大难题,建立起一个能真切地反映汉语本质特征的语法系统,研究出一套合适的语法教学方法。 .关于语文教学序列和学科结构体系的问题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语文课程中是否能够根据各个部分的目标和内容,构建起一个个线性的序列,使我们的教学高度有序,使我们能精准地测量学生的语文学业水平?我们都盼望能建设起一个科学的语文教育体系,那么,这样一个“科学体系”究竟应该是个什么模样? 有前辈说语文敦育类似农业,不是工业。这一比喻不无道理。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序” 是不一样的。在培育植物和动物的农业活动中,人们必须尊重生命体的生长规律、生活需求和特点,同时进行必要的人工干预和有计划的培育。语文教育也应该像农业活动,坚持通过有计划的人工培育,促进培育对象的自生长。 一段时间来,若干不同领域在追求“科学化”的旗帜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用物理学的眼光看世界,把各种复杂问题都设法还原成物理问题。语文教育界也在尝试学习用这样的“科学”来解构“语文”,用机械工业的技术和生产流程来“加工制作”学生的语文素养,来“打造”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学生。语文课程真的能这样“打造”么? 由于缺乏一个科学的体系,语文学科还只能是一个形成中的学科,汉语言文字及其运用的规律,语文教育的规律,还远远没有被认识清楚。语文学科要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科学规范的学科,路途依然十分遥远。语文学科还是一个必须充分利用经验的学科,凭我们现有的知识还不足以准确刻画语文教育的科学规律。因此,在真正弄清语文教育的规律之前,经验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成功的经验可能暂时还不能得到理论的解释,但是毕竟比不切合实际的理论有价值。所以.我们还必须重视经验,认真总结、分析语文教育中成功的经验。 承认语文学科的这种状况,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其实,语文学科这种尚未成熟的局面,对于有志气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只是一种挑战,而且也是一种机遇。我们可以看到,语文教育问题研究的发展空间大,前景广阔。我们应该扎扎实实地投入研究,特别是要重视和加强实验研究,进一步深入考察汉语言文字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语文学科的规范和语 文教育的理论模型。 几百年来,伟大的科学家们先认识了物理世界,而后是化学世界,20世纪中叶开始,又把生物世界和物理、化学世界放到了一个科学框架里。可是,目前还没有一个科学系统能恰当地描述自然和人文相统一的世界。 不过,我们无须悲观,不必失望,也不要轻信“已经洞悉语文教育规律”的神话。语文教育终究是会在长期的探索中不断进步的。语文课程的建设,既要有“取法乎上”的理想追求,还要有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在“继承”与“发展”“理想”与“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相信会有那么一天,人们真正能用恰当的手段与方法 来描绘语文教育的蓝图。 现在公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要解决的是现阶段语文教育中的基本问题,使语文课程逐渐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建设时期。当然,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一个时期后,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又会因新的情况和问题的出现而作出新的调整,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改革将会是一种常态。因为,我们即使对于社会的发展能有所预见,也只能谋划一段时间,无法谋划超越我们视野的未来,何况现今社会的发展如此之快速。 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社会和教育是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催促之下投入大规楱改革的,各方面的准备都还不够充分。在课程改革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既有老问题,也有新问题。在今后语文课程的实施中,也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困难。一次重大改革,遭遇种种复杂问题,自然不可避免。经济、社会的改革是这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是如此。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基础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改革的任务无疑将更为艰巨。但是,我们没有理由退缩,退缩只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和代价。世界发展、社会进步的潮流,不容许我们等一切条件都成熟之后,再实行改革。我们只能毫不犹豫地投入改革的洪流,边实践,边建设,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在一个重大转型的关口,首先是观念决定成败,是对前进方向的选择决定成败。然而,通过对有关事业和发展大势的研判,在确定改革的理念之后,实施过程的各个细节,就可能上升为决定成败的因素。我们必须正视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道路上所遇到的大大小小的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使改革与建设能够更加健康、平稳、顺利地向前发展。我们不能指望在短时间内解决语文课程的所有问题,但是可以期待通过探索和改革使我们的语文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一大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