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大格局:目前的世界形态 这一章的信息量非常大,读罢让我对现实的世界大环境有了一个全面而清晰的了解,过程中有许多思想的碰撞和火花,为自己能在此时得到这些观念而开心并觉幸运,知道了大的形势,心中更加释然、宁静和包容。概括如下: 一、世界的形势就是文化的形势;文化的形成与环境、需求、使命感息息相关;存在的都是有原因和背景的,存在即合理;偏执的文化会导致偏瘫的能力;包容、合和、取长补短的文化才是圆满而长久的。 二、在中部生存,情义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不容小视,这是我需要加强和重视的,同时进一步意识到群体、团队与平均之于组织和个体的重要性。在保持客观的同时,运用情感的力量,会促进许多事情的进展。 三、不要太急于改变现状中的不足,不符合天、地、人性的东西一定会消失,所以不要焦虑、急躁,正确的做法是顺势而为,处然而然地解决和处理问题和矛盾。 四、圆融、和合是人生修炼的方向。人是复杂的,这种复杂非人为可以控制和改变,只有全然接受与包容,“接纳”是人生修炼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五、意识到自己在以往人生中的偏颇,一味追求感觉和虚空的精神享受,对于物质和世俗层面的东西内在是轻视的,造成了不够“实”的现状。对于我而言,这是一个痛苦却又珍贵的发现,接下来的人生中,我应该要真正快乐地、充满力量地去满足人生的三种需求,发挥出真正的正能量,同时去影响和支持更多优秀的人。 文化是什么? 文化的概念:是应生命本能应对环境挑战而生的,是人们普遍自觉的观念和方式;文化的使命:使生理、心理和精神需要在相应环境下得到相应满足;文化个性:由主流需求决定。 关于这一节阅读,让我想到了新班子融合,引起了一系列的应激和不适应,与以往已形成的文化有冲突,如何破解?有了一个最基本的思路:1、厘清新的目标和需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观念和行为习惯;2、出现问题,解决问题,不纠结于对错;3、接受现实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这本来是我半个月前读本章时的一个疑问,但截止目前这个问题我已通过本书中一些观念的指引,着眼于大局、跳脱事务性判断,用以上的思路找到了解决之道,自己觉得挺满意的。 所谓生生不息,指的一定是文化而非物质和名利,只有文化是可心传承的。长生不老的只可能是精神,不可能的是身体。 世界的形势即文化的形势,历史的传承是文化的传承非事件的记录,人也好,组织也罢,都是如此。精神和信念才是最根本的内因,故此管理的本质是管理人心,人类的走也取决于观念和方式的走向。 在背后起作用的观念和方式是什么? 不同地域,主导的文化不同,起作用的也是这些因素,非表面的行为和形式。环境和需求,派生出了文化,文化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世界的文化形态,是地理环境决定的,没有好坏对错,存在和形成均非一日之功,因此无法改变,只有更加完善的可能。如同一个人的个性,除了接纳,别无他途,能做的就是去创造环境去影响。 文化是一切的内核,一切从这个内核开始抓起才是最重要的,重视这个无形的东西,才是决定事物走向的关键。而文化这个无形的东西,要靠很强的内力才能洞察到,在现代管理中,除了不断做事去锻炼做事的能力外,洞察力也是同等重要的一项能力。 世界的形态 物质优越的环境中,空间状态就显得重要,关注焦点是生存的状态和质量。我常常痛苦于内心,原来是没有生存的压力之后的正常需求,更加接纳自己向内看的意识。 物质匮乏的环境中,关注焦点是我能得到多少资源,我能存活多久?时间显得尤为重要和珍贵。时间就是金钱来源于:物质的匮乏催动了对金钱的需求,催动了对时间的认真,并非时间就是金钱,而是金钱来自于时间。 时间观念来自于物质需求,空间观念来自于心灵和精神需求。目标来自需求,需求创建标准,标准决定结果。 万物存在的状态,都是在被无形的环境所主导,由不得自己去选择或改变。能做的,只有遵循于道(既定的环境),顺应天道,让自己的生理、心理和精神在这一道中,获得圆满和满足,即幸福。 世界与自然的关系:由于资源的多寡不同,南北中部与自然的关系不同,派生出与自然的竞争、共生共荣与绝对信赖的三种关系,这与组织、人际关系中的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类的进步是有原因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当某种需求匮乏,这部分能力和精神就会随之进步发展直至丰富为止。看到了这一点,就对世界上的各种存在充分理解了,如同每个人都会为自己做最好的选择一样,对于自己的需求而言,相应的举措都是有其合理性的。即:接受事物就是这样的,存在即合理。不再执着于一个唯一的判定标准,接纳的心态出现了:接纳北部人性中的欲望与功利,南部人性中的安逸与虚无,中部人性中的中庸与圆融,因为这并非其个人的原因,是大环境决定的,九型人格的不同也来自于此。 至此,我的眼中、心中,不再只有自己和关联的有形一切,更要有无形的主宰这一切的天和地。不再怨天怨地,因为怨也无用,只有调整自己,去应对一切挑战,而这挑战是与生俱来的使命,无法逃避,只有面对这一条路可走,坚定!! 每个群族都只有一个主流关注观念,如果全部都关注必然会混乱。人也是如此,并全面或完美是最佳状态,反而会让人走向纠结和矛盾,有缺点和短板才是正常的。一端极致,另一端就会弱化,无法做到随时随地的平衡。从此,我不再将面面俱到和所有都平衡当成自己的信念,因为根本无法做到。 文化是顽固的,轻易无法改变,不要再口口声声批判国人的劣根性,这样的作者根本不懂文化,应该多读一读世界文化史和本书,呵呵。 为自己生在中部环境中,主导情感与心性文化而自豪,意识到同时要有对物质的基本欲望(斗志),也不放弃对信仰和精神世界的探究和追求(崇高),这才是完整的人之需求,缺一都会引起内在痛苦。 世界形态中的人生、价值与世界观的分别:使命不同,人生观自然不同,关注焦点也不同;了解到北部人为何客观、情感淡漠,南部人为何主观、有信仰,中部人为何怎样都行、善打太极;不可以太绝对、偏激或过于执着,这都是不符合天道的,适度、中正和圆融是发展的趋势和出路;理解了许多文化存在的渊源,如忏悔的由来以及信仰的价值。 越来越觉得万事万物存在的合理性,世界在我眼中可爱起来,包容接纳之心油然而生,渐渐地心中的标准少了,包容的东西多了。有种感悟:知识渊博之人,文化道行深厚之人,往往是虚怀若谷之人,是包容合和之人。进一步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2013.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