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灵感从何而来
文章作者:李子华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灵感作为人类一种高级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复杂,激发机制如何奇特,总是有规律可寻的,而研究这些客观规律,将有助于通过作文教学,诱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作文教学中培养灵感思维能力的策略有:
一、创设情境,在感悟中诱发灵感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情境具有重要的智能暗示作用。情境能让学生“发现事实事理的真际”,获得“真经验、真知识、真感受”。作文情境就如演员的“小品”,学生在情境中能身临其境地去感悟,去体验,萌生一种惊异感、质疑感、自由感,带来感知的敏捷性、情感的丰富性,以及认识事物的颖悟性和灵活性。学生置身情境当中,情感体验自然真切,灵感自然会激发出来。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创设一种气氛,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的感染之下,诱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激发灵感思维。如改写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可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和感悟;写某人的不幸遭遇,可播放《二泉映月》,感受人生的辛酸和坎坷;写夏夜景色,可播放《良宵》或《春江花月夜》,让学生感受清风朗月中的惬意和幽情。情境提供的种种具体表象,能促使学生感知,使学生与情境之间发生种种交流,从而灵感迸发,记忆的仓库被打开,联想的脉络被沟通,想象的彩翼自然张开……刹那间,“心物交融”,一系列的开窍效应翩然而至,激情便如开闸的洪水倾泻于笔端。
二、强化洞察,在发现中获得灵感
洞察是知觉和思维相互渗透的复杂的认识活动。在洞察过程中,观察者不断将观察到的事物与已有的知识或假设联系起来思考,将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特异性、重复现象进行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获得新的发现和发明,这是灵感思维所具有的特征之一。洞察力强的人,必然对客观事物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心理经常处在高度积极的警觉状态,能觉察到别人看不到的深层的情况,对事物的认识常具有独创性。正如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强化洞察客观世界的能力,有了洞察的敏锐性,在写作中就能进行积极、周密的思考,对问题迅速作出正确判断,获得写作灵感。如一位学生通过对《红楼梦》中人物个性特点的探究发现之后,获得了灵感,创作了《〈红楼梦〉中人物的“色彩”》一文。他在作文中写道:“王熙凤是红色的,热情、大胆、能干、狠毒;林黛玉是蓝色的,忧愁、敏感、孤傲,却又清新、叛逆、坚强;晴雯是独特而又有生命力的绿色,秦可卿是艳丽的玫瑰色,李纨是沉闷的灰色……”见解新颖,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
三、摄入信息,在事例中触发灵感
从信息论的角度讲,学生在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是有目的地接受信息w,属于显意识状态。但在社会生活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各方面的感染和熏陶,摄入了大量的潜意识信息。显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大脑摄入的显意识多了,在记忆仓库里储存起来,就可能不断转化为深层次的潜意识;相反,潜意识也可因一定的原因向显意识转化,以致突然爆发,这时就出现了灵感。诱发灵感的关键是触发信息的有效性,即通过联想,将各种在传统观念看来不相关的各种信息巧妙组合起来。信息触发点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界信息,一是头脑中的内部信息,二者交融,促成了灵感的迸发。如有一位学生在《杂文报》上看到一篇反映当今不学无术、腐化堕落的个别官僚形象的文章,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联系已进入大脑的《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创作了一篇《阿Q外传》,借本性未改的“阿Q市长”的种种丑态,对这一类官僚阶层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行文别具一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