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文灵感从何而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31 10:41: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文灵感从何而来

文章作者:李子华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灵感作为人类一种高级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复杂,激发机制如何奇特,总是有规律可寻的,而研究这些客观规律,将有助于通过作文教学,诱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作文教学中培养灵感思维能力的策略有:
    一、创设情境,在感悟中诱发灵感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情境具有重要的智能暗示作用。情境能让学生“发现事实事理的真际”,获得“真经验、真知识、真感受”。作文情境就如演员的“小品”,学生在情境中能身临其境地去感悟,去体验,萌生一种惊异感、质疑感、自由感,带来感知的敏捷性、情感的丰富性,以及认识事物的颖悟性和灵活性。学生置身情境当中,情感体验自然真切,灵感自然会激发出来。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创设一种气氛,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的感染之下,诱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激发灵感思维。如改写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可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和感悟;写某人的不幸遭遇,可播放《二泉映月》,感受人生的辛酸和坎坷;写夏夜景色,可播放《良宵》或《春江花月夜》,让学生感受清风朗月中的惬意和幽情。情境提供的种种具体表象,能促使学生感知,使学生与情境之间发生种种交流,从而灵感迸发,记忆的仓库被打开,联想的脉络被沟通,想象的彩翼自然张开……刹那间,“心物交融”,一系列的开窍效应翩然而至,激情便如开闸的洪水倾泻于笔端。
    二、强化洞察,在发现中获得灵感
    洞察是知觉和思维相互渗透的复杂的认识活动。在洞察过程中,观察者不断将观察到的事物与已有的知识或假设联系起来思考,将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特异性、重复现象进行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获得新的发现和发明,这是灵感思维所具有的特征之一。洞察力强的人,必然对客观事物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心理经常处在高度积极的警觉状态,能觉察到别人看不到的深层的情况,对事物的认识常具有独创性。正如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强化洞察客观世界的能力,有了洞察的敏锐性,在写作中就能进行积极、周密的思考,对问题迅速作出正确判断,获得写作灵感。如一位学生通过对《红楼梦》中人物个性特点的探究发现之后,获得了灵感,创作了《〈红楼梦〉中人物的“色彩”》一文。他在作文中写道:“王熙凤是红色的,热情、大胆、能干、狠毒;林黛玉是蓝色的,忧愁、敏感、孤傲,却又清新、叛逆、坚强;晴雯是独特而又有生命力的绿色,秦可卿是艳丽的玫瑰色,李纨是沉闷的灰色……”见解新颖,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
    三、摄入信息,在事例中触发灵感
    从信息论的角度讲,学生在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是有目的地接受信息w,属于显意识状态。但在社会生活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各方面的感染和熏陶,摄入了大量的潜意识信息。显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大脑摄入的显意识多了,在记忆仓库里储存起来,就可能不断转化为深层次的潜意识;相反,潜意识也可因一定的原因向显意识转化,以致突然爆发,这时就出现了灵感。诱发灵感的关键是触发信息的有效性,即通过联想,将各种在传统观念看来不相关的各种信息巧妙组合起来。信息触发点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界信息,一是头脑中的内部信息,二者交融,促成了灵感的迸发。如有一位学生在《杂文报》上看到一篇反映当今不学无术、腐化堕落的个别官僚形象的文章,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联系已进入大脑的《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创作了一篇《阿Q外传》,借本性未改的“阿Q市长”的种种丑态,对这一类官僚阶层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行文别具一格。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10:41:47 | 只看该作者
四、转换角度,在发散中寻觅灵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灵感的产生与潜意识有关,习惯的单一角度思考问题往往抑制了潜意识的活动,阻碍了灵感的产生。学生在作文思维陷入僵局时,不妨指导他们转换角度,从多角度入手,促使其思维向多层次、多方位发散,将大量被抑制于潜意识的信息重新组合使之进入显意识,百思不解的问题就会获得顿悟,从而产生灵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客观事物往往是复杂、多侧面的,作文要充分表现事物,必须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选材构思。教师可要求学生对作文命题多推敲,多琢磨,多出点子,多想门径,在比较权衡中优胜劣汰,爆发创新求异的新火花,独具与众不同的超常思维。如以《时间》为题教学生作文,要求跳出“计时概念”的圈子,联系不同职业的人来立意。这样,学生的作文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角度:时间——工人的财富;时间——农民的粮食;时间——教师的学问;时间——作家的作品;时间——经济学家的速度;时间——军事家的胜利;时间——医学家的生命;时间——哲学家真理的女儿;时间——史学家公正的法官……在多角度的发散思维中,学生灵感的火花相继迸发,出现了许多令人叫绝的佳作。
    五、反常构思,在新意中独创灵感
    反常构思,着重从否定、怀疑、贬抑、批判的角度立意,鞭挞假丑恶和揭示问题的另一面,从而获得创作灵感。如陆游《咏梅》以梅花自况,抒发报国无门而孤芳自赏的感情。毛泽东《咏梅》词则“反其意用之”,借梅花抒发了斗严寒、傲霜雪、报春讯、求谦谨的情怀,这个逆向思维使立意独具匠心,独步千古,获得了文坛美誉。学生在作文陷入困境时,教师可指导他们反常构思,以独创新意。运用逆向思维创作的作文具有构思精巧、立意新颖、意蕴深远的独创性特点,往往是难得的佳作。下面是一组逆向思维佳作的题目,从中可略见其一斑:《人定胜天吗?——征服自然是一个悲剧》、《“自卖自夸”何妨》、《要学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开卷未必有益》、《弄斧,必须到班门》、《重赏之下有懦夫》、《学海无涯巧作舟》、《老鼠过街,人人要打》……
    六、放松精神,在休闲中捕捉灵感
    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推崇灵感的虚静平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虚静”、“养气”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若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养心,就能“清和其心,调畅其气”。使心情舒畅,思路清晰。凭着这种良好的心态,就能够“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从而获得创作灵感。苏轼在《送参廖师》诗中说:“欲令诗意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认为培养灵感要虚静、平和。灵感往往是在长期紧张思考之后的短暂松弛状态下出现的,这个最佳时机可能是散步、洗澡、钓鱼、交谈、起床的时候,或其他比较轻松的时刻,甚至在梦中。钟嵘《诗品》中提到谢灵运“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成就了“万古千秋五字新”的名句。学生在写不出来作文的时候硬写,必然敷衍成篇,煞费苦心,绞尽脑汁,效果并不见佳。那就干脆放松一下,或唱歌跳舞,或学习其他功课,或干脆睡上一觉,灵感这个不速之客,也许就会在精神疲劳消除之后,像春风吹绿原野般闯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而获得顿悟。
    综上所述,教师只要正确地把握灵感思维激发的心理机制,通过科学的教育方式,把学生的灵感激发出来,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精神王国中不管多么奇特、多么复杂、多么玄奥、多么飘忽不定的心理活动,最终都会通过实践这个中介,在物质世界中找到它的根须。”(钱学森《关于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如果缪斯女神的灵感之翼常常翩翩起舞于每一个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子们的身边,给他们以智慧的启迪,使他们常常能创作出闪耀着灵感火花的佳作来,这就实现了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提倡灵感思维训练的理想,那时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写作将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其乐无穷的人生享受。
    (青海民族大学文学院;81000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7:06 , Processed in 0.06557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