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迫切需要人文阅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11 17:41: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迫切需要人文阅读
作者:张建房   
 
    现在很多教师,特别是中学教师不读书,已是不争的事实。这是非常危险的。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灵魂工程师首先得有灵魂,不然怎么给别人设计灵魂呢?而教师要想拥有灵魂,人文阅读不可或缺。
  那么什么是人文阅读呢?
  首先人文阅读就是读人文著作——比如文史哲方面的著作。但是大中学的教科书基本不属于人文著作,那只是记问之学,跟人文著作隔着一层皮。教师手里的参考书,教案选之类就更不是人文著作了。教科书上说,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而冯先生却说“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我对冯先生的观点深表赞同:哲学关心的是人的存在和灵魂。一个人不管他是哲学本科还是研究生毕业,如果他只读出了规律,那他不过是哲学的门外汉,他连自己的灵魂问题都没有解决。一个中文系毕业的学生,如果他满脑子装的都是文学史、文学理论,而没有或者很少读过李白杜甫鲁迅高尔基,那他也基本上属于文学的门外汉。读人文著作,简言之就是读人文方面的经典名著。因为经典是古圣先贤伟大心灵的结晶,经典里活着一个民族的精魂。读经典就是跟古圣先贤对话,就是跟民族精神亲密接触。
  其次,人文阅读就是用人文的方式阅读。人文阅读不是知识型的,而是启发型的;不是认识论的,而是体验论的。而我们过去习惯于把所有阅读都视为知识型、认识论的。你知道杜甫的“三吏”“三别”,不如深入文本,体验他的一“吏”或者一“别”。在阅读杜甫的过程中,不是为了要记住什么,而是要把自己投入进去,和杜甫一起去经历、去感受、去体验,去一起经受磨难,并从而反观自身,体味自我的生命状态,反思自我的生命历程,逼近自我生命的本质。一句话,通过理解杜甫,重新发现自我,改造自我,提升自我甚至是重塑自我。
  再次,人文阅读是富有人文精神的阅读。关于人文精神我认同叶朗教授的观点,叶朗教授说,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2001年1月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7版)人文精神通过珍视人类文化而关心人,关心人的发展。就像树木的成长离不开土壤和水分一样,个体生命也不是凭空发展起来的,人的精神、生命同样需要营养。人类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就是个体生命成长所必须的土壤和水分。富有人文精神的阅读就是潜入人类文化的深处,吸取民族精神的的精髓,通过个体的文化建构,实现个体人格的发育。
  总之,人文阅读就是与经典文本对话,与大师对话,与文化对话,与民族精神对话。人文阅读,并且只有人文阅读,才能给予我们智慧、感情和灵魂,才能使我们成为一个在精神上完整的人。所以,人文阅读充满了人文关怀,它把人、人的价值放在首要地位,突显生命关怀和文化关怀,——它因为关怀生命所以关怀生命赖以成长的文化,它通过关怀文化而关怀生命。
  那么为什么说教师迫切需要人文阅读呢?
  首先,为抵御科学主义、工具理性的统治,教师需要人文阅读。
  现代文明实际上是一种科技文明。科技文明带来的最大危害就是工具理性的泛滥。在马克斯·韦伯看来,人们最初研究科学技术或为了反对宗教迷信,或为了更好了解和控制自然,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取得自主性,逐步将目的、价值和意义一类的东西抛开,而单纯追求工具、控制的手段,它将人类社会变成牢笼,把人变成机器上的螺丝钉。现代教育则变成了一种产业,它不再具有教育人、培养人的功能,而是生产人才这种产品;就像工厂流水线上出来的是螺栓、螺母各种标准件一样,教育流水线上出来的则是适应社会不同需要的各种工具人。而应试教育则把这种教育生产方式发挥到极致。所有这一切都使人成为非人。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在控制社会的同时,更控制了社会的思想文化领域,造成科学独霸文化,人文文化倍受压迫和排挤;又由于人文文化不能实证,不具有实用性,难以创造经济效益,因而更加被人忽视;加之现代教育基本上是科学教育。凡此种种,造成社会文化生态严重失衡,最终造成人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在现代社会,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已变得岌岌乎可危,人和文化严重异化。作为个体的人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面临如此严重的灵魂危机——即使从事知识行业的人(注意,我们没有用知识分子这个概念)也不例外。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他掌握的知识再多,也没有用。即使是所谓的专家教授,如果缺乏基本的人文底蕴,也不过是高级知识技工而已。

  所以,灵魂的救赎成为现代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当然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外;而且教师也无力与工具理性、现代教育制度、应试教育、单向度的文化对抗。但这决不意味着教师就无能为力了。他可以通过优化个人的文化生存环境来搭救自己,而所谓优化个人文化生存环境,说白了就是进行人文阅读。
  这段文字可以回答人文阅读如何实现灵魂救赎:“在技术主义思想与体制一统天下的今天,经典阅读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性色彩。它不仅是维护个体精神世界的独特性与丰富性的手段,而且作为一道精神屏障,也拉开了人与冰冷的物质世界的距离,拉开了人与世俗的功利世界的距离,给个体的精神与尊严以更多的可能和空间。德国诗人诺瓦里斯在谈到哲学时,说哲学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阅读经典,也可以看作是这样一种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人总是不安于命运的安排与现状的支配,总是试图超越现实,寻找理想的人格与人生方式。经典里融化了先人们对人、对人性、对人生的思考与探索,表达了先哲们对真善美的思考,这不仅可以慰藉现实社会中饱受侵害与挤占的心灵,而且也能引领人们超越现实。”(余党绪《阅读经典涵养人文》,曲靖教育信息网)
  教师只有搭救了自己,才能去搭救学生,才能为学生营造一片绿色的文化空间。
  其次,要完成职业使命,教师需要人文阅读。
  现代社会,人们并不关心灵魂。人们关心的是职位、职称、人民币等等与灵魂无关的东西。流俗所致,教师岂能例外?
  出于生存考虑,很多中学教师终日沉浸在题海中,缺乏起码的人文阅读。现在特级教师不少,但大多属于技术操作型教师,曾经有人称他们是文化侏儒,他们大多缺乏应有的人文阅读。据权威部门调查,现在中小学教师的阅读面已经比中小学生狭窄了,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缺乏人文阅读的教师,自己成人都成了问题,他怎么让学生成人?
  教师的职业需要跟学生交流、对话,这不是一个纯技术问题。各种知识教学更不是一个纯知识问题。教书的同时还必须育人。没有育人,教师的工作就没有做彻底,教师就没有完成自己的职业使命。
    要育人就必须了解人。只有了解人,教师才可能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一个不了解人的教师,他连经师都做不好,就更不要奢谈做人师了。高尔基说:“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高尔基所说的读书,主要指的就是人文阅读。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涉及教材,他还必须触及人。苏霍姆林斯基说: “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使教育教学活动时时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罗杰斯认为,师生关系不但能增进学生深入地学习,也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而要保证这一切,教师就必须深入地研究人,就必须有广泛的人文阅读,——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第三、实施新课标,教师需要人文阅读。
  新课标强调人文关怀,关注文化,关注生活,关心人。很多老师把新课标当作一种操作体系,以为拿过来就可以操作,他们昨天还在使用旧大纲,一转脸今天就用起了新课标,造成对新课标的种种误解;有的老师嘴上说的是新课标,课上用的却是旧大纲;更有老师则对新课标采取坚决抵制态度。其实,新课标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观念体系和价值体系。一个教师,如果不能超越旧大纲,如果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他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新课标,也就更谈不上实施新课标。
  旧大纲把教育世界看作客观的,它强调教育教学的规律性,可操作性; 新课标把教育世界看作关系世界,强调教育教学的体验性,诗性。旧大纲见物不见人,新课标却是以人为本。旧大纲让教师置身教育世界之外,是我教你学;新课标却使教师置身关系世界之中,追求师生共同成长。新课标对旧大纲的超越是脱胎换骨似的超越,教师要想适应这一超越,决不仅仅是增加点知识、学习点理论所能奏效的,他也必须来一次脱胎换骨似的灵魂革命。而要完成这一革命,就必须向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吸取营养。这就需要广泛深刻的人文阅读,舍此别无他路。
  第四、做一个理想教师,更需要人文阅读。
  毋庸讳言,教师职业在我们这个时代日趋技术化、平庸化,罩在教师头上的神圣光环逐渐隐去,教师已不再被视为真理的传播者,而变成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教师自身也失去了职业崇高感和自豪感,精神、个性、责任感、使命感从教师生活中退出,特立独行、批判反思、道义良知等词汇,离教师越来越远。教师职业越来越变成一种同耕种土地、车削零件没有什么本质不同的谋生手段。
  教师职业降低到如此境地,还有什么创造可言,还有什么快乐可言,还有什么幸福可言!我想每一个有追求的人都不希望自己变成这样的教师。
  先贤曾提出既做经师,又做人师。其实,经师和人师的完美结合就是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学识渊博的教师,一个人格高尚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有爱心的教师,一个对人类有责任感的教师,他还应该是一个富有创新、进取精神,不断完善自我的教师,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大教师陶行知先生倡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不愧为理想教师的典范。
  一个理想教师决不会像孙行者一样,从石头缝里蹦出来。要想成为一个理想教师,他就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人文阅读,即使要求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亦不为过;而且他还必须能够身体力行,像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做到知行合一。他不仅是一个大教师,还是一个大知识分子,一个思想者,一个行动者。
  综上观之,可见教师多么需要人文阅读,这种需要又是多么迫切。可惜并不是人人都有这种自觉。那些没有或者缺乏真正的人文阅读的老师,是不是应该觉醒了呢?
  假如你错过了太阳,你还要错过群星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8 13:22 , Processed in 0.10774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