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饮食文化史:返回历史现场的一条妙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11 14:25: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饮食文化史:返回历史现场的一条妙径
 
作者:古清生 出版社:搜狐读书频道
 
  今个北京的秋天,灰一天,朗一天,以至令我对四季豆(扁豆)焖杭椒产生了兴趣,青嫩性的菜肴,维系我对盛夏的纪念。有些蝉声,它滑过四季豆圆润的曲线,漫过京东原野。运河不朽的静水微澜,泊于白杨树及垂柳绿泉状的树冠下。 因此,在此时获得《欧洲饮食文化史》和《中国饮食文化史》(广西师大出版社,2006年9月版)两本书,我产生有秋凉读书的意味。  

 饮食是文化的最繁杂及广泛的载体,诚如《欧洲饮食文化史》表述的那样:人类从粗糙杂乱的进食到达当代高度发展的饮食文化,所走过的路既冒险艰辛又曲折有趣。其实,有趣尤为重要,因为已经有数千年的饮食文明积淀,冒险业已消除,人们在喧嚣或静谧的生命时光,皆追逐着饮食的乐趣。打量欧洲的饮食史以及中国的饮食史,我们再度进入那个先祖不厌其烦地折腾饮食的文字现场,恰好揭示了人类社会进程的显性脉络。

  欧洲饮食文明是否得益于两河文明,从幼发拉底河到底格里斯河畔广野上的麦子,到波罗的海的鱼,欧洲统一的文化隐线,差不多是其早期广泛的贸易活动先行统一了口味吧。但是这些过程,大约可以通过具有优美散文底韵的这部《欧洲饮食文化史》来获得,因为食是全人类最统一且最表象的基本生存活动,它且不需天神授权,在既统一又个性化的饮食活动中,人在趋同与分野的饮食文化中表现。欧洲的早期,一样是有大量饮食活动入画,即饮食活动成为重要的艺术表现内容。慢慢地打开这样一本书,欧罗巴明媚的风光伴随着历史的钟声徐徐漫过广野,那些如华夏历史一样在泥泞中跌跌撞撞的姿态,亦一目了然。我以为,文艺学、传播学、社会学及文史类其他学科的人士,读一读这本书,将可能避免许多对欧洲大陆的误读而能与欧洲人获得文化上的接近。

  中国的饮食文化,先哲已经总结至后来者无言可述。诸如“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治大国如烹小鲜”,“食色性也”等等,然这些太抽象,我怀疑这是口号治国的源头之一。但是华夏的正统,始于饮食文明则不必辩解。周礼,一部饮食礼节的范本,还有那些镇守皇宫的大鼎,都是原始先民的锅。

  当然,参照着《欧洲饮食文化史》来阅读《中国饮食文化史》,便会发现来自不同源泉的两条河,或者从两个向度流向同一个大海。由于中国纬度线的落差,从最寒冷的北极光照耀的漠河到亚热带最火热的南中国海阳光,丰富的物产以及农耕形式的多样性,使中国饮食丰富而多采。诚然,我更愿意从味觉的差异性来梳理中国地域性饮食文化的积淀。正如我们所知,中国有多个味觉中心,比如以辣为巅峰体验的川湘味觉,以霉鲜或曰臭食为中心的浙东北味觉,以酸为中心的山陕内地带味觉,它沿着历史的源流滔滔淌至今天。江山依旧,时光已远,然味觉世代相传,积淀下深厚的中华饮食文化,因此让人感觉,宫廷史的无趣,则映衬了多彩的民间饮食史。

  历史,总是与其些个饮食事件相关,如哥伦布为寻找香料而漂泊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如粽子的兴起并流传是为纪念屈原,诸葛亮的泸水之战而首创馒(蛮)头等等,故以为读饮食文化史,且非是专业人员之选,大约要真想体察中华文化史,饮食文化史是一支清澈源流,因为压根就没有帝王试图去篡改它,所以从这里返回历史现场,是一条妙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21:40 , Processed in 0.07804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