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感谢东莞刘枫先生赠嵌名联/欢迎先生到[联艺茶坊]指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4 13:54: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来好咏晴川韵
——晴川阁访联


文/刘枫


     武汉友人陪我去参观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着“三楚胜境”之称的晴川阁。

    晴川阁,位于汉阳龟山东麓的禹功矶上,东对长江,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江南江北,楼阁对峙,互为衬托,蔚为壮观。阁由三大主体建筑组成,包括主楼、禹稷行宫和铁门关。

    晴川阁的历史虽然没有黄鹤楼、岳阳楼那样悠久,但由于其所居独特的地理环境、独具一格的优美造型以及诸多文人名士的赞咏,使它赢得了重要的历史地位,被誉为“楚国晴川第一楼”。

    晴川阁主楼,又称晴川楼,始建于明代初年,为当时汉阳知府倡议兴建,取唐代诗人崔颢登黄鹤楼写下的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中“晴川”二字命名。历史上晴川阁屡毁屡建。明清两代,晴川阁先后进行了五次维修,其间遭受最大的破坏有两次,一次是明末农民起义中,晴川阁作为军事要地,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几乎成为废墟;另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在武汉与清军进行殊死战斗,在战乱中晴川阁毁于大火。屡毁屡建的晴川阁重建后规模一次比一次宏伟,清湖广总督张之洞曾亲自为修葺后的晴川阁题写楹联:

  洪水龙蛇循轨道;

  青春鹦鹉起楼台。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龟山屡遭重炮轰击,晴川阁受损严重,虽未全毁,但已成摇摇欲坠之势。1934年,一场大飓风吹塌了晴川阁。1983年,武汉市政府在重修黄鹤楼的同时,依照清光绪年间的样式修复了晴川阁。从此,晴川阁与黄鹤楼再次雄踞大江南北,楼阁对峙,交相辉映,成为江城一大旅游胜景。

    朋友感觉有些累,坐在小亭中休息,我一个人跑上了铁门关。

    铁门关是连接龟山的古代城门,始建于三国时期,它背倚龟山,俯控江浒,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现在看到的铁门关是1990年开始复建,1993年元月竣工。复建后的铁门关为三拱城门形制,资料介绍,此关门与北京天安门城门内拱相比,要高出一倍,它比南京挹江门之拱也要高出三分之一。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并且比历代的铁门关都要宏伟壮观。关上有二层楼,一层厅内陈列有《三国演义》中人物塑像。惜乎没看到楹联。我来试作一联:

    铁铸雄关,虎威豹勇留青史;

    门开大道,车水马龙乐盛时。

  再到主建筑之一的禹稷行宫,也就是禹和稷的别墅。“禹”就是指治水英雄大禹,“稷”则是指后稷,是大禹的助手。相传大禹治水,救民于水火,稷则教民种植五谷杂粮,救民于饥寒,由此禹稷得以并称。

大殿廊檐下,有书法大师沙孟海所书的四字门额“万世蒙泽”,意思是大禹治水使世世代代炎黄子孙享受幸福和快乐。檐柱上有对联:

    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

    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

  上联讲的是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新婚时也只在家呆了几天;下联意为大禹经过八年治水,治理了黄河、长江、汉水、淮河等河流。联是书画大师刘海粟的手笔。

    禹稷行宫始建于南宋时期,距今已有八百年的历史,原名为禹王庙。明朝天启年间更名为禹稷行宫。我们眼前的这座建筑是清同治年间重建的。殿内有大禹治水的塑像,高3.8米,是用玻璃钢制作的。大禹身着布衣,头戴斗笠,手持疏导流水的工具“耒”。他虽为首领,却身先士卒,积极投身于治理洪水的艰苦斗争中,且“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敢于与自然抗争的勇气和公而忘私的可贵精神,深得后人敬仰。塑像的背衬是“禹迹图”,根据1137年的石刻放大绘制的山川流域图,该图记述了大禹治水的历程。上方的“德配天地”匾,是表明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可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墙壁的左边是古代文献中有关大禹治水的文字记载,右边则是全国各地现存的大禹纪念地的图片。

    行宫殿内有不少楹联:

    高阁逼天红日近;

    一川如画晚晴初。



    杰观飞甍,槛外吴蜀横万里;

    风帆沙鸟,无边江汉涌双流。

    出行宫大门,一抬头,见到中国佛协主席、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所书的阁名“晴川阁”。两旁楹柱上有联:

    灵渎走双龙,夹岸直疑银汉落;

    仙踪杳孤鹤,隔江但有白云来。



    隔岸眺仙踪,问楼头黄鹤,天际白云,可被大江留住?

    绕栏寻胜迹,看树外烟波,洲边芳草,都凭杰阁收来。



    栋宇逼层霄,忆几番仙人解佩、仙客题襟,风日最佳时,坐列金樽,却喜青山排闼外;

    川源揽全省,看不尽鄂渚烟光、汉阳树色,楼台如画里,卧吹玉笛,还随明月过江东。

    再往下走,见一亭,是为“朝宗亭”,亭柱有联:

    山势西分巫峡雨;

    江流东压海门潮。

    在长江与汉水堤坝分界处,有一“楚波亭”,亦有一联:

    云树桥头,龟山不老千秋静;

    灯波江上,汉水长流万代清。

    我亦作一联,以记晴川阁之行:

    杰阁矗云霄,我来好咏晴川韵;

    大江流日夜,人去犹亲鄂渚潮。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3:56:25 | 只看该作者
一湖烟水满亭联
——九江烟水亭访联


文/刘枫




    烟景繁华夸赣北;

    水光潋滟数浔阳。

    那次由浔返莞途中,在等火车间隙,我向妻、女提议到烟水亭一游,她娘俩应声说好。其实,身为九江人,她们还真没到过烟水亭呢,我心中也一直梗着一件事,就是想将烟水亭里的楹联记录下来。这次终于是逮着机会三全其美了。

    烟水亭坐落在九江市区内甘棠湖北隅水中,相传三国时名将周瑜曾在些点将。唐代诗人白居易为江州司马时始建亭湖中,取其《琵琶行》诗句“别时茫茫江浸月”,称“浸月亭”。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在九江讲学时,又在湖堤上另建一亭,取“山头水色薄笼烟”诗句,名“烟水亭”。后来两亭皆毁。明末,在浸月亭旧址重建烟水亭。亭为水榭式建筑,有船厅、翠照轩、境波楼、纯阳殿等。纯阳殿左壁嵌石碑一方,上刻大草书“寿”字,由“九转炼丹”四字组成,传为吕洞宾手迹。殿内陈列文物,以有东林寺标记的砂钵最引人注目。亭前方丈地,石雕围栏贴水而起,垂柳翠柏点缀其间。两边有石凿“藏剑匣”,相传因为庐山北双剑峰之刃直对九江市,于是人们凿石匣收藏。亭前有白石栏杆围就的拜台,据说这就是三国时期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大败曹兵于赤壁的周瑜大都督的点将台。亭内有“周瑜史馆”馆中中有一座2.52米高的周瑜塑像,塑像挟书垮剑,再现了这位儒将的飒爽英姿。从烟水亭向南眺望,在湖面波光粼粼、水岸交接的极远处,青黛色的山脉起伏迤逦,此即名闻中外的避暑胜地庐山。正所谓:

    烟景映明湖,恍记得洞宾故事、公瑾威仪,千秋佳话时提起;

    水光罗秀色,且收来五老风神、湓浦夜月,一卷长图任展开。

    烟水亭除了丰厚的人文底蕴、典雅的气韵风光,最让人动心的还应是亭中让人目不暇接的佳联妙对了。我一进到里面,两眼就被那些楹联匾对勾直了。

    到此听万籁笙竽,问谁识天外宫商,空中韶濩;

    有客会重阳风雨,同领略湖山画稿,今古揪枰。

    此联有跋云:“乙未(1895)九月偕甘澍、星丞、惺予、竹琴、干卿、寿安、晴川诸君子宴集亭中,酒酣,湖南易笏山先生皤然而至,相与分韵赋诗,因以斯联以概游览之胜。”撰联者吕璜,清末九江举人。跋中所记七人:史甘澍、罗惺予、蔡竹琴、李干卿、王寿安、许晴川亦均为清末九江名流。女儿见我在此联前徘徊吟哦,打开相机留下我歪着头赏联的姿态。

    浸月亭前的几副联,都颇雅致动人:

    亭名浸月,桥近思贤,风景合推湖上好;

    柳拂甘棠,草生湓浦,诗情毕竟此中多。

    这是彭晓山题浸月亭。联中“湓浦”即指九江市西的龙开河,此水源于江西瑞昌清盆山,隋代在此设湓浦县,故湓浦,又是九江的代称。

    徜徉在烟水亭里,沉浸于琳琅满目的联对前,我的神思也仿佛与古人相会。

    不问石砚羊毫,一样染成烟雨景;

    且把玉壶雀舌,几番吟到月浸亭。

    这是曾著有《六朝挈笺注》传世的九江举人黎经诰的题联。读此联,恍见一须发斑白的老书生在把盏吟哦,袅袅的诗声与亭前湖中的水月交融在一起,绵长、悠远。

    细念金经常听雨;

    澹吟佳句且焚香。

    这是清末一位名寒叶的住亭僧人所撰题的楹联,一位潜心于佛,又颇能诗的高僧形象,呼之欲出。

    请看世局如棋,天演竞争,万国人情同剧里;

    好向湖亭举酒,烟波浩渺,双峰剑影落樽前。

    这是九江人、民国以来第一位抗日烈士蔡公时于清代光绪戊戌年(1898)撰书的楹联。蔡公时,字公痴,早年留学日本,入同盟会。民国十七年(1928)随军北伐,任山东交涉员,殉职于“济南惨案”。品读此联,可以想见蔡烈士对世事、国运的忧心忡忡,“双峰剑影落樽前”一句,烈士的干云豪气更是扑面而来。

    柴桑几度沧桑,看血雨浇春,迎来万户红旗,千山碧树;

    五老依然不老,笑甘棠酿酒,醉倒两行翠柳,一脉青峰。

    这是九江人、当代著名美术评论家蔡若虹题烟水亭的楹联。联中“红、碧、翠、青”色彩斑斓,风光无限,上下联的首句更是颇多机巧,颇多亲切,一股乡情油然而生,不禁莞尔。

    那堪吟白傅诗,琵琶人老,枫荻秋深,叹几个迁谪飘零,相逢处且休说故里繁华,他乡沦落;

    此便是邯郸道,午梦初醒,黄粱久熟,觉毕生功名富贵,霎时间都付与微茫烟水,缥缈江波。

这是清末曾为江西巡抚衙门僚属的新安人黄少白题烟水亭吕祖祠的楹联,脍炙人口已久。上联写江州司马白居易《琵琶行》诗意境;下联指吕洞宾与邯郸卢生的故事,《九江府志》记载,吕洞宾当过浔阳县令,而卢生却非浔阳人,“此便是”三字已露天机,原是作者在借事生议,借景生情。

    烟水亭更多的是洋溢诗情画意的楹联:

    亭上烟云南连牯岭

    湖中水月北映长江

    这联的作者是一位当代人吧,我没细看落款,但联确实详细地介绍了烟水亭的方位,庐山牯岭的万里长江奔入联中,立现大气。

    亭是米家图画里;

    人游蓬岛水云中。

    联以注重意趣、信笔点缀的米芾、米友仁父子创立的“米点山水”来形容烟水亭,可谓是独具慧眼。

    晚上孤亭,影倒一湖烟水;

    夜横高枕,声来九派风涛。

    看,华灯初上,湖中倒影迷离,如梦如幻,多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意境。当然,此时此境,九派风涛声是听不到的了,因为今日的九江早已弥漫着现代化的气息,即便是夜里,也多的是繁华欢笑与笙歌。

    正当我沉缅在烟水亭茫茫的联海里,妻子提醒道,可别误了火车啊。于是我收拾起对楹联的惊喜,与妻、女步转身回行。步出园门时,我吟出一联:

    参访我来迟,踽步亭中,惟见昔贤香墨迹;

    流连风过后,徜徉湖畔,好观今日美浔阳。



                                                 2009年11月5日完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1 22:02 , Processed in 0.06880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