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 文” 之 外 无 好 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8 11:22: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 文” 之 外 无 好 课
                            ——《怎样上出好课•语文卷》有感
                            黄 行 福
怎样上好语文课?这是一个老问题,一个没有任何新意的问题。从我走上讲台的那一天起,可以说,我就面临着这么一个问题,也在思考、琢磨着这个问题。而且,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也读了一些相关的书籍,后来,还读过一些名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尽管从中我窥见了某些秘密,但仍有点迷惑。
近几天,阅读了重庆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的《怎样上出好课•语文卷》一书,给了我极大的启示,让我多少明白了一点上好语文课的秘密。
可以说,书中介绍的几位老师,都是名副其实的名师。有王松舟、孙双金、窦桂梅、周益民等,共7位。书中,既有他们对好课的精辟见解,也有他们的上课实录,还有其他名师的点评,更有那7位名师对好课的建议。让读者比较全面地了解到名师们的特色及风采,更展示了他们在语文教育这个舞台上的成功演艺。
综观这7位名师的课堂实录与精辟见解,笔者悟出了一点点上好语文课的奥秘:
其一,教师的高素质。引用一句名言:“教师的作用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尽管在今天这个极力倡导新理念的时代,教师的作用有退到幕后的趋向,但笔者以为:低估了教师作用的教学,是不可能有高质量的。
教师毕竟是上课的总导演,课无论怎样上,总是教师设计的,教师仍然是坐在首席的。这个“首席”也不仅仅是挂名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引导者,引领者,领头人。《怎样上出好课•语文卷》这本书,也深刻地体现了这一潮流。在书中,王松舟老师就回顾了自己当年教《只有一个地球》的经历。他告诉我们,为了教好那篇课文,他每教一次,都要重新备一次课。总共备了三次课,而且,每一次都有较大的改进,较大的调整。王老师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精力反复备那一篇课文?还不是他深刻理解了教师的备课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王老师以他深厚的文化底蕴,把课备到了炉火纯青地水平。所以,他在课堂上才能够那么潇洒自如,充满诗意,高潮迭起,给人以美的享受。要知道,王老师是以“诗意语文”而响誉语文教坛的,如果他不是一位富有诗意的老师,他的课堂就不可能那么收益盎然。
什么样的教师上出什么样的课。此话虽有绝对的嫌疑,但也道出了部分真理: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决定语文课堂精彩与否、效率高低的前提条件。
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提高自身素质,才有上好语文课的希望。高素质的教师,才由于可能上出高素质的课。
对语文教师而言,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应该是比较熟练的。不论是在文本的解读中,还是在教学的设计上;也不论在课堂上的发挥,还是课后的反思,素质高低不同的教师,其表现是迥然相异的。书中,窦桂梅对文本解读的回忆,也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其二,对教材深刻而创造性地理解。这些名师,他们那精彩的课堂,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所“本”的,这“本”就是对教材的深刻的创造性的理解。孙双金,这位拥有研究生结业证书的小学特级教师,为了上好《走近李白》这样的课,他对李白进行了一番深刻的研究。因为他教的这一内容,不是课本上现成的,而是他自己根据教学的需要而组合起来的单元。为了教好这一单元,他对李白这位大诗人,的确费了一番心思。从李白的积极入世,想干大事业这一点,孙老师发现“李白是儒”;从李白结交的朋友很多都是道士,他认为“李白是道”;从李白喜欢侠客的风范和创作的《侠客行》,读出了“李白是侠”;又从李白嗜酒,又有大量诗作问世,认为“李白是仙”……,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李白。这样,在孙老师的心目中,李白就不是浅显而单一的,而是深刻而多面的了。难怪,从他的《走近李白》的课堂实录来看,那么富有诗意,那么富有情彩,这都与他对李白及其诗作的深刻而多元的理解直接相关的。可见,高质量的语文课,是与高质量的教材理解分不开的。听过一些老师的语文课,很多时候,他们对同一篇课文的理解,竟然异口同声,原因何在?对课文的理解,基本上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见。在他们的课堂上,就只能是教参内容的转移:从教参转到教师头脑,再由教师头脑转到学生头脑。所以,这样的课就没有活气,看不到生命的鲜活特征。
周益民老师也常常喜欢从多不同的视角去解毒课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我喜欢将自己设想成不同的角色身份走进文本”。比如“我是作者”,就以作者的身份去求文本之“真”;“我是孩子”,就以孩子的身份去探求母语学习的规律;“我是教师”,就以教师的身份进行专业解读……
这些,都给读者多方面的、深刻的启示:语文教师应该学会文本解读的本领!否则,就永远读只会嚼他人嚼过的东西。只有自己真正学会了对文本的深刻而创造性的解读,课堂上,才能左右逢源,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现实中,有些教师,手里拿着辅导书走进课堂,一本辅导书始终不离手。因为那样的辅导书上,既有原文,也有分析,甚至还有简单的教学目标,课文后的练习答案等,太方便了,基本上是 “一册在手,应有尽有”。即便是课前不备课,要应付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很自然,这样的课,是绝对不能出彩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耕耘,哪来收获?没有课前文本阅读的功夫,课堂上就只能是应付了事。
再次,课堂上的“三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到底应具备什么样的内涵?这当然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很难有标准的答案,统一的理解。但笔者以为,王松舟老师的“三味”说法,是很有见地的。哪“三味”?“语文味”、“人情味”和“书卷味”。什么叫语文味?他说,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承载内容,即语言文字的运用;“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这是深含人文意蕴的观点,也是传统语文教育之精华所在。
什么是“人情味”?他指的人情味,一是指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欢迎;二是指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三是指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需求,赏识学生个性,极力学生潜能。这是真正尊重学生的体现。
什么又是“书卷味”呢?就是紧扣书卷,引导学生在书卷中走个来回,又不失有个性特色的体验与感悟。
王老师这样解读好的语文课的“标准”,这本身就是很“语文”的说法,生动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这样的语文课,我们丝毫也不能说他是其它的什么课。因为只有在语文课上,我们才能感觉到这“三味”的浓烈气息。
可以说,本书中介绍的7位名师,他们的课堂教学都具有这三味的气息。比如王松舟老师的课例《鱼游到了纸上》,就有这样一个环节,他让学生读课文中7个带“游”字的句子。前6个,分别让6位同学读,第7句全班齐读。学生们读得非常认真,也十分投入,读出了情味,读出了情感,也读出了个人的体验与感悟,语文味十足。
书中,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让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感受到好的语文课,是富有生命情味的课,是携带着浓浓人文情蕴的课,是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的课。
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怎样的语文课才是好课?本书虽然不能给我们提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但的确可以让我们窥见一点好课的堂奥!
一堂好的语文课是怎样的?最少是有着浓浓语文味的,缺乏语文味的语文课,就不是好课。所以,“语文”之外无好课。这里的“语文”指的是“语文味”。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才是好徒弟!才不会辜负师傅的期望。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丰县付坊中学
邮政编码:34450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5:20 , Processed in 0.21723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