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协调的角色 文/徐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3 13:34: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协调的角色

    按:从说理透辟、态度用词皆文雅两个指标来考量文字:最上乘当然是信、达、雅,下作则是污言秽语+言之无物。说理透辟却长急躁跳起来开骂的,比起只嚷着言辞要文雅的,在我看来还是前者可爱得多。前者分享、刺激思考,话糙理不糙。时下,道理受尽委屈,要爱惜。

   

    小学教师聚到一起谈论最多的是什么?撇开女性的公共话题——自家先生和孩子,多是领导、学生和家长了。谈话完毕如果还愿意回想,可以嬉笑着小结如下:领导变态低能、学生愚蠢顽劣、家长偏执无理。曾几次好事地指出,但是,即便闲谈伊始大家一致同意“说点别的”,刻意避开,说着说着又会不知不觉折回这里。教师群体在私下——后台,交流分享的经验所涉事件大多可以为上述结论做注脚。这是一个怨气冲天的职业。

可进入校园日常的公共生活——一所像样的学校的前台,你看到的又多是对领导的恭敬顺从甚至唯唯诺诺,在学生和家长面前,做事做人一律概之以“一切为了学生”,一幅把学生当自家孩子一样尽心尽责的情态,一点一滴地严防死守,但凡自己班上的孩子有一点差池,真心真意地气恼、沮丧。更有意味的是,教师站上讲台,分享教育教学心得,讲述的无不是对职业、对学校、对学生的无限热爱,干群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扶助、相互感动的美好瞬间。无数次在预见到可能的声泪俱下时赶紧地低下头去,当啜泣声毫不意外地响起,整个头皮立即麻了起来,很多次还禁不住陪着抹起眼泪,以至狼狈退场——我感到非常不适。

而领导们多数喜爱迷恋这样动人的场景,他们十年如一日地热衷组织师德征文、师德演讲、名师讲堂、先进人物报告会……相信眼泪是效果的明证。而我的同行们依旧一面在私下里数落抱怨这类思想教育的无趣无聊,宣泄对之只增不减的厌恶憎恨,一面在讲坛上流露或受宠若惊、或谦虚谨慎之态,绝不吝惜自己和别人的眼泪——我感到非常迷惑。

戈夫曼把这种行为称为“戏剧实现”:“当个体处于他人面前时,常常会在他的行为中注入各种各样的符号,这些符号戏剧性地突出并生动勾画出了若干原本含混不清的事实。”[1]因为“作为人,我们也许只是被反复无常的情绪和变幻莫测的精力所驱使的动物。但是,作为一个社会角色,在观众面前表演,我们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2]所以“我们用与我们不可分割的角色外衣优雅地把自己包裹起来。”[3]教师群体的普遍理想形象是对学生有爱心、负责任。

戈夫曼提供了一个工具,帮助理解这些现象,但我随手用过后却深感这样观察判断的残酷。如果全然接受他提供的解释——人们在前台情境中的自我表演是高度自我控制的,甚至是刻意营造或设计的,每个个体都在有意无意地接近某个理想形象,是不是就可以安心地结论,虚伪是普遍事实。那么,我能因此说每个人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吗?似有不妥,这也绝非他的本意。若理解仅仅只是理解,理解只是为了作出判断,并因此结束对问题的追索,进而失去从现实中超拔出来的意愿,不再有作出某种改变的努力,那么理解和判断不仅妨碍思考还妨碍理性的社会选择。运用社会学、心理学工具需要清楚地知道,所获得的“真理”、“解释”从来不是最终的,不仅真理本身需要不断地受到根本性的修正,所有解释、判断的努力还都应指向对现实的完善,指向一个随人的智慧、力量而来的更好的未来。

我不在乎理解是否达成,因为思考的彻底性很多时候比答案更重要。戈夫曼的观点用来自省比用来理解客观现实更有助于思考。戈夫曼提醒正视这种不一致和不协调。

朋友苦恼地告诉,一位大家心目中公认非常谦逊谨慎,有爱心、负责任的老师在班上如何强势,甚至屡屡对学生动手。“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件事呢?我的孩子感到压抑恐惧。”在我给出一些建议之后,朋友反复强调,并不想伤害老师,“何况老师这些行为并没有直接作用到我的孩子身上。”当我的朋友感到这位老师前后台形象反差巨大的时候,他没有选择指出,而是选择与大家一起共同完成教师固有的形象。我知道,许多父母都会这样,出于各种各样的考量放弃努力,宣泄一下,寄希望于学校、教师自己作出调整和改变。父母们也在尽力维护一种自我形象——我非常支持并配合教师和学校的工作,按照学校和教师期望的方式。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让教师、学校管理者有一个更加周全、复杂的自我认知?从而少些专断,多些对孩童、对父母的理解、安慰和切实的帮助?

这在普遍缺乏自省,缺乏清醒、深入思考的当下是非常严重问题。每个人都自顾自地扮演,多数无知无识,事情总难有改观。我因此向朋友感叹,当下最可怕的地方就是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室,面对着少有或没有自我意识的孩童,关起门来哪怕良心足够也未必能保证尽力减少了伤害,增进了孩童的福祉。对于教师、教育而言,良心太不可靠了,一时的感动太不可靠了,技巧和方法太不可靠了。多一些对人的了解、对人性的了解、对儿童的了解,多一些对自己的认识和反省,多一些清醒、深入的思考才是最迫切的,在父母们选择支持、配合之后,作为教师的你我能意识到我们需要更多的诚意去自省,需要更为艰难地自我修炼么?

我们需要那些最伟大的心灵的关照,祂们如何面这种不协调,那些同样难以自洽的说法如何一次次将人带到新的境界。

而小学教师读得最多的是什么?看时下的图书销售排行榜,看教师的案头,撇开算不上书籍的教辅资料,这是中国图书销售排行榜上的第一名,全体国人的耻辱,一类是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技术: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经验介绍;另一类是心灵鸡汤——原谅我背离了这个词的本意,小故事大智慧——透着实利计算的人生感言,半通不通的玄学禅理。教师喜欢趁手好用的技术和方法,喜欢被故事感动得或流泪或微笑,喜欢若有所思若有所悟。关于这样的喜欢和感动,米兰.昆德拉有段极有意思的表达:“Kitsch让两颗眼泪快速出场。第一颗眼泪说:孩子在草地上跑,太感动了!第二颗眼泪说,孩子在草地上跑,被感动的感觉实在太棒了,跟全人类一起被感动,尤其棒!使Kitsch成为Kitsch的,是那第二颗眼泪。”没有人比昆德拉更懂得庸俗的真谛——热衷并满足于自我抚摸。这样的感动再多也不指向整体的改善和进步,之后要么是该干嘛干嘛,要么是简单地模仿复制,一旦遇到新问题,又转过头来抱怨一切——回到日常的只有消耗没有建设的循环之中。

没见识过太多美好,读不懂伟大、崇高、美妙的心灵在试图让另一些心灵见识并明了什么是伟大、崇高、美妙,这是多么糟糕。

作为教师的你我怎么看待自己的不一致、不协调?至少应该省惕——在办公室里、酒桌上一贯地咒骂抱怨,在讲台上、舞台上抒情赞美;说起理念,新词大词滔滔不绝、与时俱进,日常与孩子的相处却仍是一面满口仁爱一面专制暴戾,数十年如一日的依然固我。要知道,即便完整是不可得的,大致完整仍然值得人去付出努力。

很多功课只能自己来做。




[1]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美】欧文.戈夫曼著,冯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25页。

[2] 同上,第45页。

[3] 同上,第46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6:49 , Processed in 0.07431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