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奴性之我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14 11:36: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化奴性之我见
□湖北省武汉市第一中学高三(12)班 喻华



    真正的学者只对真理负责,而不为盲目的流行低头埋单。
    ——题记
    鲁迅先生将人分为两种,“暂时坐稳了奴隶的人”和“欲做奴隶而不得的人”。几千年来,三纲五常三跪九叩的封建伦理道德,为人们“精心”打造出了一套奴性原则。而文化是人们思想的沉淀,自然也就成了测量奴性的温度计。
    而我,一介学生,也不能免俗。那日,因为封面上写着“××、××等当红实力作家联袂推荐”,我买下了一本所谓的畅销书。看完之后合上书本,觉得不过尔尔。为什么作者要请他人推荐自己的书呢?这虽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营销策略,但却显示出了作者对自己作品的不自信。他们假借他人之名,以换取更多如我的傻瓜读者的轻信。这些人早已远离了文人的清高,成了不折不扣的“文化投机者”。再反观我自己,在喜滋滋地买下那本书时,不也向那些高举“推荐”大旗的“大名鼎鼎”屈膝了吗?
    奴性啊奴性!
    更可怕的是,根深蒂固的文化奴性不只表现在这些作家身上,也不只表现在如我的读者身上,而是表现在整整一代人身上!
    梁祝不叫梁祝,叫东方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武则天不叫武则天,叫中国古代的伊丽莎白一世;苏杭不叫苏杭,叫中国威尼斯;酱拌面也不得已改了名字,叫中国的意大利面;甚至连电脑天才也要被冠名“中国的少年比尔·盖茨”。
    谁又敢苟同这样的“美誉”?中国女子本来是温婉可人的,可偏偏有人把如瀑的黑发染成黄发,给黑色的眼珠戴上蓝色的美瞳隐形眼镜片,说话带上洋腔,还美其名曰“Fashion”,简直是荒唐可笑!我不明白,为何要这样在洋文化上进行肤浅的采补,用不伦不类的嫁接让中华文化更好地“面向世界”。
    最为可气的,不是这种变质变味地推广中华文化,而是干脆将中华文化放在身后,连滚带爬地奔向日韩英美文化。复活节、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的大热,白色情人节、爱心便当、新偶像标准的涌入,我们向外来文化弯下了双膝。
    这种文化奴性到底因何而来呢?
    在我看来,正是因为封建时代人们“安于奴役”的时间太长了,所以在国门打开后,才会饥不择食,唯恐落后于西方或近邻的新学说新思潮。当时,皇权败落了,各地军阀崛起了,驳杂的外国文化不断涌入,新中国的文化还未形成体系,失去了封建思想支撑的人们,纷纷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抛诸脑后。
    不容忽视的是,中华文化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焕发出新生的活力,汇聚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中华文化流”。中国的崛起,思想的碰撞,言论的自由,注定要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舞台的最前端,文化的奴性也终将在历史的舞台上退场。



    点评:作者从鲁迅的奴性论出发,结合目前的社会现实,对国民的文化奴性进行了批判,观点犀利,可谓一气呵成。更为可贵的是,作者从历史的角度对奴性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眼光独到。文章的情感一泻千里,奔放自如,给人淋漓尽致之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5:36 , Processed in 0.06731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