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律教学之我见
湖北黄梅一中李学文
声律,是对联教学的关键课题。在中小学对联课堂上,介绍四声知识,应以今天普通话四声为主,这一点是从对联教学实践中体会到的。
近几年来,我受黄梅一中之聘,为对联选修课的教师。起初,教学中以古四声介绍声律知识,作练习也按古四声出句,这样,时常出现教与学不协调的情况。一次,引用清人邓石如的“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一联为例,按古四声讲授。有学生发问说:对联中十个字均与普通话读音无差别。为什么不是今天普通话的四声?是啊!象这样古今平仄声调相同的古联,有理由说它合乎普通话平仄声。又一次,在黑板上写出句让学生对句。出句为“学有所得”。出句是按古四声,本想让学生用“习无不精”对。结果呢?或对以“劳无不获”,或对以“攻无不克”,或对以“战无不胜”,还有的对以“练无不熟”,“贫当益坚”等。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知道“得”字读阳平,为平声,不知道“得”是入声字,属仄声,所以,均按普通话四声造句来对。且不说对句内容与出句的连贯如何?对句的平仄用得是准确的。这两件事引起了我的思考。不过,评讲时也将出句“学”和“得”两个入声字加以解析,初步让学生认识古今四声的继承关系。
后来,我尽量选用合乎普通话四声的联例,作声律教学的材料。如:“学海珍珠开教化,书山桃李启文明”、“绿柳舒眉欢稔岁,红桃开口笑丰年”、“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等。但是,时至今天,依新四声定平仄创作对联还处在尝试阶段,能引入课堂作联例教学的佳联较少,只好从古人的联语中,选取接近新四声佳联,用作教学的联例,比照新四声介绍声律知识。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书为至宝一生用,心作良田万世耕”等对联。
于是,我从讲授比较中发现,合普通话四声的古联不少。经过反复研究比较,我终于明白,古今四声的关系是对应的,在声调古今相同的条件下,古四声可以转换为新四声,新四声也可以转换为古四声。因为,古平声和上、去声三个声调与普通话阴平、阳平(合称平声)、上声、去声相同。属仄声字的古入声字分化为两类,一部分派入阴平和阳平,为平声,一部分派入上声和去声仍为仄声。古今声调的变化在入声字,古今平仄相别也在入声字,所以,凭借古人联语介绍新四声知识,才能如此自然融洽。请读下面几副对联:
过如秋草芟难尽;
学似春冰积不高。
此联乃清人纪晓岚所撰。古今声调虽有变化,但平仄格式无变化。请看平仄规律对应关系:
古四声平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新四声平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
从古今平仄分析可以看出,差异在下联第一个字和第五个字。“学”,古入声字,属仄声,今归入阳平,为平声。“积”,古入声字,属仄声,今归入阴平,为平声。此二字用在可平可仄之处,合一、三、五不论的原则。因而,转换后,合普通话四声平仄,用作联例教新四声是可行的。
又是一年春草绿;
依然十里杏花红。
这是一副旧春联。古今平仄关系十分对应。
古四声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新四声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从古今平仄对应关系看,只上下联处在可平可仄部位的“一”和“十”声调有变化。“一”,入声字,派入今阴平,为平声,“十”入声字,派入今阳平,为平声,因此,用新声标平仄,当标平声,依一、三、五不论,不影响平仄安排规则。“绿”,入声字派入今去声,古今平仄声调同。这样一转换,不就是一副合新四声平仄的对联么。
文能换骨余无法;
学到穷源自不疑。
此乃清人李彦章题“西邕书院”联。试比较古今平仄:
古四声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新四声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从比较中看出,只“学”字声调有变,“骨”和“法”虽均为入声字,而今一读上声,一读去声,声调有变化,可平仄调类未变,古今同为仄声。因此,亦合普通话四声平仄。
何事关心,二月杏花八月桂;
是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此联是彭元瑞为“玉屏书院”题。比较古今平仄如下:
古四声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
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新四声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联中“月”,入声,属仄声,今读去声,亦为仄声,声调虽变,而调类未变,古今同为仄声。“八”,入声属仄,今读阴平,为平声,古今声调不同,“八”下在第五字可平可仄位置,没关系。这里标为平声,反倒使上联无句脚三连仄之忌。为使学生明确古今四声变化关系,在讲授中,用入声字的变化情况介绍一点古四声平仄常识,以便与新四声接轨。
古人联语用了入声字的,尚且按照一定的条件可以转换为新四声平仄的对联,更不用说字字声调相同,处处平仄相一致的对联了。例如:
水从碧玉环中去;
人在苍龙背上行。
反观自己难全是;
细论人家未尽非。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上面几副古联,均未用入声字,古今声调一致,该属平声的还是平声,该为仄声的还是仄声,依古联论,当然是依古四声而定平仄,转而同新四声比照,又字字合新四声平仄。难道不可以看作合新四声联么!将类似这样的古人对联,引用作新四声教学的联例,是入情入理的。
因为,对联教学的需要,我开始选取古今合普通话四声的联例为教材,几年来已积累了不少联例,按不同类别的对联而辑存。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构想,按现代汉语语音系统,以普通话四声为规范标准,尝试编写《普通话四声对联读本》。依普通话四声这把尺子,选取联例,作为对联教学的材料。因此,把合乎新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平仄的对联,无论今人的或是古人的联语,依对联分类,择其佳联而引用,编入读本中,作为对联教材,教学对联相关知识。或曰,为什么古人按古四声写的对联,也跑到普通话四声的圈子里呢?也许,前面相关认识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普通话四声对联读本》,所选取的古联和新联,既遵循了汉语语音的特点,也体现了现今存在的声调系统的特点;既体现了古今四声平仄的继承关系,又体现了声律应随时代新的观点。凡引用的联语,可以这样说:律是古律,声依新声。让人们习惯上称为古四声的古今对联,以新的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是叫好还是反对,各随所爱吧。我相信《普通话四声对联读本》作为对联教学的辅助读物,会得到大多数读者认同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