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声律教学之我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17 17:09: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声律教学之我见

湖北黄梅一中李学文



声律,是对联教学的关键课题。在中小学对联课堂上,介绍四声知识,应以今天普通话四声为主,这一点是从对联教学实践中体会到的。

近几年来,我受黄梅一中之聘,为对联选修课的教师。起初,教学中以古四声介绍声律知识,作练习也按古四声出句,这样,时常出现教与学不协调的情况。一次,引用清人邓石如的“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一联为例,按古四声讲授。有学生发问说:对联中十个字均与普通话读音无差别。为什么不是今天普通话的四声?是啊!象这样古今平仄声调相同的古联,有理由说它合乎普通话平仄声。又一次,在黑板上写出句让学生对句。出句为“学有所得”。出句是按古四声,本想让学生用“习无不精”对。结果呢?或对以“劳无不获”,或对以“攻无不克”,或对以“战无不胜”,还有的对以“练无不熟”,“贫当益坚”等。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知道“得”字读阳平,为平声,不知道“得”是入声字,属仄声,所以,均按普通话四声造句来对。且不说对句内容与出句的连贯如何?对句的平仄用得是准确的。这两件事引起了我的思考。不过,评讲时也将出句“学”和“得”两个入声字加以解析,初步让学生认识古今四声的继承关系。

后来,我尽量选用合乎普通话四声的联例,作声律教学的材料。如:“学海珍珠开教化,书山桃李启文明”、“绿柳舒眉欢稔岁,红桃开口笑丰年”、“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等。但是,时至今天,依新四声定平仄创作对联还处在尝试阶段,能引入课堂作联例教学的佳联较少,只好从古人的联语中,选取接近新四声佳联,用作教学的联例,比照新四声介绍声律知识。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书为至宝一生用,心作良田万世耕”等对联。

于是,我从讲授比较中发现,合普通话四声的古联不少。经过反复研究比较,我终于明白,古今四声的关系是对应的,在声调古今相同的条件下,古四声可以转换为新四声,新四声也可以转换为古四声。因为,古平声和上、去声三个声调与普通话阴平、阳平(合称平声)、上声、去声相同。属仄声字的古入声字分化为两类,一部分派入阴平和阳平,为平声,一部分派入上声和去声仍为仄声。古今声调的变化在入声字,古今平仄相别也在入声字,所以,凭借古人联语介绍新四声知识,才能如此自然融洽。请读下面几副对联:

过如秋草芟难尽;

学似春冰积不高。

此联乃清人纪晓岚所撰。古今声调虽有变化,但平仄格式无变化。请看平仄规律对应关系:

古四声平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新四声平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

从古今平仄分析可以看出,差异在下联第一个字和第五个字。“学”,古入声字,属仄声,今归入阳平,为平声。“积”,古入声字,属仄声,今归入阴平,为平声。此二字用在可平可仄之处,合一、三、五不论的原则。因而,转换后,合普通话四声平仄,用作联例教新四声是可行的。

又是一年春草绿;

依然十里杏花红。

这是一副旧春联。古今平仄关系十分对应。

古四声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新四声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从古今平仄对应关系看,只上下联处在可平可仄部位的“一”和“十”声调有变化。“一”,入声字,派入今阴平,为平声,“十”入声字,派入今阳平,为平声,因此,用新声标平仄,当标平声,依一、三、五不论,不影响平仄安排规则。“绿”,入声字派入今去声,古今平仄声调同。这样一转换,不就是一副合新四声平仄的对联么。

文能换骨余无法;

学到穷源自不疑。

此乃清人李彦章题“西邕书院”联。试比较古今平仄:

古四声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新四声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从比较中看出,只“学”字声调有变,“骨”和“法”虽均为入声字,而今一读上声,一读去声,声调有变化,可平仄调类未变,古今同为仄声。因此,亦合普通话四声平仄。

何事关心,二月杏花八月桂;

是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此联是彭元瑞为“玉屏书院”题。比较古今平仄如下:

古四声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

                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新四声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联中“月”,入声,属仄声,今读去声,亦为仄声,声调虽变,而调类未变,古今同为仄声。“八”,入声属仄,今读阴平,为平声,古今声调不同,“八”下在第五字可平可仄位置,没关系。这里标为平声,反倒使上联无句脚三连仄之忌。为使学生明确古今四声变化关系,在讲授中,用入声字的变化情况介绍一点古四声平仄常识,以便与新四声接轨。

古人联语用了入声字的,尚且按照一定的条件可以转换为新四声平仄的对联,更不用说字字声调相同,处处平仄相一致的对联了。例如:

水从碧玉环中去;

人在苍龙背上行。



反观自己难全是;

细论人家未尽非。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上面几副古联,均未用入声字,古今声调一致,该属平声的还是平声,该为仄声的还是仄声,依古联论,当然是依古四声而定平仄,转而同新四声比照,又字字合新四声平仄。难道不可以看作合新四声联么!将类似这样的古人对联,引用作新四声教学的联例,是入情入理的。

因为,对联教学的需要,我开始选取古今合普通话四声的联例为教材,几年来已积累了不少联例,按不同类别的对联而辑存。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构想,按现代汉语语音系统,以普通话四声为规范标准,尝试编写《普通话四声对联读本》。依普通话四声这把尺子,选取联例,作为对联教学的材料。因此,把合乎新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平仄的对联,无论今人的或是古人的联语,依对联分类,择其佳联而引用,编入读本中,作为对联教材,教学对联相关知识。或曰,为什么古人按古四声写的对联,也跑到普通话四声的圈子里呢?也许,前面相关认识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普通话四声对联读本》,所选取的古联和新联,既遵循了汉语语音的特点,也体现了现今存在的声调系统的特点;既体现了古今四声平仄的继承关系,又体现了声律应随时代新的观点。凡引用的联语,可以这样说:律是古律,声依新声。让人们习惯上称为古四声的古今对联,以新的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是叫好还是反对,各随所爱吧。我相信《普通话四声对联读本》作为对联教学的辅助读物,会得到大多数读者认同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20:50 , Processed in 0.10632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