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肩负培养学者书家的使命
———浅论丛文俊教授的书法教育观
向 彬
笔者在2010年获得的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当代书法人才的类型与教育——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启示》这一课题论证中提出:“根据目前的书法教育状况,我们可以将具有书法专业或研究方向的高等院校大致分为三类:其一为艺术院校,如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等等;其二为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暨南大学等等;其三为师范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等。这些学校中的书法专业由于所依附的大学性质不同,大学中所具有的教学资源和办学理念不同,书法专业的定位、书法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书法教学的方法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到大差异。根据这些情况,我们可以大致将当代的书法人才类型划分为‘艺术型书法人才’、‘学者型书法人才’、‘文人型书法人才’、‘师范型书法人才’、‘应用型书法人才’、‘综合型书法人才’等几种类型,针对这些书法人才类型,不同院校应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确定培养目标和设置教学计划,构建出合理的课程模块,以便更为有效地培养书法人才。”无疑,以丛文俊教授领衔设置在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的书法研究方向就成为了培养“学者型书法人才”的成功试验田。
丛文俊教授凭借自身广博的知识面、科学的书学研究方法、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辟蹊径的育人观念,在书法教育方面和书法人才培养方面,成绩卓越。他从一九九四年开始在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招收书法方向硕士研究生,而后相继招收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培养了一大批学术基础扎实、创作水平较高且发展潜力颇大的高端书法专业人才。近十年来的全国书学讨论会和全国性书法展赛中,丛先生的弟子屡屡获奖,被业界誉为“丛家军”。探索其中的秘密,我们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了解丛先生的书法教育观。
一是科学的课程设置。丛先生的学问得力于他博大清深的知识,在培养学生方面也朝着这方面不懈努力。对于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丛先生统筹兼顾,可谓用心良苦。他认为中国书法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只有抓住这个关键,才有可能触及到书学研究的本质。他提倡以知识养学术,打破就书学研究书学的局限性。丛先生立足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的独特优势,在课程设置上大胆进行创构:将《中国古代文化史》、《训诂学》、《古文字学》等课程纳入学生的必修课,并对所有研究生都开设《版本目录学》、《古籍整理概论》等课程,力争让学生大开学术眼界,为以后作大学问、深学问创造了条件;同时,在课程设置中,要求研究生对《中国书法史》、《古代书法文献与书法理论》、《书法批评》、《中国传统美学》等进行细致系统的学习,让学生在占有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其主观动性去发现并解决问题。此外,还将书法技能的系统教育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全部过程,弥补研究生教育阶段书法技能课程设置的不足,全面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书法创作能力。
二是因材施教立体发展。一般导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着眼于自己研究的小圈子,学生大都成了教师的影子,致使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和研究能力低下而作茧自缚。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考入吉林大学估计研究生攻读书法方向的硕士生或者博士生,学术背景、学术基础和学术研究方法不尽相同,有的侧重于史论,有的侧重于考证,有的侧重于艺术风格的研究,丛先生以贯穿于中国三千年书法史的能力,根据学生自己的特点而因材施教发挥其特长。学生们的毕业论文在史学上遍及各朝各代,在风格上或主攻中国古典美学,或中西结合,全面扶持,让其健康发展。此外,丛先生根据学生学术研究和书法技能基础的优劣,经常采用个别辅导、重点扶持的教学法则,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在学术研究和书法技法两个方面达到基础扎实、方向明确、成绩突出的效果。也正是这种要求,不少研究生被延期毕业,博士后被延期出站,这种严进严出、因材施教的育人原则,是打造书法“丛家军”的秘密武器。
三是严谨的治学态度。丛先生不喜欢多言浮夸,主张多做实事,要求学术研究要能解决问题。在教学上同样要求学生作真学问,不要不懂装懂,提倡“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说一句空。”特别强调写作上的锤炼,反对花拳秀腿哗众取宠。有时学生的一份作业要反复修改五六次才能过关,促使学生在学术研究上逐渐步入正途。丛先生告诫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精心推敲,要求言之有物,确凿可信,避免自欺欺人。他说:“我的书学研究与学习经历、专业特点有关,一直在下笨功夫,我觉得笨功夫可靠。书法研究兼乎文史哲及艺术,内涵信息量极大,不下笨功夫是搞不好的。”他教育学生说:“笨功夫指两个方面,一是读书不厌其多,不厌其熟,既多且熟才能思想活跃发现问题;二是对发现的问题兼作证实和证伪,证实是广泛取证,以使观点成立。证伪是对自己的观点、所用的每条材科,所说的每一句话进质疑,不怕反复修正。”他经常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善作笔记,要从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素材中抽绎出论文题目,同时附上比较详细的观点和文献资科,并在以后的读书思考中不断的补充修订,再经过反复锤炼推敲,这样,一篇优秀论文便可产生。所以有不少学生的作业都能成为学术论文发表,且得到好评。
四是以技法补书学。丛先生认为要想真正研究好书法,必须要对书法本身即书法创作要有深刻的理解。丛先生六体具擅,他要求学生认真临帖,并针对于书法史中各个阶段书体进行深刻体验,他经常教育学生:“作为研究书法的硕士生、博士生或者博士后,在系统地学习上述课程的同时,一定要扎扎实实地临习古代的经典法书,要把对古代书论的理解充分运用到书法技法的临摹与创作中,要成为既有学术又擅艺术的真正书法人才。”他一再强调,古代的书法理论为我们明确了书法学习的方向和方法,我们要弄清楚先哲们是如何给书法定位、如何领会书法的奥妙、如何在继承中求创造,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到书法的真谛。同时,他教育学生,加强书法技能的学习,不是为了急功近利在大展中获奖、入展,而是要深刻地理解书法本体内深厚的内涵,做到书法创作和书学研究互相促进。他提倡书法创作上要以学养书,向学者型书家逼近,反对好高骛远。他提倡书法的学习和人才培养要水到渠成,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人或者学者型书家。
丛先生一再认为,当前的书法教育虽然初步建成了从本科升、硕士生、博士生到博士后的人才培养梯度,但就书法人才的培养质量和书法学科建设的内涵而言,任重而道远。据悉,在教育部即将颁布的新的学科目录中,艺术学极有可能上升成为一个门类,并下设基础艺术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与设计学、戏剧戏曲学与广播影视学等四个一级学科,书法学也极有可能成为美术与设计学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在这种学科目录进行大变更的背景下,书法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其学科建设的任务非常繁重且十分重要。丛先生几年前就书法研究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写过多篇文章,提出了不少建设性观点。而且,自从他开始指导研究生以来,就一直按照自己的育人原则实践自己的书法人才培养方案。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一个能够给书法人才准确地位的学者,作为一个具有极高综合素养的学者型书法家,作为一个敢于履行严进严出育人原则的研究生指导教师,丛文俊先生对于书法教育和书法人才培养所起的作用与影响将在当代的书法教育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丛文俊,男,汉族,1949年1月22日生于吉林市,祖籍山东文登。198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专业,获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汉语文字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古籍所考古学专业(古文字学研究方向),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篆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以书法研究、创作上的卓著成就,先后三次获吉林省政府“长白山文艺奖”,获首届“中国文联各文艺家协会中青年德艺双馨优秀会员”称号,中国书协首届兰亭奖理论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一等奖;当选2009年“中国书坛十大年度人物”,当下最具市场潜力的十大书家,多次应邀到韩国、日本、美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参加学术会议并进行讲学活动,为当代中国最负盛名的学者、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之一。
本文作者:向彬,博士(后),聊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兼书法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书法史论和书法教育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