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道杠”不是一天练成的
熊丙奇
黄艺博的父母定然没有想到,自己引以为豪,有着无数“传奇”的“五道杠”儿子,在开博不久即成为“众矢之的”,而且,现在把自己也“搭进去”了,不仅被网友批评,还被挖出陈年旧事,发表的论文被指涉嫌抄袭。
这十分耐人寻味。“长得有些‘官相’,文字有些‘官腔’”的黄艺博,不是一天练成的。他能成为“五道杠”,这背后肯定有无数欣赏的眼光—上级领导欣赏,觉得这个孩子有出息;学校领导欣赏,认为这个孩子是少先队员的楷模;老师欣赏,表扬他小小年纪就能说出这么讨领导欢喜的话来;自然地,家长也就兴奋莫名,想象着自己的孩子,将平步青云,从少先队“高官”晋升为共青团学生“高官”,未来说不定真能成为真正的“高官”。
网络上的冷嘲热讽是黄氏家长始料未及的。他们把这理解为:大家将对官本位和教育的不满发泄到自己孩子身上了。我相信,此前对黄艺博同学一路“欣赏”下来的上级领导、学校领导和老师们,也会这样安慰黄同学及其家长,说这是不理性的网络情绪。客观而言,网络评论和留言中,确实有一些发泄和不理性的成分,但是,“五道杠”的网络“见光死”,主因却是作用于“五道杠”身上的教育,背离了教育常识—学校和家长在背离常识的路上狂奔,到了网络,大家把问题说出来了。
在黄艺博身上,学校教育的行政化、整体教育的功利性,表露无遗。把学生分为等级管理,而且等级越高,表明学生越“优秀”,这实质是把成人的官场规则,提前灌输给学生;而学校、家庭为让孩子成为更高级别的学生干部,采取迎合、运作的方式打造孩子,这不是给孩子个性教育,而是反个性教育,让他们提前接触的是官场潜规则,而不是作为一名优秀人才所需要的责任感、诚信与平民情怀。如此培养的学生,就连成为一名合格的人都难,更别指望成为优秀人才了。
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并不认为自己有问题。因为他们身处的是行政化、功利化的教育环境。也就是说,把学生行政化得越彻底,能把这套功利的教育体系摸得越透,就越能在这样的教育中取得成功,学校领导获得政绩,老师得到表彰,家长感受到孩子的“进步”,孩子获得更多教育资源。黄艺博就这样高调地出现在了网络。而他其实是受害者。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的另一场网络风波,一所大学的校长站在拉风的敞篷车上对军训学生“阅兵”,照片发布在学校新闻网,引来众多质疑,网友称这名校长为“史上最牛校长”。这名校长对风波颇不理解,这种“阅兵”,在大学里不是很常见吗?
我们的教育现实就是这样,反常识的教育,是教育的常态,学校、家长几乎天天都在做着这些事。而这些反常识的教育,只有在不经意间发布到网络,引起大家围观,才还原其“反常识”的一面。比如,开学术会议,坐在主席台的全是领导,真正的会议主角—学者们倒成了配角。这些在平时生活中都特“正常”,可如果发布出来加以突出,大家就发现,原来这些是不正常的。
类似风波的增多,传递出教育常识在民众中回归的积极信息。但教育常识能否由此回到现实,进入学校、家庭,却很难说。记得“最牛校长”风波发生后,有学校领导告诉我,今后学校发布照片要小心一些,其意思是,只要不发布在网上,就不会引来麻烦。在黄艺博引起质疑后,其父母已经关闭其博客,随着时间的久远,这个孩子将会淡出大家视野,学校和家庭会不会继续按照原来模式培养他呢?可以说,只要有“五道杠”、“三道杠”在,这种模式就在。
教育常识在现实教育中的回归,仅有网络围观还不够。去除学校的行政化,让学校办学免受行政干扰,必须改革教育管理体制,调整政府与学校的关系,真正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将对学校办学的评价从行政转向社会和专业评价。只有当学校教育回归学校本位,每个家庭的教育,也才能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才会关注孩子的人格健全,而不是背其道而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