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窦桂梅《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及点评
整 理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实验小学 严霞
点 评 湖南省岳阳楼区教育局教研室 吴群
邮 编 414000
一、 走进秋天的怀念
师:你看,今天来一位新的老师来给你们上课,刚才听主持人介绍,我从哪儿来?
生:清华大学。
师:它在哪儿?
生:北京。
师:我姓什么?
生:姓窦。
师:这样,把姓送进去,问声好。
生:窦老师好!
师:你们是岳阳市岳阳楼区实验小学的同学,我也向你们问声——你们好!
我刚才在静静听你们上课,我为这位、那位、你们这么多的同学在课堂上的状态喝彩,我想,在今天的课上,我要为同学们带来什么礼物呢?我想起了我们清华大学的一位校友,他叫史铁生。这位在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今年已经54了,21岁的时候,突然间一次发烧,使他高位截瘫。他瘫痪在床,行走在轮椅上至今已经33年了,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母亲也去世了,这么多年来,儿子一直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感受。现在,就请同学们一起默读下面这段话。
(课件出示:“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生默读。
生:我读到了他对母亲的思念。“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
师板书:苦
师:多会读书啊!他读到了对母亲的——怀念。
(点评:介绍作者的同时也介绍作者的作品,很自然地引入课外阅读,把小课堂置于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之中,大气。这跟窦桂梅的主题教学是一脉相承的。以往,她围绕文本选取几个相关文本,像教《朋友》,她选的是同题的几篇文章,教《圆明园的毁灭》,她除了教材外,还选择了另外一篇雨果的相关文章,同时以圆明园为中心选择了几篇课外读物。这次教《秋天的怀念》,她是围绕史铁生这位作者来组织读物,有《合欢树》《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病隙碎笔》等。把一篇文章置于作者一组文章这中,互文理解,课外的读物帮助学生理解课内的这篇,课内的引出课外的几篇,激发学生去读课外的更多篇,是课内外结合的很好形式。窦老师找准了课内外结合的点。有些老师上课,也推荐课外读物,但是推荐的那些书或文章,学生是否会去读呢,就不得而知。但窦老师这样做后,我相信绝大部分学生一定会对史铁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会去找史铁生的作品来读的。至于听课的教师, 就更不用说了——名师授课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培训教师——不是吗?
一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一堂课只是语文教学网络中的一个点,窦老师正是充分发掘了这个“点”的作用。)
师:他的文章中也表达了这份感情,就是我课前发给同学们的课文。作为高年级的同学,我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我看到,我们的同学有很好的读书习惯,拿到资料就在迅速认真地读,我这里有个自测题,请同学们看看,自己到了哪一个台阶。
(课件出示:“自测:正确——流利——有感情”)
生1:我觉得我到了“有感情”。
师:好哇!掌声!来来,想坐下可不行。他说他读到了“有感情”,咱就听听,他怎么个“有感情”。听人家读要听音,等一会儿我们可要对他进行一番评价的啊!想读哪儿就读哪儿!
生1读:“邻居们……”
师:想让谁评?主动权给你了。
生2:他读得……
师:你——
(点评:“他”变成“你”,学生第一次体验这样互相评价,很兴奋。师生之间的对话,变成了生生之间的对话。是啊,课堂上除了师生互动,还需要生生互动。)
生2:你读的很好,不过你读得太短了,不能表现你读得有感情,你应该读得长一点。(众笑)
生1:我太激动了。
师:也就是说,你读得太短,人家没感觉,你自己激动,人家还没感觉到。你愿意继续读下去呢,还是让别人读下去呢?主动权给你。
生1继续读下去:“看着看着……”
师:转过去,看那个同学又举手了。
生2:没错,你读是很有感情,但你有点添字也有点减字,刚才你读的……
师:根据你平时对他的了解,你认为他确实是激动呢,还是真的没读好。
生2:我想他是太激动了。
师:这是对你的朗读精益求精,给这位同学掌声!对他的读的感情也可以评价一下。
生2:我觉得你把对母亲思念的感情读出来了,我想你以后可以读得更好。
师:既然你说他“可以读得更好”,说明还有问题呀,加个“更”字。(众笑)你还有什么别的见解?同桌要说话了。好,你说!
生3:我也觉得你读得有感情,但是你有的地方并没有把他的脾气的暴怒无常读出来,像:“看着看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突然把前面的玻璃砸碎。”他就是——(很平淡的语气读),没有读出动作的暴怒。这就是一点不好的地方(众鼓掌)
师:怎么样?人家对你的评价,你怎么看?
生1:我觉得你说得很正确。谢谢!
师:你对他的态度满意吗?
生3:满意。
师:给他们掌声!(学生鼓掌。)掌声的原因,他们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难能可贵呀!
你们刚才给我的启发怎么那么大呀!一下子让我觉得,平常说的这个“有感情”,怎么这么模糊!有感情的读,在他平时可能就这样,可是在那位同学的体会,就觉得应该读出动作的暴怒。可不可以?都可以。于是我想,有时候我们读书是个人的,有人声音细,有人声音粗,有人性格深沉,有人性格外向。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于是,我们在尊重别人的同时,我们走进教材,我们不再评价别人——你读得真有感情啊,真有感情,而应该说读得——有韵味!
(出示课件“读出韵味”)
(点评:“读出感情”是我们经常说的话,可什么才是“有感情”,确实是一个模糊概念。读一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带这种感情可以,带那种感情也可以。“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既要读出个性理解,又要尊重别人,于是,窦老师说:“读出韵味!” 窦老师生动形象地演绎了“个性化朗读”,而这,不是来自老师的灌输,而是从学生的朗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师:我们一起再大声说一遍!
生:读出韵味。
师:再大声说一遍!
生:读出韵味!
师:读出里面的滋味。我们就来读读课题的滋味!
师板书:怀念 秋天
生:怀念 秋天
师:中间加一个字“的”
生:怀念的秋天
师:课题调了一下,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生1:怀念秋天里发生的一件事,一件刻骨铭心的事。
师:什么画面?踏着秋天的落叶,陶醉在小路上……算不算?
生1笑:算。
师:带着你的感觉,加上老师送给你的,读读课题。
生1:怀念的秋天。
生2:我的眼前出现的画面是,一个人在怀念秋天的美景,那片片飘落的黄叶,那从北向南的雁阵……
师:读出你的体会,读出你的韵味,读!
生2:怀念的秋天。
师:调一下,再读。
生3:秋天的怀念。
师:你可要注意了,有什么变化?最后一个男孩,虽然你在最后,但是我注意到你了。
生4:我觉得是在秋天,怀念某个事件或者某个人物。
师:这种事件或人物化作了一种情感——
生4:秋天的怀念。
师:读出你的理解了哟(拍学生肩膀,众笑。)谁再来,谁再来?
生5:在秋天怀念某个人或某件事——秋天的怀念。
师:我明白了,秋天的人啊,事啊,全都沉淀为一种情愫,那就是——怀念!这味儿就出来了。我们自己再读读,开始!
生:秋天的怀念
师:现在我们就走进课文。我们知道,史铁生他是高位截瘫,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他是怎么表达自己的心情的呢?你愿意读也可以,愿意用自己的话讲也可以!
生读“双腿瘫痪后……”
师:我听出来了,看着看着北归的雁阵,他就会——
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就会——
生: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
师: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
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点评:引读是创设情境渲染感情的一种极好形式。窦老师的课堂,喜欢采用这种形式。这一堂课里,窦老师三次使用这段教材进行引读。“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第一次,在作者体会“好好儿活”。之前,表现作者的喜怒无常;第二次,体会母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忍”着怎样的痛苦向我说“好好儿活”;第三次,作者体会到应该“好好儿活”之后。)
师:自己觉得活得没劲。课文有一句话,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作者坐着,会想些什么呢?
(出示课件: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 )
生1:……我不禁暗暗流泪,泪就像那落叶一样唰唰啦啦一样哦
生2:我会想起小时侯像落叶一样尽情奔跑的情景,可是现在再也不能像落叶一样飘飘落落了呀!
(点评:窦老师的语言训练设计总是别开生面,没有常见的语言文字训练的枯燥单调,不是为训练而训练,其中有丰富的内涵,丰厚的情感。)
师:总之一句话,我就像这落叶,我活着还有什么劲儿!作为一个21岁的青年人,原来活蹦乱跳的,现在突然坐在轮椅上,发这么大的脾气,你理解他吗?
生;理解。
师:要是他是你的朋友,或者你的哥哥,劝劝他!
生1:人有苦,但不要随便把这苦放出来。
生2:人不一定没有双腿,就会变得懦弱,人没有双腿,还是可以干出一番大事业。
生3:虽然你的腿瘫痪了,但是世界是美好的,只要你用心灵去感受。
师:你们讲得真美,像诗一样的语言,但是对于一个刚刚失去双腿的暴怒无常的青年来说,他能听进去吗?
生(摇头):听不进去。
师:你们理解了史铁生,他听不进去。母亲是怎么做的呢?读读课文。
生:母亲让儿子去看花。
师:你怎么理解的?母亲让儿子去看花呢!
生1:他想让他的儿子去看看世面,让心情开朗一点。
师:继续谈,我可不评价
(点评:虽然说“不评价”,但“继续谈”、“我可”,还有老师的体态语,已经给了正面的评价。聪明的学生当然体会到了其中含着的鼓励。而且这鼓励不是来自一个远距离的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一个近距离的可爱的甚至有点顽皮的老师。这一句“我可不评价”比一般的表扬更让学生欣喜)
生2:母亲想让儿子看花,让心情变得愉快一些。
生3:母亲也是一个爱花的人,所以母亲让儿子去看看花儿。
生4:母亲希望孩子去看花,是想让他不要再想那些伤心的事
师:母亲是多么用心哪!
生:对于“跑”和“踩”那有脚的字眼,母亲比自己还有敏感……
师:为什么?
生:因为母亲一说“跑”和“踩”,就会想到儿子的脚瘫痪了,不能走了,不能跑和踩了。
师:老师还发现一个地方:“……悄悄地出去了。”
师:还有几处“悄悄地”,送进去,读一读
(课件出示: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到的地方…… )
师:把“悄悄地”去掉了,意思没变,谈谈你的理解。
生:体会不到母亲的苦心,她想让儿子尽情地发泄一下。
师:用上“悄悄地”呢?
生:就可以体会母亲非常关心儿子,不忍心打扰儿子。
师:我听出来了,你说这母亲对儿子的心,又躲出去,又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对儿子的关心真——
生:细致。
师:太好了,读出你的体会。
生读。(轻声)
师:如果说这是细心,那下一个说到“跑”和“踩”的时候,又“悄悄地”躲出去了,这个“悄悄地”体现的是——
生1:这个“悄悄地”体现了对儿子的歉意。
生2:对儿子的关心。
师:仅仅是关心?再细致一点。
生:对儿子小心翼翼。
师:对儿子小心翼翼,母亲的心,比针尖儿还细呀!把你的“小心翼翼”送进去,读一读。
生读。(掌声)
指名读第二句
师:出去了又回来,回来又去,一遍又一遍,对儿子真是——耐心无比啊!读一读,把你的体会送进去,让我们感受这样的母亲。
一生读。
生轻声齐读。
师:你们真会读书呀!由于你(握一学生的手)的启发,引领着大家体会到母亲这颗心哪!还有吗?继续谈!读书,发现。
(点评:窦老师的课堂很少一问一答的机械,多的是读书,谈感受。通过阅读产生体会,再把自己的体会“送回去”,读出来。语言和思维,朗读和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