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乡村是我们的老家》随笔   文 / 忘情水666666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0 11:25: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乡村是我们的老家》随笔  

 文 / 忘情水666666




(《乡村是我们的老家》一文见天涯2010年第3期)





  刘亮程在《乡村是我们的老家》一文中的观点值得深思。之一,无论老少,往前推三代,我们都是乡下人,都是从村里来的。这种论断是不是绝对些我现在没仔细推究。但至少,我这个年龄的人,我的身份是农民考学参加工作改变的身份。祖辈父辈都是地道的农民。从儿子说很大程度上,他只是凭借父母辈的江山创业,才有他今天的身份。
  尽管现代化进程快得日新月异,会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使失去土地的农村变成城市,但是它没办法让农民很快的变成城市人。更没办法从根本上改变这个地区人的状况,人心的状况。尽管人最能适应环境,但是,生活习性可能会慢慢地在适应,而精神层面的东西的确很难在短期内改变。这化育功能需较长的时间与努力。
  我非常认同这样的结论:“乡村对于我们中国人,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它既是我们身体的归宿,也是精神的家园。”虽然现在有很多人的归宿已脱离了乡村,但实质上,那荒郊野外仍是乡村之属。
  他对乡村是这样定义的。“乡村和农村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乡村是诗意的,文化和精神的,农村是现实真实的。在古代,广大的乡村是天然的世外桃源,‘乡’是一个大的自然人文怀抱,乡村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生活空间。”“古代中国的乡,是国家统治之外的纯朴民间,是世俗喧嚣之外的清静家园,也是精神的世外桃源。为什么叫乡村、乡土,而不叫县土,就是因为县是国家的,乡是民众的。”是这理。但我更觉得,乡土,是人生于斯长于斯那块土地,那片家园。是一个人最初赖以生存的根。你一出生,就像一株幼苗,长在那里。你喝的是那片土地上流涌的泉水,你吃的是那块土地上种出的粮食菜蔬。没有那块土地,你就会没有了生命。你的第一声啼哭,你的第一眼所见,都是那块土地上的东西。如果你是生在保健站或医院,至少,你可以追溯到你的父辈或祖辈。我想,那才是乡土,带着生命原色的东西。
  他对农村的解释是“农村是现实的,是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生活的地方,是生长粮食的地方。”我觉得,如果乡村是乡土和村庄的话,那么农村就是农业和村庄,前者空间有行政区划,地域也比农村宽泛。刘亮程进一步阐述:“乡村是建立在农村之上的一个诗意梦境。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美好伊甸园。乡村问题是我们的精神问题,农村问题是我们的现实问题。”在我的理解里,这或许就是一虚一实的问题。但好像还是应该说农村就是特指。是具体的,是实在的,而乡村就是泛指的。
  村庄。作者的定义是“村民居住生活的地方。”想象唐诗宋江词里村庄的样子“在青山绿水之间,几户人家,靠种地织布,靠打鱼狩猎为生,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村与村相隔数里,鸡犬相闻,炊烟相望。”这个描绘亦诗意亦现实,村庄就是这个样子。与现在的不一样。那里生活的村民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纯天然的自然村自然人。
  而作家对“家”的解释是有新意的。“甲骨文的家是屋顶下面一头猪。它告诉我们,家并不仅仅是人的,家里并不仅仅只有人,家也是人和其他动物共居的。家是万物之家,天下万物是和谐共存的。”对现代新农村的概念,作家的观点我亦赞成。“能够听到鸡鸣犬吠,能够听到羊的叫声,这才是世代生活的家的景象。假如家里白天只剩下了人声,到晚上只有电视的声音,这是人生活的地方吗?不是。假如人生活在只有人的环境下,这样的生活是没有色彩的。”其实,在农村的家,的确应该是鸡鸣犬吠,牛哞羊咩,才有活力,才有生机。才是地地道道的农村。
  最为精彩的是行走的文明的表述。所谓自然的村庄就是体现人在大地上随意居住的一种自然状态,而这种状态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了。“在这样的村庄中,道路不是笔直的,是弯曲的。弯曲的乡土路是乡村文化的承载者,乡村文化的所有的内涵都在这弯曲的山路中。”刘亮程说,弯曲的山路体现了一种人对大地和自然的崇敬,它的弯是在绕,绕过一间房子、一棵树甚至一道土墙,不会因为树挡住了路而把树砍了,不会因为房子挡住了路而把房子推倒,而现在建路则会见树砍树。“农民懂得绕过去,而不是用自己的脚踩过去。乡土路表现了自然万物的一种文明,这种文明普遍存在我们过去的农村。而在这个追求时间和速度的年代,道路都被挖直,我们在乡村也很难看到弯曲的乡土路了。”““弯曲的乡土路会告诉我们,世间曾经还有这样一种走法,还有这样一种弯来绕去,不惜耗费时光,总是绕过一件事物,又绕过一件事物,把自己的路程无限地拉远,为的是只是让人的道路尽量不打扰践踏大地上的事物。这样一种绕的方式,恰好代表了乡村文化中最珍贵的一点,这是现代人所没有的,我个人认为,笔直的高速公路代表了现代人在大地上行走的粗暴和野蛮。弯曲的乡土路却代表了一种行走的文明。”
  对故乡的精彩之论是:“一个能够安置人的生和死、身体和灵魂的地方,才能称其为故乡。中国人共同的故乡是乡村,乡村既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也是生在居所。”中国人认为人生最悲惨的结果是死无葬身之地。与之相对,“城市是非常适合人生活的第二家园,它是为人的身体所建立的,它考虑的是人的身体享受,不考虑人的心灵,城市只让人在它的怀抱中享乐,它只管今生,不管来世。”
  “我认为,乡村适合人的心灵居住,而城市适合人的身体居住。乡村作为人类的第一家园,它向来是安顿我们的心灵。有或没有乡村经历的人,都习惯把我们的心灵安置在乡村,而让自己的身体在城市劳作。其实城市作为人类的第二家园,从建造之初一切都是为了人的身体设置的,城市的交通、通讯、住宅以及所有设施,全都是为了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灵还在乡下,走到城市的只是我们的身体。现在匆忙行走在城市的人们,应当想到停下来等一等我们的灵魂。”
  诗意乡村是想象,贫苦农村是现实。
  一些城市里的人们的确会去乡村寻找自己的生活和心灵,但刘亮程指出,带着城市的焦虑和匆忙的脚步行走在乡间土路上的人们,只是想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而找到的往往只是自己的想象。“乡村和农村完全成为两个概念。我们说乡村的时候,其实是在说文化的乡村,浸透着古老的唐诗宋词,而农村是非常现实的,在现代语境中代表贫穷、落后。乡村是诗意的,我们会喜欢乡村,但未必会喜欢农民。我们不断的从城市出发,带着自己的闲情逸致,在乡村大地上行走、观光、旅游,农民是大地的居住者也是大地的创造者,但是我们对农民漠不关心。我们看到的只是风景,看不到风景之下的这些农民的生活,他们的艰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最后,刘亮程谈到他认为最好的人生选择:“一个人假如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我觉得他的童年、少年应该在乡村度过,领略风声月色,倾听鸡鸣狗吠,饱尝一年四季酸咸苦辣;在他的青年和中年时期可以到城市求学谋职,享尽荣华富贵;老年时回到乡村去,坐在土墙跟前回味自己的一生,向村里的年轻人讲述自己的乡村故事和城市故事。”
  2010年5月17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8:43 , Processed in 0.08213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