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情怀与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2 14:55: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典情怀与教育



——孙绍振教授在全国生命化教育论坛上的讲座纪实



凌宗伟:



我们有请幽默大师、福建师大博导、文学院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孙绍振先生为大家做精彩的报告!(掌声)



孙绍振:



首先我有个请求,刚才戴先生是站着讲,而我要坐着讲。(掌声、笑声)因为他还年轻,而我呢,相对已不再年轻了(笑声)。我在上来之前就有个考虑,(观点)是跟刚才讲得一样好,还是不一样好?那我首先要请问主席是否允许我讲不一样的观点?还是必须讲一样的观点?(笑声不断)(张文质:你什么时候讲过跟别人一样的观点?)那我喜欢讲不太一样的观点。我就将自己与戴耘先生不一样的观点稍微阐述一下。——张文质非常得意,他以为我和戴先生有一点不一样,其实是很不一样。(全场大笑)



首先我声明一下戴先生讲的,我全同意!但是我要补充。根据我的理解,戴先生讲了一个教育的流派,是美国流派和欧洲流派,他的理论中心是儿童中心论,尊重儿童的个性。就是说不要约束儿童,最极端的还不是儿童中心论,而是儿童犹豫论。戴先生毕竟是中国人,他没有我们极端,所以我在讲话的时候心里不太怕。那么它的哲学基础就是某种程度的后现代,就是说一切的意见都是有道理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每一个作品经过每一个人的阅读,经过每一个人的经验、文化、价值、兴趣都产生不同的结论,因而每一个结论都是有它的历史的、文化的、价值的、个性的经验的根源。因而它都是有道理的,包含着某种程度的合理性。我对这种哲学基础——儿童中心论,我相信在美国也是有争论的。儿童中心论等等已经在美国的家长引起了很大的忧虑,“后现代”从来也没有责任,特别90年代是“后现代”的高潮,现在已经过去。他们写了一篇理论以后已经大大的退后了,承认并不是每一个作品做任何解释都是正确的。我的理论就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



第二,我非常强调我是中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讲中国的教育,我忘不掉中国的教育传统,我认为中国的教育传统是非常丰厚的。从孔夫子到梁启超,有许多东西,包括对话的原则、尊重学生个性的原则并不是没有,而是没有得到充分地阐释和发挥,没有得到和西方的理论很好地结合。这样造成一种误解:以为对话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的原则是刚刚从北欧,尤其是芬兰引进来的,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所以说我的想法是给戴先生做一个补充,他所讲的一切我们中国都有过,只是没有那么明确那么哲学化、理论化。然后是关于生命化教育, 就是张文质老师讲的,我长期以来听不懂:什么叫生命化?那么他叫“生命化”,是不是我们这些人的教育叫做“无”生命化教育?我想了几年以后,我这个愚蠢的人终于明白了:他的生命化教育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不是和他抬杠,而是将他的思想加以发挥。孔夫子死了,有四个流派来发挥孔夫子思想,现在我有雄心壮志:趁张文质还没有过世(大笑),我来发挥一下他的思想。因为现在如果你们听不懂可以去问他,那你一百年之后只能去查“张文质选集”了(笑)。



现在我们还是做一个学术讨论吧。我觉得张文质有个命题非常精彩,所谓“生命化教育”就是回到生命的个体,他的针对性就是我们的教育,不是个体而是群体,而是集体、民族、阶级、国家。他背后就是抹杀个体的,抹杀个性的,因而生命的规格化、生命的变成一种大工业的产品,因而同质化,像戴先生所讲的那样。那么张先生所强调的生命的个体性,要回到个体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他要创立一个学说,就是回到个体。差异性是可贵的,用黑格尔的话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没有差异性就没有发展,否定差异性就是否定个性,扼杀创造。那么总之来讲呢,我非常赞成他的观点。这几年经过反复的钻研,包括有时候趁他打电话来的时候尽量去延长电话时间,因为电话是他打来的(笑),那么这种学习是没有学费的,我最好是打了他破产为止。所以他非常可贵,强调个体、强调个性,这一点他和戴先生是一样的,强调兴趣,强调自发性,不要规范。



我有一个分析,包括戴先生也好,张先生也好,他们的个体性,他们的儿童中心论,他们的生命化教育是不是可以做一个分析?我想“矛盾分析法”,尽管有的研究哲学的人不太同意,但是我觉得还是可以用:虽然一分为二是粗暴的的,但是我们可以用一分为三来弥补。虽然对立统一是非常粗暴的,到我们还有道家嘛,还有老子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生命化”这个范畴,这个学术起点是不是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儿童的自发性的生命化。那为什要分呢?因为他有局限性,自发的生命化它一方面讲可能产生创造性,产生突破,突破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习惯和现状,往往把我们的思想束缚的紧紧的,以至在我们现存的习惯以外没有实践,没有可能了,而儿童的自发性往往能突破这点,这是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够发展的一个原因。但是事实上自发性的儿童中心有危险,为什么?因为儿童的自发性可能会产生极大的破坏和文明的倒退——这是为什么强调学校教育的原因。我们的家长对学生、对儿童要求他们听话,这不完全是说谎,有一定的道理。因而“儿童中心”需要分析,一个层次是“自发性”的。一个层次是“自觉性”的!因为是自发性的,因而就需要理性的规范,道德的教育。从大的意义上讲,法律意识,法律教育,如果没有这个东西,而只纯粹强调兴趣,那么我们可以看到有多少孩子沉迷网弱,没有钱就杀人了。他很有兴趣去玩网弱游戏,他很有兴趣无节制的不控制自己的兴趣,最后抢劫,所以具有很大的破坏性。人类虽然是一个理性的社会,但正是由于人类自发性的可怕,它实际上是兽性!人类的大脑中有一个下丘脑,是管理着人类的自发性的,另外我们利用这个下丘脑的理性控制,来发挥理性教育,所以我们的儿童的中心,还需要对“自发性”、还是有理性的规范,因而我们从小学乃至幼儿园开始就进行教育,最主要是理性教育。



另外我们讲生命,对生命的研究又在加以分析,对兴趣加以分析。什么样的兴趣应当鼓励的,什么样的兴趣应当约束的。我知道美国的儿童犯罪率是很高的,尤其是黑人,他们犯罪率比我们大的多,可能不乏制度原因,但可能和儿童中心论的教育有关系。所以在吸收西方的理论的时候,他是用西方的土壤开出来的花朵,非常鲜艳,但是我们把它移到中国的土壤来的时候,要让他适应中国的土壤,我们要进行改良,或者说是“修正”,因而任何一个西方的教育理论,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不是“引进”,而是“修改”、“修正”。根据中国的土壤,中国的传统,中国的实践,中国的国情,我修正它。修正主义出创造。我们文化大革命把修正主义搞错了,其实修正主义是最光荣的,孔夫子可以被修正,孙中山可以被修正,马克思主义的修正,释迦牟尼的修正,那一个不是历史的修正呢?包括我现在的讲话过几天就被你们修正了(笑)。我现在正在“修正”张文质(笑),我知道他经得起修正,他有货色;那些我不修正的人,因为他没东西可以修正。(有人说“质疑”)啊质疑?就是太客气啦!我不断有疑问,我要帮它改一下,你不要太客气,中国人就是太谦虚了,要有种气魄。怀疑和挑战的精神,是科学前进的基本动力。西方科学每前进一步,就像给亚里士多德砍一刀,所以说,我觉得张文质讲生命化教育,我细化下,生命从哪里教育开始?生命在哪里?中国的语文教育从哪里开始生命?我觉得最关键是从感觉、感知,因为人和世界交流的惟一渠道就是感知和感觉。如果人没感觉了,人死了,就没有生命了。因而我们研究生命化教育下的阅读,要研究阅读的对象的感觉;我们读过的一首诗,读过的一个散文,读过的一个小说,首先要读懂艺术的感觉。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有一首诗,是我经常举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首诗,从写出来到现在一千多年了,至今仍活在我们的口头,它好在哪里?这个问题非常难解答,要从分析这个艺术家对这首诗的感觉开始。可是我们北大的一个教授,我师兄、比我大两岁,头发还比我白一点,他写了一个愚蠢的解读,它好在哪里?第一:“碧玉妆成一树高”,写出了对柳树的总体印象;第二,“万条垂下绿丝绦”,具体写了柳枝,那好在哪里呢?好在写出了柳树的特征。你们听了满意不满意?我听了很愤怒。一首诗之所以好,好在哪里呢?好在写出了对象的特征,反映了对象的真实,这话是内行话还是外行话?我再问大家一下:诗以什么动人?(众人:“情”)以情动人,可这位专家说以反映对象的特征动人,你看外行不外行?他从美学思想开始,什么是美的呢?真正的就是美的,美是真实的反应。这个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你说它真,我马上说它不真,“碧玉妆成一树高”,柳树是玉的啊?不是玉要说它是玉。“万条垂下绿丝绦”,柳叶是丝嘛?不是丝也说它是丝。为什么?这是真的,它就是玉;这是真的,它就是丝,像丝一样飘飘,但是它也是假的,它是假定的,这是诗人的感觉,美到非常贵重的玉和丝,以贵重来表现你们讲的贵重的感情。“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他说这个很好,好在哪里呢?比喻很好,“二月春风似剪刀”;怎样好呢?他说诗歌好,很巧妙;我再问他怎么巧妙,他说十分巧妙。我看了又火了,他赵本山啊!忽悠人吧!我说不巧妙,二月春风是春天的一部分,温暖的吧!怎么会似剪刀呢?那我再替他辩护——因为他不在场——春风,二月是早春,有一种春寒料峭的感觉。那我再问句:刀有多种啊,当然剪刀是刀,菜刀也是刀嘛!二月春风似剪刀,“二月春风似菜刀”呢?(笑)他根本就不懂,这就是感觉,艺术的感觉!为什么,我又想知道,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前面一个裁,后面一个剪,伟大的汉语的一个联系。懂英语的知道,“裁剪”在英语中就是一个词,cut,这是汉语的特点,是千古绝句。



艺术的感觉,它是真的嘛?柳叶怎么是春风剪出来的呢?春风不能剪的,这是假定!真中有假,诗人的智慧,诗人的感情,通过假定和想象。这是大自然的美,春风来了,自然而然的,是通过人们剪裁的,这就叫美化,这叫诗意!诗人的感情冲进了他的感觉,这感觉发生了变异。你说我们生命化的教育,生命是如此奇妙,在写诗的时候,生命的感觉是这样的。如果写散文,写科普,不能这样。因而生命化的教育,我来发挥张文质的思想,在艺术的里边,有一个感觉变异的规律,而且,它的情感是通过变异的感觉来传达。



我再举个例子,但愿时间不要太长。比如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简单的诗,二十个字,诗人写的时候,可能十分钟,就这样“活”了一千年了。这样一个诗它好在哪里呢?生命!它不仅仅是感觉好,你想想看,我们一般的说春天来了,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是不是?是不是非常美啊?但是,他说春天美好,他不是看到的,他没有看到春光明媚,他怎么啦,他凭他的感觉,生命的感觉,他听到的。春天正好睡得迷迷糊糊,到处都是鸟声,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很开心啊,好极了!但是这个诗人的感情,诗人的生命,它才所以成为诗。如果说春天好,来了,鸟语花香,很好!像一个英国诗人写的那样“甜蜜的春天”,sweet(甜蜜) ,sweet,sweet ,一个sweet到底是没劲的,他是想不写“sweet”:春天多么美好,鸟儿都在叫;但是,像是昨天那样,“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昨天晚上,雨虽然很好,但是花落啊,花被摧残啊,这春天的到来,是要代价的啊!春天摧残了花,春光是非常可惜的,很快就过去的,这对人生的领悟,这叫生命的诗化的语言。所以如果这样讲的话,可以无穷无尽的讲下去,为什么呢?艺术是讲不完的。比如说,杜牧的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尽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岭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个也绝对精彩啊,这个好在哪里呢?好在生命的体验很精彩。你想想看,“远上寒山石尽斜”,它是乘那个车子在走路,他往远处看,山很高,路也很斜了。远远的山很高。山是冷的,白云深处有人家,白云深处很高,很缥缈,很遥远,对不对?但是很遥远却有人家,“停车坐爱枫岭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原来是慢慢的慢慢的看,远处有人家,那是很美;但出来发现,在车子旁边,有非常鲜艳的霜打的枫叶,比那个更美。秋天的叶子,比春天的花还美,这里就是一个感情的突然转折,生命的突然一个体验,一个精彩的发现。我们原来看,白云深处有人家,很有诗意,但最后发现,就在近处,哪怕秋天的叶子打红了,快完蛋了,他们的美,比春天的花还要艳丽。他心灵突然又发现一个惊喜,这个生命的体验,这么微妙,这么精彩,就那么四句,突然就转折。这是绝句的一个拿手好戏阿!



你们都念过这首诗“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写了这句诗很精彩,这样一个人,写了这首诗流传千古,他太幸福啊!他站在这地方,路上有苍苔,说明这里很少有人走,差点就pass(错过)掉了;“小扣柴扉久不开”,说明敲了很久了,没人应,这种情况下应该很失望吧?但是“满园春色关不住”,心里突然就发现,“一支红杏出墙来”,但是一枝红杏就说明,这个院子里,都充满春色,心里喜欢,一下子就兴奋起来,这不仅是对红杏的发现,而且是对自己心灵的发现,一种希望突然被发现。生命的体验不能离开感觉和情感的特点,这个情感之所以宝贵,它是一霎那的,就是一刹那写出来就是诗,而你通常的人过了就过了。而且它是一枝红杏,它不是满墙红杏,写得太有味道了。



所以我们要关注生命化教学,注重到文本上面去,要从感觉开始,从微妙的,哪怕一秒钟的那种转折开始,来体验生命的可贵、生命的美妙。



我再举个例子吧,就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你们都知道这首诗吧?这首诗很有名吧?就是有名在“草色遥看近却无”,为什么呢?通常情况下春天来了,我们远看是看不清楚的,近看是很清楚的;但韩愈却发现,这个草它远看很清楚,有草的颜色,近看没有了,这是一个发现,生命的再发现。这个发现不仅仅是对大自然的发现,而且是心灵的发现:唉,我看到这个秘密了,我得到一一种喜悦,我的生命的感悟。这叫“生命化教育”,个体化的,自我发现的,人家不知道,再告诉你啊,再写成诗啊,所以我们看白居易写的那首诗“几处早莺争暖树,潜草才能没马蹄”我们讲不清楚什么原因啊,就只赞叹,多么美啊,到处都是莺在叫啊,草长的没马蹄啊。其实还不懂,这是生命的发现。春天来了,到处都是开花,到处都是鸟叫纷飞,花开的那么多,鸟叫的那么欢,照理说草应该长得很多吧,长得很快吧?但是白居易看到草才刚刚长出来,才刚刚把马蒂那里淹没了。所以说这可以看出来,一个诗人的生命的那种精致、那种精彩,那种微妙的发现,那种心灵的细致和语言的精炼,这真精彩。所以这生命化的教育,他是彻头彻尾的生命,从哪里开始?我建议从感觉开始、从感知开始,然后在寻找他的感情的变化。



我们说诗以情动人,这个情离开了感知,离开了感知的发现,离开了感知的变异,是不可能实现的。明明不是剪刀剪的,他要说是剪刀剪的;明明不是玉的,他要说是玉的。他通过一种假定来表达生命的自由。所以讲到这里,我真是感觉到很自豪,我不愧是张文质的朋友,而且我真能把张文质的思想加以发挥,不管你同意不同意啊?(笑)我们现在许多语文教学,课堂的无效、低效,这是什么呢?不懂得对感请,对感知之间的关系,对作品的外在的感知和内在的感情之间的关系不了解;又因为语文老师走进课堂的时候,跟数理化是不一样的,数理化的老师走进课堂,学生是看不大懂那个课本的,所以他们的教学规则是从不知到知;但语文教师去课堂的时候,实际上是学生一望而知,那老师在干什么?如果重复他的一望而知,那这老师白干了,你要告诉他从一望而知里面提炼出一无所知的东西,这就是关键
2#
 楼主| 发表于 2011-7-22 14:56:32 | 只看该作者
所以说我们要有文本分析的能耐,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就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悟。我觉得这个说法是非常片面的,是禁不起推敲的。为什么?他有是大前提,他说人就是照相机,有什么东西人的心灵就会反映。其实不是这样的,外部有力刺激,有的人感觉得到,有的人就感觉不到;有时感觉得到,有时就感觉不到。这是人的局限性,也是优越性。关于这个,我先讲个故事,再讲道理。我们福建省漳州市有个南山寺,是个古迹,里面有个菩萨,也颇有名声,多少年了,传说雕塑这个菩萨的时候请了一个非常有名气的雕塑家,他说我这个菩萨雕出来完美无缺,你们任何人要能挑个小毛病,我就分文不取,结果当地的父母老幼都被发动了去找,但是居然没有人能找到毛病,其中有个妇女带着孩子来热闹,结果这个四五岁的孩子说他找到了毛病,其他大人都觉得小孩懂个屁,但是她妈妈很民主,就让他说。这个小孩说有两个毛病:第一,这个菩萨的手指太粗了,油光光的像香肠一样,这其实不算,人家胖嘛(笑);还有一点是那个菩萨的鼻孔做的非常小,如果菩萨要挖鼻孔怎么办?(大笑)我也看了一下,真的非常小。这么明显的毛病大人没看到,小孩却看到了,为什么呢?这就是人的局限,人只看到了自己最关心的、自己最有经验的、最有兴趣的、最熟悉的,所以人看到的往往就是人自己。其实不是外部有了刺激,人就会有反应,不是,只有你外部的刺激跟你自己的内心经验一致才产生同化,他才有反应;不一致,他就是视而不见,见耳不闻,嗅儿不觉。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的事你心里有了呢?贾宝玉看到林黛玉第一眼,以前根本没见过,他说这姑娘我见过,这种活见鬼的事天天发生。(笑)

再给你们讲个故事,,《韩非子》上的,郑国有个人掉了一把斧头,怀疑邻居偷的,就去观察这邻居,这家伙是不是小偷?看来看去越看他越像小偷;后来他那把斧头找到了,证明人家不是小偷,再次观察邻居,越看越不像小偷。就是这个人,你心里没有了你看不见,你心里有了,没有的也变成有的了。阅读作品也是这样,你心里有的(以前的经验),就会“同化”,而你本来没有的,通过反复的看、反复的调节,反复的熟悉,你扩展了、深化了,你就会看到了。为什么要学习呢?就是要调节你心理的图视,让它有更大的开放性。有一个理论,就是让小孩子他来读,读出来他就有新的见解,要放纵他的自发性,我觉得这需要有个限定,儿童的经验是有限的,所以他同化的能力是有限的,就是儿童的局限性,也是人的局限性。

人的阅读心理有二重性,一是他的开放性,你越是新鲜、越是有个性,印象就越强烈;另一方面,同时人有他的封闭性,你非常新鲜的一种信心,但是你的思想很封闭,你的思想很顽固很僵化,你看到的只有你自己。鲁迅曾经讲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想加一句毛泽东看到阶级斗争(笑),我看到阶级调和。我看到的是整个大家族接班人的精神以及能力的危机,尤其是男性的接班人。女性还有点本事,所以产生一个说法叫做”牝鸡司晨“,老母鸡代替了公鸡打鸣。所以说你脑子里有什么,你就看到什么,所以说你让孩子去读,他能读出创造性来?有可能!他有可能是天才,但绝大数人不是这样的,像我们这样的人有没有张文质这样的天才呢?(笑)所以说我们要警惕人的阅读时期的封闭性,其中的一点就是同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我们经常讲的,但有一个思想家讲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俗秉之偏也”人的秉性是片面的,仁者不能见智,智者不能见仁,所以说毛泽东看不到阶级调和就是他的局限性。

我想如果我们这点不明确,上课的时候就放纵了学生的胡说八道。现在受所谓的后现代儿童中心论的影响,受那种无条件的自发性的思想影响,没有真理,没有深度,没有边界,所谓的“多元对话”造成了文学的极大的破坏,比原来的机械唯物论更有严重的欺骗性,课堂上的奇谈怪论浪费了我们多少人的青春啊!我举一个例子,2002年吧,武汉的课文编者去调查学生喜不喜欢中学课本中的《背影》,发现80%的不喜欢《背影》,很意外的。理由两条:一是这个作者歌颂他的父亲,表面上很有诗意,其实他的父亲一点都不好,很不潇洒的姿态;还有一条就着这个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笑)。这是典型的主体同化!当代的青年脑子里的什么,人要潇洒!尤其是男孩子,要酷一点,另外一点就是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这个就说明:自发的主体性是容易。错误的,为什么,因为恰恰是他的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脑子里只有儿子,他的尽心和感情超越了交通规则的厉害,才表现了他父亲的深情。从美学来说,遵守交通规属于善,是道德理性;而不遵守交通规则是恶,但不遵守交通规则是由于脑子里只有感情,这种感情有个另外的名字,叫做美,感情的价值叫审美价值。古希腊人把学问分为两种,一种就是理性的科学,一种就是感情。情感的科学后来被称为美学,但是强调一点感情的价值是超越实用价值才动人。如果这个父亲考虑到交通规则,那就绕一绕吧,可不可以?可以,但是没感情了。或者后来说孩子我跑不动了,钱给你吧,你自己去买吧,这还动人吗?

阅读,你的心灵的主体建构要有东西,你要有学问、要有学文;第二你阅读经典的历史文本,你要回到历史语境中去。父亲的行为从当代来说是违反交通规则的,不错;可是那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1917年,朱自清大学一年级,他父亲丢了职业,妈妈又死了,回来奔丧。那个时候南京的浦口车站有多少火车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1937年、1938年,那时候我们的火车站是爬满了人的。那个时候基本上都在逃难,多少人爬到火车上、吊在火车上一走几千里啊,有谁管他交通规则不交通规则?就是从历史语境来说,那是没有当代这么严厉的交通规则。所以你研究一个文本,你不能用自发的主体性去下结论。第三你要会欣赏文本的语言。

现在我们的老师和我们的学生最容易欣赏的《荷塘月色》,用抒情,排比,强调性的抒情等,这些都是大家会欣赏的。但是我们的老师同学缺乏一种对“叙述”的欣赏,这种感动了儿子、挂着眼泪的一种的场面,没有觉得形容、比喻、夸张、排比,只是简单的叙述,我记得是这样的: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就这么几句,把儿子感动哭了,为什么呢?这需要技巧。父亲又胖,没力气,要上去怎么办,你们年轻人做引体向上,但父亲又老又老胖,拉不上去,拉不上去要怎么办,两腿向上缩,腿部上去有什么用,你要胸部上去才有用嘛。这句非常精彩,他没有正面叙述父亲的力不从心,而是叙述了一个效果“手没有力气,但还是要努力!”正是这个不潇洒的动作把儿子感动哭了,父亲这个艰难啊!

有时候脱离了语境,脱离了背景理解文本也是要出笑话的。我在广东上过一课公开课,问这个父亲怎么样?有人答父亲很好,不但好,而且非常朴素。怎么朴素法呢?他说他穿的衣服很朴素——他穿着黑布马褂,轻布棉袍,好朴素啊!这也是不对的,因为黑马褂、轻布棉袍,是辛亥革命以后定下来的上乘阶级的礼服。你看孙中山在正式场合下都穿这个,连蒋介石、鲁迅、蔡元培,有身份的人都穿这种礼服。你看这个穿着礼服的人,算起来相当于处级干部为了孩子买橘子;而你没有学问,你不知语境,你不懂文学,那你怎么欣赏啊?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独特什么啊?“不潇洒”、“违反交通规则”……这是种愚昧,理念的愚昧导致了课堂的混乱。其实这就是麻木的照抄西方的理论导致的,西方的后现代是不讲究美,不讲究艺术的,只讲自己的“同化”。从这个意义上看还是有比较正确或不正确的、深刻或肤浅的,甚至是荒谬的看法的。

所以我进一步发挥张文质先生的思想——“生命化”。这个父亲的生命这个老生命,做一件力不能及的事情,他的这样子很难看。一个他脑子里没有交通规则,第二个在他脑子里没有自己难看,第三个他脑子里也没有自己。很费劲、很狼狈,他为自己完成了任务,心里很愉快。所以我写了篇文章总结了一下,而北京的一个语言大学副教授他说我就主张要将《背影》删掉,这位父亲很不像话,讲的都是废话,还引用了我发现的一个材料:他父亲为什么会这么悲惨呢?他父亲去了两个小老婆,还有一个小老婆到那里去吵,害的他丢了官,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事情。但是进入历史语境,在当时作为一个处级干部,那时娶两个小老婆的多得很(笑),那时小学毕业相当于秀才,中学毕业相当于举人,大学毕业相当于进士,大学里一出来当官了。“五四运动”闹了那么凶,把屋都烧掉了,但逮捕的学生很少,为什么?因为警察不敢抓他们,警察是下等人,大学生将来做官了,他们不敢碰,是这样的一种状况。你要懂、你要有学问、你要丰富自己!你不要相信西方的、北欧的、芬兰的胡说八道,“尊重学生的独特”,什么叫独特?胡说八道的是独特?!

还有二十分钟。我不会侵占别人的时间(笑),因为时间就是生命,侵占了之后就还不起。所以说,要防止,我们在阅读作品时人的封闭性,要提倡的是人的珍贵性,就看到光自己而不看别人,我们不要讲别的。我有一次到西北地区去,去培训中学老师,中学老师跟我讲,什么课都好教,但最难教的是《再别康桥》,非常难教。我问怎么难了,不难啊!他说不知道怎么讲,他说如果讲《背影》那还有父爱嘛,当然我知道他讲得很肤浅,我就讲了,这还不够啊,这个特点不仅仅就是无微不至的关怀,还有什么?还有像叶圣陶所说的“把大学生当小孩子看”,那大学生的反应呢?大学生不领情,大学生不感激而觉得丢脸——这个太毒了,太丢脸了,少讲几句嘛,是不是?还有人补充,像母亲一样的爱,但儿子不领情,这是第一。

第二,更有特点的是,儿子被父亲感动了,留下了眼泪。有人说,这是背后的眼泪,但更重要的,你们注意到没有啊,父亲“回过头来,赶紧把眼泪擦干,不让他知道”。这里非常精彩,父亲那么的照顾她,他不领情,非常没有礼貌的、当着别人的面阻挡他,儿子被父亲感动,父亲转过头擦泪不让他知道,这个才是特点,这个才是《背影》之所以有生命力的原因,1925年写出来的,直到现在85年了,不管台湾香港澳门还是中国大陆,都选它作为必选。为什么,他写出了亲子之外的一个非常大的特点:爱是有隔膜的。人和人感情非常深,但是它有隔膜,不仅是亲子之爱,而且是男女之爱。我越是爱你,越是要挑剔你,林黛玉越是爱贾宝玉,越是要折磨贾宝玉(笑),所以说贾宝玉,如果说不爱林黛玉,就不用检讨了。贾宝玉检讨了,林黛玉要哭;不检讨,更要哭(笑),这叫爱,为什么薛宝钗不用这样的方式呢,她不爱他,是不是啊?爱了就苛刻了,爱有个特点,就是爱得越深,越是专制。你们女孩子要注意,当你对谁专制的时候,就爱了(笑)。如果你发现这小伙子我非常挑剔,头发这么乱,那衣服一点也不好看,我一说,他马上服从,那我就满意了,特别是像狗一样的驯服,那才叫精彩。(大笑)爱,爱的错位,爱的隔膜,爱的专注,这是人性——为什么现在冰心的文章在中学课本中少了,甚至没有了?他的爱不专制,他的爱不隔膜,不错位。他爱母亲,母亲爱他,像大海一样,没有矛盾,这样的爱是比较肤浅的。所以你们在结婚的或者是谈恋爱的人,记住我这句话:有隔膜了、有错位了、有专制了,那绝对是是好事情。(笑)

像叶圣陶这样的智慧,读《背影》只读懂了一半;而我过了几十年,继续读,还不知全懂了没有。如果再发展下去,这个感情最高潮不用抒情,用的是简明的叙述,或者叫白描,而这样的一个表现手法,被叶圣陶、余光中等认为是中西散文中的上品,要比之《荷塘月色》高得多,这就要读懂读透,你是需要这样的修养的!儿童中心论是没有用的,当然如果儿童有个灵光一闪,有个感悟非常精彩,你没有抓住就可惜了。  

比如有一堂课《木兰辞》是这样上的。一开始就是美国的动画片,后来是中国的越剧,放完之后也不比较,时间我觉得是浪费了,然后是集体朗诵一遍,然后男生朗诵一遍,再女生朗诵一遍,然后老师朗诵一遍,然后一起再朗诵一遍,我听了说烦死了,怎么搞那么多朗诵?(笑)好了,终于进入上课,老师问“花木兰怎么样?”“很好”“好在哪里?”“英雄”“怎么英雄?”“英勇善战”“对,英勇善战!”,然后大家也同意认同了,但有一个学生听了站起来说“花木兰还有个英雄”“什么英雄”“她挺爱美的,她会化妆。”老师说这个什么东西,把他撇开了。然后讲了别的。之后我言不由衷地奖励了他:你找到美国动画片不容易的啊(笑),还有新花样,有对话,还有表演,但有个很大的缺点:花木兰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说是“英雄”,我说“英雄”在哪里?他说英勇善战。好吧,我问你英勇善战在哪里?你给我从中找出来。他说有啊,“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我说这没打战啊,这睡大觉啊(笑)。他说还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我说还没有打啊,刚赴前线呢。他说还有,“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是打战?我说“朔气传金柝”是晚上睡觉打更的,“寒光照铁衣”这是说光照在脱下的衣服上。他说还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我说这什么啊,人家打死了,她回家啦(大笑)。我说这奇怪了,还英勇善战呢,这战还没有打!



他说不出来了。我就反过来说,补充个道“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说明她立功了吧?十二转是她多少功劳,你还说她战争英雄,这战她还没有打,没有写打战这个篇幅到哪里去了?我说我们来看这个“叹气”写了多少?比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光说叹气就写了八句;而买马怎么个买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有这么折腾买马的吗?你说战争那么激烈,而写这些东西却用了这么多篇幅,什么原因?你忘掉了一点:渲染她的欢乐、渲染她的担忧、渲染她的自豪。为什么?她是个女的!你们讲了半天都忘了她是个女英雄!你在潜意识里总认为她是个男的,所以打仗就是最主要的,但是这片文章偏偏写的是个女英雄,因此打仗反而是其次的,她的叹息、担忧、买马,她主动承担了哥哥的职责,写她的自豪。而写到她回家的时候,她跟男人不一样,男人要授功进爵,要当官——不!她只是回家享受家庭的快乐,甚至最后恢复女儿身“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她很自豪:你们这些男人12年都不知道我是个女人,而我却知道你们是男人!(全场大笑)精彩啊!真的精彩!

整首诗没有一个比喻,除了最后一个,最复杂而且最有余音:“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点题啊!女英雄啊,我这样一个身份隐蔽了12年没有人知道,而现在恢复了女儿身。自豪啊!我跟那位老师说,其实你忘记了一条:有一个男孩子说“她喜欢化妆”,你没有抓住!你抓住了就是精彩的课堂生成啊!所以作为教师和学生来说是不一样的,学生可以一种灵光一现的方式,但教师心里要有数,一旦他说了一句关键的话就抓住,这就需要教师的功夫了,是一种现场生成的功夫。

我们的教改到现在差不多已经十年了,这十年中我们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有个缺点:我们只是在观点上和方法上做改变,以为把方法改过来,观念改变了,就能够把水平提高。其实就算方法改过来,观念改变了,水平没有提高,还是换汤不换药。所以严峻的问题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问题,教师的头脑没准备,机遇就白白的跑掉。

好吧,我们的时间已经没有了,而且他(指凌宗伟)还站那儿了(笑),意思是:你再讲下去就不能容忍了。好,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全场热烈的掌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9:42 , Processed in 0.07958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