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茅卫东:教学不能自说自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5 07:11: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茅卫东:教学不能自说自话

--------------------------------------------------------------------------------

作者:茅卫东    文章来源:中国教师报   

不久前听了一堂美术课,表面上看,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很投入,但细细品味,却感觉到课堂上有一个多余的人:教师。

上课了,年轻的美术教师发出了指令:“请同学们拿出上节课做的泥塑,今天我们要给泥塑涂色。”

学生显得很兴奋,纷纷摆弄起自己的作品,不少学生迫不及待地开始给自己的作品涂色,根本没有理会老师所讲的“注意事项”。教师以提问的方式严肃地发出了又一道指令:“同学们有没有看着我?”训练有素的学生立即正襟危坐,教室里马上安静了下来。教师开始讲解调色、涂色的注意事项,很多同学马上重新开始自己的涂色工作,没几个人听老师的讲解。

如果上课开始,老师这样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做泥塑,这节课我们要给泥塑涂色。下面,我先讲一下调色、涂色的注意事项。”相信教学效果会比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泥塑作品要好不少。因为学生把泥塑作品拿出来后,注意力很自然地就在泥塑作品上,而忽视教师下一步的教学。

我以为这是因为教师太年轻,缺少教学经验。但随后发现,这可能不只是缺乏教学经验的问题,这位教师似乎根本没有教学意识。

讲解完注意事项,教师马上又发出了一道新的指令:“下面大家开始调色,谁第一个调好请举手。”说完,教师开始在教室里巡视。还没走出几步,教师的指令又来了:“谁调好了?请举手!”两个指令相隔时间可以秒计。教室里还是有部分比较听话的同学一直按教师的指令行事,此时,几个运作稍慢的学生甚至只来得及拿出颜料盒,连颜料管都还没有拧开。

回到讲台,教师开始指导学生调皮肤的颜色:“肤色应该怎么调啊?”有学生说白色。“对,先调白色,然后可以加一点土黄……”教师讲解得非常详细,学生坐在位置上也忙个不停:有的在捏泥塑,有的在泥塑涂上各种色彩。我在课堂上转了一圈,发现还有几个学生没带橡皮泥,只好一边翻着美术课本,一边看着同学忙乎。

我指着一个正在把泥塑涂成深蓝色的学生悄悄问老师:“这是什么颜色?”年轻教师反应很快,轻声告诉我:“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刚才我讲的只是基本的涂色法。”回到讲台,教师对全班学生说:“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调出颜色的深浅,喜欢涂什么颜色就涂什么颜色。”

一堂课下来,教师很轻松,该讲的都讲了;学生也很开心,捏泥塑,涂颜色,忙得不亦乐乎。可是,仔细一想,整节课,调色、涂色,多数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的,根本没有按照教师的讲解进行操作;教师也没有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自己的教学,只是把这节课需要告诉学生的内容述说了一遍。也就是说,从教学现场的情况看,教师考虑的只是这节课需要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至于这样说、这样做是不是吸引学生,对学生有没有实质性的指导,教师根本没有考虑。这样的课堂能说是有效的吗?整堂课能够顺利维持下来还营造出了一种活泼气氛,完全在于这是一堂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的美术课。

和朋友谈起这堂课,朋友说,这样的情况并非个别现象,也不是年轻教师才会出现的问题。现在许多的赛课活动,其实也是一批所谓的教学权威在那里自说自话。此言极是,看过不少这样的赛课,听课者常常为舞台上——很多赛课是在报告厅、影剧院举行——那些或是新秀或是名师的教学艺术(可能说“才艺展示”更准确?)所折服。而学生究竟在课堂中学到了什么?既没有专门的教学效果检测,也很少有人把学生请来当评委。医生的医术是否高明,取决于他医治的病人的康复情况;企业效益如何,取决于产品被市场所接受的程度,这其中的道理大家都能明白。教师课上得如何,却基本与学生无关,而是由听课教师决定的。难怪很多公开课的执教者会花很大精力去打听评委们的课堂偏好。赛课,在一定意义上讲,的确已经成为了普通教师的成名课,成名教师的表演课,学生与其说是课堂主体,不如说是配合教师成名的群众演员。

幸好,我们还有杜郎口,还有后六,还有东庐等实实在在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堂;幸好,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在评课活动中增加了学生议课这一环节;幸好,也已经有人对越来越趋向于表演的做课说了“不”。

回到那堂美术课。如果我来上这堂课,会怎么安排?

我会首先讲解一些基本的调色涂色方法,然后让学生拿出上节课完成的泥塑作品自由涂色。利用在教室巡视的机会,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包括提醒几个忘带橡皮泥的学生想办法解决橡皮泥的问题。再选择几则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评点。在这个过程中,告诉学生涂色的基本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涂色使自己的作品更加美观。最后,告诉学生,有兴趣的话可以课后再制造一个泥塑并涂色交给教师,老师会给予个别点评,优秀作品在下节课开始时向同学展示。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0-5 07:13:03 | 只看该作者
徐虹敏:寻找身边的痕迹

--------------------------------------------------------------------------------

作者:徐虹敏    文章来源:中国教师报   

上课了,我穿着印有一个红色手掌印的白色文化衫走进教室,孩子们的眼光马上被吸引了过来:“老师衣服上有一个手印?”

哈,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看着满脸疑惑的学生,我笑着说:“是啊,老师的衣服上有一只手的痕迹。大家猜猜看,这只手印是怎么变上去的呢?”

“是印出来的!”有几位同学脱口而出。

“是吗?怎么印啊?谁能来印一个?”面对大胆猜测的孩子们,我继续鼓动他们。

“我来!”“我来!”孩子们纷纷请求。在我的邀请下,小A同学跑到讲台边,小手沾满黄色颜料,为我印了一个。一些没能获得机会的孩子顿时像泻了气的皮球。看着孩子们委屈的样子,我调侃道:“这是小菜一碟呢!别急!后面才是大餐哦!”

听说有大餐,孩子们精神一振。

“今天我们学习《身边的痕迹》。刚才小A同学为我留下了一个痕迹,只是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大家还有别的方法得到痕迹吗?看看哪一组最有收获。”我见机引导孩子们进入新的挑战。

我的话音刚落,孩子们纷纷以小组为单位行动起来,我也参与到他们之中。看着大家都活动得差不多的时候,我让各小组停下来。“各组把你们制造的痕迹和大家分享好吗?说说是怎么得到的?”

小组开始交流汇报:

“我们用蜡笔得到了钥匙的痕迹。”

“我把脚踩在纸上得到一个鞋印。”

……

孩子们边回答边把各种痕迹展示到黑板上。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概括出“拓印”、“对印”等不同的方法。

“请大家看大黑板,痕迹大家族的成员可真多啊!可是为什么有的清晰,有的模糊呢?你有什么秘诀把痕迹印得很清晰吗?”

孩子们纷纷介绍自己的秘诀:

“表面粗糙,不平的东西容易印出来。”

“用铅笔和蜡笔印时,轻轻地多涂几次。”

“颜料浓一些的清晰一点。”

……

“同学们的发现真多!让我们用这些秘诀,到教室外面去寻找更多的痕迹好吗?”

提议得到一致响应,我带领学生从教室前往居民区,一路上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探寻可以留下痕迹的东西。

“刚才我们从教室来到这里,大家一路留下的是什么痕迹呢?这里也有很多的痕迹等着我们去发现。比一比,谁的心灵最能够感受到?谁的眼睛可以捕捉到?”

孩子们发现很多平时没有注意的事物,不时发出感慨和惊叹声。很多孩子迫不及待地把他们的发现拿给我看,说给我听。

活动结束后,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的发现,并作最简单的评价。

“操场上有我们的痕迹。”

“老房子上有屋漏的痕迹,那座空房子有被人住过的痕迹。”

“是啊,还有我们快乐激动的痕迹!”

“我们的身边有这么多的痕迹,那么这节课给你留下一些什么呢?”

“学习了很多种印下痕迹的方法。”

“找到很多的痕迹。”

“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

同学们积极回答。

“回去以后每位同学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在纸上留下一些不同的痕迹,比一比谁寻找的痕迹最多,最美?”

很快,又到了第二课时,我先让学生交流收获:“说说你都从哪些物品上得到了美丽的痕迹?把你们寻到的痕迹给大家看一看。”有的说:“我们把石头上的雕花印了下来。”有的说:“我们用了一些松毛丝印出很多痕迹。”

等大家汇报完毕,我给出了新的任务:“你觉得你得到的痕迹像什么?你能用这些痕迹变成一幅完整的画吗?翻开书本,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吗?”

学生开始自学课文并讨论发现:“把痕迹剪下来,贴到一起可以组成一幅好看的画。”“有些地方还另外用笔添画上很多有趣的东西。”

“老师这里也有几幅画,大家看一下?”同学们观察、比较我拿出的范作,寻找到更多的处理“痕迹”方法。

“可以在痕迹旁加上有意思的话。”

“当作背景,把其他画好的东西贴上去。”

“哦,是这样的。我们找到的这些痕迹怎么办呢?”该是让学生动手的时候了。

有同学脱口而出:“也把它变成美丽的图画。”

“好!马上行动!”

“如果你需要更多的痕迹组成完整的画,怎么办呢?”我发现有的小组材料不够充分。

“看一看其他小组有没有,互相换一些。”

“再造一些。”

等孩子们基本上完成之后,我组织学生展示各小组的作品,并作介绍和评价。

“同学们表现的痕迹真美!是不是所有的痕迹都是美的呢?”

“不是。”学生想了想,马上作出了判断,“墙上的球印,是足球的痕迹,这个就不美。”

“地面上的痰迹,也不美。”

“不同的痕迹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希望我们大家都努力给生活多留一些美好的痕迹!”

短评:

美术学科不仅仅是传统的美术创作或者技法训练,而是在文化的整体发展统摄下的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渗入人文意识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身边的痕迹》一课不以单纯的掌握美术知识、技能为目标,而是让学生在围绕人文主题的美术学习中,轻松、快乐地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灵活使用教材,变换教学场景,把“痕迹”发散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平时不经意的痕迹,触摸、感受其肌理。在学习拓印及其他留下痕迹的方法的同时,还从各种“痕迹”中去体味真善美,假恶丑,促进儿童的人格健全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15:38 , Processed in 0.09072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