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校管理为什么越来越监狱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9 08:25: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名校管理为什么越来越监狱化?

                               许锡良


    真正优质学校的标志就是看学校解放学生身心的程度,而不是控制与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程度。黑龙江某省重点学校,因学校管理太严,导致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男学生逃学,班主任处罚逃学学生停课反省,又导致该生离家出逃,喝药自杀,其父亲以为儿子没命了,继而跑到学校用铁锤击打班主任老师的脑袋,导致班主任脑震荡死亡。此事发生于去年年底,成为一件颇具影响的恶性事件。
    看似这件事情是很偶然发生的。但是,其实后面有许多非人化的管理在起作用。小S是这间学校高二学生,成绩中等,过完暑假马上就进入高三课程的学习了。我问及此事,他很感慨。这间学校的升学率最近几年来是比较高的,全校一个年级的毕业生常常近二千人,百分之八十以上都能够升到本科。学费也是当地最高的。因此,进入这间学校学习,其实就相当一只脚踏进了大学的门。其实现在考上大学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即使考上北大清华,也不再如以前那样令人耀眼目眩。但是,一个可以肯定的事实就是,一个人一旦踏进这间学校,就等于被判三年有期徒刑。因为,这间学校的管理完全是监狱化的。
    学生常常眼睛一睁,开始竞争,眼睛一睁,学到熄灯。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早晨必须在5点30分开始起床,6点整就要去教室早读。而班主任往往还会比学生稍早一点到教室监督学生苦读。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常常是非常辛苦的,但是他们的勤苦常常却是用来摧残学生生命的。学生这样苦读,一直到要中午12点,才能够歇口气,然后中午连吃饭带走路,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吃饭必须全部在学校食堂,说是为了安全,但是,学校的食堂却常常发生学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下午开始上课要到晚上11点以后。算算睡眠时间,每天不足7个小时,而且还不能够有失眠,需要倒床就睡才能够保证有6个半小时的睡眠时间。一年365天,总共的各类假期,包括寒暑假还足一个月。每天披星戴月,两头不见阳光。一个星期,只有可怜的一节体育活动课,而且就是这一节可怜的体育活动课,还常常被其他重要科目老师所占用。“由于长期以来的睡眠不足,所以每天要学会在课堂上打瞌睡。那怕只是十几分钟的瞌睡时间,常常也会对缓解身体的疲劳有所帮助。”小S痛苦地述说着自己的学习生活,感觉那就是纳粹集中营,暗无天日。小S由于长期运动不足,睡眠不足,每天最渴望的事情就是外出流放一次,然后能够美美睡上一觉。望着他一身由于缺乏运动而生出的一身肥肉,毫无年轻人的青春活力。
    这间学校,院墙高筑,布满铁丝网,大门紧闭,电子监视眼布满校园,校长办公室几乎成为瞭望台。校长就是监狱长,教师就是警察,学生就是犯人。学生进学校如监狱,一切书籍、电子学习工具都是被禁止的对象。学生上课就是坐牢,下课就是放风,寒暑假就是假释,学生逃学就是越狱。而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免学生与这个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社会发生接触,避免其影响,而这一切都莫不是为了集中时间精力抓升学率。现在的学校,不是去改变学校教育与管理方式以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是选择拒绝,导致学生一走出校门,常常有一种上当受骗并且弱智无能的感觉。学校的教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不知道这是在“诲人不倦”,还是在“毁人不倦”?
    真是应了那句话:抓升学率要抓出血来。其实升学率面对社会的日益开放已经不能够说明什么问题,用那样的分数来选拔出来的学生已经不能够说明教育质量。尽管,校园血案在这间学校频频出现。但是,由于这间学校的升学率比较高,因此,全省各地的学生,还是源源不断地花高价来读这间监狱学校。其实就是由父母花钱把孩子送进监狱来劳改,他们还以为找到了一间以严著称的学校,他们的孩子将会在这里锻造成器,其实他们的身心健康已经遭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而且这些损害是父母花费巨额费用买来的。可见人们陷入在教育的认识误区里将是多么可怕。
    为什么越是名校,越是趋于监狱化?与纳粹集中营化?原因很简单,当一个社会以控制与驯服作为质量标准来评估学校的时候,自然是控制得越严,驯服得越厉害的学校就会被视为越是优质学校。中国的学校教育与欧美几乎是完全相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为,价值取向相反,因此教育体制与教育方法自然也是相反的。正因为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奉劝中国年轻父母不要盲目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名校,因为有许多名校其实只是监狱。尽管钱伟长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以清华大学副校长的身份在《北京日报》、《中国青年》上发表文章——《过严地管教青年是封建教育思想的反映》一文,在文中谈到:“几千年来封建社会残留下来的封建教育思想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封建社会对青年的‘教育’有一整套,现在我们虽然已经不用那一套‘老成持重’、‘温文典雅’的字眼,但是这些字眼的某些内容却在“服从”、‘虚心听取群众意见’等另外一套字眼内借尸回魂了,有许多对青年的不合理的要求,就是借助于‘服从祖国需要’这样的光辉的字眼里混了进来,新名词混进了旧内容,确实迷惑了不少青年。”
    “约束和管教太多,终究是和发挥青年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要求不相符合的。”
    “我也曾看见过活泼的青年渐渐地变成沉默寡言,青年们自小在一起的好朋友因为怕被检查搞‘小圈子’而渐渐疏远了,正当的生活爱好和业务特长受到了限制,一切好像都有顾虑,甚至像吃根冰棍都可以算做生活浪费。这样动辄得咎的生活,显然只会伤害他们的锐气,是无益于青年的教育的。”
    学生被管理过严,控制太死,动辄得咎的状态,是严重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但是,摧残孩子身心健康越是有效率的学校越是名校,而越是这样“毁人不倦”的教师也就越是名师。其教训是令人深思的。钱伟长先生在加拿大与美国受西式教育,对此的体会是非常深刻的。他半个多世纪前的告诫其实今天还远远没有过时。

                                                2010年8月3日星期二于潮州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9 08:29:22 | 只看该作者
名校的尊严
吴非

    渐新堂: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承认不承认,教育理想的丢失正在一些学校一些地方成为现实。今天贴出南京师大附中语文组长王栋生先生(笔名吴非)的文章,以引起更多网友的警惕与思考。

    所谓名校,并没有确切的定义与标准,其“名”是在社会的进步发展中自然形成的,而不是靠领导视察、题词或“验收”、“评选”弄出来的。名校有悠久的历史,并在某个历史时期有过辉煌的业绩。在基础教育界,名校往往是某种时代精神的体现。
    医学家吴阶平带博士生,对学生高中时代在什么学校读书很感兴趣,这件事耐人寻味。十多年前拜访物理学家谢希德,知道我是中学教师,她开口便说“我是贝满的”,因为她相信自己学校的“名”而不必多言。前几年外出,听一白发老妪高歌《当我们年轻的时候》,问她第一次唱这首歌是哪一年,她则答:“我是中西女中的。”我恍然大悟。这就叫作“名校出身”。旧时代的名校也讲升学率,然而载入史册的,却是它们所体现的时代精神,被人们传颂的,则是其办学的理念与学生的教养。
    近年读了中国一些名校的资料,不外乎“过去的学校”、“过去的教师”之类(据说还有人在编《过去的校长》),回望一个时代的背影,有种说不出的惆怅:一百年的教育走到今天,学校规模大了,人数多了,楼高了,为什么看上去却有失魂落魄的感觉?当今究竟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名校?一些名校扩大办学,规模大兴土木,搞政绩工程,漠视学校的文化遗存,这是形式上的;比这更要不得的是颠覆办学理念,把名校简单地改造为“高考名校”。环视海内,能坚持先进的办学理念,按科学规律办学的名校,已经很少了。
    如铜墙铁壁一般钉满学校大门两侧的各种铭牌,一连串没有实际意义的“称号”,泛滥成灾的“研究课题”,毫无价值的文字垃圾一般的“学科论文”,成年干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种“评比”、“验收”……名校面对着这样的花花世界,也坦然混迹其间。在教育路线被歪曲了的功利时代,在应试教育以它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成为诱惑的时期,在落后的管理体制的影响下,名校纷纷放下架子,像饥饿者一样在市场上争抢刨食,而不愿做绅士了。当今,几乎所有的管理者都急于出成果,急于获得全部的荣誉和地位,为此甚至不择手段。这中间既有社会风气的影响,也有个人素养方面的欠缺。名校在世人唾弃的旧时代能洁身自好,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却禁不住诱惑,而学校也就成了名利场。
    名校丢失的是对教育本质的追求,之所以会丢失,在于社会的浮躁和人们的功利意识。名校的优秀传统之所以难以传承,除了体制因素,也有自身管理素质下降的因素,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庸俗化的社会评价直接把学校推向生存竞争。相对于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言,高考升学率则是“好吃看得见”的诱惑,毕竟周期只需三年。可是,教育的性质最像农业林业,要讲究“时”,是不可能“加速”的。学生的成长有一定的时节,在一定的生长期获得相应的教育。如创造力,独立思考,自由精神等方面的培养,过了最合适的教育时节,就很难实现。有位学生回忆高中时代是“考取了名牌大学,浪费了三年时间”,这句话是对教育背离本质的一种批评。
    如果教育者太现实了,必然走向庸俗。教育者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应当办对民族负责的教育。名校成名,积百年之努力,毁而弃之,却用不了三五年。环视国内,名校风范不再,风格不存,令人痛心。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育理想,可是教育的大环境很不理想,教育者自身在鄙弃理想。我们对此不可视而不见。
学校放假了,我常静静地坐在校园里,看这些老树。这些树的年轮大概比我的多,我来工作时,它们已经立在那里了。这些树是世纪的见证,如果树有情感,它们会不会落泪,抑或笑出声来?如果树有思想,它们最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对土地的情感,只有耕作其上的老农体会最深。而说到对学校的感情,可能也只有把生命燃烧在课堂的老师们最清楚。当一种职业成了你的生命,当你在从事这项工作时有宗教情结,你就不会容忍任何玷污它、亵渎它的行为,你会用生命去保护它的纯洁。我对名校的堕落痛心疾首,也许正出于这样一种自私的情感。
   我成年之后,生活时间长的地方只有两处,一是插队的乡村,再就是在这所学校了。爱得太深了,所以我的眼睛里才会饱含泪水。
    在教育界,高贵与卑贱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5 06:31 , Processed in 0.09499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