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付秀莹:小说家必须确保谎言令人信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20 17:48: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付秀莹:小说家必须确保谎言令人信服
新华网


  作家付秀莹近日就其作品创作风格,以及如何看待自己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她们和这个时代是什么关系等问题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
  新华网:你的小说中有一个“芳村”,这是一片长“粮食”的精神自留地。这样的自留地许多作家都有,但各不一样,有着自己的独特属性。依据目前已有作品,向读者描绘你的“芳村”是什么样子,将来,可能“芳村”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还有其他自留地即将开辟出来?
  这世上或许并不存在“芳村”这个地理意义上的村庄。但我可以信誓旦旦地说,芳村确实存在,它存在于我的心中,存在于我的记忆之中。甚或可以这样说,“芳村”,她确乎就在华北大平原的一隅,在时代的风潮中默然伫立。
  我的家乡在北方一个偏远的乡村。我在那里出生,长大。中学到县城读书,而后省城,而后京城。以物理时间来计,我在那个小村庄生活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多年以后,童年记忆却如此深刻而持久地影响了我的写作。在异乡的日子里,直到现在,我还经常梦到那个村庄的某一条小街,某一棵柳树,某一个人的名字在不经意间忽上心头。醒来后怅然不已。当我坐在电脑前的时候,我首先便身不由己地走进“芳村”,我熟悉那里的草一木。那里至今都生活着我的亲人。
  当然,“芳村”交织着我的童年记忆和文学想象,在某种意义上,她是一个虚构的世界。我试图用自己的文字,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芳村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美丽,却也有着暗藏的伤疤。芳村从历史深处走来,同样也将在时代的大潮中经受冲刷和洗礼。但无论如何,“芳村”是一个令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对那里有着精深上的牵挂。如果用颜色来形容“芳村”的样子,我想,她应该是金色的。温暖而明亮,带着淡淡的光晕。我想,“芳村”应该是我的一个富矿,我会珍视她,并耐心发掘。
  至于其他,如果有的话,应该是城市。而今算来,在城市中生活的时间早已远远超过了乡村生活。作为写作者,我得为我耳鬓厮磨、正在亲历的生活留下点什么。
  新华网:你多写日常生活,小说大多没有壮观的场面,比较宁静。你觉得写到极致,这类小说将达到什么面貌?哪些作家的哪些好作品可以归属这个领域?
  日常生活宽阔,丰富,表面上波澜不惊,然而却暗流涌动。我喜欢描摹日常生活中那些宁静的部分,它是生活的常态。但我更喜欢捕捉那些暗涌的激情,微风中荡起的细小涟漪。它们是日常生活中出其不意的浪花。我羡慕那些笔力雄健的作家,笔挟风雷,壮观开阔。然而,我更愿意呈现生活的常态,以及常态中那些出人意料的部分——小说是离不开偶然性的。小说便是生活本身。与一篇好的小说偶遇,犹如新生。我想这或许是小说的一种理想标高。
  《红楼梦》写的便是日常生活。这应该是最经典的范例了。
  新华网:你说日常生活中那些宁静的部分,它是生活的常态。很赞成。其实,很多好小说,在书写极端动荡中的社会,以至于战争中的人,依靠的都是日常生活宁静的常态,甚至熄灭动荡,着力表现这种常态,有了常态才有动荡。文学作品之所以有魅力,在于她永远是人类的安魂曲。你是否将文学看做宗教?因为宗教是安妥灵魂的,是让人宁静下来,具备宁静而坚实的力量。
  文学能够安妥人的灵魂,令人在尘世的喧嚣中获得宁静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文学是一个人的宗教,是内心的需要,是精神的依托。在它面前,任何俗世的魅惑都犹如烟尘。写作是艰难的心灵的事业,但它慷慨的精神馈赠足以抵消其中的劳顿和困厄。
  新华网:你的小说目前主要以女主人公出彩,选用视角也大多是女性视角。谈谈你对使用女性视角写作的体会。女性视角对你现阶段而言,有没有一定的特殊意义?
  身为女性作家,以女性视角写作,自然首先是方便。因为是同性,对女性的生活角色、情感经验、生命体验都感同身受,心有戚戚,能够品尝笔下人物的甘苦,并对此抱有同情之心。因而更便于地走入女性人物的内心深处,触摸到她们的心灵褶皱和精神伤痛,聆听到她们内心真实的呼喊和叹息。自然,在人物身上,作家个人的生命经验会或多或少地有所投照和映射。从某种意义上,我笔下的那些女性,她们是“自我”想象的不同侧面和切面。在她们身上,有着无数“自我”重叠的影子。不能说她们就是不同的“我”,但至少,她们身上有我的血液奔流和呼吸心跳。写作的时候,我会从日常生活中脱逸而出,情不自禁地身陷其中,在她们的故事中重新活过。这是写作的迷人之处。
  从某种程度上,写作的过程是自我寻找的过程。我愿意通过写作,寻找到真正的“自我”。女性视角的写作,或许不失为一条更为切近的路径。
  新华网:这么说来,你的作品,其实是一份你自己的精神自传。你笔下的女性,甚至男性,是“自我”的多种可能?
  优秀的作品是用作家的血肉写就的。我相信这句话。我笔下的那些人物,男性或者女性,他们身上流淌着我的血液,他们眼里闪烁着我的泪光。他们的心跳连着我的心跳,他们的呼吸应着我的呼吸。他们是我的过去、现在或者将来。他们是我的梦。是“自我”的多种可能。
  新华网:《爱情到处流传》《花好月圆》《锦绣年代》《六月半》等几个短篇中的女性,《旧院》《红颜》《秋风引》等几个中篇里面的人物,有没有一个谱系?
  人物谱系这个问题,倒不曾认真想过。如果一定要按照谱系来划分的话,那么,《爱情到处流传》中的“妮妮”,《锦绣年代》中的“我”,《旧院》中的女人们,便是童年时代或者童年记忆中(昨天)的“她”;而《花好月圆》中的桃叶,《六月半》中的俊省,以及《秋风引》中的小桃,便是现在(今天)的“她”;至于《红颜》中的滕雨,则是“她”的前世。女性们的前世、今生与去路,都是我愿意书写并试图寻找和探究的。最近的《笑忘书》《无衣令》《旧事了》《夜妆》等新篇,依然是女性的世界。我热爱我笔下的女性。我愿意为她们穷尽笔力。
  新华网:从前边你谈到的,写作的“精神自传”的意义来看,我理解了你关于昨天的“她”,关于前世,今生的说法。我更关注的是,在历史、文化、哲学等形态下,人物的谱系。记得有人点到过你笔下的“父亲”,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谈论的。我想,其实作为当下的自传,当下的“我”,其实也是在历史之中,在未来之中的。
  我笔下的那些女性大约都有着共同的精神文化背景。乡村的;从乡村到城市的;即便是身在城市,精神故乡依然远在乡村。从乡村到城市,从历史到现在再到未来,或许“她”是一种文化符号,或者叫作文化象征。
  新华网:你如何看待你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她们和这个时代,是什么关系?
  性格决定命运。这是一句经典的老话了,但似乎也可看作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人物的命运走势,大多取决于她们各自各异的性格。而性格的形成,往往有一系列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比如环境,比如教养,比如心性,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人性格的养成和塑就。无论身处何种命运,我对我的人物们满怀悲悯之心。我对她们有多少恨,就有多少爱。我对她们有多少轻慢,就有多少敬重。因为,我常常以为,她们就是我。是我身边无数平凡人中的一个。她们是这个大时代中的个体,虽然普通,但却是真实而鲜活的存在。或许,他们并不是时代的弄潮儿,然而,她们身上,一定投射了这个时代的光影,濡染了这个时代的色彩。甚至,很多时候,人物的个体命运便是时代命运的一部分。即便是我的“旧院”系列,那些“旧院”里进进出出的人物,也终究同这个时代脱不了干系。我并不认为,只有书写当下的作品才是具有时代感的作品。倘如此,时代感的定义未免狭隘了。
  新华网:是的,当下作品是当下这个时代,以前的人物,也有自己的时代。旧时代中的人,也可能具有当下参照意义。
  这牵涉到对“时代感”的理解问题。有人以为,写过去时代的作品,就缺乏了时代感,缺乏了当下性,缺乏对文学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只有那些书写当下生活的作品,才无愧于这个时代。房价飞涨,医患纠纷,煤矿事故,食品安全……这是时代的难题,也自然需要文学去关注去表达,然而,我担心的是,这样未免有急功近利之嫌。文学处理人类内部精神事务的。文学不是新闻。文学需要经过时间的积淀,距离的暌隔,需要深沉的思索,审美的提升,独特的发现,精神的升腾,诗性的飞扬。文学首先是一门艺术。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当下性,而艺术上粗糙不可读的小说,我们该如何看待?如何才能以文学的方式,切入时代生活,创作出真正具有有时代感的作品?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新华网:相对于呈现女性心理的幽微、曲折的命运,你将男性往往处理成为符号,你怎样界定做为符号的男性以及对应他的女主角?
  这个提法让我惊讶。或许,之前我并没有意识到,我将男性往往作了符号化处理。如果不以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想,更主要的原因,或许是源于我对笔下女性人物的珍爱和疼惜。在约定俗成的逻辑中,女性,往往作为男性的对象物而出现。视觉的对象,欲望的对象,追逐的对象,猎捕的对象以及征服的对象。即便所谓的女权主义,也不过是一种色厉内荏的自我证明。我的小说中,如你所说,男性反而成为某种符号,这恐怕是我的潜意识在起作用。表现女性命运,自然离不开男性的介入和参与。某种意义上,正是由于男性的介入和参与,女性命运才更加一波三折,风诡云谲。在这里,或许男性恰是女性的对象物,是女性命运的配角,是参与者,更是旁观者。而他们对应的女主角,才是命运真正的主角,是这场大戏的主人。盛衰荣辱,系于一身。我以为,女性,堪当此大任。
  新华网:在《火车开往C城》这篇小说中,你对“反串”书写男性主人公有什么体会?
  我曾尝试以男性视角书写人物,在《火车开往C城》中如此,在《出走》《迟暮》中亦如此。还有《世事》中,以苏教授的视角;《当你孤单时》中,以南京的视角,等等。怎么说呢,这种“反串”,有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感受,陌生的,新鲜的,富有挑战性和颠覆性,非常过瘾。我试图走入男性的心灵世界,或者极端地说,彼时彼境,我化身为一个男性,我的情感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以及语言、行为等方方面面,都必须符合男性特征。这是十分有趣的事情。通过这种反串,我对男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从而对女性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对两性情感中微妙、幽深、曲折、婉转之处,也有了更多的洞察和发现。
  新华网:因为我觉得你是特别女性的作家,所以,对你使用男性视角,而且如此真切,感到十分诧异。所以,才提这个问题。
  这对我是一种挑战。但我喜欢挑战性,喜欢挑战叙事的难度。最近的两篇小说,也是男性视角。我愿意不断进行尝试。
  新华网:你对小说中的人物是温和的,表达了对他们的理解。比如《爱情到处流传》《花好月圆》等,温和中是否有尖锐的东西包裹在里面?谈谈由生活生成小说的动力。
  我对小说中人物的态度,源自我的人生态度,或者说,我个人的心性,决定了我对小说人物的处理方式。我总以为,这个世上,绝对好的人不多,绝对坏的人也不多。更多的是,平凡的人,普通的人,在通常的境遇中,他们身上呈现的是人性中正面的因子,循规矩,守法度,在世俗规定的框架中规行矩步。然而,在某些特殊的语境之下,他们人性中的种种弱点出人意料地暴露出来,令他们自己都猝不及防。我不敢说自己是一个宅心仁厚的人。但我更愿意以最大的善意去理解这个世界上的人和事。我愿意以最大的努力,去包容,去接纳,去善待。我以为,这是一种人生姿态。我曾听师长说过这样的话,你为别人做了一件好事,请马上忘记;别人为你做了一件好事,请永远铭记。这是金玉良言。生活中,我喜欢与人为善。我是温和的,但并不等于我没有锋芒。我欣赏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曾经在《十月》的一篇创作谈中说过,柔软和锋利,是一对悖论。我渴望在这个悖论中寻求某种奇迹,刀光闪处,一些生命疑难迎刃而解。如果寻找生成小说的动力,恐怕此为其一种。我以为,所谓的刀光剑影,并不仅仅是外部情节的激烈冲撞,赤膊相见,甚或短刃相向,更多的应该是人物内心的厮杀,那是精神的风暴,灵魂的搏斗,情感撕裂的血肉模糊的证词。《爱情到处流传》中,如果只看见了风花雪月的爱情,而没有触摸到那一种隐秘的疼痛——因为隐秘,才更加痛彻心扉,那么,实在是一种误读。《花好月圆》中,如果只见花好月圆,那么,那一对男女相拥而死的情景,大约也不会令人由震动而大恸。我想,这其中大约包含了你所说的那一种尖锐的东西。因为深藏其中,才更令人防不胜防。
  新华网:是否可以理解为情感(感性)与现实(当下的生活)与道德(理性)扭结在一起?这个扭结、摩擦的力量,成为一种书写动力?
  理想与现实永远无法相遇。其中的纠结、挣扎、厮杀以及对抗,它们逼仄的缝隙里,是文学生长的地方。可以说,没有这种扭结的摩擦的力量,就没有文学。
  新华网:你喜爱书写乡村,乡村生活是慢的;你喜爱采用慢节奏书写,笔调从容;你喜欢用短句子,短句明快干净。这种内容到文字感觉综合而成的一种小说面貌,或许来自控制,你如何理解小说写作中的控制?
  谈到控制,我以为,大约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定的控制力。诚实地说,在写作上,我并不属于技术派——这个词并不带任何贬义,技术派需要拥有精湛的技术,他们严谨,认真,理性,清醒,控制力良好。我钦佩这样的作家。因为,他们对手中的作品胸有成竹。他们深知,何处有起伏,何处有跌宕,何处高潮,何处落幕。他们对其中的起承转合了然于胸。而我,惭愧得很,却是一个感性的写作者。当我坐在电脑前的时候,当我处于写作中途的时候,我不知道我的笔下会呈现什么,至少,我看不清她的全貌。我曾经深受其苦,但却以苦为乐。至少目前,我还不准备予以修正。如果说,我的小说呈现出了某种控制力,那么,我更愿意把它视为对节奏的控制。一味的快,或者一味的慢,都不是节奏的佳境。这里不仅仅涉及语言的驾驭,还有情绪的流动,感觉的渗透,意识的蔓延,以及细节的晕染……这是一个微妙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作家是要有控制力的。从某种意义上,小说是信誓旦旦的谎言。小说家必须确保这谎言令人信服。
  新华网:小说家是关心人物,关心人物性格、行为、命运走向之来由的,谈谈你是如何塑造人物的。
  在小说中,小说家是上帝,他不仅创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还创造了一个个丰富的文学世界。塑造人物,就要学会角色置换,深入人物内心,体察和把握人物真实的内心逻辑。譬如,在《出走》中,我塑造了一个平庸懦弱的男人陈皮。我必须以陈皮的视角,以一个郁郁不得志的男人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语言和行为方式,来完成“出走”这一“壮举”,来书写这个男人人生故事中无数的片断之一。作家必须“化身”为他笔下的人物,洞察人物的内在生命逻辑,才能参与并影响人物的人生运程。因此,优秀的作家应该具有理解他人的能力,具有对世界的洞察力和想象力和把握力。
  新华网:作家对于“故事”在小说中的态度千差万别,你怎样看待故事这种小说构成的成分?
  “故事”确是小说构成的重要因素,但并不一定是唯一要素。我一直以为,好的小说,绝不仅仅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好看的故事,当然,故事也很重重要,然而试想,在如此资讯发达的时代,各种信息纷繁丰富,瞬息万变,网络八卦,报纸社会版新闻,几乎包罗着世间万象,我们的小说家,还能够虚构出多少比它们更精彩的故事?如果仅仅想满足看故事的愿望,似乎根本不用劳小说的大驾。更何况,生活永远走在想象力前面。面对如此浩浩荡荡,生机勃勃的生活的激流,我们的文学想象,应该从何开始?通往何处?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短篇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它的难度是作家们人所共知的。当然也不是说不要故事,一律地淡化故事情节。杰出的小说都是故事因素和艺术意蕴并举的。只专注于焦躁而肤浅地故事编造,而忽视了文学应该具备的内在意蕴,诗意和深邃,崇高和悲悯,典雅性和精神性,那种仰望星空般的神性,人类共通的隐秘的痛感,忽视了这些,就忽视了文学应有的艺术品质,也就失去了文学所理应具有的审美特质。文学也就不成其为文学,小说也充其量只是通俗故事会的一种翻版。
  新华网:请谈谈从灵感得到,写作准备,直到作品问世的某个经历。我想,某部作品中,现实与虚构只有作家自己清楚,大家肯定想知道,只是缺少了解的机会。
  我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在写作时尤其如此。我非常钦羡那样的作家,他们在写作之前,构思好每一个细节。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他打精确的腹稿。他清楚地知道,那一个人物在哪一段出现,在哪一章里要出现高潮。他的手写稿,几万字的篇幅,改动处一般不超过三处。更绝的例子是汪曾祺。他先把要写的小说背下来,然后,抄写。这真是让人惊叹。然而,我却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往往凭着最初的创作冲动坐在电脑前,跌跌撞撞地前行。这样的旅程,一定充满了无数的坎坷曲折,仿佛一个孩子在林间奔跑,迷路是自然的。然而,也常常收获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我看着我的人物们在那里欢爱,争吵,哭泣,大笑。内心里充满了惊讶,还有敬畏。总以为,写作的魅力亦在于此。
  比如《爱情到处流传》。最初,我只知道自己要写一场爱情,这场爱情,我愿意让它生长在乡村。仅此而已。记得那是一个周末,我坐在电脑,对这场爱情心怀向往。我是在慢慢敲字的过程中,才逐一地认识了我的人物,了解他们,熟悉,并且热爱。父亲,母亲,四婶子,这些可爱的人,我的亲人们,在我的笔下忽然就活了起来,他们置我于不顾,他们自行其是。我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在情感的深渊中辗转,挣扎,呼号,我泪流满面,然而,我无能为力。
  还有《灯笼草》。说出来恐怕不可思议,仅仅是田埂上的一棵草,便触发了某种创作冲动。我试图让小灯,这个美好的女人,拥有一场爱情。她和二桩之间,那些微妙的情愫,摇曳,颤栗,荡漾,柔情暗涌。然而,我无限怅惘地看到,小灯在瞬间的眩晕之后,归于宁静。后来每一回读起,都令我感到淡淡的忧伤,当然,更多的还是安慰。就像田埂上那一棵灯笼草,开淡粉的花,“很热烈,也很寂寞。然而,终究是凋败了”。我喜欢同自己的人物较量,对峙,在他们准备为所欲为的时候,我总是试图阻止。虽然,我常常是失败的一方。比如,《花好月圆》中,我渴望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让那一对恋人花好月圆,可是,我做不到。或许,除了死亡,他们别无选择。
  关于真实和虚构的问题,我想,或许大多数人都有纠结在两者之间的困惑。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是作家的白日梦。作家通常会在日常的不圆满中,寻找一种类似于梦境的真实。既然是梦,总会寄寓创作者本人的某种想象或者期待。或许可以这样说,作家在这种文字的梦呓中,获得一种想象性的满足和抚慰。现实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现实永远走在想象力前面。小说中的虚构,不过是某些真实的艺术再现,因为有了小说这一叙事文体的伪饰,从而具有某种虚构性。
  新华网:现在,许多中国小说家声称只读国外作品,也有不少作家写作已经欧化。请谈谈全球化背景下,纯洁的汉语小说写作还有没有可能和前途?
  诚如你所说,现在国内很多作家,言必称国外,声称只读国外作品,把一大串国外作家挂在嘴上,仿佛亲得了大师们的真传和秘籍。凡有国外新作家作品出现,必竞相追逐先睹为快,仿佛唯如此,才可显示自身的文学眼界和创作素养。自然,国外的优秀文学经验应该拿来学习、借鉴,只有在更开阔的文学视野中,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和完善自身。这是常识。然而,如果缺乏文化自觉,只是学了人家的皮毛,而不得其精髓和真义,一味地模仿,便当真是令人担忧了。中国文学传统源远流长,文学经典灿若繁星。中国汉语博大精深,汉语言所独有的丰富、幽微的风骨神韵和审美品质,是汉语写作的利器。置身于这样博大浩瀚的文学传统之中,纯洁的汉语小说写作不仅大有可为,且不可限量。
  新华网:汉语写作者,吸纳国外优秀作品精要,还有没有必要突出小说的中国特征?如果突出中国特征,可能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回答当然是肯定的。首先,应该继承中国传统美学的优长之处,以汉语言的独特表达方式,讲述中国人的故事,表现中国人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探索和构建中国人独有的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其次,在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之上,致力于新的民族美学的发掘和创造。时代在变化,现代中国日新月异,中国人在现代世界的经验、情感和生活,以及其内在的矛盾冲突和微妙变化,需要我们不断寻找有效的表达方式,探索与时代相契合的美学规范和美学理想。最后,无论如何,生活永远是创作的源泉。对传统文学坚持继承,对国外文学有所借鉴,更重要的是,对生活有深刻理解和独特发现,唯其如此,中国小说才有可能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新华网:请谈谈使用汉语的一些体会,我想,将其作为载体的艺术家,一定有话想说。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这几乎是一个常识。然而,这个常识,大多被作家们忘记了。现在有很多小说,单从语言上判断,就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小说,更毋庸谈优秀之作。作家就像一个匠人,语言就是他的工具,是他干活的家伙,是最看家的本领。如果语言都不拿手,那更何谈其他呢?况且,小说这种艺术,有它的特殊性。写作的时候,语言,几乎就是思维方式,有怎样的语言,就有怎样的叙事策略,而叙事的成败,几乎直接决定着这部作品的成败。对语言,我有一种天然的敏感。语言的速度、色泽、质感、味道,仅凭其细微的变化,便能够衍生出不同的意味,其间的丰富、幽隐、微妙、委曲之处,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自然,我是英语专业出身。但无论如何,对于英语,技术上再娴熟,终是隔了。我想,这是文化的厉害之处——恐怕也是我热爱汉语的唯一缘由。
  
  人物简介付秀莹:女,北京市作协签约作家。有多部小说发表于《人民文学》《十月》等。作品被收入多种选刊、选本、年鉴及年度排行榜。著有中篇小说集《朱颜记》,中短篇小说集《爱情到处流传》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并列入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曾获首届、第四届中国作家出版优集团优秀作品奖、优秀编辑奖,首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大奖,第九届《十月》文学奖,第五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等。现供职于《小说选刊》杂志社。
  
2012-4-2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8 02:51 , Processed in 0.32621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