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国祥评析叶圣陶及《二十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25a8270100c06j.html
《教学二十韵》 叶圣陶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 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 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 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学子由是进,智赡德日新。 文理亦畅晓,习焉术渐纯。 操觚令抒发,二事有可云, 多方善诱导,厥绩将无伦。 一使需之切,能文意乃申, 况复生今世,交流特纷纭。 二使乐其业,为文非苦辛, 立诚最为贵,推敲宁厌频。 常谈贡同辈,见浅意殷勤。 前途愿共勉,服务于新民。 一九六二年 前有数人关于叶圣陶的讨论,略。 干国祥:其实叶圣陶是不错的,可惜,没有非常好的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点评本。就像礼记没有好的注释批评本,不能直接用作教材一样。叶的理论中,有许多非常精彩的地方,也有许多谬误——因为历史原因。这些都需要辨析,才能作为指引性的文本。 我读过不少叶圣陶的,而且我认为他整体素养(文学文化加语文)肯定高过王荣生,但是,就语文的课程研究而言,王的清晰度,是目前无人可替代的,而叶老的,倒并不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关于文学批评,文学素养这一块,毕竟文学批评大家们,可能更系统一些。但现在似乎还缺少一个在课程与传统路子的阅读思想都达到一定的高度,从而可以比较妥帖地甄选、评析叶老留下的金砂泥沙俱存的思想。譬如上面《二十韵》中,这句对陶潜读书的评价就犯了错:“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这是错误的评价,但下面这几句就比较精妙:“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不过,如果不能解得前面一句错误,后面的精妙就存下一个天大的漏洞。不知流沙能否隐约猜测到,我想说的漏洞是什么,以及为何叶对陶的批评,是有问题的。 流沙:干老,能否开坛作狮子吼?就叶老的《二十韵》 干国祥:皮鼓说是老生常谈也确有些道理的,因为叶老自己也说这只是“常谈”“浅见”而已。不过现在确实是一个缺乏常识的时代,这些韵文里,也确有一些被术语所遮蔽的常识。我们不妨拆开来随意看一看: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 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 这几句,只说一个常理:实用主义原则,或者如老毛子所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 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 这几句,无非讲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能举一而反三,触类而旁通。叶老最讲“触发”,这也是自孔子以降的一个传统。 我前所提出批评的是这两句: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因为这里将两种本应相互贯通的阅读方式对立起来,形成了不必要的冲突。这两种阅读方式的冲突,与“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有些类似,与文本解读中的作者中心立场和读者中心立场有些类似——其实陶潜本意,是关系中心,交互中心。我们都知道陶的原文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如果叶圣陶只是批评陶潜“不求甚解”这四个字的字面意思,而实际上也赞同他的阅读会意说,那么这就没有什么问题。但问题是叶圣陶的阅读法,确实过于强调渐修,过于强调从局部、细部出发来理解文本——解释学循环说,不理解整体便不能理解局部,不理解局部就不能理解整体。这个悖论指出了阅读要达到理解、领悟,需要同时从两个方向开进。而事实上,真正的理解往往是浪漫、精确、综合的不同程度的实现,如有些刹那领悟,就是三个阶段在片刻中得以完成。而一般的经典文本细读,就需要完整地经历这三个阶段。关于这些,实在可以写成一篇大论文。这里便恕不一一展开。 后面叶圣陶用最长的篇幅,讲他所提倡的文本细读之法: 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这些确实讲得甚妙甚是。“潜心”的姿态,“会本文”、“识斯真”、“与亲”、“悟其神”的阅读目的,这些真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肤浅阅读、油滑阅读学习与警惕。一字未忽、遵作者思路的传统方法,虽然有可商榷,但确实也不能全盘否定。但这些文本细读,如果没有和我刚才所说的解释学循环和浪漫精确综合过程相互补,没有与完形说、顿悟说相互补,就会留下许多偏颇。 学子由是进,智赡德日新。 文理亦畅晓,习焉术渐纯。 这四句,一是讲阅读教学的双重目的:德智双修。即今天被错误地说成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的东西(因为语文没有本性,只有教育目的,事实上,就是既要育人之精神、思想、道德,又要启人之智慧、予人以知识。)可见叶的视野并没有局限在工具论的价值澄清立场上(但工具说的兴起,却绝对与他有关,与他在四十年代的经历有关)。其中“智”的核心部分,叶老说是识文之理,进而掌握写文章的“术”。但也正是在这里,为语文教育造成精神与工具的“精神分裂症”,埋下了伏笔。最后一句顺带讲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连后面的作文教学的几句,也都只是常谈。 操觚令抒发,二事有可云, 多方善诱导,厥绩将无伦。 一使需之切,能文意乃申, 况复生今世,交流特纷纭。 二使乐其业,为文非苦辛, 立诚最为贵,推敲宁厌频。 叶老讲作文教学,有两件要特别重视,一是要让学生有作文需求,相当于有饥饿感要食物一样;二是要让学生乐写作文,相当于这食物还要美味一样。但其实后面还是从作文教学上,直接走了作文的另外两点:真情实感,反复推敲。 常谈贡同辈,见浅意殷勤。 前途愿共勉,服务于新民。 如叶老自己所谦,这只是贡献给同辈的常谈而已,诚心诚意,殷勤真挚,但确实也算不得深见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