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你愿意作一个播种者么——想起教育家黄长直先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26 22:06: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你愿意作一个播种者么——想起教育家黄长直先生
王栋生



  第一次听到这诗句,是苍凉的颤音;今天读这首诗,忽然感受到青春的激情。虽然经历劫难,那个声音仿佛从来就是那样的平静。诗的作者是已故教育家黄长直先生。他死于1960年,贫病交加,应当说是饿死的。1982年“平反”后,他的哲嗣、学者黄一龙把这首诗刻在他的墓碑上。

  诗选自黄长直留下的《播种集》。这本书是作者1935年至1946年间的诗文合集,初刊于1946年,收有文论67篇、诗词294首、楹联42幅。从中可以看到的是人民教育家的一颗赤子之心。

  《播种集》放在我的案头有4年了,这首诗也不断地在耳边萦绕。很多次我很冲动地想把自己的感觉记下来。可是我怕写。我惭愧,我总觉得对比前辈的工作,我们的成绩微不足道,我们无颜面对前辈期望的眼神,我无法面对那样的灵魂拷问。我们今天的工作环境,前辈毕生不敢奢望,然而我们正在做的一切,很可能是他们所不齿的。

  但我还是一遍遍地拿起这本书,问自己:“你愿意作一个播种者么……”


  黄长直,四川成都人,一生追求民主与进步的师范教育家。1919年,他入四川省国学院(四川大学的前身之一)。在新文化运动中,开始阅读《新青年》,接受“五四运动”科学和民主思想的熏陶。他一生坚定的民主理念和强烈的爱国感情,就孕育于这个时期。青年时代他外出求学十年,一边读书一边实践。他亲身经历了“五卅运动”和“三一八惨案”,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7年夏天,在天津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编辑中共机关报《华北新闻》的副刊《星星》,后来因环境恶化,组织关系中断。1931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接受在四川合川县任教育局长的同学吴大猷的邀请,到合川县立师范学校任教务主任。后来又在川东师范、成都女子师范等校任教。

  在成都女师,黄长直担负学生管理和教学组织的工作,这是他教育思想形成并且开始付诸实践的时期。1940年夏,他被当时的四川省政府任命为绵阳师范学校校长,离开成都女师赴绵阳主持建校。建一所师范学校,在和平建设时期,未必是一件很难的事;可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则是一件万难的事。黄长直义无反顾,他四方奔走,筹措经费,聘请良师,主持校务并亲自授课。学校建成后,他曾总结说:“校舍不必辉煌,设备不必丰富,经费不必充裕,……但须实事求是,不卑不亢,即可完成极大之贡献。”(《在绵阳模范区国民教师座谈会演说辞》)

  不管条件多么艰难,黄长直对办教育有一种自信,他曾说:“英雄可造时势,今日之国民教育正需吾人不计苦乐荣辱穷通得失,而兢兢以赴,前仆后继,唯恐失之。则此热忱之精神的投资即为将来伟大的胜利成功之左券。此即就常识而可以判定者,通达之士谅无惑焉。”(同上)

  研究现代教育史的人可能会注意到,陶行知、晏阳初和黄长直这样的教育家的共同之处,即他们会不约而同地把事业的起点放在师范教育和乡村教育上,把民族复兴的希望放在民众的觉醒上,他们关注的是普通人受教育的权利,因而他们选择启蒙性的工作。

  那是个洪波涌起,星汉灿烂的大时代,当然你也可以称之为“乱世”。常人眼中看到的是国难、贫困、落后、愚昧,而启蒙者、播种者在这里看到的是觉悟、力量、复兴……

  这一时期的工作中,黄长直把学校教育和抗日救国的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教导学生以复兴民族的伟大事业为己任。他勉励青年学生说:“生活的艰苦恰似一张滤纸,透过它才算是坚贞不拔的志士,而肩负着最大的责任去争取民族存在呼吸的顷刻。”这种对青年进行社会责任教育,品学并重、以品促学的主张,是黄长直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黄长直所一以贯之坚持的办学理念,在今天看来,也未过时。在教学上,他主张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反对灌输式教学。他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张启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因材施教。在总结自己的教学管理经验时,他说:“本人所曾努力做到的,只是供给同学一些机会和境遇,使大家优良的素质能够自然发展起来,从这点看来,可以说是成功了的。”

  师范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早在那些年里,黄长直就有自己的考虑。在成都女师和绵阳师范的办学实践中,他一直倡导学校教育和社会责任相联系的方针。他撰写的《绵阳师范校歌》里,有“良师兴国,舍我其谁”那样豪迈的口号;他还把“良师兴国”四个大字大书于学校大门墙上,鼓舞学生和民众。在抗战期间,他仍然也向社会宣传了“重教尊师”的进步思想。他在确定“绵师精神”的内容时,旗帜鲜明地提出“培养民主观念”、“提高读书风气”、“发挥专业精神”——这样的口号,即使在当今的师范教育或是教师专业发展教育中,仍然是需要为之奋斗的目标。在绵阳师范校长任内,他始终兢兢业业、廉洁奉公,待人赤诚、宽厚和平,由此赢得同事的信赖和学生的尊敬。

  黄长直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至死不渝,命运却给了他更严峻的十年。1950年初,人民政府热情邀请他回绵阳师范续任校长,因为像他那样的教育专家实太难得了。他到达学校时,全校师生敲锣打鼓,列队欢迎。黄长直万分感动,热泪盈眶。这位在旧时代生活了四十多年的知识分子,曾为教育理想无法实现而失望,现在,他认为自己愿望可以实现了,他重获新生了。怀着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情感,他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参加针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投入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运动。他真诚地准备改造世界观,同时准备改造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理论,完成未竟之事业。

  但他这种火一样的工作激情却遇到空前的冷落。没几年,针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一天天地“向左转”,不公正的对待开始了。1953,这位深受师生爱戴的学校的创建者突然被免去校长职务,调往德阳县中任语文教师。这次政治横祸,始于1939年寒假参加教育部中等以上学校校长、训育主任“聆训会”时,他曾按统一要求,集体参加了国民党和三青团。仅仅因为这一点,他在旧时代致力于民族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他曾在旧时代洁身自好一尘不染,他在教育界享有的盛誉,统统被一笔抹杀。屈辱的日子还没有完结:1959年3月,学校大会上,宣布“县委决定”,把他定为“历史反革命分子”,开除公职,押送到临近的罗江县农村“监督劳动”。此时的黄长直病饿交加,而原任小学教师的妻子其时也被“下放”去喂猪,无法照料他。他于1960年3月20日逝世,死时全身浮肿。一代教育名家,就这样死于非命。22年后,才有政府的“平反通知”下达。


  读完《播种集》,不能不为黄长直的命运而哭。他忠诚民族的教育事业,至死不渝。他有在两个时代办学的经历,遭遇了不同的环境,都遇到了不可想象的艰难,特别是1953年被解除校长职务之后,他已无用武之地。可是谁能评价他的一生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呢?因为作为一位理想主义者,他已经播下了理想的种子;作为教育家,他的思想注入了一批人的心里……

  作为教育家的黄长直对中国的教育现象有许多真知灼见,他的特点是独立思考,客观清醒。在批判的同时,他总能有建设性的意见。在教育界,对教师专业和人格修养的情况,往往讳莫如深。早在60多年前,黄长直对此就有深刻的分析和对策。他说:“专业精神既不易陶冶,模范人格亦不易养成,则于实施师资训练时,允当使其生活环境内视听接触之一切均含有教育之意义。身心浸润与外俱化,提撕警惕铭缕玉中。蓄德之印象日深,薄俗移引乃可无患。(《非常时期学校教育之改进》)

  教师常常被冠以圣洁之名,社会对之有很高的道德要求,光环既多,而往往名不副实,在很多教师的眼光中,教书不过是谋生的手段。黄长直恪守教育理想,在师范教育中,谆谆教导学生,坚守职业道德的底线。每届学生毕业,他都要为学生的纪念册写一篇序。《师四、五班毕业同学录序》一文,写得尤为痛切:

  年来忝负领导青年学子之大责,夙夜戒惧,唯恐贻误后生。十四年间,诸生从而受业者,先后不下数千。尝以觇于诸生学成去后,发扬蹈励者,固不乏人,而泄泄沓沓者则比比皆是,甚或昔为芳草,今为萧艾;一离师友,前后判若两人。若不谓此为青年教育之失败,其可得乎。不佞诚信未孚,不及感化诸生。而诸生不知立志,不辨义利与为君子小人,则尸咎亦多。……今绵师第四、五班又且临毕业以去,惩前所以毖后,则凡所以痛惜于前此不能耳提而面命于诸生,使深造而自得者,不得覆辙复蹈,一误而再误矣。良师兴国,千载一时,将如何始无负于祖国付托之重,诸生其自珍。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位教育家的襟抱与自省意识。学校培养学生,学生离校后辜负母校培养,难以担负社会重任,这样的情况,当今之世,习以为常。更恶劣的,是校长教师亲自教学生吹牛说大话,教学生媚俗、混世。而像黄长直那样坚持教育立场,实事求是地把情况告知学生,引以为戒的做法,真是很难一见了。黄长直那样的胸襟,对得起“教育家”三个字。

  黄长直长期担任校长,只有书生气,没有任何官气,学生称这位温和慈祥、事必躬亲的校长为“黄妈妈”。在旧时代,他先后在多所学校担任校长,可是这位播种者离职时经常身无分文,居无定所。在那个被我们认为污浊的旧时代,一名校长能这样清廉自律,献身民族教育,足以使当今的教育管理者深思。如今教育界的腐败与社会腐败同步合拍,当个校长,能不染指校舍基建和招生的,很少很少,于是秘而不宣的故事也就很多很多。今年五月,汶川发生大地震,就在黄长直先生当年办学的地区,大批校舍(据报道有7000间)倒塌,造成师生重大伤亡,对比黄长直那一代教育家的两袖清风,为保持教育的纯洁,教育界当如何从灵魂上反思,并从躯体上割除毒瘤啊!

  黄长直认为,教师的工作崇高,要有精神追求。他在《展开师范教育运动》一文中写:“‘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道最要紧。不能一日无师,不能一日无道。传道的工作无条件。譬尤国家有事,执干戈以卫社稷,生命且所不惜,温饱更何足道。”——他的家人回忆,无论是在民族危难关头,还是遭受政治迫害,处在贫病之中,他始终保持了一名教师的尊严。早年他曾口占一诗留给儿女:“传家何事付儿曹?国社颠危劫未消。平安温饱俱无恃,最要艰难品节高。”(《复兴台晚步示儿》)这其实正是他坚守至最后一息丝毫不改的“道”。

  我在读《过去的教师》时,也想到“过去的校长”。一个时代过去了,像黄长直那一辈人做的很多工作,若非专门的教育史家,一般人是不会注意的。像黄长直那样的教育家,中国曾经有很多,他们从没有想成名成家,那个时代也没有如今天这些名目繁多的称号和头衔,他们追求别一样的生活,唯一的期盼,就是做一个精神上的富足者,一名精神的播种者。

  我沉浸在“你愿意作一个播种者”的思考之中,而思绪又时时飞翔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为什么像黄长直那样的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少了?为什么那么多的教育常识在中国会成为难题?对中国教育出现的许多问题,我多年苦思,难得其解。后来换了思路,想到,正因为我们的思维前提正常,我们也天真地把所有的人想得一样正常,这才会有困惑。其实,如果我们能想到:并不是每个人都在想发展教育;真正的有价值的教育,最终必将导致受教育者的觉醒与思考;而这个结果并非每个人都愿意看到的。因为有这样的利益考虑,就有了对教育的扭曲,也才有了对教育家的打击和迫害,才有了对教育的毁灭。否则我们无法解释“文革”之类人祸的发生。

  在黄长直的生命被定格一株枯木时,他用最后一口气播下了最后一把种子。

  你是一个播种者吗?你有勇气把自己思想的头颅当作种子播人世间吗?你真的有勇气面对孤独与饥饿吗?在专制的烈日刺射下的荒芜上,在如火如荼的崇拜与迷信中,在结满愚昧之果的荆棘丛里,在盘根错节的权力交易的链条中,面对众口嚣嚣的呆滞目光,播种者仍然怀着希望,播下自己的头颅……

  遍周遭都是流沙与乱石

  你愿意作一个播种者么?

  这就是黄长直和《播种集》留给我的思考。

  (原刊于《教育參考》2008年12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19:08 , Processed in 0.06549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