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堂沉默不等于沉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5 13:06: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堂沉默不等于沉闷 2013年01月09日  作者:毛道生  来源:中国教育报
  青年教师汇报课的评委们对两节数学课的评课发生了争议。
  A教师的课上,师生互动默契、学生活动多、发言积极、讨论热烈,得到不少听课教师的认可。然而,有评委指出,之所以气氛热烈、学生回答老师问题反应快,是因为A老师的问题基本上是陈述性、重复性和简单判断性问题,思维层次浅,人人都可以不经过思考就能回答。
  B老师的课上,有老师深入透彻的分析,有学生的小声讨论,但更多的是学生动手练习,很少有齐声回答“对!”“听懂了!”“是!”等,气氛不够活跃,甚至略显沉闷。但有的听课教师很认可,认为学生思维更深刻、参与度更高、收获更大。
  问题的分歧点在于课堂热烈程度能否作为课堂教学优劣的判断依据。众所周知,现代课堂的评价是“以学论教”,即以学生的收获和发展度为依据,而不是简单地看教师的表演和课堂气氛。
  课堂热闹但未必精彩大家很容易理解,我们见过太多的华而不实的课堂:声音洪亮地齐声回答那些不经大脑就可以答对的问题,缺乏挑战性问题引领的分组讨论,边界不清晰、主题不明确的情境设计,等等。但是,沉默不等于沉闷,沉默的课堂未必不精彩,这就不为大家所熟知了。
  天鹅游水,表面神定气闲,其实水底下的双掌在拼命地划水。沉默仅仅是外显的的冰山一角,冰山下面是波涛汹涌——急速而深刻的思维,即学生的静思默想。这必将带来学生理解上的顿悟、知识上的建构、思维上的流动。沉闷意味着学生思维停滞、行动木讷,或由于老师语言平淡无奇,或由于内容难度高不可攀,或由于教学思路杂乱跳跃。很显然,沉默的课堂在平静如水中流淌着思维的跃动,在看似平常中暗藏着设计的精妙,既考验教师的真功夫,又带给学生大收获。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我们也不能以课堂教学的表面热闹来评判一堂课的优劣。
  当然,教学中的沉默有较高的含金量,是一项技术活,我们也不要随便把沉闷视为沉默,甚至以此作为抱怨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的托词和借口。老师娓娓道来,学生静静地听,是因为老师逻辑清晰,抑扬顿挫,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点,学生能听,也想听;老师提问后,学生静思默想,是因为老师提问把握住学生“悱愤”之处,问题是“跳一下才能摸得到”的,并且学生养成了探究和思索的习惯。课堂练习时鸦雀无声是因为学生全身心投入,没有闲人,学生形成了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也就是说,沉默的课堂是因为教师有足够的教学魅力和教学功底,学生训练有素,形成了“动与静的快速转换”。静伴随着思维上的暴风骤雨,动表现为有深度、有思想、有创意、有内涵的表达。
  课堂教学不能一味图快,课堂教学的留白艺术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益,也会带来沉默。例如,在课堂上留时间给学生即时背诵需要记忆的知识,以提高学生短时记忆的能力,减轻学生课后负担;典型题例分析后,留时间让学生及时归纳总结,学会举一反三和灵活运用。
  还有一种沉默现象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班上有一群“沉默的羔羊”,他们由于思维能力不足,或者由于基础知识较弱,课堂上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节奏,回答不了老师的问题,但又遵规守纪,依然默默听课,他们的沉默才是真正需要关注的。
  热闹未必深刻,平实未必平淡,我们需要辩证而理性地分析课堂上的沉默和沉闷,打造理性、高效、个性的课堂。(毛道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21:57 , Processed in 0.06366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