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十二中与多所高校合作开设先修课,探索中学与大学有机衔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26 17:58: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京十二中与多所高校合作开设先修课,探索中学与大学有机衔接——
大学先修课 授受“两头热”
  “管理学的创始人是费雷德里克·泰勒,一个钢铁厂工人,是他结合钢铁厂的运营提出了科学管理的理念……”日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卢志明,站在北京十二中的讲台上,为选修这门课程的40余名中学生讲授大学课程“管理学”。
  从2013年春季学期起,首都经贸大学为北京十二中的学生开设了“管理学”和“经济学”两门先修课,主管本科教学工作的副校长王文举说:“我们希望探索适合高校的教育方式和人才选择途径,满足当代中学生自主发展需求,有效解决大学与中学之间人才培养的衔接问题。”
  高中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大学先修课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学习内容,我们年级不少同学都选了,许多同学还很遗憾没能选到。”十二中高一(3)班学生杨彭凡兴奋地说。
  目前,首经贸在十二中开设的先修课已经授课7次。虽然根据课程设计要求,选修课应采取小班化教学,但由于选修学生众多,最终每门课的选课人数都超过了40人。
  主讲“管理学”的卢志明,从管理学的兴起、对待应用科学的态度两个方面切入,介绍了美国管理学的发展史和重要历史人物,拓展课程的知识面。在讲课方式上,他结合高中生当前面临的青春期焦虑、物理学知识等进行管理学教育渗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听课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表现积极。
  卢志明说:“高中生的社会阅历、学科知识相对匮乏,如何按大学课程要求将高深的学科知识框架、思考方式等传授给高中生是一个很艰巨同时又很有意义的课题。”
  对卢志明的努力,学生们的感受最直接。选课的学生齐俊祎说:“卢老师讲课内容丰富,授课方式深入浅出,表现形式风趣。他鼓励我们要多交流,调动我们的积极性。我觉得这门课程很充实,让我对管理学有了初步认识,对于今后选择高考志愿有很大帮助。”
  高中:提供多样化选择
  北京市教委在2013年的工作要点中提出:“继续支持70所左右特色高中学校建设,推进自主课程设置试验,支持开设自主研修课程、选修课程,探索开设大学先修课程。”北京十二中正是获准开设大学先修课实验的中学之一。
  十二中副校长王自勇认为,高中开设大学先修课,一方面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适应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出口”,既满足学生报考国内高校的需要,又能满足一部分学生参加国外等留学考试的需求,还能适应当前高校自主招生的要求。
  自2013年新学期开始,在原有的日语等40多门高中生公选课之外,十二中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三所大学合作开设了4门大学先修课,聘请各高校的骨干教师开设相关课程,指定本校青年教师担任助教,面向高一、高二学生开设,课程统一安排在每周二下午,每学期共10次课。
  对于目前的教学效果,王自勇感到很满意:“总体目标已经达到,满足了高中教育全面化和个性化的要求,大学先修课得到了学生和教师们的一致肯定,助教也学到了很多技能,提升了学校的教学水平。”
  大学:提早发现学生创新潜质
  大学先修课1955年最初出现于北美。学生在高中阶段选修具有大学学术水准的课程,经过统一考试合格者,可以在大学获得相应学科的学分,或者进入大学后直接进入高级课程学习。半个世纪过去了,大学先修课在全球日趋普及。北京市2011年1月正式启动大学为高中生举办先修课试点。
  王文举认为,从中学与大学教育衔接的角度看,经过大学先修课的培养,可以为学生理性选择大学专业奠定基础;大学提前接触对专业感兴趣的中学生,可以更准确地找到有学科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
  根据首经贸与十二中的协议,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精力和兴趣爱好选修,将来如果考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这两门选修课的成绩可认定为2个学分的选修课成绩,实现了“一门课程、高中和大学两种学分”。
  王文举告诉记者:“大学先修课程的价值在于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使他们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帮助他们提前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方式;通过有准备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其实,最受益的还是学生。”(记者 施剑松 通讯员 衣大鹏)
  《中国教育报》2013年6月26日第2版
2#
 楼主| 发表于 2013-6-26 17:59:42 | 只看该作者
教育专家:中小学开“先修课”是种畸形时尚  2011年04月28日  作者:徐锐 蔡蕴琦   来源:扬子晚报
  如今中小学校园里流行一种“先修课”,教的是大学阶段的知识,这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弊端很多。昨天,“首届人民教育家论坛”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来自江苏省“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的一百多名培养对象深入探讨“精英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路径等问题。有专家不无忧虑地提出,这种“先修课”普及导致新时期的“伤仲永”现象。
  “有的尖子生,高分考入大学,却发现大学所教授的知识还没有中学的‘超前’,于是很容易产生对知识‘审美疲劳’的倦怠心理,等到大三、大四关键学习期,却早已落于人后,这是新时期的‘伤仲永’现象,值得我们重视。”来自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的李宏伟校长表示。
  他介绍说,现在在部分中小学中,一种名为“先修课”的课程设置逐渐成为一种“畸形的时尚”,如同饱受诟病的“奥赛辅导”一样,这种“先修课”无限制地将高等教育的知识和实验下放到基础教育阶段,作为学校开展“尖子生”培养的主要教学内容。“这样一种超越年龄段、学段的‘早知道’、‘早做’并不利于孩子们的后继发展,使得许多高中阶段的‘尖子生’在进入大学后,反而失去了对知识的渴求。”
  其实,在中学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应该更多地落实在培养好习惯、掌握好方法上,特别是维护并不断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即使真正要试验“先修课”,也是坚持适度原则。李宏伟校长表示,近期我省将在普通高中开展“课程基地”创建工作,这就是尊重教育规律,谋求均衡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尝试。
  高校和中小学之间实现无缝链接,这种教育资源的整合,将给无数学生带来广袤的表现空间,让拔尖人才真正成为“人文素质和自然科学素质兼优”的人才。与会专家表示,应该推动江苏省大、中、小学教育在人才培养理念上的有效对接,进一步推进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基础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在精英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据专家介绍,让中学生走入大学校园实践,有助于人文熏陶和科学素养的养成,使学生无论在人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都具有广泛、整体、统一的文化认识与知识基础;而让大学生“落地”到中小学实践,则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展现自我才华的空间与平台,体现他们的个性,发挥他们的特长,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据了解,在国外,这种大学和中小学的“交换生”制度已经很成熟,但在我国尚属空白。(徐锐 蔡蕴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8:29 , Processed in 0.06151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