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香兰和她的生活化作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23 20:28: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香兰和她的生活化作文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本报记者 茅卫东 添加时间:2009-8-25

   
       提起作文,往往是学生挠头,教师犯怵。山东省高密市康成小学语文教师王香兰的作文教学课却上得很轻松,她的学生非常喜欢写作文,喜欢上作文课。哪怕只是四年级的学生,也能在40分钟内写出1000字至1200字的文章,而且其他学科门门成绩优秀。王香兰老师有什么妙招?
朴实无华的作文教学课:
从“扁豆在哪里”到“发现白天鹅”

    “孩子们,今天的语文课我们出去观察,大家说好不好啊?”
    每学年开学一个月后,高密市康成小学语文老师王香兰才开始她的生活化作文教学。这是她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每接一届新生,第一个月都是先进行写字训练,然后把教学重点放在写作训练上。写作从观察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入手,目的是“解决孩子们胡编乱造,东拼西凑,改头换面抄范文,睁着眼睛说瞎话的毛病”。
    王香兰的话音刚落,康成小学六年级四班的孩子们立刻激动起来,叽叽喳喳地向王香兰打听观察什么。当得知老师要带他们去观察学校大门口的扁豆时,孩子们毫不掩饰地流露出了失望的表情。王香兰并不在意,其实这正是她想要的效果。
    毕竟是要走出教室,孩子们很快又兴奋起来,前呼后拥地跟着王香兰穿过篮球场,拐过中楼。学校大门口两侧铁栅栏上的几架扁豆尽收眼底,王香兰招呼孩子们停了下来。孩子们一脸茫然地看着她:“看什么,老师?哪里有扁豆?”
    王香兰对孩子们如此“视而不见”略有些感叹,不过她没有说什么,只是用手指了指。孩子们欢呼雀跃地跑了过去,扁豆架下顿时人头攒动。孩子们指指点点,唏嘘慨叹,似乎第一次认识扁豆。
    一节课就这样热热闹闹地过去了,孩子们对王香兰说已经看明白了。回到教室,当孩子们提笔准备把自己的观察所得写下来时,却发现自己刚才并没有看仔细,没东西写,也不知怎么写,有的甚至连扁豆花的颜色、形状都没有看清楚,弄明白。写出来的观察报告张冠李戴,胡诌八扯,让人啼笑皆非。
    于是便有了第二次观察。这次,孩子们不再叽叽喳喳,一个个都带着笔记本,一边翻动花叶观察,一边认真记录。摸一摸,摇一摇,闻一闻;远看,近看,对着阳光看,映着阳光看,俨然一名小小观察家。一片叶子,大小老嫩,颜色深浅,叶脉走向,形状轮廓,全都一一观察,一一记录。于是,他们发现扁豆的叶子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绿”字所能表达的,而是“明的、暗的,深的、浅的,墨绿、嫩绿、鲜绿……”对扁豆花的考察更是仔细,从质地色彩,到造型韵味,他们无不评头品足,煞有介事。
    他们一会儿像花喜鹊似的向老师报告发现的快乐,一会儿又满脸写满大问号把老师、同学当成“万事通”。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中,他们认识了花蕊、花蜜、叶脉、光合作用、叶绿素……把一个个“?”拉直了。
    一个孩子兴高采烈地跑到王香兰跟前,说他们小组发现盛开的扁豆花里藏着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其兴奋程度不亚于当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孩子们在不经意间品尝到了发现的快乐,他们心里就会埋下一粒发现的种子。”王香兰想的并不只是如何让孩子们写出一篇好文章。
    王香兰带孩子们走回教室,再次回望栅栏,这次,孩子们看到了“绿色的小瀑布”、“绿色的窗帘和壁挂”,还有“绿色的小海洋”,他们甚至看到了“迸溅的水花”、“泛起的细小波浪”……
    六年级四班的李洋同学在《观察知美》中这样写道:
    再看它的果实,也就是最美之处。有的扁豆刚刚长成,就像一个个晶莹剔透的小鱼钩;有的稍大一些,就像一把把小巧玲珑、精美别致的翡翠镰刀;那几近成熟的,则像一条条在湖中荡漾的绿色小舟。大大小小的扁豆,它的边上看上去都毛糙糙的,可摸上去却不是那么回事儿。如果你把那些绿色的宝贝对着阳光,你可以清楚地看见里面整齐排列着翡翠般的小豆粒呢!

丰富多彩的作文资源库:
从观察到想象,有自然有生活,由写人到写己

    从1998年开始进行生活化作文尝试,王香兰已经摸索总结出了“看、种、养、访、做、想、悟、赏”生活化作文八法。
    校园一年四季不同景色的变幻让王香兰和她的孩子们感到美不胜收。王香兰和孩子们走遍校园的角角落落,尽观花草树木,成为大自然这部书的忠实读者。
    习作离不开观察与体验。真正意义上的观察研究往往是长期的、连续的。学生走出教室观察,会有很多的限制,有很多的观察也不是十分钟、八分钟或一两节课所能完成的。怎么办?
    2007年春,王香兰把班里学生分成13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轮流养蚕。从幼虫到蛹、蛾,再到幼虫,历时一个多月(5月17日至6月27日),每个小组完成养蚕日记三十多篇,全班累计四百多篇,共20多万字。连班上最好动的男孩子都被吸引到在桌边,耐心地仔细观察、记录。字里行间,流露出孩子们对生命的“关爱”。
    第二年,王香兰再次组织学生养蚕。孩子们的热情更是空前高涨,有的同学不满足于在小组内轮流观察,主动找老师“走后门”,申请单独认养几只小蚕,天天写观察日记。从5月下旬到6月中旬,各小组创作养蚕日记近30篇,六年级三班张心燕的一篇日记《我又给蚕当“保姆”了》,长达3491字。
    除了观察自然万物,王香兰也不忘带孩子们走入社会、观察生活。
    1998年至2005年,王香兰在密水小学工作期间,听说学校附近有一位叫潘国俊的老人,七十多岁了,仍刻苦钻研。他发明的农用除草机,获得国家专利。每个学期,王香兰都会拿出两节作文课的时间,和孩子们一起去登门拜访老人。一摞摞红红的证书,一张张一丝不苟的图纸,一间简易的“实验室”,一位饱经风霜朴实憨厚的老农民……孩子们收获的何止是习作的素材?
    街头巷尾卖菜的小摊主、修鞋的师傅,过路的养蜂人、退伍军人、进城打工的农民,都是孩子们的采访对象;身边的老师同学的故事,也可以是很好的写作素材……
    写别人,也可以写自己。每次接手一个新的班级,王香兰总是在第二学期的后半段启动《班级故事》的创作,和孩子们一起回放“曾经的岁月”。孩子们积累收藏生活,提炼加工、感悟升华生活的能力,也会随着《班级故事》的诞生得到提升。六年级三班的常玉同学写出了17章,近一万一千字的班级故事,六年级四班的吴浩然的班级故事共20章,两万字。
    写作离不开想象。2007年春,王香兰把一粒普普通通的小绿豆带进作文课堂。她的“下水”作文——两集动画片脚本(《小绿豆历险记》第一集:智胜群蚊;第二集:防不胜防)——激活了孩子们十几年钟情于动画片的积淀。孩子们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从第三集开始,一口气创作数集,一发而不可收。写得最多的孩子一共创作了13集。
    2008年秋,连续带毕业班的王香兰第一次执教四年级。第一学期,她用七种小豆豆做道具,在9个小组轮流合著的9部不同版本的《我们组的小豆豆》诞生后,又启动了小豆豆的姊妹篇《小豆豆奇遇》的创作。第二学期,王香兰发给每组6颗小豌豆启动了《我们组的小豌豆》,每人一颗大黑豆启动了《大黑豆周游世界》,让孩子们分别从观察、幻想等不同的角度去创作。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小豆豆的角度,反映了自己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和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
    2009年2月27日,是新年后开学的第一个周末。王香兰说,这是一个特别难忘的日子,因为她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就在这一天下午放学送孩子离校时,一个孩子递给她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老师,你上网看看吧,我写了一部长篇小说《镜子小仙女》。
    王香兰回到办公室赶紧上网。她简直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个四年级的小女生刘童瑶竟然不声不响写了11章共13880字的长篇小说,而且是“待续”。

随意而又扎实的作文教改之路:
把学生引向生活,把生活引入作文

    1986年,王香兰从高密师范学校毕业,之后一直在初中教语文。备课、上课、批作业、判试卷,王香兰跟着语文老前辈们围着教材转,跟着考试走,就像一架机器,整日连轴转着。年复一年,一转就是十多年,辛苦忙碌的同时,学生的考试成绩一直不错。可这位连续教毕业班的初中骨干教师自己却觉得“这语文是越教越不会教了”。
    1998年秋,费了一番周折后,王香兰如愿调到密水小学,任教六年级。当时正赶上小学改制(“五改六”),六年级用的教材是高密教科院编写的过渡教材,总共10篇课文,其中包括一首小诗、一个成语小故事。刚刚从中学过来的王香兰,觉得教材未免太简单了点。
    上课的第一天,王香兰发现孩子们的书写很差。她当机立断,先拿出时间练字。在黑板上打上田字格,师生一起,从笔画开始,逐一过关。王香兰要求,练过的字,在以后的书写中一定要体现出来。一个月下来,不但孩子们写的字“顺眼”了,连孩子们也变得“顺心”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学习语文的热情也高涨起来”。王香兰第一次体会到,练字还有“改变孩子们学习态度、提升学习信心”的妙用。以后,王香兰每接一个新班,都是先让孩子们练字,练好字再开始学习课文。
    10篇课文,王香兰三下五除二,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偷偷摸摸”地把课文搞定了。剩下的时间干什么?读报纸。王香兰把自己在中学时积累的《语文周报》拿到班里,孩子们读得热火朝天。报纸读完了,她又开始跑学校的图书室。她和孩子们惊喜地发现,从《成语是怎么来的》到《二十四史》,他们都是这些藏书的第一个读者。
    《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孩子们读得兴高采烈;老舍的《骆驼祥子》、雨果的《悲惨世界》,孩子们更是读得如痴如醉。渐渐地,孩子们的胃口变大了。周末,他们又开始光顾书店,于是《爱的教育》、《红岩》、《漂亮朋友》等课外书也纷纷光临课堂。有一次,王香兰把《读者》上肖复兴写的《喝得很慢的土豆汤》在班里赏读。第二天,班里“一片郁金香”(那期《读者》的封面是一片盛开的郁金香)。
    不经意间,王香兰的阅读课就这样“火”了起来。书读了很多,读书摘记也记了不少,王香兰发现,孩子们消化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大大增强了。
    转眼期末考试到了,想想自己的“所作所为”,王香兰心里有点忐忑。出人意料的是,孩子们的考试成绩在同年级遥遥领先。
    有了第一学期的经验,到了第二学期,王香兰就更加大胆了。她不仅领着孩子们在教室里“鲸吞”、“牛嚼”,而且还时不时地领孩子们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转一转,看一看,写一写。这一转一看,把作文“看活”了,“看具体了”,“转生动”了!从此,王香兰带孩子们转的地方越来越多,看的范围越来越广,文章也写得越来越“火”。
    1998年到2001年,高密市小学改制用了三年的时间,六年级用的都是高密教科院编写的教材,王香兰教的都是六年级。每一届开始,她都偷偷“演奏”“写字、读书、练笔”三部曲。她和孩子们在语文课上能自得其乐,考试成绩又每每名列前茅,师生忙得不亦乐乎。改制结束了,教材变了,王香兰的“语文三部曲”并没有结束。她不断积累经验,把“三部曲”演绎得更加娴熟。
    回忆那段时光,王香兰深感幸运。因为当时的密水小学校长李常学是王香兰读师范时的同学。老同学之间知根知底,李常学知道王香兰是个书迷,因此,李常学给了王香兰很大的自由空间。在教学上,王香兰想怎样教,就怎样教;怎么做顺手,就怎么做。李常学甚至告诉王香兰,不要担心短期的考试成绩,放开手脚搞教改。
    王香兰说:“那时的自己,比其他老师多了一些尝试的机会。突然有了一些新想法,马上就去实施,‘好的’就保留下来,经常使用;‘不好的’就反思原因,或直接放弃,或改进完善。”至于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王香兰那时候的判断非常简单:标准的唯一定位来自孩子们,深受孩子们欢迎的,就是“好的”,不受孩子们欢迎的,就是“不好的”。一切关于作文教学的复杂深奥的问题,在这里都变得简单化了,明了化了。“把作文教学生活化,把课堂还给孩子们,我发现,一切变得很简单,很容易,而收获的丰厚却是出乎意料。”
    天道酬勤,改制完成后,连续五年,王香兰带的班级成绩在学区都是第一。而且每一次考试,她的学生的卷子总是特别整洁,书写特别规范。
    2005年秋,王香兰调到了康成小学。说起这次调动,王香兰依然用了“幸运”这个词。“大胆试验,成功了,是你对教育的贡献;失败了,责任是我的。”在谈到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实践时,郝校长始终是这句话。
    在康成小学规范的办学理念的影响下,王香兰的生活化作文教学探索由最初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随心所欲式的尝试,慢慢变为“有计划、有目的”的行为,“把学生引向生活,把生活引入作文”的生活化作文理念逐渐清晰,王香兰小学生活化作文体系构建起来了。
    “王老师,辛苦一下,一定要把你的做法整理出来,让更多的孩子受益。”到康成小学的第二年,郝其福校长在听了王香兰的作文课,阅读了她班上孩子们的作品,目睹了生活化作文教学对两届孩子的影响后,非常激动地对王香兰说。
    鼓励她出书的不但有校长、同事、朋友,还有潍坊市教科院、高密市教科院、高密市教育局的教研员和领导。王香兰在整理书稿这个问题上却表现得非常“被动”,甚至对别人的鼓励和建议有点“无动于衷”,一点没有当年申请到小学任教时那般积极,拖到2008年,才断断续续整理出几万字,然后又成了“烂尾楼”。
    毕竟,她一直任教两个班的语文并担任班主任,白天马不停蹄地工作,晚上自然想好好歇歇。王香兰的被动更在于主观方面,她说自己是一个很普通的语文老师,骨子里没有渴望成名成家的想法,从没想过要写什么书。“我只想过一种平静的生活。从教20多年了,已经习惯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习惯了只有‘学生和我’的生活。我只想做一个平凡但不平庸,不算成功但还用功的语文老师。”
    去年10月,潍坊市教科院薛炳群主任到康成小学调研。在听了介绍、看了材料后,薛炳群对王香兰说:“今天不虚此行,你的生活化作文填补了作文教学的空白,要好好整理一下。”王香兰觉得实在找不到推托的理由了,于是硬着头皮重新整理文稿。
    记者在这部30万字的《掘开生活之源,引来写作清泉》打印稿的后记中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
    当我顺着曾经的记忆终于在键盘上敲打完最后一个字符,凝视着定格在屏幕上的几十万字,一种莫名的愿望在心中慢慢升腾:10年磨一剑,虽然我的双手托不起语文教学的整个春天,但我想努力地托起作文教学的一抹新绿。但愿自己关乎生活化作文教学的“胡思乱想”、“胡言乱语”和“胡作非为”,能解开语文老师愁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家长担心孩子作文的“扣子”,让孩子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步入写作的殿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8:48 , Processed in 0.10530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