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 不愿写不会写较普遍 小黄是五邑大学文学院的学生,她告诉记者,她的同学中,不愿写、不会写的情况很普遍:“自己写点随笔还可以,一听到老师布置作业,无论是散文、读书报告还是论文,统统有点头皮发麻的感觉。” 她说:“或许是高中留下的阴影,一听到写作文,大家心里就会有些抗拒;再就是感觉无话可说,即使上完一门课,看完一本书,还是很难提炼出自己的观点。上网一看,好多观点人家早写烂了,于是心里就更没底气,只能‘新瓶装旧酒’了。虽然这不是抄袭,但也是东拼西凑,交差了事。” 无独有偶,在江门职院机电专业就读的阿龙,也有类似的感受。他说:“曾在参加工学结合实践时,遇到一些感触很深的事情,回到学校后想把它写下来留作记忆,但坐到电脑前,却怎么也写不出来。一句话写了又删,改完又改,总是感觉不是那么回事,写了一个晚上,最后delete文档了事。” 年轻职场人士 写完后“不想多看一眼” 步入社会后,不少年轻的职场人士开始频繁接触各类应用写作,如述职报告、会议记录、策划书等。“年终总结这类还好,网上能找到范文;但碰到产品销售计划、活动方案等就头痛了,总写不好,让上司打回头重写是常有的事。”今年26岁的阿静在一家化妆品公司工作,经常需要策划一些促销方案和户外宣传活动,虽然硬着头皮也能写出方案,但效果常常不如人意,为此,她伤透了脑筋。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刚刚入职的“菜鸟”,因写作水平不高而导致工作碰壁的事情更是常见。“出来工作才发现,以前学的作文都没什么用。”蓬江区某事业单位的阿生说,读书的时候写作文可以靠记范文,可以说空话、套话;工作后,写的都是单位里的人和事,明明自己都经历过的,结果反而写不好。“写完后,连自己都不想多看一眼。”他说。
专家观点 五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谢珊珊:写作难,根子在社会价值取向 “现在的确有很多年轻人遇到写作难的问题,或者不会写,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涉及到社会很多方面,应该引起社会关注。”五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谢珊珊认为,“现在的年轻人不缺知识,但他们就像一个书架子,摆了很多书在上面,却没有一本真正属于自己。”她认为,写作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技能。写作不像开车、上网,把方法传授给你就行了;要写出好文章,不但需要文字基础和思维能力,更需要生活经历。“这恰恰是当下许多年轻人所缺乏的。”她认为,现在的学生从进入学校开始,就过着高度相似的生活,没有个性化的生活经历,也没有属于自己的个人体验。 不少老师的教学也是一种模式化的东西,处处充斥着套话;渐渐地,学生也希望有一种便捷的方式来掌握写作;结果,大家写出来的作文就难免千人一面了。本来,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情感的欲望,但在这样的教和学模式下,学生慢慢就丧失了写作的兴趣,变得不愿写、不会写。这种状态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从中学带进大学,影响深远。 “但是,也不能把责任简单推到学生或者老师身上,很多老师对这种情况也很不满,这是目前中学教育体制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问题。”谢珊珊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有对人文精神的重新思考;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为学生创造条件实现“双重扩容”。学生的生活面太窄,就需要鼓励学生更多地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学生的阅读面太窄,就需要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尤其是对一些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要引导他们把看过的东西消化,有自己的理解。同时,学生也应该培养自己写作的兴趣,及时把一些生活体验记录下来,学会说自己的话。 家长心声 冰姨的儿子是我市某校高二学生,尽管儿子的各科成绩一向不错,但作文常常拖了后腿。这位大学中文系出身的母亲说:“我能理解现在的孩子们为什么觉得作文难写,过去物质虽然缺乏些,但限制人的条条框框少,一有什么新鲜事就想把它写下来。” 她认为,现在的孩子压力很大,大家都把眼睛盯在成绩上,如果学校能把“手”放松一点,多组织些活动,好像社会调查、义工活动之类的,让孩子们走出校园看看;或者鼓励孩子们多看点报纸和电视,接触一些当下正在发生的时政、社会热点,而不是把已经盖棺定论的东西交给孩子去记,那么写作难的问题应该会有所缓解。 不过,冰姨也认为,现在要某一个地区或者某一所学校这样做那是不现实的。她说:“高考是全国竞争的,如果学校组织太多课外活动,放松了孩子各科学习的管理,别说学校那关过不去,很多家长也不会答应的。” “还有一点,现在的孩子个性都很强,脾气也大,稍微‘走弯’一点就很难扭转过来,从这一点讲,学校抓紧点我们家长更放心,因为我们关心的不仅仅是孩子的作文。”她最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