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两把空了的椅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2 16:56: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两把空了的椅子
[选自《郑敏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一幅当代荷兰画
郑敏
天色从深紫转向暗蓝
鸽群忽扇着翅膀
盘旋着寻找归宿
当天的报纸躺在地上
翻着眼白看渐暗的晚空
两把空了的椅子
仍维持着对话的姿态。
也许是一对情人
也许是两个老人
也许是失散多年的朋友
在这入暮的街心
留下他们的体温
一种看不见的电波
微微颤动,当一切
开始沉入一天的深渊。
那不在了的存在
比存在着的空虚
更触动画家的神经。
欣赏指要
这首诗,与郑敏的另外几首诗──《梵高的画船不在了》《手和头,鹿特丹街心的无头塑像》《成熟的寂寞》,一起构成组诗《不再存在的存在》。这组诗的标题都十分醒目,其中的“不在了”“空了”“无头”等语词格外发人深思,引导读者将思绪投向那“不再存在的存在”。要注意的是,这组诗作于1980年代中后期,其时郑敏正专注于对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研读,她这阶段的诗歌创作深受这位哲学家思想的影响。按照郑敏的诠释,德里达思想的核心是“解构”理论,即以“多元、差异、常变和运动”的观念来消解西方的中心论和二元对抗论,德里达所说的“差异”其实“是一种创造的能力”,一种“无形的、扎根在无意识中”的“心灵书写”;而“这个无意识之中,是浑沌一片,没有逻辑性的,用诗的语言来说,又是一种不存在的存在。它是无形的,而且是不固定的,但它里边却积累了许多我们的祖先和我们自身的文化积淀、欲望沉淀,任何不属于我们的逻辑范围,逻辑所不能包括的东西,都在这里面。因此它可称得上一个地下宝藏”(《诗歌与文化》)。根据这些提示,我们应不难理解在《两把空了的椅子》的结尾,诗人为什么说“那不在了的存在∕比存在着的空虚∕更触动画家的神经”吧。
这首诗的缘起是一幅画,但显然它并不只是对那幅画做出简单的描摹,而是探究画面中没有出现的、“看不见的”事物,以及画家进行创作的心理动因。这一点,是不是有点类似于中国古代绘画对“虚”“空白”的强调?琢磨一下诗人是如何表现“存在”与“不在”、有形与无形的关系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1:48 , Processed in 0.08939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