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把空了的椅子 [选自《郑敏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一幅当代荷兰画 郑敏 天色从深紫转向暗蓝 鸽群忽扇着翅膀 盘旋着寻找归宿 当天的报纸躺在地上 翻着眼白看渐暗的晚空 两把空了的椅子 仍维持着对话的姿态。 也许是一对情人 也许是两个老人 也许是失散多年的朋友 在这入暮的街心 留下他们的体温 一种看不见的电波 微微颤动,当一切 开始沉入一天的深渊。 那不在了的存在 比存在着的空虚 更触动画家的神经。 欣赏指要 这首诗,与郑敏的另外几首诗──《梵高的画船不在了》《手和头,鹿特丹街心的无头塑像》《成熟的寂寞》,一起构成组诗《不再存在的存在》。这组诗的标题都十分醒目,其中的“不在了”“空了”“无头”等语词格外发人深思,引导读者将思绪投向那“不再存在的存在”。要注意的是,这组诗作于1980年代中后期,其时郑敏正专注于对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研读,她这阶段的诗歌创作深受这位哲学家思想的影响。按照郑敏的诠释,德里达思想的核心是“解构”理论,即以“多元、差异、常变和运动”的观念来消解西方的中心论和二元对抗论,德里达所说的“差异”其实“是一种创造的能力”,一种“无形的、扎根在无意识中”的“心灵书写”;而“这个无意识之中,是浑沌一片,没有逻辑性的,用诗的语言来说,又是一种不存在的存在。它是无形的,而且是不固定的,但它里边却积累了许多我们的祖先和我们自身的文化积淀、欲望沉淀,任何不属于我们的逻辑范围,逻辑所不能包括的东西,都在这里面。因此它可称得上一个地下宝藏”(《诗歌与文化》)。根据这些提示,我们应不难理解在《两把空了的椅子》的结尾,诗人为什么说“那不在了的存在∕比存在着的空虚∕更触动画家的神经”吧。 这首诗的缘起是一幅画,但显然它并不只是对那幅画做出简单的描摹,而是探究画面中没有出现的、“看不见的”事物,以及画家进行创作的心理动因。这一点,是不是有点类似于中国古代绘画对“虚”“空白”的强调?琢磨一下诗人是如何表现“存在”与“不在”、有形与无形的关系的。
|